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家以為何

2020-08-16 Ariel0815

高分催淚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黎巴嫩男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給了他和其他子女生命,卻沒有能力養育他們。這個故事證明了一句老話,「有生無養,斷指可報;有生有養,斷頭可報;無生有養,無以為報;不生爾養,百世難報。」一個孩子可以是一個家庭的縮影,一個家庭可以是一個地區的縮影,一個地區可以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恰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許「成也是家,敗也是家。」

電影《何以為家》

不過我想講的不是這個,我想講的是,當有一些人——例如電影《何以為家》中的父母雖然看上去組成了「家」、卻還不如沒「家」時,有一些人正在為真正組建家庭而努力著、卻也迷茫著。

在我剛上大二的時候,曾經機緣巧合參加過一個理工科專業畢業的校友到學校進行的創業主題分享講座。可能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有一本屬於自己的傳記,尤其是成功人士或者相信自己正在走向成功道路上的人,在這場講座之後,他找到了文科專業在讀的我,問我是否有興趣把他這位80後已經小有成就的創業者的故事寫下來。遺憾的是,後來因為學業安排等原因,這個故事我只聽了一小部分。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具體的細節也不再記得,但是仍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當我問他人生走到這裡,他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時,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跟我說,是已經30多歲了卻還沒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在美讀研的第一個感恩節,我去北卡羅來納州拜訪了媽媽的同學兼老友。這位叔叔和他的妻子是當年一起到美國,從玉米地裡共同奮鬥出來的一對兒。叔叔阿姨的家是一棟鄉野別墅,坐落在一片別墅群裡。在地廣人稀的北卡,這些鄉野別墅之間的距離據我目測要步行一刻鐘起步,一般都是要開車的。阿姨是一個溫暖美麗的女人,她和我閒聊時,也問過我未來的打算。我還記得她用清澈堅定的眼神對上我的,跟我說,如果沒有長久的愛與穩定的陪伴,一個女人在異國他鄉獨自奮鬥的辛苦可能是無法想像的。

北卡的別墅

前兩天和一位滬漂朋友閒聊時,他說,你和我是不一樣的,你在上海已經有家了。我打趣道,你也買房了呀。他說,不,我說的是family(家),房子只是身外之物,不作數的。我突然感覺有些心痛,可是這種心痛又是一種我無法為他人體會的感覺。我想,如果我選擇了一個人去其他地方發展呢?如果是像這位朋友一樣,一個人獨身一人在一線城市打拼五年以上呢?我會有自己的房子嗎?即使我有了自己的房子,這個房子裡是否只有我一人?

當然,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獨自奮鬥,獨自美麗,享受著獨處的時光。在我們和他們的接觸中,他們「獨」的美好也仿佛在感染著我們。可是,我想,一個人的世界終究不能稱之為「家」,一個人的背後也是他的家。

可能是工作、留學、出差、旅行,有一天你會在半夜醒來,可能是要上廁所、喝水、突然驚醒,然後你發現房間裡只有你一個人,這時候,你打開手機,特別想跟一個人說話。

那個人會是誰呢?

何以為家?家以為何

上海的夜


相關焦點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為了養活自己和弟弟妹妹們,他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還要替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們。他一直用理性,淡漠的眼神看這個世界,仿佛什麼都激不起他的一絲情緒。直到他的父母把他的妹妹薩哈嫁給了房東阿薩德,以此來抵扣上漲的租金。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何以為家?這支品牌片給出了最溫暖的答案
    一個人走得再遠,家永遠是心靈的港灣,是靈魂的寄託。但同時,我們也難免會和家人有爭執,有誤會。關於家的一道道難解的辯題,到底該如何解?從平安人壽的平安財富金瑞(2021)年金保險年度品牌片《家的辯題》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帶給你的深刻感悟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何以為家》。首先從這部電影在國內的定檔來說,就是比較吃虧的。在五一假期跟《復聯4》撞上,但是這部電影憑藉自身的優點依舊獲得了超兩億(持續更新)票房。「生而不養,何以為家。」作為一個連自己多大年紀都不知道的孩子,他承受了來自這個世界太多的打壓和逼迫。作為哥哥,他想帶妹妹逃離這個沒有溫暖的「家」,可以最後還是改變不了妹妹被父母賣掉的事實,面對贊恩的質問,父母也只是用一句「沒有辦法」來解釋。
  • 安家?身無所安,何以為家?
    三、社會在兩部影視劇中,總共出現了三對父母為子女買房,而故事發展的不同走向,折射出了截然不同的房產價值和社會趨勢。《賣房女人》中,有兩例給子女買房的案例,這兩例的共同點,就是兩個家庭的年輕一代都缺乏上進心。
  • 這部豆瓣8.6,才應該叫做「何以為家」
    給出角色不知道的信息,可以讓觀眾變被動為主動,這才符合丹尼斯·維倫紐瓦想讓觀眾成為探索者而非只是吃瓜群眾的理念。得知真相後的珍妮和西蒙自然是難以接受的,《焦土之城》是一齣悲劇,更準確點說應該是慘劇。那位退休的獄卒應該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有些事情,還是不知道的為妙。普通人可能會為了孩子好,選擇秘而不宣,或者等孩子再長大一點,才讓委託人把密封的,直接寫有真相的信件送過去。
  • 生而不養最為可悲,何以為家?
    所以「何以為家」呢?
  • 何以為家?有愛便是家
    家是一個溫馨的字眼,寶蓋頭遮擋住了外面的寒風冷雨,一橫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兩撇是在外的人對家內的眺望,一個豎鉤把全家人緊緊的系在一起。這是單看一個家字,我們能明白的含義,那要是有意境的把家連成一副山水畫,那爸爸就是山,媽媽是水,老公是路,老婆是家,兒子是樹,女兒是花。
  • 文立正:日寇未滅,何以家為
    西漢時期,大將霍去病飲馬瀚海,封狼居胥,面對漢武帝的府邸封賞,他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兩千多年後,日寇瘋狂侵我中華,文立正毅然投筆從戎,浴血抗戰。
  • 何以為家?美國會議員:四千萬人將被驅逐
    何以為家?美媒:千萬人將面對「驅逐潮」「我被驅逐了,我無家可歸。」這條僅發出半天就獲得2.2萬關注及3500多條轉發的推特寫道,「12月1日,四千萬人將被驅逐,失去住所的他們面臨生命危險。」寫下這篇推文的是一名國會議員,而她所說的「驅逐」,正成為美國媒體及社交平臺上的熱詞被頻頻提及。
  • 「別人家的孩子」何以能?學霸們的啟示
    &34;何以能?&34;何以能?無論是媒體報導,還是日常生活,我們總是眼見&34;多麼優秀,令人豔羨,而自己的孩子&34;久矣。好像中了&34;的酸葡萄的蠱。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冷落了自家孩子,倒不如思考別人家的孩子何以能?
  • 「何以為家」靠題材贏在起跑線,2019年最刺痛人性的電影
    孩子未來的人生首先取決於父母,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家庭,那麼想讓孩子出人頭地那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在教育上面會對他造成直接的影響,一部擁有藝術造詣的難民電影,他取材來自於中東地區,名叫「何以為家」
  • 榮耀、米家照片印表機何以一年成爆款?
    小米 米家手機照片印表機        首先是價格不貴。榮耀MINI便攜照片印表機、米家手機照片印表機價格都在五六百塊,比小家電價格略高一些,匹配年輕人的消費需求,更像一款中檔價位、可玩性高的手機周邊。列印起來也不貴,榮耀MINI的相紙一包20張大約60塊,不需要額外的墨水花費;米家相紙一套40張大約60塊,同樣彩墨色帶的價格也包含在內。不多的花費就能列印手機中的照片,額外增添了一些樂趣。
  • 何以為家
    Part 12017年4月份,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S司,當我得知面試通過的那一刻,說「喜極而泣」好像有點作,但如此形容都不足為過。搬走那天,他們家那個樸實的男人給我交代,他說他把桌子還有衣櫃留給了我,出乎意料,居然沒有收錢,我為之前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感到羞愧。就這樣,我住進了我的第三個出租屋,還是那種類型的小平房,屋頂不再漏水,牆面卻因為上任租客長期做飯顯得汙泥濁水、破敗不堪,水電費依舊比外面高出一倍。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所幸正如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正義也許來得有點遲,有點慢,但因為有了贊恩這樣柔軟又尖銳的「青年」(雖然他只有12歲,但我更願謂之為青年),正義終究會來。他憂鬱的眼神、倔強的語氣、抗爭的身影,從未從世界的視線裡淡出。何以為家?
  • 我們何以研究批評家並書寫批評史?
    一批評家在今天何以成為我們研究的對象?研究批評家之於研究批評好比研究藝術家之於研究藝術。將批評視為「先驗之物」討論不是不可以(就像將藝術視為「先驗之物」),然而其限於形上學時代。今天,離開批評家(具體指批評家的批評文本)談論批評就像離開藝術家(具體指藝術家的藝術作品)談論藝術一樣,是空洞的。純粹談論批評容易流於空洞。
  • 「文化變色龍」何以為家?
    Nini高中時赴美求學,學過拉丁文和韓文,曾經到首爾和香港讀書,她稱自己為「環球遊歷者」,並用「文化變色龍」來比喻TCK——不是隨時變化顏色,而是擅長隨機切換文化。Selena曾在肯亞讀中學,之後到加拿大接受大學教育,海外求學的多元經歷幫助她更加具備共情能力。Linda在韓國和美國分別就讀初高中,她覺得對事情抱有開放的態度,尊重差異,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異國生活中。
  • 《安家》:心安之處即為家
    #電視劇安家#《安家》即將大結局了,這部劇通過小小門店的房屋買賣,拉開了人性或醜陋、自私、貪婪,或美好、溫暖、善良的大幕,讓我們冷暖自知、一地雞毛的生活無所遁形。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一直把女兒當成搖錢樹,張嘴就要一百萬,只為給自己兒子買房。這個數目對於獨自在異地打拼,常年被壓榨的房似錦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 鄉愁和家國:余光中何以點燃一代華人?
    余光中於2017年12月14日去世後,四川老詩人流沙河曾被各路記者追訪數日,以致嚴重失聲,沙啞不能言,只好由其夫人來負責向本刊核正他和余光中的交往細節——1982年,正是流沙河在大陸《星星》詩刊上所寫一月一篇的專欄,將以紀弦等為代表的12位臺灣老詩人,第一次比較完整地介紹給了大陸讀者。其中第三位詩人就是余光中。這些文章第二年由重慶出版社結集為《臺灣詩人十二家》出版。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在日本公映接受採訪時導演烏塔蘭娜稱:「自己背負著巨大的使命感,希望為中國的電影徵得一席之地。」贏沒贏得一席之地還有待商榷,但自那以後此類片子,在中國內地影視劇佔據了一席之地。《天涯赤子心》《我的醜娘》《春天后母心》《我是一棵小草》各種類似的影視劇,奔騰而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標籤--「催淚苦情片」。這類影片都會塑造一個家庭或破敗,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卻善良孝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