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黎巴嫩女導演: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2020-12-20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何以為家》 「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片中很多鏡頭來自於現實生活。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已於4月29日全國公映,該片以12歲男孩贊恩在法庭上起訴自己的父母生下自己為線索,倒敘回贊恩之前經歷的一系列故事。該片原名《迦百農》,「迦百農」本來是《聖經》中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導演想要傳達的是一種「失序」、「混亂」。

  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她特別相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不希望大團圓結局只出現在銀幕上,「即使不能改變現狀,至少也可以引起話題和爭議,引發人們思考」。2018年,該片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19年又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新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該片導演娜丁·拉巴基,聊了下拍攝這部電影的幕後故事。

  故事 原生態展示黎巴嫩底層

  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出生在黎巴嫩一個很優渥的環境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黎巴嫩在1975年至1990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她是在戰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看到很多人的掙扎與痛苦。娜丁·拉巴基告訴新京報記者,黎巴嫩目前承擔了50萬難民,特別是底層兒童的生存現狀對她觸動特別大,街頭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小孩,他們從事各種工作,搬運重物,賣口香糖。有天凌晨,娜丁回家路上看到令她十分心碎的一幕:一個母親懷裡抱著半睡半醒的孩子坐在路邊乞討,孩子沒有哭鬧,似乎只想睡覺。這一幕一直停留在娜丁·拉巴基腦中,最終形成一幅畫面:一個孩子對著父母哭喊,控訴他們為什麼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最終,這成為電影《何以為家》中十分令人震撼的場景。

  作為一位導演,娜丁·拉巴基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呈現這些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去正視他們的問題,「如果繼續保持沉默,就有可能成為促成他們現在境況的幫兇一樣。」在影片開拍之前,娜丁·拉巴基做了三年的走訪調查,獨自一人戴著墨鏡和帽子去了黎巴嫩很多地方,主要包括貧民窟、監獄、拘留所、法庭等影片中涉及的場景,還與貧民窟的兒童與父母交談,了解他們的境況,同時了解這個體制出現了哪些問題。

  演員 因為非法移民身份被抓捕

  演員與片中角色的經歷相似度很高,片中的法官都是請的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法官出演。片中飾演贊恩的小男孩是敘利亞難民,沒上過學,大部分時間都在街上跟同齡孩子打鬧,但他也做快遞員,幫人跑腿的零工。選角導演在街上發現他時,他正好12歲,他身上那種柔軟又尖銳的性格,以及機智的魅力正是導演所尋找的。片中另外一位黑人小孩Treasure其實是個女孩,當時選角導演看到她躺在母親推著的搖籃裡,就拍了張照片發給導演,導演覺得小孩的臉充滿了生機,非常機靈。

  因為劇組選用的很多演員都是非法移民,拍攝過程中出現了演員被抓捕的情況。2016年底,在拍攝期間,黑人小女孩Treasure的親生父母因為身份問題被捕,Treasure當時只有1歲,失去了父母的她,由導演和劇組照顧了三周。最後,在劇組與安全總局的交涉下,才將他們救出來。不過,2018年3月6日,這個家庭最終被黎巴嫩政府驅逐出境,Treasure和她的母親回到肯亞,而父親則返回奈及利亞。

  在片中飾演黑人小女孩Treasure母親的Rahil,也是一位非法移民。在拍完她在網吧被捕的那場戲兩天後,她在現實中因為身份問題被捕,最後也是劇組出面將其救出來。所以電影中,Rahil被送進監獄開始哭泣時,眼淚都是真實的,因為她剛剛經歷了類似的場景。

  表演 小演員經常說髒話

  片中的兩位小演員都不識字,無法看劇本,現場拍攝的時候,導演就將每場戲解釋給他們聽,他們知道這場戲意味著什麼之後,就讓他們用自己的話來說臺詞。片中12歲的小演員贊恩經常會爆粗口,有很多髒話臺詞。導演允許演員用髒話表演,因為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她希望觀眾通過展現的這些髒話,來了解這些孩子都經歷了什麼。贊恩多數時間都是在暴力與謾罵的環境下成長,很多髒話都是脫口而出,導演笑著說:「其實我在現場已經稍微控制了,實際情況比影片中的髒話更嚴重。」

  該片拍攝之前,導演娜丁剛生完女兒,她的女兒與片中1歲的小女孩Treasure年齡相仿,導演對於角色特別有情感上的共鳴,能夠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困了還是餓了,讓他們去做最真摯、不違背天性的表演。

  ■ 花絮

  片尾一笑

  影片結尾定格在小男孩贊恩拍攝護照照片的微笑中,也是影片中他唯一直視攝影機的鏡頭。導演是想告訴觀眾贊恩並不是一個不存在的人。而此前的他沒有身份證,在社會上是一個不存在的人。而這個微笑的含義很微妙,一方面是想給觀眾一些積極的意味和希望,另一方面也是一種開放式結局,因為贊恩雖然有了身份證明,但他還要面對後續的其他事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等與會並致辭。【詳細】

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詳細】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市場:票房超出預期,「輕熟女」貢獻最多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讓業內人士倍感驚訝。
  • 2019年度最佳引進片《何以為家》,背後的故事比電影更悲傷
    今年我在電影院看過的,最好的引進片,應該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和《地久天長》一樣,都是關於家庭、人生的某些思考。不同的是,《何以為家》作為一個敘利亞導演拍攝的電影,將視角伸向了這個國度發生的戰爭,描繪了戰爭給普通人民帶來的悲慘境遇。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從《何以為家》看黎巴嫩的社會問題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曾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也獲得了第71屆金棕櫚獎和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十二歲的少年贊恩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且最後勝訴的故事。贊恩是一個十二歲的少年,他沒有像其他很多孩子一樣去上學,他從小就給一個叫阿薩德的雜貨店店主打工。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作者|謝明宏編輯|李春暉《復聯4》響指一打,國產片聞風而逃,今年的五一檔,反倒讓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夾縫求存,繼《摔跤吧爸爸》和《看不見的客人》之後,再次展現了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風景獨好五一檔冠亞軍《復聯4》和《何以為家》,各站一頭打開了商業與藝術電影的兩片天空。其實,去年的奧斯卡,黎巴嫩電影《羞辱》就已經引起廣泛關注。電影用平民的視角,把黎巴嫩的國家歷史融進了兩個男人的拌嘴中,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而今年的《何以為家》,通過差異化觀影策略打造了五一檔的口碑高峰。
  • 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出生在黎巴嫩,也同樣在黎巴嫩的街頭長大,也沒有上過學,跟劇中男主角的經歷有些相似,所以也難怪他在電影中的表演能如此的真實。影片的中文翻譯名為《何以為家》,非常直白,這表示了主角贊恩的痛苦經歷。但是,電影的原版片名卻是《迦百農》,這是什麼意思呢?
  • 五一檔黑馬《何以為家》讓更多觀眾感受好電影的力量
    五一小長假結束,因《復聯4》的加入,電影市場呈現一超多強局面,競爭激烈,令不少電影對這個檔期望而卻步。同檔電影中,《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突出重圍脫穎而出,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1,豆瓣評分8.9,評分和上座率均超《復聯4》。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相待
    4月29日,黎巴嫩現實題材電影《何以為家》(原名音譯為《迦百農》)在內地上映,其中反映的一系列社會話題引起熱議。而電影上映的第二天是4月30日,如果不是上了微博熱搜,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這一天也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ntional Spank out Day),也永遠對「棍棒教育」——這個社會的頑疾視若無睹。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2019年5月,一部黎巴嫩電影勇敢的與《復仇者聯盟4》同期上映,竟然只用了4天時間便在中國大陸斬獲一億票房。與此同時塵封已久的豆瓣電影Top250 發生異動,一部9.0評分的電影作品橫空出世。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推薦一部2019年感動全球的電影《何以為家》
    每當中國的觀眾們想看一些大片,總會想到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是歐美電影,但是2019年的最佳影片卻是由一個處於戰爭的國家用最撿漏的工具拍攝的,那就是黎巴嫩,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這是一部由黎巴嫩導演用落後的手持攝影機拍攝的一部真實反映黎巴嫩孩子現狀的一部電影,沒有任何的修飾,一部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生活畫面,卻感動了全世界的所有人,理由是太真實了,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劇中的男主演是一名12歲的小男孩,叫做贊恩,是導演從難民營裡挑選出來的,電影裡面演的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聽了這樣的狀告,我很愕然,一個不過12歲的少年,為何成為階下囚,為何要狀告自己親生父母,這在我所處的世界是件多麼可笑的事情。父母生了你,為什麼你不感恩,反而憎恨?!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贊恩)將受到傷害的脆弱與超越年齡的堅韌所需要的特質結合起來,卻又不老套……他毫不費力地推進了整部電影的大部分。」導演娜丁·拉巴基有意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讓《何以為家》看起來像紀錄片一樣將黎巴嫩街頭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在拍攝時並沒有劇本,贊恩的名字就來自小男孩的原名。就算有劇本,參演的大多數兒童都不識字。
  • 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影評《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由黎巴嫩籍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在這之前她還有兩部長篇《焦糖》和《吾等何處去》,評分都還不錯,算是小有名氣。《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迦百農」在拉丁語中意為「混亂無序之地」,與影片戰爭背景相暗合。
  • 豆瓣8.8的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
    在全球的影迷都為復聯「瘋狂」不已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在4月29日悄然上映。並不是嗨到爆的大爽片、也沒有豪華明星陣容,但這部電影的「重量」是不容忽視的。《何以為家》該片原名《迦百農 》。導演納迪·拉巴基解釋片名時說道,在法文和英文中「迦百農」都解釋為亂和不規則的意思。事實上鏡頭中的黎巴嫩因為常年戰亂,儼然是一片「廢墟」的模樣。導演納迪·拉巴基為了拍攝該片,花了四年時間走訪黎巴嫩貧民區,在本片中飾演主角扎因的辯護律師。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何以為家》中那個清醒的小男孩,太讓人心疼了
    電影中男主角贊恩不是職業演員,而是一個十二歲的敘利亞難民,被發現的時候連字都不會寫該片的拍攝這部電影黎巴嫩本土導演拉比花三年世界走遍黎巴嫩大街小巷收集電影素材,拍攝了500個小時的素材,拍了6個月,剪輯了兩年從而製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