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電影推薦-《何以為家》

2020-12-20 騰訊網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12歲男孩贊恩,因沒有得到父母的好好撫養,因此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履行做父母責任的故事。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中文名稱: 何以為家

主演: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

外文名稱:Cafarnaúm、 ,迦百農

片長: 120分鐘(坎城版)、111分鐘(中國內地版)

其它譯名: 迦百農、我想有個家(中國臺灣)、星仔打官司(中國香港)

上映時間: 2018年5月17日(坎城電影節)、2019年4月29日(中國內地)

類型: 劇情

-01

故事以這樣一幕開始: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贊恩·阿爾·拉菲亞 飾)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02

影片中有一幕是贊恩的妹妹薩哈第一次來例假,她本人渾然不知,反倒是贊恩主動把她拉到衛生間,讓她清理乾淨,還用衣服製作了一個簡易的姨媽巾教妹妹用。另外贊恩還不斷地叮囑妹妹,來例假的事情不你千萬不能讓父母知道,因為贊恩明白的知道,一旦父母發現女兒在生理上已經成熟的話,那么妹妹唯一的命運就是被賣掉。可是,妹妹最後還是被強行賣給了商販為妻,憤怒的贊恩因此離家出走。

-03

贊恩最終選擇逃離。在開往另一個城市的汽車上,偶遇了在遊樂場扮演蟑螂俠的老人,他中斷了原計劃,來到遊樂場希望能找一份工作。

在這兒,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裡,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贊恩幫拉希爾照顧年幼的寶寶,

沒想到有一天,拉希爾還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

-04

本片由真實事件改變,真實主人公主演。

窮根到底,這並不是父母的錯,而是社會出了問題。小男孩很可憐,現實仿佛是電影,鏡子透過電影照出了現實,看劇時替小男孩哀爭,替不法入境者鳴冤。可惜劇中只是劇中。現實中則是你看不到,聽不到,可千千萬萬的人卻真實的遭受著,他們有什麼原罪,唯一的罪就是被生下來,活下去。

因此這部電影我沒有去一味地去將不幸推給孩子的父母與他們的鄰居,他們也曾遭遇過這些,他們也是受害者。而是為這個社會感到蒼白無力,錯的不是這些浮出水面的問題,而是這片水。需要反思的不是家庭,而是國家,是政府。這句話不僅僅對父母說的更是對這個國家整個社會說的,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對於電影的意義,拉巴基說:

「我不想天真地說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變你看待這些孩子的態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態度,那麼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你。當千千萬萬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時,真正的改變才會開始發生。」

-END-

阿晚說:

文章的每個字,都是我用心敲出來的,只希望對得起每位關注我的人。

點個「在看」,讓我知道,你們也在為人生「拼盡全力」。

星標我

- 和阿晚一起精進、成長!

相關焦點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風景獨好五一檔冠亞軍《復聯4》和《何以為家》,各站一頭打開了商業與藝術電影的兩片天空。其實,去年的奧斯卡,黎巴嫩電影《羞辱》就已經引起廣泛關注。電影用平民的視角,把黎巴嫩的國家歷史融進了兩個男人的拌嘴中,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而今年的《何以為家》,通過差異化觀影策略打造了五一檔的口碑高峰。
  • 五一檔黑馬《何以為家》讓更多觀眾感受好電影的力量
    五一小長假結束,因《復聯4》的加入,電影市場呈現一超多強局面,競爭激烈,令不少電影對這個檔期望而卻步。同檔電影中,《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突出重圍脫穎而出,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1,豆瓣評分8.9,評分和上座率均超《復聯4》。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推薦閱讀《何以為家》影評  這部原本幾乎沒有人看好的小語種電影,在「復聯4」的強勢排片之下,憑藉好口碑從狹小的夾縫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市場「五一檔」的最大黑馬。該片去年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近日在國內上映後引起熱議,由影片故事所延伸出來的親子教育探討,在朋友圈頻繁「刷屏」。
  • 推薦一部2019年感動全球的電影《何以為家》
    每當中國的觀眾們想看一些大片,總會想到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是歐美電影,但是2019年的最佳影片卻是由一個處於戰爭的國家用最撿漏的工具拍攝的,那就是黎巴嫩,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這是一部由黎巴嫩導演用落後的手持攝影機拍攝的一部真實反映黎巴嫩孩子現狀的一部電影,沒有任何的修飾,一部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生活畫面,卻感動了全世界的所有人,理由是太真實了,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劇中的男主演是一名12歲的小男孩,叫做贊恩,是導演從難民營裡挑選出來的,電影裡面演的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2019年5月,一部黎巴嫩電影勇敢的與《復仇者聯盟4》同期上映,竟然只用了4天時間便在中國大陸斬獲一億票房。與此同時塵封已久的豆瓣電影Top250 發生異動,一部9.0評分的電影作品橫空出世。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帶給你的深刻感悟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何以為家》。首先從這部電影在國內的定檔來說,就是比較吃虧的。在五一假期跟《復聯4》撞上,但是這部電影憑藉自身的優點依舊獲得了超兩億(持續更新)票房。就電影的題材來說也是比較吃虧的,這部影片偏小眾,因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電影非常寫實,讓觀眾看到了難民的真實生活,也讓觀眾體會到了男主人公贊恩的無奈和掙扎。「生而不養,何以為家。」作為一個連自己多大年紀都不知道的孩子,他承受了來自這個世界太多的打壓和逼迫。
  • 《何以為家》黎巴嫩女導演: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原標題:《何以為家》 「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已於4月29日全國公映,該片以12歲男孩贊恩在法庭上起訴自己的父母生下自己為線索,倒敘回贊恩之前經歷的一系列故事。
  • 《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何以為家》是一部非常沉重的電影,這部電影入圍了奧斯卡名單被很多影迷都視為是一部好的影片,但電影內容卻讓人感到非常壓抑沉悶。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3歲小男孩對原生家庭的控訴,在電影的宣傳海報中就能夠看到「我要控訴我的父母」這幾個字,因為是現實題材的電影,所以大家都很好奇《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呢?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 影評|《何以為家》,貧窮是最沉重的孤獨
    這就是電影《何以為家》中,男主贊恩那張處方上填寫的藥物名稱。因此在電影中,先是贊恩的母親帶著他們搗碎藥片融水後送到監獄中給犯人「過癮」,後來贊恩在黎巴嫩也用類似的方式去銷售「藥水」以維持生計。這些人成為《何以為家》的「人肉背景」。影片中隨處可見的貧民區,破敗的樓宇、頹廢而慌亂的人群。在這樣貧窮而混亂的環境中,誰會去關注一個普通人的死活呢?
  • 觀後感《何以為家》
    由於長期沒有和香香媽(香香公主)一起生活,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長一點以後,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真像「真香定理」,無法避免,所有的道理都頃刻間拋之腦後……所以特地安排了活動可以和香香公主多一些「共識」,我們選擇了吃著小吃,舒舒服服地一起看電影,挑選主題是希望打開香香公主的視野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
  • 豆瓣8.8的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
    在全球的影迷都為復聯「瘋狂」不已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在4月29日悄然上映。並不是嗨到爆的大爽片、也沒有豪華明星陣容,但這部電影的「重量」是不容忽視的。《何以為家》該片原名《迦百農 》。在《何以為家》的鏡頭裡,你能切實感受到來自靈魂深處的無助感。扎因的父母面對扎因的控訴,流著淚說,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他們也明白賣女兒不對,可一家人沒有辦法活下去,女兒去了別人家裡,最起碼她可以有口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