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支鋼筆、一張紙、一個紙板,對81歲的李洪業來說,這些就是他的寶貝。20多年間,帶著這些寶貝,李洪業走遍唐山,繪製了千餘張鋼筆畫,其中既有唐山的地標性建築,也有自然風光以及生活場景,堪稱唐山城市寫真集。老人說,他要用鋼筆畫這種獨特的方式記錄下震後唐山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更多人感受到新唐山的美。
20多年繪製千餘幅鋼筆畫
日前,在本報熱線新聞部辦公室,李洪業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部分鋼筆畫作品。這些作品裡既有唐山火車站、唐山抗震紀念碑、唐山抗震紀念館等標誌性建築,也有鳳凰山公園、大釗公園等城市公園的秀美風光,還有邱莊水庫、潘家口水庫、桃林口水庫、遷西景忠山等唐山地區著名旅遊景點風景圖及居民小區和市民生活小景等,其內容幾乎囊括了所有關於唐山的地理、風光、人文信息等。其中一些標誌性建築已經拆除或者改建,成為唐山的記憶。
「剛開始我選擇的都是一些標誌性建築,僅新華道就繪畫了46處,後來眼看著家鄉的變化越來越大,我選擇的題材也越來越廣,我想以我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唐山的發展,希望讓更多人感受到唐山巨大的變化。」李洪業說。採訪時,李洪業特意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鋼筆畫作品《唐山抗震紀念碑》和《唐山抗震紀念館》,記者看到,前者右下方標註的繪製日期為1996年5月10日,後者的繪製日期為1996年6月8日。
受父親影響從小喜歡畫畫
李洪業出生於1935年,今年81歲,原籍灤南。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畫畫。「我至今記得小時候貼在牆上的父親用毛筆單線勾勒的牛郎織女畫,以及門框上父親畫的山水畫。」在李洪業眼中,那些用各種顏料勾勒的畫面充滿了神奇的力量,他期待著有一天自己也能畫出那麼美好的作品。
因為喜愛,從學會拿筆那一天起,畫畫就成了李洪業最大的樂趣,尤其是逢年過節,看著集市上琳琅滿目的年畫,李洪業總要讓父母買回幾幅用來臨摹。他還學會了在走馬燈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每次有新的作品拿來炫耀,都要受到親朋好友的表揚,看到同齡小朋友羨慕的眼神,我對畫畫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1951年,李洪業考入師範學校,課餘時間始終沒有放棄自學畫畫。
偶然機會愛上鋼筆畫
1954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李洪業曾在秦皇島撫寧第一中學工作過,後考入河北昌黎師範學校並在畢業後留校擔任美術教師。他曾參加過省教育廳教材編寫組中小學教材插圖審閱校對工作,後在我市多家單位工作過,1995年7月從唐山市第四醫院退休。多年間,畫畫始終是李洪業工作之餘的最大愛好,而接觸鋼筆畫則源於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
1994年底,李洪業去英國探望女兒,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欣賞到了鋼筆畫作品。鋼筆畫粗細均勻、自然流暢的線條,清晰明朗的畫面效果讓李洪業著迷,他當場臨摹了一幅,感覺很有意思。也就是從那時起,李洪業開始嘗試用鋼筆寫生,短短幾個月時間,他便完成了100幅寫生習作。回國後,李洪業用鋼筆寫生的興趣依然未減。
要用鋼筆畫記錄震後唐山變化
1995年,李洪業退休後,開始專注於用鋼筆來描繪唐山的一座座標誌性建築。
1996年,適逢唐山大地震20周年,李洪業開始用他的鋼筆繪畫唐山。「唐山大地震對所有唐山人來說都是難以忘卻的記憶,所以我最先選擇描繪的就是唐山抗震紀念碑,隨後又畫了唐山抗震紀念館,還有唐山礦冶學院(現華北理工大學)地震遺址。」李洪業告訴記者,他的最初作品完成後,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一致肯定,這也成為他之後20年繪畫的動力。
「戶外繪畫得選擇天氣,冬天太冷,春夏秋季天氣好的日子,每天6點我就騎車趕到現場,選擇好能體現出筆下建築之美的立足點,然後一畫就是兩三個小時,等到晨練的人多了,太陽的光線足了,我也就不得不停下當天的工作了。」李洪業說,就是在這樣的執著堅持中,他開始有計劃、按步驟地選擇繪畫唐山的標誌性建築, 20多年時間,進入他鋼筆畫裡的建築越來越多,範圍也越來越廣。「今年是抗震40周年,我想以我的方式讓更多人看到唐山這麼多年的變化,這也是我想把畫作展示給大家的原因。」李洪業說。
今年世園會在我市舉辦,李洪業又開始用鋼筆繪畫世園。「世園會的美景凝聚了唐山人民的智慧,我一定要把它記錄下來。」老人告訴記者,從5月12日至今,他已經完成了《世園會一號門東側風光》和《唐山市規劃展覽館》的鋼筆畫。「雖然由於身體原因,我外出的次數比以前少了,但我一定會堅持下去,我希望有一天能將這些鋼筆畫編輯成冊,送給唐山檔案館,給唐山留下永久紀念。」李洪業說。
記者 梁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