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2020-12-20 曉曉教育之聲

01何以為(wéi)家?

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鏡頭從一片混亂的難民聚居地由遠拉近,到處是破敗不堪、極度貧困、飢餓與頹喪,小孩無知的廝殺打鬧與不良、人們麻木痛苦甚至絕望,沒有身份的難民恐慌不安、孤獨無助,

還有象徵陰暗與罪惡的曲馬多、大麻的如影隨形……雖沒有硝煙、沒有炮火,卻有著比硝煙炮火更沉重的困難,伴隨影片的基調始終是壓抑與嘆息。

所幸正如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正義也許來得有點遲,有點慢,但因為有了贊恩這樣柔軟又尖銳的「青年」(雖然他只有12歲,但我更願謂之為青年),正義終究會來。

他憂鬱的眼神、倔強的語氣、抗爭的身影,從未從世界的視線裡淡出。

何以為家?他弱小的身軀拖著鍋裡的黑人小弟弟,身心疲憊的在大街上徘徊時,「青年」贊恩在儘自己所能給無血緣的弟弟一個飄搖的家;何以為家?

面對妹妹被父母無奈賣給商販,「青年」贊恩聲嘶力竭、捨命相追時,聽說妹妹「沒了」,贊恩發瘋似的提刀狂奔向大街,「我要讓你們知道什麼是沒了」時,「青年」贊恩是多麼想要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啊!

最後當得知媽媽又懷孕時,贊恩終於「大義滅親」似的在法庭上吶喊:「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不要讓他們再生孩子。」

「青年」贊恩有男子漢的堅韌、責任與擔當,但年幼的他看到的只是父母的無情、粗暴、無能,不能給兄弟姐妹一個溫暖的家。

可放大到時代的視角,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這些戰火紛飛的國家,流離失所的難民父母們的種種類似贊恩父母的無情舉動,豈止是簡單的「生而不養」呢?

他們沒有身份、沒有地位,沒有安全感,無怪乎法庭上的媽媽對女律師發出了聲聲「咆哮」:「你有什麼資格說我,我也不想我的孩子只能用糖水餵大,我經歷的事情你永遠不會經歷,你以前不會經歷,以後也永遠不會經歷……」

如雷般的拷問,拷問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也拷問著世界!

贊恩的父母何以不知道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可何以為家?沒有安定的大家,何來幸福的小家?所幸,通過兒童看現實,絕望中仍散發光芒!

影片結尾定格在小男孩贊恩拍攝護照照片的微笑中,也是影片中他唯一一次直視攝影機的鏡頭。

讓我們相信,世界,總在一點一點的改變,世界總會慢慢的撕下「政客們在監獄敲鑼打鼓『希望你們都好』表演的假面」,被善良、正義、溫情的「青年贊恩們」與代表覺醒與正義的律師法官等人物所裝點,所主宰。

「即使不能改變現狀,至少也可以引起話題和爭議,引發人們思考」:何以為家?

02何以為(wèi)「家」?

21世紀的青年,何以為「家」?最近讀龍應臺的《天長地久》,很有感觸。龍應臺有一支「橫眉冷對千夫指」、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而又豪情萬丈的筆,她更培養了一雙優秀的兒子。

文中描寫了她和小兒子菲利普出行的一個細節,在巴塞羅南,女人龍應臺為發現一家「設計感強又便宜的女裝店」而欣喜若狂,正當龍在店裡「搶寶」時,兒子飛利普卻「興趣索然」,於是母子倆有了如下對話:

店裡人頭攢動,生意紅火,經過一圈滿掛牛仔褲的架子,他說:「七點九九歐元一條的牛仔褲,媽,你想到廉價的幕後是什麼嗎?生產一條洗白牛仔褲要用掉八千升的水、三公斤的化學物、四百MJ的能量。還有,廉價到這個程度,你可以想像廠商給東莞工人的工資有多低嗎?」

我停下腳步,回頭看他,說:「你不進這種店買衣服?」

「我不,」他說,「凡是便宜得不合理的東西我都不買,因為不合理的便宜代表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有人被剝削,我不認為我應該支持。」

我停下來,說:「飛,告訴我,難道,你在買任何一個東西之前,都先去了解這個東西的生產鏈履歷,然後才決定買不買?」

「沒那麼道德啦,但是能做就儘量啊,」他輕快地說,「當然不可能每一件東西都去做功課,太累了,但是我覺得要讓這個世界更合理、更公平,是每個人的義務啊。你不覺得嗎?

最後,龍應臺以幽默而又自我嘲諷與思索的筆調寫下了:」我走出賣衣服的店子,可能像一隻剛剛被訓示的老狗,眼睛低垂看著自己弄髒的爪子。」

讀了這段話,有感動,更有震撼與衝擊。現在的我們,奔小康、追中國夢,幸福與美滿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不僅可以在節假日盡情外出遊山玩水,家門口也有了風雨無阻的「公益電影」放映點,有風景旖旎的風光帶、小公園,有共享足球場,讓人驕傲、讓人自豪,讓人幸福感滿滿。

可很多時候,自詡國泰民安的我們是不是也像短視的「老狗」,無度的購置身外之物,隨意浪費美味佳餚,過度開採各種資源,沒有勇氣「斷舍離」……

21世紀的世界,地球村的我們,何以理解「 人類命運共同體」?家是什麼?該何以為(wèi) 「家」?相信世界青年「贊恩們」、「飛利普們」能給我們更好的答案。

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努力當「贊恩」、當「飛利普」,站在更大的格局與視界拷問自我、審視世界、追尋靈魂;不再年輕的我們,又該如何踐行「青春,不在年華,全在心境!」?

我們要深思,教育的功能是什麼? 是讓人的發展充滿了無限可能,是讓人更有尊嚴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讓人能擁有更美好幸福的人生。我們,又要怎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贊恩」與「飛利普」們來為家,為「大家」?

這一切,都值得我們不斷追問,追尋……

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教育更能改變世界!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推薦閱讀《何以為家》影評  這部原本幾乎沒有人看好的小語種電影,在「復聯4」的強勢排片之下,憑藉好口碑從狹小的夾縫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市場「五一檔」的最大黑馬。該片去年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近日在國內上映後引起熱議,由影片故事所延伸出來的親子教育探討,在朋友圈頻繁「刷屏」。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一枝獨秀的《復聯4》,五一檔四天狂攬12.19億票房,遠遠甩開了第二名《何以為家》的1.24億。但國產電影的集體萎靡,倒是很好得襯託了《何以為家》的「冷豔出塵」。畢竟,《下一任:前任》0.94億、《悟空奇遇記》0.18億、《神奇樂園歷險記》0.17億,一部不如一部。
  • 觀後感《何以為家》
    據上次《小鞋子》和《蕭紅》以後,綜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了《何以為家》。《何以為家》的開頭,拴著手銬的扎因被帶上法庭,還有他的父母,理由是:扎因上訴了他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他。香香公主可能是因為她本身就是父母,所以她更能理解父母的難處,而我更十分認可「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
  • 影評《何以為家》:幸福並非理所當然
    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拍攝的影片《何以為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的故事。拋棄與守護男主角贊恩的父母都是沒有身份的難民,因此而無法找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困頓混亂。然而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他們,卻一個又一個地生孩子。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沒有身份,從小擠在破舊、逼仄、雜亂、陰暗的租房中。
  • 影評|《何以為家》,貧窮是最沉重的孤獨
    這就是電影《何以為家》中,男主贊恩那張處方上填寫的藥物名稱。因此在電影中,先是贊恩的母親帶著他們搗碎藥片融水後送到監獄中給犯人「過癮」,後來贊恩在黎巴嫩也用類似的方式去銷售「藥水」以維持生計。這些人成為《何以為家》的「人肉背景」。影片中隨處可見的貧民區,破敗的樓宇、頹廢而慌亂的人群。在這樣貧窮而混亂的環境中,誰會去關注一個普通人的死活呢?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 靈魂棲處是吾鄉——讀散文集《何以為家》
    這是作家航月在她新出版的散文集《何以為家》扉頁上寫下的一句話。18歲的時候一直在從鄉村到城市的路上攀爬;48歲以後的人生是從城市往鄉村回歸。30年的時間,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鄉村,這是還鄉的時間刻度,這個刻度飽滿了時間留下來的每一個切口。這詩意雋永的文字,同樣出現在《何以為家》一書中,是作者回眸三十年人生路的經典概括。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五一檔黑馬《何以為家》讓更多觀眾感受好電影的力量
    同檔電影中,《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突出重圍脫穎而出,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1,豆瓣評分8.9,評分和上座率均超《復聯4》。小長假四天票房連續逆跌,總票房突破1.5億,長時間佔據微博熱搜,可謂今年五一檔當之無愧的黑馬。
  • 當人只剩用盡全力去絕望時候《何以為家》影評
    在這種困局之下,一部名不見經傳的《何以為家》突出重圍,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在諸多當紅流量的超英圍合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顯然,一部藝術片能在堪稱教科書級成功的商業片面前斬獲這樣的市場成績,而且還是一部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陌生的難民電影,堪稱奇蹟。
  • 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影評《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由黎巴嫩籍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在這之前她還有兩部長篇《焦糖》和《吾等何處去》,評分都還不錯,算是小有名氣。《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迦百農」在拉丁語中意為「混亂無序之地」,與影片戰爭背景相暗合。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一對兄妹因為家裡太窮養活不了他們, 所以計劃離開家自己到外面闖蕩。一個小女孩被嫁給了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 結果女孩不幸死了。一個女人離開了像監獄一樣的棲身之所後不得已剪掉了頭髮。
  • 何以為家影評背後的故事 為何能在復盟4的碾壓式排片中險勝?
    《何以為家》(《迦百農》)中國內地票房破億元,上映第5天。該片獲去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代表黎巴嫩入圍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納迪·拉巴基(《焦糖》《吾等何處去》)導演,Zain Alrafeea主演,聚焦黎巴嫩難民,12歲男孩拿刀捅人後要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