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發現多起由未知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後被證實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此次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面對公眾急切獲取疫情相關信息的需求,健康傳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健康傳播,是一種將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易讀的健康知識,並通過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有效提高一個社區或國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準為目的的行為。科學及時的健康傳播對於穩定公眾情緒、有效採取防控行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針對疫情的健康傳播實踐中,仍然暴露出了許多不足,其中有很多健康傳播倫理問題亟待解決。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健康傳播的倫理共識是規範健康傳播、促進健康傳播實踐以及改善健康傳播效果的前提和保證。
| 界定範圍
本次健康傳播倫理共識的制定(以下簡稱「共識」)主要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所進行的健康傳播,以制定相關倫理原則為主。
本共識適用於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相關的各種形式的健康傳播作品,包括但不限於圖文、音視頻、講座以及動漫遊戲等。
本次健康傳播倫理共識,也供其他情況下健康傳播參考。
| 目的
在充分保證健康傳播內容準確性、科學性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群體的媒介使用、偏好和人群特點,採用多種健康傳播形式,增強健康傳播的公眾可及性,同時對傳播內容所引發的公眾反應作出提前預判,促進健康傳播的良序發展,為提高公民應對疫情的認知能力,指導政府有關部門和媒體的健康傳播工作,完善國家健康傳播評價體系提供參考建議。
|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部分健康傳播中出現個人隱私洩露等問題。
部分健康傳播的內容存在不準確、不科學或刻意誇大的情況。
部分健康傳播的內容可讀性較差,晦澀難懂。
個別健康傳播的內容在傳播前未做好風險評估工作。
部分健康傳播的公眾可及性較差。
| 共識所涉及的相關名詞解釋
5.1 汙名化:指一個群體將某些低劣成分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並加以維持的動態過程。本共識中指的是群眾由於恐慌而對疫區群眾(尤其是武漢群眾)採取誹謗、詆毀以及污衊等行為。
5.2 循證醫學: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同時結合醫生的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患者個人的價值觀和意願,並將三者完美結合,從而為每位患者制定最佳的診療措施[5]。
5.3 風險評估前置: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測評某一事件或事物帶來的影響或損失的可能程度,本共識中指的是在有關健康傳播內容發布前,應針對內容中可能會引起受眾誤解的部分進行研判,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5.4 融媒體: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本共識主要是指藉助融媒體來實現健康科普知識的可及性。
5.5 可及性:即通過各種方式來使得信息傳播給社會大眾,尤其是一些信息獲取不方便的人群,從而保證信息的可及。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健康傳播的倫理原則
6.1尊重人格原則
即在健康傳播中應當保護隱私權等基本人格權利,避免歧視和汙名化。
在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健康傳播實踐中,部分媒體在其作品中存在著侵犯患者隱私權,未對患者隱私進行恰當處理的情況,對患者及家屬帶來負面影響。其次,在健康傳播實踐中還存在著對湖北人,尤其是武漢人辱罵和譴責的情況,汙名化武漢、汙名化湖北,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健康傳播的過程中應重視對隱私權的保護,尊重來自疫區的公眾,避免歧視和汙名化的情況出現。
措施:
媒體在進行採訪時,要尊重被採訪人的意願,注意對患者及家屬隱私的保護,例如採用面部打碼處理、使用化名等方式。同時,對感染死亡患者家屬進行採訪時,要慎重提問,不要對家屬造成「二次傷害」。
相關機構和媒體平臺要對疫區人群受歧視與汙名化的事件進行正確引導,避免不良導向;同時積極宣傳科學的疾病傳染途徑,減少公眾對於武漢人乃至湖北人的誤解。
醫療衛生機構要提高工作人員對患者的隱私保護意識,避免隨意拍攝或接受外界採訪而導致患者隱私洩露。
6.2科學性原則
在健康傳播中,應當採用循證醫學的思維,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同時結合健康傳播工作者的專業知識,考慮大眾的需求和健康素養,將三者結合,從而為大眾創作出科學易讀的優質健康傳播作品[6]。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公眾急切獲取有關疫情的最新信息,而健康傳播一旦缺少了科學性原則,傳播內容不準確、不嚴謹、不科學,就會造成謠言的滋生,放大公眾的恐慌情緒,造成社會不穩定。健康傳播的內容,應當堅持中西醫並重[7]。
具有科學性原則的作品能夠指導公眾有效應對疫情,做好自身的防護工作,同時能舒緩公眾的緊張情緒,減少公眾盲動,對有效控制疫情起到保障作用。
措施:
健康傳播作品作者應當具有作品涉及領域的專業背景,充分了解所論述領域。
健康傳播作品應接受相關領域專業學者的審核,必要時多方求證,並在作品中體現審核結果。對目前的治療方式、技術手段等應避免誇大效果。
健康傳播時,要儘量保證對公眾傳播的作品內容真實可靠,且具有權威性,避免出於主觀臆斷而未經證實的專家、醫務工作者的意見和信息。
6.3通俗易懂原則
健康傳播的內容要採取通俗易懂的形式,確保公眾能夠正確理解。
由於新冠肺炎相關的許多健康科普知識涉及醫學專業領域,而這類知識對於公眾來說往往是晦澀難懂的,導致公眾很難正確理解。這就使得有價值的健康科普知識無法很好地被公眾接受和認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健康傳播工作。
措施:
健康傳播可以採取畫冊、海報、動畫以及(短)視頻等方式,豐富傳播內容的畫面表現力,同時降低文字的理解難度。
對於涉及專業領域的知識,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或其他形式進行解釋。
增加公眾接收到信息之後的反饋機制,引導公眾積極對健康傳播作品提出意見。
6.4風險評估前置原則
在健康信息發布之前,對健康信息可能引起的公眾反應進行風險評估,避免公眾產生誤解,引發社會輿情風險。
在疫情期間,公眾往往因為焦慮和恐慌產生非理性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健康信息的發布需要慎之又慎,許多未經風險評估的消息一經發出很有可能會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給疫情的控制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
措施:
在健康信息發布之前應組織相關專家進行風險評估,預測公眾在接收信息之後的反應。
反覆確定信息表達是否存在歧義,是否會使公眾產生誤解。
6.5可及性原則
滿足不同人群對於健康傳播的不同偏好,確保特殊人群的信息可及。
不同人群的媒介接觸習慣不同,健康傳播要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採取精準健康傳播策略。把握特殊群體如老年人、聾啞人、兒童以及偏遠地區人群等對於健康信息獲取的渠道和特點,靈活改變健康傳播的形式及內容,確保健康傳播的可及性。
措施:
社區健康傳播可以組織社區志願者,採用發放健康手冊、現場指導、建立在線社區健康傳播群等方法,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傳播知識,隨時保持信息的更新。
農村地區可採取拉條幅宣傳、方言廣播、上門宣講等方式,傳播疫情防治措施和最新進展。
對於老年人,需要減少健康傳播的信息量,降低信息傳輸的速度。可以採用插入電視滾動字幕條、發送社區簡訊提醒以及組織志願者上門宣講等方式,提高健康傳播工作的接受程度。
| 本專家共識所應用的人群
政府有關部門 制定相應的健康傳播政策,建立健康傳播評價體系。
媒體從業者 提高其在進行健康傳播工作時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醫務工作者 醫務工作者在健康傳播的過程中,可依據本共識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提高受眾的接受度。
公眾 在接觸到有關健康傳播的信息時,可依據本共識來判斷其內容質量,以及是否可進行二次傳播。
| 共識的局限性及其不足
由於時間比較倉促,所制定的共識難免有一些不足。首先,共識所涉及領域尚缺乏高質量證據支持,因此形成方法使用了專家共識法,相比於高質量證據支持的指南可靠性較低;其次,人類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了解在不斷更新,基於對疾病的認識而開展的健康傳播也處於發展階段,因此專家共識還有待完善和修正;最後,本共識的語種為中文,限制了其適用範圍。
共識專家(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一方(北京大學)
王明旭(西安交通大學)
尹 梅(哈爾濱醫科大學)
支修益(首都醫科大學)
鄧利強(中國醫師協會)
關 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劉 淼(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劉哲峰(國家衛生健康委)
吳一波(北京大學)
李 穎(中國傳媒大學)
張持晨(南方醫科大學)
張海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卓坤利(西安中醫腦病醫院)
鄶穎波(中國傳媒大學)
施琳玲(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袁 鍾(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倪松石(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曹永福(山東大學)
程守勤(東南大學附屬醫院)
董關鵬(中國傳媒大學)
譚先傑(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執筆:
吳一波(北京大學)
參考文獻:
[1] Li Q,Guan X,Wu P,et al.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Pneumonia[J/OL]. [2020 -01- 29]. N Engl J Med,2020.doi:10.1056/NEJMoa2001316.
[2]國家衛健委.截至2月20日24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況[EB/OL].(2020-02-21)[2020-02-21].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2/4dcfcb9b74ea4a408fc1d56d4db61f93.shtml
[3] Rogers EM. The field of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J] American BehavioralScientist.1994,38(2):208-214.
[4]馬國慶.健康教育及健康傳播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 2018, 15(19):147-148.
[5]Sackett D,Straus S,Richardson W,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EBM [M]. 2nd ed. Edinburgh: Churchil Livingstone,2000.
[6]潘越,賈淑嫻,陳翔梧,等.循證科普:如何保證健康科普創作的科學性[J].科普研究, 2019, 14(05): 102-107,114.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九大開幕,習近平: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EB/OL]. (2017-10-18)[2020-02-21].http://www.satcm.gov.cn/hudongjiaoliu/guanfangweixin/2018-03-24/4564.html.
文章轉載自「 健康傳播」公眾號,轉載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