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棲處是吾鄉——讀散文集《何以為家》

2020-12-20 河北日報

□杜學峰

「故鄉還在,靈魂可棲。」這是作家航月在她新出版的散文集《何以為家》扉頁上寫下的一句話。18歲的時候一直在從鄉村到城市的路上攀爬;48歲以後的人生是從城市往鄉村回歸。30年的時間,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鄉村,這是還鄉的時間刻度,這個刻度飽滿了時間留下來的每一個切口。這詩意雋永的文字,同樣出現在《何以為家》一書中,是作者回眸三十年人生路的經典概括。

航月原名杭月華,1966年出生於新疆哈密,1999年南下深圳發展。她18歲開始寫詩,擁有25年媒體人生涯,歷經從鄉村到城市、從北方到南方的人生變化。她將個中片段、感悟凝結為詩歌、散文、紀實文學,《何以為家》就是在此基礎上結集出版的一本記錄鄉村情懷的散文集。陰雨連綿的深圳雨季,航月的故鄉巴裡坤已是白雪皚皚。在蔥綠和素裹混合的思緒裡,作者將青春歲月裡生活過的草原畫卷展現給今天仍然懷念鄉村、懷念家園、懷念真善美的人們,聊慰自己漂泊落寂的思鄉之情。

《何以為家》一書分為「我回望中的草原」「從邊防哨卡生出的溫柔」「割不斷的南方與北方」「詩意在鄉村泥土裡生長」四輯。分別從作者記憶中的故鄉、故鄉邊防戰士的群像、難以割捨的南北方基因以及如今鄉村面貌的特寫四個方面去闡述鄉村與城市、北方與南方、漂泊與留守的主題,亦可看作是一部還鄉啟示錄。

家鄉,一個名字,一幅久遠的畫,模糊但又深刻。月是故鄉明,景是家鄉美。30年前作者進城尋找自我價值的實現,那時的鄉村是靈魂安處的大後方。時至今日,同樣有人從鄉村走進城市尋找改變現狀的途徑,而鄉村卻已不在原處。空空的村子、撂荒的土地、少數的老人和帶不走的孩子……鄉村本應是祖孫幾代其樂融融的團圓,是清晨屋頂的炊煙,是開了家門就有人問候的地方,而如今,這樣的圖景更多地停留在美好的記憶裡。鄉村是否已遠離思鄉人的靈魂,這是現實帶來的思考。

作者在這部散文集中發揮詩人和媒體人的雙重優勢,在寫實與寫意間縱橫捭闔。一面是遣詞造句的空靈意象,一面是紀實詳盡的濃情抒發。作者在描述故鄉親人往事時,那溫柔的筆觸像紫荊花般敲打著讀者的心靈,從她描述的草原與鄉村中,我們仿佛又回到那難忘的歲月,重拾起遺失的精神家園。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一枝獨秀的《復聯4》,五一檔四天狂攬12.19億票房,遠遠甩開了第二名《何以為家》的1.24億。但國產電影的集體萎靡,倒是很好得襯託了《何以為家》的「冷豔出塵」。畢竟,《下一任:前任》0.94億、《悟空奇遇記》0.18億、《神奇樂園歷險記》0.17億,一部不如一部。
  • 觀後感《何以為家》
    據上次《小鞋子》和《蕭紅》以後,綜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了《何以為家》。《何以為家》的開頭,拴著手銬的扎因被帶上法庭,還有他的父母,理由是:扎因上訴了他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他。香香公主可能是因為她本身就是父母,所以她更能理解父母的難處,而我更十分認可「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 影評|《何以為家》,貧窮是最沉重的孤獨
    這就是電影《何以為家》中,男主贊恩那張處方上填寫的藥物名稱。因此在電影中,先是贊恩的母親帶著他們搗碎藥片融水後送到監獄中給犯人「過癮」,後來贊恩在黎巴嫩也用類似的方式去銷售「藥水」以維持生計。這些人成為《何以為家》的「人肉背景」。影片中隨處可見的貧民區,破敗的樓宇、頹廢而慌亂的人群。在這樣貧窮而混亂的環境中,誰會去關注一個普通人的死活呢?
  • 《何以為家》:童年是種子 教育即生長
    點擊播放 GIF 0.0M五月份,復聯四的熱潮還未完全消退,另外一部電影《何以為家》又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千瘡百孔的六口之家,也有美麗的瞬間。他們每個人心裡都知道,我親愛的家人,就在我身邊,並且會一直在。
  • 五一檔黑馬《何以為家》讓更多觀眾感受好電影的力量
    同檔電影中,《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突出重圍脫穎而出,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1,豆瓣評分8.9,評分和上座率均超《復聯4》。小長假四天票房連續逆跌,總票房突破1.5億,長時間佔據微博熱搜,可謂今年五一檔當之無愧的黑馬。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根據貓眼電影數據,《何以為家》在五一假期位列廣州電影票房第二,而且是在假期首日排片、票房均為第三名的情況下實現了逆襲。  從觀眾畫像數據分析來看,《何以為家》在廣州的男女觀眾比例分別為43.6%和56.4%,超6成為白領階層。其中,25到29歲的「輕熟女」為這部電影貢獻最多票房。有院線經理告訴記者,五一期間,《何以為家》的售票情況超出他的預期:「還有觀眾主動前來詢問這部電影的排片。」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想有個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一對兄妹因為家裡太窮養活不了他們, 所以計劃離開家自己到外面闖蕩。一個小女孩被嫁給了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 結果女孩不幸死了。一個女人離開了像監獄一樣的棲身之所後不得已剪掉了頭髮。
  • 影評《何以為家》:幸福並非理所當然
    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拍攝的影片《何以為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的故事。拋棄與守護男主角贊恩的父母都是沒有身份的難民,因此而無法找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困頓混亂。然而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他們,卻一個又一個地生孩子。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沒有身份,從小擠在破舊、逼仄、雜亂、陰暗的租房中。
  • 請回應12歲小贊恩的法庭控訴,只生不養,《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何以為家?顧名思義,重點在「家」!(原創申明:本文為九魚咖原創,作者:逸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搬運,會被強制刪稿。歡迎留言轉發,記得多多關注哦~)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說說「家」字兒吧!家是什麼?
  • 電影《何以為家》告訴你「丁克」的意義
    陳小姐的陳述:我也不是鐵丁,我就是覺得條件不好就不生孩子,特別是昨天看了《何以為家》,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這些年相親相了很多,每個男人都會說,孩子一定是要要的,孩子一定得生啊,還得生兩個。我聽著都很頭疼,所以這也是我單身很大的一個原因。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