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已有111人捐獻人體器官 每個數字背後都是生命的接力

2020-12-16 溫州新聞網

溫州醫科大學師生為遺體捐獻者舉辦感恩追思會

  溫州網訊 有一種愛,讓心跳不止、讓生命延續。

  11月底,年僅30歲的安徽小夥劉先生,在安裝電梯時,意外從高處跌落致腦死亡。面對親人的離去,全家人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捐獻他的肝、腎等器官,給其他急需的重症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據介紹,劉先生捐獻的器官,至少救助了5位重症患者。

  截至目前,我市實現人體器官捐獻人數已有111人。在每一個增加的數字背後,都是一場感人的生命接力。他們走了,但仿佛從未離開過,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延續著生命。

  「溫州是道德高地,在器官捐獻中,出現了很多感人的事例。」市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姚慶國說,器官捐獻可以挽救生命,促進醫學事業發展,更是社會關愛與思想進步的體現。然而,這項事業需要長期的宣傳和觀念的普及,才能讓社會公眾知曉、理解並且接受。「在這方面,溫州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全省位居前列。」

  2010年11月,我市作為浙江省首批三個試點城市之一,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12月18日,我市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登記數量達6026人,實現人體器官捐獻111例,遺體捐獻51例,角膜捐獻543例,其中今年新增器官捐獻登記數量為4137人,較2010年至2018年登記總數翻番。

  器官捐獻路漫漫 最大的阻力來自社會公眾的認知

  「你願意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嗎?我相信很多人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都會遲疑,甚至不知所措。」姚慶國說,出現這樣的反應很正常,其中有傳統觀念的束縛,還有來自對這項工作的陌生和不理解。「我們現在做得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同器官捐獻的意義和有關政策。」

  姚慶國說,溫州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市紅十字會一直依法參與、推動器官捐獻工作,並在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人道關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器官捐獻工作的第一步,邁得卻十分沉重。「我們需要承擔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為它在打破傳統,挑戰人們『根深蒂固』的世俗觀念。」

  2014年,為擴大宣傳普及面,市紅十字會邀請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陶慧敏擔任紅十字會公益宣傳形象大使,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參與拍攝《器官捐獻,生命永續》器官捐獻公益短片。此後,陶慧敏參演的公益宣傳片和平面廣告便在溫州各大媒體、動車站、公交站等公共場所傳播推送。而這僅僅是市紅十字會宣傳推動器官捐獻事業發展的一個動作,市紅十字會還通過在全市45家二甲以上醫院建立器官捐獻宣傳欄,成立生命關愛知識講師團開展器官(遺體、角膜)捐獻知識巡講,開展「生命禮讚——關愛生命健康百場活動」進基層活動,建立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推薦參評「溫州好人」的長效機制等活動。受到宣傳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器官捐獻這項工作的認知發生了轉變,從原先的排斥、不理解到後來的認同和支持。

  「在電視上,我看到過很多患者家庭因為他人的器官捐獻而獲得新生的例子。說實話很感人,這也讓我對器官捐獻的工作漸漸有了改觀。」現年62歲的鄭先生說,剛知道器官捐獻宣傳內容的時候,他非常牴觸。他認為,遺體要保持完整性,親人去世本身就是件悲傷而且無法接受的事,如果再在已經離世的親人遺體上動刀更是大不敬。「能做出這樣艱難抉擇的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值得尊敬。」

  有時雖已達成口頭捐獻 意向卻因鄰裡間的一句質疑而放棄

  根據規定,實現人體器官捐獻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公民生前表示死後願意捐獻其器官,或者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器官,公民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

  倫理觀念造成的牴觸情緒,只是器官捐獻工作推進過程中所面臨壓力的一部分,另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讓普通群眾理解並且接受「腦死亡」的概念。

  「被醫學診斷為『腦死亡』是指,只能依靠呼吸機和藥物來維持生命體徵。」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的指導老師林建鋒解釋,在確認『腦死亡』狀態下,其實生命體還是有體溫的,心臟仍會跳動,「這就讓死者家屬在作出是否器官捐獻抉擇時,面臨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對此,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麻陳立深有感觸。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主要負責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的知識普及與宣傳,並與潛在捐獻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指導其填寫捐獻志願書、登記表以及見證等工作。

  「在對方即將失去親人的時候開口提及器官捐獻,說實話真的很難。」麻陳立說,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不得不在病患家屬最為悲傷的時候出現。然而,在剛開始那段時間,很多家屬幾乎沒聽說過人體器官捐獻。在協調過程中,碰到一些情緒激動的家屬,會一口回絕。

  「好幾次,直系親屬都已經有口頭意向,同意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表》上簽字了,就是因為親朋好友或鄰裡間的一聲質疑,他們最終還是選擇放棄。」麻陳立說,這樣的情況很常見,他會覺得很遺憾,但也尊重家屬的決定,這完全體現自願這一原則,「有不一樣的聲音,就說明我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影響和帶動周邊的人

  「我不知道您是誰?我只知道您是讓我能夠看見光明的人!我不知道該叫您叔叔、阿姨或是哥哥、姐姐,但我知道,您是我心底最最感激的人……」這是一封由一位眼角膜受捐者寫的感謝信,在今年市紅十字會、市委宣傳部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生命之花永續——一封書信,道不盡的博愛情懷」主題宣傳活動上,當它被念出來的時候,在場觀眾無不動容。

  姚慶國說:「每個人都有走向生命終結的那一天,如果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獻上『生命的禮物』,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們。那麼,它就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活著。」

  林建鋒說,器官捐獻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業。對於個體而言,它能夠讓面臨器官衰竭的受捐者獲得新生,同時讓器官捐獻者的生命得以延續;對於社會而言,它可以促進醫學事業發展,社會文明進步。

  2014年,在市紅十字會指導下,溫州醫科大學成立了浙江省首支器官捐獻宣傳志願團隊——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多年來,通過不同形式的器官捐獻宣傳活動,截至目前該志願團隊已促成600份器官捐獻志願書的籤署。

  今年10月,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以及省紅十字會的指導下,在市紅十字會、溫州市衛健委、溫州醫科大學紅十字「生命之光」志願服務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率全國之先將人體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登記信息納入溫州市民電子健康醫保卡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捐獻登記志願者的醫保卡上展現人體器官捐獻專屬的心型圖標。

  林建鋒說,器官捐獻意義非常重大,但不能因此就進行人為的道德綁架,而把捐獻的觀念強加到他人身上。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同情心,現階段沒參與到器官捐獻工作中,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同情心,或許是還沒有特別的事例觸及當事人的情感。「志願服務隊起到的作用就是想通過進校園、走社區等宣傳活動給大家傳遞『捐獻』這一概念,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並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周邊的人。」

  讓器官捐獻者家屬得到社會的關愛

  在基安山陵園紅十字博愛紀念園的博愛紀念碑上,鐫刻著一個個器官(遺體、角膜)捐獻者的名字,其中有溫州本地人,也有新溫州人,有年邁者、青壯年,也有兒童。紅十字博愛紀念園是溫州市專門為紀念和緬懷這些愛心捐獻者而建的,園內建有紀念碑和博愛亭。每年清明時節,市紅十字會都會組織開展紀念我市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活動,以此緬懷這些奉獻愛心、挽救他人生命的無私捐獻者,同時也讓後人永遠銘記他們的善舉。

  人道關懷,是市紅十字會除宣傳、登記、見證等工作外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2015年,市紅十字會與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建立「人體器官捐獻人道救助基金」,用於資助家庭困難的器官捐獻者家屬。

  2018年,溫州市把「對促進溫州市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事業有特殊貢獻的人員及其直系親屬」納入《溫州市區戶口遷入暫行規定》政策性入戶範圍。

  姚慶國說,器官捐獻是自願、無償的社會公益事業。然而很多情況下,這些家庭因為失去的可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或經濟支柱而陷入困境。他們為社會奉獻了大愛,他們的家屬理應得到褒獎和幫助。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陳恩欣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2020首屆中日友好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暨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
    為推動器官移植與捐獻事業發展,促進交流學習,由中日友好醫院、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主辦2020首屆中日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暨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日醫院主題黨日活動於11月21日召開。
  • 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月啟動—首場活動在成都清源社區舉辦
    為進一步推進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普及器官捐獻知識,傳播器官捐獻理念,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人體器官捐獻的良好氛圍,在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開展十周年之際,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於近日發起以「生命接力·救在身邊」為主題的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月活動,首場活動在四川成都清源社區順利舉辦。
  • 生命接力——接受於媛媛腎臟的姑娘,也籤了捐獻志願書
    「於媛媛的故事讓我特別感動,作為一名器官移植科的護士,她用生命踐行了器官移植捐獻的心願,做出了讓生命在陽光下延續的壯舉,讓大家都知道器官移植是為了救人。」12月21日下午,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教授到珠江醫院看望慰問了23歲的器官移植科護士、器官捐獻者於媛媛的家屬,送上了鮮花一捧表達內心的崇敬。
  • 南平市今年實現7例器官捐獻 歷年來捐獻最多
    記者昨日從南平市紅十字會獲悉,2020年,南平市實現7例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24名患者的生命,為8名患者帶去了光明。今年是南平市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實現捐獻最多的一年。  器官移植是生命的接力,在每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體內,都蘊含著另一個生命的光輝和使命。近年來,南平市各級紅十字會廣泛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知識,傳播器官捐獻理念。
  • 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 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中國器官移植事業走到陽光下,得益於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也離不開紅十字會的支持和醫務人員的努力。  活動上,三位捐獻者家屬代表講述了家人器官捐獻背後的感人故事,現場一片唏噓。捐獻者選擇在生命盡頭饋贈他們的「珍貴禮物」,挽救另一個生命,讓光明和生命得以延續和接力。
  • 人體器官捐獻當由「被動」變「主動」
    這個由30多名急診醫護人員組成的「急診生命+」志願者服務隊,他們中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22歲,他們以志願者的身份宣傳「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和「大愛奉獻、生命永續」的人體器官捐獻理念。器官移植,作為20世紀生命科學的重大進展、治療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醫療手段,在我國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 心懷人間大愛捐獻器官,他深情告別世間
    據周先生的愛人王女士說,丈夫是個非常樂觀,積極向上的人。在新疆打拼的這些年,每當遇到困難,總有朋友站出來幫他,他說,新疆是能把人心暖熱的地方。在建築工地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周先生一直都卯著勁兒幹,他有個心願:多賺點錢,今後把父母也接到新疆。
  • 人體器官捐獻了解一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培訓班在肇慶市順利...
    為進一步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發展,12月8日上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與我局聯合主辦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培訓班(肇慶站)在我市順利舉辦。活動開班儀式上,市衛生健康局四級調研員陳偉雄提出三點要求:一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方面的技術先進,能夠保證肇慶市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要求全市各級各類醫院醫護工作人員要遵紀守法,依法依規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不得向省劃定區域外的OPO轉介潛在捐獻者的相關信息。
  • 生命接力!河南退休女職工「腦死亡」捐獻器官 讓愛和生命得以延續
    希望您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續!」在鄭州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室內,器官捐獻者家屬的一段話感動了現場所有人。安陽退休職工陳相果女士因「腦死亡」,在河南鄭州做了器官捐獻手術,她用大愛義舉幫助了5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
  • 「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仁濟醫院 百餘位黨員醫務人員線上登記器官...
    會上還舉行了「生命接力先鋒隊」授旗儀式,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洪濤向仁濟醫院副院長張繼東授「生命接力先鋒隊」隊旗。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宣讀倡議書,號召黨員、醫務工作者積極宣傳器官捐獻的價值意義,積極爭做器官捐獻的先鋒模範,凝聚合力幫助群眾轉變傳統觀念,關心支持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發展,挽救更多器官衰竭患者生命。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編者按:中國的器官捐獻、分配和移植是一套龐大的系統工程,它從建立之初就面臨種種困難,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系統工程如同鉸鏈,把死亡之痛苦與重生之喜悅緊鎖在一起。它涉及到的每個人,都要爭分奪秒、晝夜輪轉,與時間之神抗爭。
  • 福建省紅十字會「五抓五促」 規範推動人體器官捐獻事業高質量發展
    》和《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等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積極主動作為,完善工作機制,推動全省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健康持續發展。2014年以來,全省人體器官捐獻報名登記人數達38711人,特別是2020年1—10月新增18399人,克服了疫情影響,報名登記數已超過上年度15%。2011年以來成功實現人體器官捐獻327例,其中今年以來已實現84例,是上年度的2.5倍;共捐獻大器官985個,眼角膜213片,讓1200餘名器官衰竭患者等重獲新生,紅十字「生命接力」工程品牌逐步形成。
  • 祭拜了老友 她立馬籤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
    她認為選擇這種方式,不給孩子添麻煩,更重要的是,對社會有所貢獻,「讓醫學專業的娃娃們有更多學習機會,造福社會,也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延續,總感覺他還活在世界上……」94歲老奶奶最後的心願實現了白素惠老人的幾個子女和女婿、兒媳都來了,每個人對著刻有媽媽名字的紀念碑訴說最近生活狀況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近期有不少熱心市民朋友來我院諮詢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和角膜捐獻,我們非常感動,並對他們支持我國的人體器官捐獻事業表示感謝!人體器官捐獻是挽救患者生命、服務醫學發展、傳遞人間大愛、促進社會文明的高尚事業。
  • 公益體彩助力器官捐獻,共同見證生命延續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介紹說,「我國正式開展器官捐獻工作的時間並不長,我們中心也是2012年才正式註冊成立的。從2010年國家正式啟動器官捐獻開始,彩票公益金就給予了大力支持。可以說,器官捐獻事業發展到今天,最主要的支持就是來自彩票公益金了。」中國體育彩票公益金來之於民,用之於民,體彩公益金對器官捐獻事業的支持也離不開公眾的支持。
  • 十堰啟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7年來 142人捐器官救了370名患者
    記者昨日從市紅十字會獲悉,自2013年我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共有142人成功捐獻器官,使370名患者重燃生命之火。7年來,我市142人捐獻器官救了370名患者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我市自2013年7月啟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2013年成功捐獻人體器官2例,2014年20例,2015年26例,2016年25例,2017年19例,2018年14例,2019年31例,2020年至今成功捐獻5例捐獻器官15個,
  • 廣東55人通過考核 成首批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
    南都訊 記者萬蜜 實習生邱慧君 近日,廣東省衛生廳官網發布《關於做好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簡稱《通知》),正式公布了6家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 rgan Procurem entO rganizations,以下簡稱O PO )名單,還公布首批通過考核的55
  • 「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日前,「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以下簡稱「中大新華」)主題黨日活動暨「施予受」平臺對接儀式舉辦。中大新華完成了與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施予受平臺的對接。  校黨委書記周雲在講話中希望每位中大新華人都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勇於擔當作為,走在前、作表率,志願成為「生命接力先鋒隊」中的一份子,把這一充滿愛心的實踐活動組織好、實施好。
  • 「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活動現場
    出席活動的有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校長王庭槐、黨委書記周雲等學校黨政班子成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書記、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洪濤,以及聯合黨支部黨員代表,中大新華師生、黨員代表、入黨積極分子共計3000餘人。活動由王庭槐校長主持。
  • 「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11月1日,由中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辦,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黨委承辦的「生命接力先鋒隊」暨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啟動儀式,在武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