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2020-12-25 娛樂硬糖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復聯4》響指一打,國產片聞風而逃,今年的五一檔,反倒讓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夾縫求存,繼《摔跤吧爸爸》和《看不見的客人》之後,再次展現了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一枝獨秀的《復聯4》,五一檔四天狂攬12.19億票房,遠遠甩開了第二名《何以為家》的1.24億。但國產電影的集體萎靡,倒是很好得襯託了《何以為家》的「冷豔出塵」。

畢竟,《下一任:前任》0.94億、《悟空奇遇記》0.18億、《神奇樂園歷險記》0.17億,一部不如一部。風景獨好五一檔冠亞軍《復聯4》和《何以為家》,各站一頭打開了商業與藝術電影的兩片天空。

其實,去年的奧斯卡,黎巴嫩電影《羞辱》就已經引起廣泛關注。電影用平民的視角,把黎巴嫩的國家歷史融進了兩個男人的拌嘴中,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而今年的《何以為家》,通過差異化觀影策略打造了五一檔的口碑高峰。豆瓣8.9分的高分雄踞「一周口碑電影榜NO1」,上映9天(5月7日)票房1.87億,黃渤、章宇等人的微博推薦更助推了它在社交網站的高討論度。

黎巴嫩電影的乘風破浪,只是近幾年小國別電影在中國票房突破的縮影。2016年俄羅斯的《他是龍》、2017年泰國的《天才槍手》、2017年西班牙的《看不見的客人》、2018年義大利的《完美陌生人》,都是典型的小國別爆款。

一方面,小國也能拍出大電影,繼續對國內電影人發起鞭策;另一方面,在經歷了去年的批片寒冬後,《何以為家》能夠給市場帶來積極的產業啟示嗎?

何以為家,催淚逆襲

《何以為家》的逆襲之路,堪稱「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原片名為《迦百農》,過於晦澀的名字加上文藝劇情片類型,幾乎已經提前宣告「退場」。

《復聯4》自4月24日上映後,保持了五天80%的排片率。從4月29日起市佔率回落,整個五一假期都在60%左右。也就是說,整個五一檔,其餘電影的希望都在剩餘的「四成市場」裡。

本來,王家衛監製的《撞死了一隻羊》,擁有張震、廖凡、倪妮的犯罪類型片《雪暴》,靠「不作不愛」迎合一部分觀眾的《下一任:前任》等片,一度被業界寄予希望。可最後,殺出重圍的偏偏是《何以為家》,一部以12歲孩子視角呈現的難民題材電影,真的有什麼魔法嗎?

《何以為家》影片4月29日首映日排片達到14%,僅次於《復聯4》位居當日排片第二。這個「時間差」是幸運的,作為當日唯一一部首映影片,在五一檔正式開啟前,積累了第一波口碑。

雖然4月30日和5月1日兩天,部分新片陸續上映,讓《何以為家》的排片受到衝擊。但從5月2日開始《何以為家》的排片持續上升,從11.5%已經上升到5月3日的15.4%,5月4日的15.6%。

而五一檔結束後的第一天5月5日,《何以為家》的排片更是高達19.8%;5月6日繼續攀升至22.2%;今天(5月7日)更是排片已迫近《復聯4》的一半,達到23.5%。看來上班後,大家的互通有無更助推了電影的口碑發酵。

《何以為家》的逆襲之路,充分說明:超真實影像擁有巨大的生命力,內容的震撼往往高於形式的花哨。口碑是第一功臣,有口皆碑來源於「真實」的感染力。它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家庭悲劇,主演又是從難民營裡找到的孩子。

這些真實疊加出巨大的生命力,兼容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感知。導演娜丁·拉巴基花三年時間進行社會調查,用六個月拍攝了520個小時的素材,又費了兩年時間進行剪輯。單是這些數據,就值得不少中國電影人停下急躁的腳步好好想一想。

其實,《何以為家》與中國觀眾的第一次相見,還得追溯到去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影節的展映,讓電影早早在影迷圈子積攢了良好口碑。更巧的是,今年一季度熱播國產劇《都挺好》引發了大量「原生家庭」話題。《何以為家》的戲劇衝突,恰是孩子控訴父母「生而不養」,此時上映熱度剛剛好。

加上咱們極具本土特色的「恐嚇教育」,讓不少父母帶著孩子走進了電影院。在社交網站上,硬糖君目睹了太多「抱著教育孩子,自己反而被教育了倆小時」的中國式家長。他們企圖以小男主的悲慘際遇來襯託自家娃的幸福生活。你看別人飯都吃不飽,媽媽花錢給你上補習班你還不樂意?

生而不養,罪莫大焉

《何以為家》是一部根植於黎巴嫩的電影,但影片在表達上很好的弱化了社會現實,使其故事粘貼於任何一種文化語境下,皆可以被輕易的理解而共鳴。

故事要從一個來自黎巴嫩的12歲難民小孩贊恩說起。影片的開頭,他這樣形容自己的人生處境:「Life is like shit, dirtier than the mud on your shoes」。人生就像狗屎,比鞋子上的汙泥還骯髒。「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生了我」,鏡頭前男孩平靜地說了這句話。

贊恩全家生活在貧民窟,家裡還有七個弟弟妹妹。一家子過得貧困潦倒、食不果腹。作為家裡最大的孩子,贊恩小小年紀就要擺地攤賣果汁、去藥房幫父母騙處方藥製毒、送比自己還重的煤氣罐掙錢。

一個小孩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但父母從沒有給過他應有的寵愛、呵護、教導,反而是指責、辱罵、暴力。更過分的是,明明沒有養育孩子的能力,贊恩父母還是在沒完沒了地生。

在這個家庭中,孩子失去了「人」的尊嚴,僅僅被當作一個勞動力利用。影片有一個場景,贊恩想要去上學,父親沒同意,母親倒是同意了,不過理由卻讓人無比悲憤:因為上學能夠從學校帶食物回來,接濟家裡。而贊恩才11歲的妹妹,被父母逼著嫁給了房東的兒子,抵還房租。

一個黎巴嫩男孩兒,一個衣索比亞女人,一個敘利亞女孩兒,一個黎巴嫩「蛇頭」;折射出的「童工」問題、「童婚」問題、「外來勞工」問題、「敘利亞難民」問題,每一點都在撕裂著黎巴嫩社會,展現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一場訴訟遠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贊恩的父母在法庭上為自己辯駁,聲稱自己也是命運的無辜受害者。他們一樣在這種顛沛流離中長大,在冷漠與腌臢的家庭中長大,貧窮是這批人長在骨頭裡的癌,久治不愈。

但真正的貧窮永遠在「不得已」和「沒奈何」之間徘徊,贊恩的父母不是有意為之的惡,而是未能覺醒的罪。他們無力改變命運,就把責任轉嫁給下一代,通過生孩子的方式來碰運氣。生而不養,養而不教,這樣的父母確實應該感到抱歉。

影片的末尾,贊恩拍證件照,他怎麼都不笑。攝影師說,這是護照照片,又不是死亡證明。他終於會心一笑,仍帶著希望的光芒。

黎巴嫩的文壇巨匠紀伯倫,有一首小詩廣為流傳「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其實,這部影片值得很多父母去看。

小國批片,爆款有道

今年的五一檔,國產片先輸一個「膽子小」,後輸一個「底子弱」。本來五一檔後,《復聯4》大勢已去,亟需主流大片跟上補給。遺憾的是,國產主流商業片集體啞火,文藝片又打不開局面。一部內核動人、營銷漂亮的《何以為家》成功突圍,真是給中國電影上了一課。

近3年的批片市場,堪稱「一熱一冷一徘徊」。

2017年最顯著的變化是非好萊塢影片的整體崛起。《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看不見的客人》這些小批片往往以小博大、創下奇蹟。唯一掉隊的是日本電影,引進最多,市場期待最大,但卻再難尋2016年《你的名字》式的爆款奇蹟。

2018年迎來批片寒冬,最明顯的數據是2017年有15部批片票房過億,2018則僅有8部。在看到《摔跤吧!爸爸》爆紅後,印度批片扎堆2018,總體走勢一路下滑。票房超2億的,只有《小蘿莉與猴神大叔》和《起跑線》兩部。

日本批片在2018年的表現,同樣不容樂觀。《念念手紀》《哥斯拉:怪獸行星》只有百萬票房,《浪矢解憂雜貨店》《晝顏》《鎌倉物語》票房才千萬。就連斬獲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票房也不到1億,倒是國民動畫《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依然堅挺,取得了2.06億票房。

熱潮散去,行業洗牌。小玩家退場,大玩家輪莊。2019年的批片分布地區較為均勻,一兩個國家獨大的場面不再,似乎深諳「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準則。包括來自日本的《夏目友人帳》、泰國的《把哥哥退貨可以嗎》、印度的《一個母親的復仇》、西班牙的《籃球冠軍》和德國的《精靈怪物:瘋狂之旅》等。

從2017年的《看不見的客人》到今年的《何以為家》,爆款批片一直在走小國路線。要想一擊即中,首先在於類型創新:《看不見的客人》是劍走偏鋒的推理懸疑、《天才槍手》則把青春片融入了犯罪和諜戰元素、《他是龍》則是戰鬥民族的生猛瑪麗蘇。

其次要把宣發打出花樣。去年5月,《何以為家》在坎城首映驚豔全場。時隔20來天,就「零時差」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收穫了中國影迷的第一波掌聲。

片名從《迦百農》改為《何以為家》,也是影片推廣的聰明之處。《迦百農》原是《聖經》中一處地名,無法讓中國觀眾代入。而《何以為家》的譯名,以中國語言文化的優勢博得了本土觀眾的好感。

最後,提前找好播放渠道,也能為批片上一道保險。如果院線上不了,賣給電視臺或BAT還能曲線救國。其實,小國別影片「以小博大」的背後,風險往往被忽略了。

曾經憑藉《摔跤吧!爸爸》驚豔了批片市場的華影天下,今年就在泰國片《把哥哥退貨可以嗎?》上摔了個結結實實,175萬的票房已不能用慘痛來形容,簡直是痛到失去知覺。

試問,選片眼光不到位,把版權退貨可以嗎?

相關焦點

  • 五一檔黑馬《何以為家》讓更多觀眾感受好電影的力量
    五一小長假結束,因《復聯4》的加入,電影市場呈現一超多強局面,競爭激烈,令不少電影對這個檔期望而卻步。同檔電影中,《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突出重圍脫穎而出,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1,豆瓣評分8.9,評分和上座率均超《復聯4》。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市場:票房超出預期,「輕熟女」貢獻最多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讓業內人士倍感驚訝。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2019年5月,一部黎巴嫩電影勇敢的與《復仇者聯盟4》同期上映,竟然只用了4天時間便在中國大陸斬獲一億票房。與此同時塵封已久的豆瓣電影Top250 發生異動,一部9.0評分的電影作品橫空出世。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詹姆斯·迪恩「他就是魔法。」娜丁·拉巴基說:「他的眼睛裡有東西。我知道在第二個問題之後,我找到了我的演員。」「從我看到贊恩的那一刻起,我就覺得有比我們更重要的東西在推動我們拍這部電影。好像我命中注定要見到他似的。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何以為家》是一部非常沉重的電影,這部電影入圍了奧斯卡名單被很多影迷都視為是一部好的影片,但電影內容卻讓人感到非常壓抑沉悶。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3歲小男孩對原生家庭的控訴,在電影的宣傳海報中就能夠看到「我要控訴我的父母」這幾個字,因為是現實題材的電影,所以大家都很好奇《何以為家》是真實故事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呢?
  • 推薦一部2019年感動全球的電影《何以為家》
    每當中國的觀眾們想看一些大片,總會想到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是歐美電影,但是2019年的最佳影片卻是由一個處於戰爭的國家用最撿漏的工具拍攝的,那就是黎巴嫩,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這是一部由黎巴嫩導演用落後的手持攝影機拍攝的一部真實反映黎巴嫩孩子現狀的一部電影,沒有任何的修飾,一部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生活畫面,卻感動了全世界的所有人,理由是太真實了,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劇中的男主演是一名12歲的小男孩,叫做贊恩,是導演從難民營裡挑選出來的,電影裡面演的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 今日電影推薦-《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 《何以為家》黎巴嫩女導演: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原標題:《何以為家》 「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已於4月29日全國公映,該片以12歲男孩贊恩在法庭上起訴自己的父母生下自己為線索,倒敘回贊恩之前經歷的一系列故事。
  • 觀後感《何以為家》
    由於長期沒有和香香媽(香香公主)一起生活,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長一點以後,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真像「真香定理」,無法避免,所有的道理都頃刻間拋之腦後……所以特地安排了活動可以和香香公主多一些「共識」,我們選擇了吃著小吃,舒舒服服地一起看電影,挑選主題是希望打開香香公主的視野
  • 豆瓣8.8的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
    在全球的影迷都為復聯「瘋狂」不已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在4月29日悄然上映。並不是嗨到爆的大爽片、也沒有豪華明星陣容,但這部電影的「重量」是不容忽視的。《何以為家》該片原名《迦百農 》。在《何以為家》的鏡頭裡,你能切實感受到來自靈魂深處的無助感。扎因的父母面對扎因的控訴,流著淚說,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他們也明白賣女兒不對,可一家人沒有辦法活下去,女兒去了別人家裡,最起碼她可以有口飯吃。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2019年度最佳引進片《何以為家》,背後的故事比電影更悲傷
    今年我在電影院看過的,最好的引進片,應該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和《地久天長》一樣,都是關於家庭、人生的某些思考。不同的是,《何以為家》作為一個敘利亞導演拍攝的電影,將視角伸向了這個國度發生的戰爭,描繪了戰爭給普通人民帶來的悲慘境遇。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何以為家》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豆瓣電影打分9.1分,在豆瓣前250部經典電影排名中排名34位。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帶給你的深刻感悟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何以為家》。首先從這部電影在國內的定檔來說,就是比較吃虧的。在五一假期跟《復聯4》撞上,但是這部電影憑藉自身的優點依舊獲得了超兩億(持續更新)票房。就電影的題材來說也是比較吃虧的,這部影片偏小眾,因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電影非常寫實,讓觀眾看到了難民的真實生活,也讓觀眾體會到了男主人公贊恩的無奈和掙扎。「生而不養,何以為家。」作為一個連自己多大年紀都不知道的孩子,他承受了來自這個世界太多的打壓和逼迫。
  • 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一對兄妹因為家裡太窮養活不了他們, 所以計劃離開家自己到外面闖蕩。一個小女孩被嫁給了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 結果女孩不幸死了。一個女人離開了像監獄一樣的棲身之所後不得已剪掉了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