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2020-12-20 會未來加油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但實際上,它熒幕裡內容真實而又感人,同時背後的故事也令人深思,既讓人真切感受到電影的藝術魅力,也看到了另一個國度不一樣的生活「亂象」,催人淚下。

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首先,我很佩服主演贊恩·阿勒費亞的演技,他出演《何以為家》時,演藝經歷並不多,但是,對於一部需要用五官來傳達真實感情和真實環境下的悲慘命運的電影,他的表演極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把那種社會底層少年的叛逆和獨立演繹的淋漓盡致。

這或許與贊恩的親身經歷有著直接關聯,他2004年出生於敘利亞,曾以難民身份與家人逃亡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並在那裡居住了八年。在拍攝《何以為家》期間,12歲,且不識字。幸而,電影在國際範圍獲得認可後,他得以與全家遷往挪威並在那裡接受學校教育。

可以說,這是一個演員與一個社會現象的真實投影,把難民現實生活的殘酷、無奈呈現給觀眾,同時,也扔給觀眾一大堆問題慢慢思考,比如「生而不養 何以為家」。

看完電影後,很多人感嘆這是一部真正的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國內電影、電視劇幾乎失去了興趣,原因正是因為國內許許多多的電影都是些「業餘」演員尬演出來的,無論從臺詞到演技,感覺就像是導演和編劇上廁所去了,周邊群演自導自演出來的一樣。

尤其是30歲以下的演員,縱觀國內電影,能讓人看完電影想去記住演員名字、感悟生活的寥寥無幾。

即使有些老藝術家演技過關,可是電影作品本身又到處都是坑,不是臺詞陳詞濫調,就是劇情和劇本俗氣,不是整天死小日本,就是一天到晚談情說愛、家長裡短,凸顯不出電影真正可以達到的藝術境界。

所以,每次有電影打動我的時候,又會感傷一會兒,想著什麼時候有部電影能真正反映我們的現實呢?

當然,我對國內電影一直充滿期待。中國十幾億人口,優秀的導演、編劇、演員並不難,難的是市場需求的電影品質一直處於爛片中翻不了身,觀眾需求佳作,卻又不停的為爛片和「綜藝演員」加油鼓勁。

隨便從哪兒冒出幾個沒上過藝校、沒有一技之長,甚至不懂什麼叫生活的人就能粉絲千千萬,隨便化個妝、扭扭屁股就是大明星,就能拍大片,簡直不堪入目。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人家宣傳工作做得好,還是觀眾裡邊的水軍太多呢?那麼,又是什麼導致水軍一片又一片呢?三觀?教育?發人深省。

總而言之,《何以為家》絕對是一部觸及心靈的電影,值得一看。

相關焦點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帶給你的深刻感悟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何以為家》。首先從這部電影在國內的定檔來說,就是比較吃虧的。在五一假期跟《復聯4》撞上,但是這部電影憑藉自身的優點依舊獲得了超兩億(持續更新)票房。就電影的題材來說也是比較吃虧的,這部影片偏小眾,因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電影非常寫實,讓觀眾看到了難民的真實生活,也讓觀眾體會到了男主人公贊恩的無奈和掙扎。「生而不養,何以為家。」作為一個連自己多大年紀都不知道的孩子,他承受了來自這個世界太多的打壓和逼迫。
  • 五一檔黑馬《何以為家》讓更多觀眾感受好電影的力量
    而剛過去不久的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也為上映前的口碑積累起到了重要作用,路畫影視邀請導演娜丁·拉巴基來華,與國內影迷親切交流,對於生而不養等社會話題的動人描繪,引起了大多數觀眾的情感共鳴,令觀眾潸然淚下,獲封「眼淚收割機」。外國批片從確認引進到定檔上映,時間周期一般較短。《何以為家》在宣布引進後也僅僅只有15天左右的宣傳期,極短時間打透市場殊為不易。
  • 今日電影推薦-《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中文名稱: 何以為家 主演: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 外文名稱:Cafarnaúm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風景獨好五一檔冠亞軍《復聯4》和《何以為家》,各站一頭打開了商業與藝術電影的兩片天空。其實,去年的奧斯卡,黎巴嫩電影《羞辱》就已經引起廣泛關注。電影用平民的視角,把黎巴嫩的國家歷史融進了兩個男人的拌嘴中,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而今年的《何以為家》,通過差異化觀影策略打造了五一檔的口碑高峰。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比如生而不養,不是父母的錯,而是無能為力。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何以為家,家以為何
    高分催淚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黎巴嫩男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給了他和其他子女生命,卻沒有能力養育他們。這個故事證明了一句老話,「有生無養,斷指可報;有生有養,斷頭可報;無生有養,無以為報;不生爾養,百世難報。」一個孩子可以是一個家庭的縮影,一個家庭可以是一個地區的縮影,一個地區可以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恰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許「成也是家,敗也是家。」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好吧我承認,第一次聽到《何以為家》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一度把它當成了國產家庭倫理劇,朋友提議去看的時候我是拒絕的,看完後我很感激這位朋友,在影片主人公的悲慘經歷面前,當前我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好像都不值一提。這是一部講述敘利亞難民在黎巴嫩的電影,從一個十二歲少年贊恩的視角,記錄了他的生活和他所看到的世界。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推薦閱讀《何以為家》影評  這部原本幾乎沒有人看好的小語種電影,在「復聯4」的強勢排片之下,憑藉好口碑從狹小的夾縫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市場「五一檔」的最大黑馬。該片去年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近日在國內上映後引起熱議,由影片故事所延伸出來的親子教育探討,在朋友圈頻繁「刷屏」。
  • 請回應12歲小贊恩的法庭控訴,只生不養,《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何以為家?顧名思義,重點在「家」!(原創申明:本文為九魚咖原創,作者:逸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搬運,會被強制刪稿。歡迎留言轉發,記得多多關注哦~)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說說「家」字兒吧!家是什麼?
  • 《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何以為家》是一部非常沉重的電影,這部電影入圍了奧斯卡名單被很多影迷都視為是一部好的影片,但電影內容卻讓人感到非常壓抑沉悶。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3歲小男孩對原生家庭的控訴,在電影的宣傳海報中就能夠看到「我要控訴我的父母」這幾個字,因為是現實題材的電影,所以大家都很好奇《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呢?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而拍出來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活著就是一種奢望。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年僅12歲的贊恩,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一個搖搖欲墜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本片的拍攝模式:將故事與庭審結合)12歲的贊恩起訴他的父母,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生了我」。父母的生育之恩本應我們一世來報,但為什麼這裡的贊恩卻因此起訴父母呢?其中的辛酸與無助又有多少呢?所有的一切都要從他的父母生育了8個孩子說起。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何以為家海報導演從一個家庭悲劇入手,利用孩子對父母的控訴,父母在法庭上的申辯為基礎,再以寫實的環境渲染手法,帶動情緒,使觀眾得以窺探難民生存,這一全球性的問題。何以為家劇照《何以為家》中的人們,他們生活在黎巴嫩,也同樣生活在迦百農這個混亂、無序的地方。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
  • 豆瓣9.1分,2019最佳引進片,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為何生而不養,養而不育?那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作為孩子還要起訴自己的父母,起訴父母生了他!作為聽眾,你有何想法呢?是否會疑問為何有人會想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呢?是否會覺得這樣的子女不孝順呢?可你能想像這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是從一個12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嘛!
  • 父母生而不養,長子贊恩渡人卻無法渡己,無愛《何以為家》
    父母只管生,可生而不養,越窮越要生,越生又越窮,如此循環,根本沒有盡頭。《小偷家族》是從普適的社會問題切入最終落腳於人性的模糊地帶,而《何以為家》則是以個人境遇為樣本揭露社會制度的缺失。《何以為家》這部影片根據贊恩的真實事件進行改編,男孩的父母只管生孩子,在家什麼也不幹,讓自己年幼的孩子去雜貨店打工來獲取食物。
  • 父母起訴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近日,有條爆炸性新聞衝上熱搜,「22歲姐姐拒養2歲弟弟被父母起訴,父母勝訴」,瞬間引起網友熱議。原來,這對夫妻本身靠著低保為生,在生完二胎幾年後,因為兩人的身體和經濟情況,沒有能力將孩子養好。但在情感上,麗麗跟其弟弟都是無辜的,父母在生二胎之前,本應考慮自身條件及家庭情況後,再決定生不生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