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何以為家》:幸福並非理所當然

2020-12-20 一段幽夢

一個12歲的男孩將生身父母告上法庭,罪名是:他們生下了我!

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與悲傷?!

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拍攝的影片《何以為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的故事。

拋棄與守護男主角贊恩的父母都是沒有身份的難民,因此而無法找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困頓混亂。然而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他們,卻一個又一個地生孩子。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沒有身份,從小擠在破舊、逼仄、雜亂、陰暗的租房中。

當然,他們也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12歲的贊恩只能在阿薩德的雜貨店中打工,眼睜睜地看著每天放學時分,車頭上掛滿五顏六色書包的校車在自己面前停下,同齡的孩子歡欣雀躍地下車——回家。

而此時,也到了贊恩「下班回家」的時間。只不過,每天他都是滿懷仇恨地回到他的那個家。

如果不是特別聰慧,贊恩對於家的「憎恨」或許也僅僅停留於此。如同他後來在法庭上說的那樣:在煎熬中慢慢長大,等待著長大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然而,這個敏感而憂鬱的少年,卻在無望的生活中,幡然意識到:他永遠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只能像他的父母一樣,永遠生活在陰暗的角落,像一卷永遠被人踩在腳下的地毯。

於是,他想要逃離。

因為11歲的妹妹薩哈被迫嫁給阿薩德。他決定帶著妹妹逃走。最終,妹妹被家人攔下,而贊恩卻拖著一個藍色垃圾袋,開始了孤獨而漫長的「無家可歸」的道路。

在流浪的日子裡,他遇到了來自衣索比亞的難民、同樣沒有身份的拉勒。拉勒有個未婚生子——約納斯。為了兒子不讓人發現而被抓走。她將兒子反鎖在自己打工飯店的廁所裡、藏在購物車中,關在門窗緊閉的租屋中。

她愛自己的兒子。甚至在走投無路的境地中,她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將孩子送給別人收養,從而免費換取一個合法身份的建議。儘管,這種收養可能會讓約納斯獲得光明的未來。

也許拉勒對於兒子不顧一切的保護讓從小感受被父母忽視、虐待乃至拋棄的贊恩所感動;

他與拉勒、約納斯生活在了一起。

或許是為了彌補內心深處對於未能保護妹妹薩哈的愧疚;

他將約納斯當做親弟弟一樣疼愛。

這三個人——沒有身份的三個人,就像生活在泥土中,見不到太陽的蚯蚓,相互依偎取暖。

然而,這樣「苟且」的幸福也很快被打破。假身份證過期的拉勒被抓進了牢房,留下了茫然失措的贊恩和嗷嗷待哺的約納斯。

而當堅持不下去了的贊恩決定離開黎巴嫩,回到家中尋找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時,他卻發現:不僅沒有任何一件物品可以證明自己。而且,妹妹薩哈已經因為難產而去世。醫院不肯收治薩哈的理由依舊是——她沒有身份!

悲憤絕望的贊恩拿起一把尖刀,衝向了他以為的「罪魁禍首」阿薩德……

然而,阿薩德是元兇嗎?

他或許的確輕視婦女。但在他的觀念中,傳統歷來如此。正如他在法庭上陳述的那樣:「我的丈母娘(薩哈的母親)在那個年紀也已經結婚生子了。」

贊恩的父母是元兇嗎?

他們當然不是合格的父母。然而,「合格」的標準原本很難定義。何況,他們自己都是沒有身份、無法自主的人。用贊恩父親的話說:「誰都可以作踐我們。」而母親則說:「我一輩子都活在痛苦中,為了養活孩子,我什麼工作都幹。」她質問贊恩的辯護律師,同為女性卻受過良好教育的娜丁:「你過過我這樣的日子嗎?你沒有!你只要過過一天,你就會想要自殺,一了百了。」

贊恩的母親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即使是被她強迫著出嫁的薩哈。但或許,她真的力所不及。讓他們都活著,已經是她所能做到的最好了——即使,孩子們未必願意這樣活著!

希望與現實《何以為家》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壓抑的。骯髒、晦暗的色調與鏡頭;低沉、悲傷的音樂;千瘡百孔的難民窟,破衣爛衫、煙霧繚繞。這是贊恩生活的現實世界。

但,偶然也有一絲希望的光芒照耀。

流浪的贊恩途徑遊樂園,獨自坐上了摩天輪。摩天輪從光線昏暗的地面緩緩升起。贊恩眼中的世界開始有了光芒。當摩天輪升到最高處,你可以看到這是一處海岸:觸目所及是浩瀚而平靜的大海,遠處的夕陽撒下一片粉紅色的餘暉。

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然而,只是轉瞬,摩天輪又回到了晦暗的地面。海面上,一隊飛機轟鳴著飛過。睏倦的薩恩睡在水泥地上,手裡捏著半袋方便麵。一隻小蟲爬過。

或許,在上帝的視角中,我們都是那隻微不足道的小蟲。

還有一組畫面。

拉勒失蹤後。贊恩找到了賣「曲馬多飲料」(一種山寨毒品)的「好生意」。他混跡於流氓之中,受到侮辱毒打後,略微攢了些錢。

一個晚上,在拉勒留下的出租屋中,他將一張撿來的旅遊廣告攤在床上,對牙牙學語的約納斯「豪氣」地說:「想去哪個國家?你說!」他甚至還幻想著,帶著在市場上邂逅的少女「那個傻瓜梅森」一起去。

這是一組多麼溫馨的畫面。

然而,就在第二天,當他拖著約納斯回家時,卻發現少得可憐的家當全被仍在了屋外。房東換了鎖。而贊恩好不容易攢起來、塞在床架子裡的錢,再也要不回來了。

他瘋狂地砸著鎖——用石塊、木條。然而,無濟於事。

那可憐的、卑微的希望,如同肥皂泡一般,轉瞬即破。

家與國影片名為《何以為家》,表面上看,是一個12歲的流浪少年渴望有個家、渴望有父母之愛,卻又在得不到父母之愛後,憎惡家、逃離家的故事。

影片最後打出的字幕是: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推薦閱讀《何以為家》影評  這部原本幾乎沒有人看好的小語種電影,在「復聯4」的強勢排片之下,憑藉好口碑從狹小的夾縫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市場「五一檔」的最大黑馬。該片去年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近日在國內上映後引起熱議,由影片故事所延伸出來的親子教育探討,在朋友圈頻繁「刷屏」。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贊恩也就是這樣離開了家,開始了一個人的流浪。也是「何以為家」的真正開始。在流浪找工作的過程中,贊恩遇到了本片的另一個人物希法勞(化名泰格斯特),她是一位非法入境的黑人媽媽,需要靠辦假身份才能工作。
  • 《何以為家》一部即使劇透看了影評,還是會震撼的電影
    我希望不會照顧孩子的人不要再生孩子了,記得上一次散場了,還坐了這麼久的是《四個春天》,這一次是《何以為家》看了一半,越來越覺得它不像電影,像記錄片,電影贊恩追著父親的車不讓她把妹妹薩哈賣掉的時候,拉希爾被抓到監獄邊哭邊把奶擠掉喊著對不起的時候,贊恩把約納斯當親弟弟最後卻沒辦法把她賣掉了
  • 當人只剩用盡全力去絕望時候《何以為家》影評
    在這種困局之下,一部名不見經傳的《何以為家》突出重圍,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在諸多當紅流量的超英圍合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顯然,一部藝術片能在堪稱教科書級成功的商業片面前斬獲這樣的市場成績,而且還是一部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陌生的難民電影,堪稱奇蹟。
  • 影評|《何以為家》,貧窮是最沉重的孤獨
    這就是電影《何以為家》中,男主贊恩那張處方上填寫的藥物名稱。因此在電影中,先是贊恩的母親帶著他們搗碎藥片融水後送到監獄中給犯人「過癮」,後來贊恩在黎巴嫩也用類似的方式去銷售「藥水」以維持生計。這些人成為《何以為家》的「人肉背景」。影片中隨處可見的貧民區,破敗的樓宇、頹廢而慌亂的人群。在這樣貧窮而混亂的環境中,誰會去關注一個普通人的死活呢?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影評《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由黎巴嫩籍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在這之前她還有兩部長篇《焦糖》和《吾等何處去》,評分都還不錯,算是小有名氣。《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迦百農」在拉丁語中意為「混亂無序之地」,與影片戰爭背景相暗合。
  • 《何以為家》什麼才是真正的家?不要抱怨生活,有人比你過得辛苦
    《何以為家》其實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就會難以尋味,到底哪裡才是我們真正的家呢?每個人對這個影評看完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也許對我們來說家庭和睦,要和自己的親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那麼這才是真正的家庭。但是也有人認為,只要自己的國家人民百姓富足,那才是真正的家,那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非常和平的年代,可以說在這樣一個年代當中,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如此。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用盡全力的絕望—《何以為家》影評
    看完《何以為家》後,這個想法在我腦子裡久久不能揮散。贊恩的家庭非常貧窮,平時靠騙醫生的處方藥製作毒品,販賣給監獄裡面的人賺取利潤為生。七兄妹擠在用布間開的房間裡睡覺,晚上父母的做愛聲讓孩子夜不能寐。在那個貧窮的環境也衍生出販賣小孩,運輸非法勞工,童工,未成年婚姻,販賣毒品,無戶口駐留,偷竊等非法活動。這種環境下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地獄一般存在。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一方面,小國也能拍出大電影,繼續對國內電影人發起鞭策;另一方面,在經歷了去年的批片寒冬後,《何以為家》能夠給市場帶來積極的產業啟示嗎?何以為家,催淚逆襲《何以為家》的逆襲之路,堪稱「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關鍵詞:兒童、黎巴嫩電影、詩意現實主義、何以為家緒論:《迦百農》(又稱《何以為家》)作為黎巴嫩美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長片電影,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內地因缺乏宗教語境,為了更通俗易懂,將其翻譯為極具詩意的「何以為家」。雖然更加貼合男孩贊恩背井離家、尋找真正家庭的行動,但卻失去了直譯的隱喻特質。「耶穌在拿撒勒不受歡迎,遂到迦百農傳教。」耶穌的拯救者形象和小男主贊恩直接對位。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相待
    4月29日,黎巴嫩現實題材電影《何以為家》(原名音譯為《迦百農》)在內地上映,其中反映的一系列社會話題引起熱議。而電影上映的第二天是4月30日,如果不是上了微博熱搜,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這一天也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ntional Spank out Day),也永遠對「棍棒教育」——這個社會的頑疾視若無睹。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影片名為《何以為家》,表面上看,是一個12歲的流浪少年渴望有個家、渴望有父母之愛,卻又在得不到後憎惡家、逃離家的故事。但其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陰影隨處可見,孩子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童年,他們的遭遇令人揪心,令人感傷。看完之後,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影片最後打出的字幕: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 何以為家影評背後的故事 為何能在復盟4的碾壓式排片中險勝?
    《何以為家》(《迦百農》)中國內地票房破億元,上映第5天。該片獲去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代表黎巴嫩入圍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納迪·拉巴基(《焦糖》《吾等何處去》)導演,Zain Alrafeea主演,聚焦黎巴嫩難民,12歲男孩拿刀捅人後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觀後感《何以為家》
    據上次《小鞋子》和《蕭紅》以後,綜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了《何以為家》。《何以為家》的開頭,拴著手銬的扎因被帶上法庭,還有他的父母,理由是:扎因上訴了他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他。香香公主可能是因為她本身就是父母,所以她更能理解父母的難處,而我更十分認可「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