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2020-12-24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一對兄妹因為家裡太窮養活不了他們, 所以計劃離開家自己到外面闖蕩。一個小女孩被嫁給了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 結果女孩不幸死了。一個女人離開了像監獄一樣的棲身之所後不得已剪掉了頭髮。而她相依為命的

  原標題: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一對兄妹因為家裡太窮養活不了他們, 所以計劃離開家自己到外面闖蕩。一個小女孩被嫁給了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 結果女孩不幸死了。一個女人離開了像監獄一樣的棲身之所後不得已剪掉了頭髮。而她相依為命的小寶寶正處於危險境地中。如果她將小寶寶交給一個男人, 她的生活就能得到保障。

  這些不是歐洲中世紀的黑暗童話, 也不是中國舊社會的封建剝削故事, 而是納迪·拉巴基在其精彩虛構但又極其接近慘痛現實的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描繪的黎巴嫩貧困難民兒童的生活狀況。電影原片名源於加利利海附近被耶穌詛咒的小鎮迦百農, 在電影中連遭劫難、歷經就像聖經描述的人間煉獄生活的是一個名叫贊恩 (贊恩·阿爾·拉菲亞飾演)的小男孩--他大概 1 2歲, 他的父母並沒有留意記住他的具體出生日期。

  贊恩決定起訴他的父母 (法迪·尤瑟夫和卡薩爾·艾爾·哈達德飾演), 控告他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 卻對他和他的弟弟妹妹們疏於照顧, 因此影片由一場庭審戲為線索貫穿始終, 通過交叉倒敘將贊恩在街頭生活的種種遭遇娓娓道來。該片 (獲得了2018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 對演員的要求很高, 好在拉巴基發掘了一些令人側目且很有魅力的孩子們扮演這些角色。不過, 儘管依然遇到了明顯的困難, 但是當小演員們以自己富有想像力的方式來駕馭成年人為他們創造的殘酷荒誕時, 你也會不自覺跟他們一起開心起來。

  因為心愛的小妹妹薩哈 (11歲的海塔·塞德拉·伊扎姆飾演) 被強迫嫁給了一個雜貨店老闆, 贊恩憤懣地離開了父母和眾多弟弟妹妹。就像命運召喚一樣, 偶遇的反超級英雄蟑螂俠 (約瑟夫·金巴齊安飾演)將贊恩帶到了一個蕭瑟的遊樂園裡, 在那裡, 贊恩遇到了來自衣索比亞的難民拉希爾 (約丹諾斯·希費羅飾演) , 以及她小心隱藏恐人知曉的寶寶約納斯 (博魯瓦蒂夫·特雷傑·班科爾飾演)。

  在這樣一個充滿混亂和暴力的世界裡, 體面生活成了一種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奢求, 大多數成年人唯利是圖自私自利, 最終小贊恩甚至小嬰兒約納斯也被拋在一起自生自滅。

  美好和恐怖相互交織, 這樣的童話故事最吸引人, 而童話的結局總是樂觀的, 總是告訴我們, 只要我們足夠熱心, 開闊眼界看這個世界, 一切改變都有可能發生。《何以為家》基本上也遵循了這樣的邏輯。從上空鳥瞰拍攝 (由攝影師克里斯多福·奧恩拍攝)貝魯特的貧民窟, 輪胎被當做裝飾品點綴在臨時搭建的屋頂上, 這一幕就像是一幅複雜的畫作。

  你可能會注意到構圖的優雅, 同時知道這個地方包含了這麼多的人類痛苦。而這正是重點。拉巴基用許多方法來觸及我們的良心和意識: 這部電影似乎在問, 這些孩子的不堪遭遇, 這些我們時代的陰暗面, 你希望子孫後代看到嗎?

 

  當看到在贊恩一家人居住的破爛不堪的公寓裡那個被拴在家具上哭鬧的嬰兒時, 不由想起了爾冬陞的《門徒》中沾染毒癮的張靜初被注射毒品意外身亡後遺留下來的那個餓壞了的小女孩。
 

  與並不畏懼於講述父親賣孩子、遺棄孩子或其他複雜道德困境故事的達內兄弟的電影類似, 《何以為家》聚焦當下, 揭露事實。生活依然需要改變。有無數沒有身份證明的難民兒童, 他們從未上過學, 每天都是為了生存而活著, 這是當今中東地區的現實, 他們的故事需要被更多人聽到看到。

  《何以為家》代表黎巴嫩獲得了今年奧斯卡金像獎 外語片提名。就在去年, 同樣來自黎巴嫩的齊德·多爾裡執導的《羞辱》也入圍了第90屆奧斯卡 外語片。「國家不幸詩家幸」, 希望中國也能多拍一些這種正視問題揭露現狀的 電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一方面,小國也能拍出大電影,繼續對國內電影人發起鞭策;另一方面,在經歷了去年的批片寒冬後,《何以為家》能夠給市場帶來積極的產業啟示嗎?何以為家,催淚逆襲《何以為家》的逆襲之路,堪稱「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何以為家》此片為何評價如此之高,它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何以為家》此片為何評價如此之高,它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最近無意間看到此片簡介,評價都很不錯,決定仔細觀看,看完後給我的視覺以及心理衝擊都還蠻大的,發現好久都沒有一部電影能像這部電影看完後讓我久久的沉思了。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何以為家》觀後感
    今天看了別人推薦的電影《何以為家》,嗯,怎麼說呢?大概就是看了贊恩的經歷,更多的是慶幸自己生在的是中國,我們不是處在和平的時代,只是處在和平的國家。贊恩的反抗也只能是離家出走,離開那個沒有感情、滿是心(辛)酸淚水的家,可是離開了,又能怎麼樣?沒有身份證明、未成年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處所可住,更別說水了;吃完僅有食物的他,無處可去,還好善良的泰格斯特收養了他。其實你會發現,即使自身也很困難,人類也會有仁慈之心,儘自己綿薄之力去幫助比自己更弱的人,這大概都是人本身所存的善念吧!
  • 「我想有個家」——《結婚吧!》之三
    這類文章所描繪的「獨身美景」,與我親眼所見到的現實圖景,反差之大超過了「天壤之別」,至少在我的碩士和博士生中,還沒有發現剩男剩女有多快樂。身邊這些剩男剩女被「剩」的原因雖大不相同,但都不想「剩下」的心情卻完全一樣。除非你的感覺像木頭那樣麻木,或者你內心像上帝那麼強大,否則你很難享受什麼「獨身的自由」,也很難感受到「獨身的快樂」。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當人只剩用盡全力去絕望時候《何以為家》影評
    2019年的5月中旬,是屬於十年一戰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已經邁過40億元票房大關而依然勢頭猛烈,同期的其他電影票房慘敗。在這種困局之下,一部名不見經傳的《何以為家》突出重圍,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
  • 《何以為家》:兩條主線,講述兩極父母
    導讀:還記得那個眼裡沒有光的男孩嗎?那個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何以為家》到底擁有怎樣的魅力才被稱之為「殺出重圍的一匹黑馬」?甚至是在上映了19天後影片的票房就已經高達3億。評分更是高達9.0分,甚至其口碑還並不比《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差多少。這樣一部小語種的影片用實力證明了它的真正價值所在。《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 拉巴執導。值得我們了解的是,這部電影的主角並不是明星,而是一名來自敘利亞的難民——一個12歲的小男孩贊恩。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生活似乎有轉機,一日他在集市遇到賣雜貨的小女孩梅森,得知通過商販奧斯帕可偷渡去其他國家,比如瑞士。梅森說,「那裡沒有一個孩子慘死」,贊恩心生嚮往「我也想去」。等攢夠錢,他與約納斯會有新的生活與未來。但是如同陰晴不定的氣候,豔陽展露須臾即被烏雲遮蔽。贊恩一回家被房東驅趕,連同藏在鐵管的錢都來不及取。努力終成泡影,現實依然殘酷。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他不識字,他沒有合法身份,他沒有未來。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娜丁·拉巴基說:「他的眼睛裡有東西。我知道在第二個問題之後,我找到了我的演員。」「從我看到贊恩的那一刻起,我就覺得有比我們更重要的東西在推動我們拍這部電影。好像我命中注定要見到他似的。當我看到他時,我想,『這個孩子不可能只有這樣的命運。對於一個如此聰明、如此有潛力的孩子來說,在貧民窟裡擁有這樣的未來是不可能的。」
  • 靈魂棲處是吾鄉——讀散文集《何以為家》
    這是作家航月在她新出版的散文集《何以為家》扉頁上寫下的一句話。18歲的時候一直在從鄉村到城市的路上攀爬;48歲以後的人生是從城市往鄉村回歸。30年的時間,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鄉村,這是還鄉的時間刻度,這個刻度飽滿了時間留下來的每一個切口。這詩意雋永的文字,同樣出現在《何以為家》一書中,是作者回眸三十年人生路的經典概括。
  • 《何以為家》:童年是種子 教育即生長
    影片的男主角,是個不知自己年齡的小男孩,名叫贊恩。擱咱們這兒,他這麼大的孩子應該正上小學,爸媽老師為輔導作業而發愁的那種。但在影片裡,贊恩沒學可上。贊恩說:他在父母這裡聽到的最溫暖的話是:你個婊子養的……在這渾渾噩噩的人生裡,贊恩用一句話總結了自己「我一直活在地獄裡,狗屎一般的生活,比腳上的鞋還髒」。在對這個家真的失望後,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狀告的理由是:他們生了我。在法庭上贊恩的媽媽申辯: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 現實版《何以為家》上演,「請沒有撫養能力的父母,放過孩子吧」
    2019年《何以為家》這部催淚影片在中國上映,電影中12小男孩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理由是「父母生了我,卻沒有能力養我」。 不知道聽到這句話的你,內心是否有一絲心痛,認為「生而為人,為何如此之難?」但藝術無論怎樣高於生活,它的題材都來源於現實。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由於沒有身份不能上學,贊恩只能在私人老闆那裡打一些零工、送送外賣補貼家用。贊恩與父母和三個兄弟姐妹一起住在貧民窟的一間狹小的公寓裡,床墊直接放在地板上。黎巴嫩的冬天很冷,屋子裡更有穿堂風。有臨時的遮擋,沒有溫暖的住所;有親生的父母,卻沒有親情和愛;獨自闖蕩在世界上,卻沒有法律文件來證明自己在世上存在的痕跡……中文片名或許是對贊恩這樣的流浪兒童更為直白的註解:哪裡才是家?
  • 觀後感《何以為家》
    由於長期沒有和香香媽(香香公主)一起生活,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長一點以後,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真像「真香定理」,無法避免,所有的道理都頃刻間拋之腦後……所以特地安排了活動可以和香香公主多一些「共識」,我們選擇了吃著小吃,舒舒服服地一起看電影,挑選主題是希望打開香香公主的視野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影評《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由黎巴嫩籍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在這之前她還有兩部長篇《焦糖》和《吾等何處去》,評分都還不錯,算是小有名氣。《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迦百農」在拉丁語中意為「混亂無序之地」,與影片戰爭背景相暗合。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何以為家》什麼才是真正的家?不要抱怨生活,有人比你過得辛苦
    看電影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喜愛的娛樂方式之一,也是一樣,看電影的同時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也可以向大家分享。關注,每天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電影,讓你隨時隨地都能來一波! 《何以為家》其實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就會難以尋味,到底哪裡才是我們真正的家呢?每個人對這個影評看完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也許對我們來說家庭和睦,要和自己的親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那麼這才是真正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