溫州醫科大學師生為遺體捐獻者舉辦感恩追思會
溫州網訊 有一種愛,讓心跳不止、讓生命延續。
11月底,年僅30歲的安徽小夥劉先生,在安裝電梯時,意外從高處跌落致腦死亡。面對親人的離去,全家人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捐獻他的肝、腎等器官,給其他急需的重症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據介紹,劉先生捐獻的器官,至少救助了5位重症患者。
截至目前,我市實現人體器官捐獻人數已有111人。在每一個增加的數字背後,都是一場感人的生命接力。他們走了,但仿佛從未離開過,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延續著生命。
「溫州是道德高地,在器官捐獻中,出現了很多感人的事例。」市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姚慶國說,器官捐獻可以挽救生命,促進醫學事業發展,更是社會關愛與思想進步的體現。然而,這項事業需要長期的宣傳和觀念的普及,才能讓社會公眾知曉、理解並且接受。「在這方面,溫州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全省位居前列。」
2010年11月,我市作為浙江省首批三個試點城市之一,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12月18日,我市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登記數量達6026人,實現人體器官捐獻111例,遺體捐獻51例,角膜捐獻543例,其中今年新增器官捐獻登記數量為4137人,較2010年至2018年登記總數翻番。
器官捐獻路漫漫 最大的阻力來自社會公眾的認知
「你願意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嗎?我相信很多人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都會遲疑,甚至不知所措。」姚慶國說,出現這樣的反應很正常,其中有傳統觀念的束縛,還有來自對這項工作的陌生和不理解。「我們現在做得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同器官捐獻的意義和有關政策。」
姚慶國說,溫州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市紅十字會一直依法參與、推動器官捐獻工作,並在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人道關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器官捐獻工作的第一步,邁得卻十分沉重。「我們需要承擔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為它在打破傳統,挑戰人們『根深蒂固』的世俗觀念。」
2014年,為擴大宣傳普及面,市紅十字會邀請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陶慧敏擔任紅十字會公益宣傳形象大使,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參與拍攝《器官捐獻,生命永續》器官捐獻公益短片。此後,陶慧敏參演的公益宣傳片和平面廣告便在溫州各大媒體、動車站、公交站等公共場所傳播推送。而這僅僅是市紅十字會宣傳推動器官捐獻事業發展的一個動作,市紅十字會還通過在全市45家二甲以上醫院建立器官捐獻宣傳欄,成立生命關愛知識講師團開展器官(遺體、角膜)捐獻知識巡講,開展「生命禮讚——關愛生命健康百場活動」進基層活動,建立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推薦參評「溫州好人」的長效機制等活動。受到宣傳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器官捐獻這項工作的認知發生了轉變,從原先的排斥、不理解到後來的認同和支持。
「在電視上,我看到過很多患者家庭因為他人的器官捐獻而獲得新生的例子。說實話很感人,這也讓我對器官捐獻的工作漸漸有了改觀。」現年62歲的鄭先生說,剛知道器官捐獻宣傳內容的時候,他非常牴觸。他認為,遺體要保持完整性,親人去世本身就是件悲傷而且無法接受的事,如果再在已經離世的親人遺體上動刀更是大不敬。「能做出這樣艱難抉擇的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值得尊敬。」
有時雖已達成口頭捐獻 意向卻因鄰裡間的一句質疑而放棄
根據規定,實現人體器官捐獻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公民生前表示死後願意捐獻其器官,或者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器官,公民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
倫理觀念造成的牴觸情緒,只是器官捐獻工作推進過程中所面臨壓力的一部分,另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讓普通群眾理解並且接受「腦死亡」的概念。
「被醫學診斷為『腦死亡』是指,只能依靠呼吸機和藥物來維持生命體徵。」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的指導老師林建鋒解釋,在確認『腦死亡』狀態下,其實生命體還是有體溫的,心臟仍會跳動,「這就讓死者家屬在作出是否器官捐獻抉擇時,面臨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對此,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麻陳立深有感觸。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主要負責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的知識普及與宣傳,並與潛在捐獻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指導其填寫捐獻志願書、登記表以及見證等工作。
「在對方即將失去親人的時候開口提及器官捐獻,說實話真的很難。」麻陳立說,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不得不在病患家屬最為悲傷的時候出現。然而,在剛開始那段時間,很多家屬幾乎沒聽說過人體器官捐獻。在協調過程中,碰到一些情緒激動的家屬,會一口回絕。
「好幾次,直系親屬都已經有口頭意向,同意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表》上簽字了,就是因為親朋好友或鄰裡間的一聲質疑,他們最終還是選擇放棄。」麻陳立說,這樣的情況很常見,他會覺得很遺憾,但也尊重家屬的決定,這完全體現自願這一原則,「有不一樣的聲音,就說明我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影響和帶動周邊的人
「我不知道您是誰?我只知道您是讓我能夠看見光明的人!我不知道該叫您叔叔、阿姨或是哥哥、姐姐,但我知道,您是我心底最最感激的人……」這是一封由一位眼角膜受捐者寫的感謝信,在今年市紅十字會、市委宣傳部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生命之花永續——一封書信,道不盡的博愛情懷」主題宣傳活動上,當它被念出來的時候,在場觀眾無不動容。
姚慶國說:「每個人都有走向生命終結的那一天,如果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獻上『生命的禮物』,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們。那麼,它就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活著。」
林建鋒說,器官捐獻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業。對於個體而言,它能夠讓面臨器官衰竭的受捐者獲得新生,同時讓器官捐獻者的生命得以延續;對於社會而言,它可以促進醫學事業發展,社會文明進步。
2014年,在市紅十字會指導下,溫州醫科大學成立了浙江省首支器官捐獻宣傳志願團隊——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多年來,通過不同形式的器官捐獻宣傳活動,截至目前該志願團隊已促成600份器官捐獻志願書的籤署。
今年10月,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以及省紅十字會的指導下,在市紅十字會、溫州市衛健委、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率全國之先將人體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登記信息納入溫州市民電子健康醫保卡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捐獻登記志願者的醫保卡上展現人體器官捐獻專屬的心型圖標。
林建鋒說,器官捐獻意義非常重大,但不能因此就進行人為的道德綁架,而把捐獻的觀念強加到他人身上。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同情心,現階段沒參與到器官捐獻工作中,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同情心,或許是還沒有特別的事例觸及當事人的情感。「志願服務隊起到的作用就是想通過進校園、走社區等宣傳活動給大家傳遞『捐獻』這一概念,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並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周邊的人。」
讓器官捐獻者家屬得到社會的關愛
在基安山陵園紅十字博愛紀念園的博愛紀念碑上,鐫刻著一個個器官(遺體、角膜)捐獻者的名字,其中有溫州本地人,也有新溫州人,有年邁者、青壯年,也有兒童。紅十字博愛紀念園是溫州市專門為紀念和緬懷這些愛心捐獻者而建的,園內建有紀念碑和博愛亭。每年清明時節,市紅十字會都會組織開展紀念我市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活動,以此緬懷這些奉獻愛心、挽救他人生命的無私捐獻者,同時也讓後人永遠銘記他們的善舉。
人道關懷,是市紅十字會除宣傳、登記、見證等工作外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2015年,市紅十字會與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建立「人體器官捐獻人道救助基金」,用於資助家庭困難的器官捐獻者家屬。
2018年,溫州市把「對促進溫州市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事業有特殊貢獻的人員及其直系親屬」納入《溫州市區戶口遷入暫行規定》政策性入戶範圍。
姚慶國說,器官捐獻是自願、無償的社會公益事業。然而很多情況下,這些家庭因為失去的可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或經濟支柱而陷入困境。他們為社會奉獻了大愛,他們的家屬理應得到褒獎和幫助。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陳恩欣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