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催淚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黎巴嫩男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給了他和其他子女生命,卻沒有能力養育他們。這個故事證明了一句老話,「有生無養,斷指可報;有生有養,斷頭可報;無生有養,無以為報;不生爾養,百世難報。」一個孩子可以是一個家庭的縮影,一個家庭可以是一個地區的縮影,一個地區可以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恰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許「成也是家,敗也是家。」
電影《何以為家》
不過我想講的不是這個,我想講的是,當有一些人——例如電影《何以為家》中的父母雖然看上去組成了「家」、卻還不如沒「家」時,有一些人正在為真正組建家庭而努力著、卻也迷茫著。
在我剛上大二的時候,曾經機緣巧合參加過一個理工科專業畢業的校友到學校進行的創業主題分享講座。可能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有一本屬於自己的傳記,尤其是成功人士或者相信自己正在走向成功道路上的人,在這場講座之後,他找到了文科專業在讀的我,問我是否有興趣把他這位80後已經小有成就的創業者的故事寫下來。遺憾的是,後來因為學業安排等原因,這個故事我只聽了一小部分。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具體的細節也不再記得,但是仍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當我問他人生走到這裡,他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時,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跟我說,是已經30多歲了卻還沒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在美讀研的第一個感恩節,我去北卡羅來納州拜訪了媽媽的同學兼老友。這位叔叔和他的妻子是當年一起到美國,從玉米地裡共同奮鬥出來的一對兒。叔叔阿姨的家是一棟鄉野別墅,坐落在一片別墅群裡。在地廣人稀的北卡,這些鄉野別墅之間的距離據我目測要步行一刻鐘起步,一般都是要開車的。阿姨是一個溫暖美麗的女人,她和我閒聊時,也問過我未來的打算。我還記得她用清澈堅定的眼神對上我的,跟我說,如果沒有長久的愛與穩定的陪伴,一個女人在異國他鄉獨自奮鬥的辛苦可能是無法想像的。
北卡的別墅
前兩天和一位滬漂朋友閒聊時,他說,你和我是不一樣的,你在上海已經有家了。我打趣道,你也買房了呀。他說,不,我說的是family(家),房子只是身外之物,不作數的。我突然感覺有些心痛,可是這種心痛又是一種我無法為他人體會的感覺。我想,如果我選擇了一個人去其他地方發展呢?如果是像這位朋友一樣,一個人獨身一人在一線城市打拼五年以上呢?我會有自己的房子嗎?即使我有了自己的房子,這個房子裡是否只有我一人?
當然,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獨自奮鬥,獨自美麗,享受著獨處的時光。在我們和他們的接觸中,他們「獨」的美好也仿佛在感染著我們。可是,我想,一個人的世界終究不能稱之為「家」,一個人的背後也是他的家。
可能是工作、留學、出差、旅行,有一天你會在半夜醒來,可能是要上廁所、喝水、突然驚醒,然後你發現房間裡只有你一個人,這時候,你打開手機,特別想跟一個人說話。
那個人會是誰呢?
何以為家?家以為何
上海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