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治療「網癮」的成功案例

2020-12-17 中國網

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陶宏開,美籍華人,華中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共青團中央首位「網絡文明愛心大使」。2004年5月,他因主動幫助「網癮」少女戒除「網癮」而在社會上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挽救上網成癮者行動」,全國反響強烈。陶宏開往往是通過與上網成癮孩子的交流,逐漸讓其認識並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他與孩子的對話思維頗為特殊,以下便是他與孩子的一則對話實錄。

那一天,劉濤(化名)被父母拽到了陶教授的家中。這位正在讀高三的男孩已有5年「網癮」,5年裡,他對家人所有的勸告都置之不理,不但耽誤了學習,而且身體也受到了危害,但他不想也沒有決心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態。

劉濤:聽說你可以在幾個小時裡改變一個人,你真有這麼神奇嗎?

陶宏開:你看我這張桌子在變化嗎?

劉濤感到莫名其妙。

陶宏開:其實它在變化,慢慢變舊。你也在改變,因為你在一秒一秒長大。你能告訴我世界上哪件東西哪個人不變化嗎?

劉濤無語。

陶宏開:整個世界都在變化,大到整個大自然,小到微生物,每個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也在變化,在不斷完善自己。比如我做心理諮詢,如果我沒有治好,我就要改變方法,我是活到老學到老。

劉濤低頭無語。

陶宏開:我當然希望所有孩子都能變好,不過人的改變在於自己,如果你不想改變那我也沒辦法。你覺得我想改變你嗎?

劉濤支吾著沒說話。

陶宏開:我從來都要求自己向好的方向轉變。我做人有「三自」原則,自愛、自護、自善。你懂什麼叫自善嗎?善就是自善其身,就是不斷向好的方向轉變。

劉濤慢慢抬起頭看著陶教授,似乎有所觸動。

陶宏開:所以不是要不要變化,而是選擇向哪個方向變化。我想每個人主觀上肯定都希望向好的方向變化,你也是這樣想吧。

劉濤:是的。

陶宏開:那你小學時是不是好一點呢?

劉濤:小學很好啊,我還得過獎呢。

陶宏開:為什麼小時候好現在不好呢?

劉濤默不作聲。

陶宏開:你從什麼時候變得不好呢?

劉濤:初中。

陶宏開:你認為是上網影響你的學習嗎?

劉濤:是的,因為上網就不想學習。

陶宏開:那你想變壞嗎?

劉濤:當然不想,我又不是傻瓜。

陶宏開:你還年輕,許多和你一樣大的孩子都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我不怪你。學校和家庭的一些疏忽和錯誤讓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變化,或者沒有提醒你注意向好轉變而不是向壞轉變。

劉濤的眼神變得非常柔和。

陶宏開:那你想向好的方面轉變嗎?

劉濤:我當然想向好的方向轉變,還想讓家裡把我轉到最好的學校去。

陶宏開:可是好學校也會有壞孩子,差學校也能出好學生。你覺得是內因第一還是外因第一呢?

劉濤:當然是內因第一,這誰不知道?

陶宏開:既然你知道內因第一就要學會調動內因,你真想學習嗎?

劉濤:有時想學。

陶宏開:那你其他時候幹什麼呢?

劉濤:上網啊。

陶宏開:你覺得我坦誠嗎?

劉濤:坦誠。

陶宏開:我只想了解你的實際情況,你願意和我交流嗎?

劉濤點了點頭,把自己的經歷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陶教授。

陶宏開:你自己也很清楚,初一成績不錯,初二開始下降,高中一塌糊塗,這說明你還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那問題如何解決呢?

劉濤:看吧。

陶宏開:還看什麼,你馬上就要高考了,如果還不抓緊調整就來不及了。

劉濤:我會的。

陶宏開:路要一步步走,我允許你有個過程。首先不去上網,要控制自己,回去後把今天談話的感受寫下來,你能做到嗎?

劉濤:可以。

……

離開陶教授家時,劉濤臉上掛著微笑。一個月後,他的父母興奮地告訴陶宏開,劉濤再也沒有上網了。

(編自《家庭周末報》記者史玉根的報導《「神奇教授」讓有「網癮」的少年「服」》)

《中國教育報》2006年11月13日第8版

相關焦點

  • 網癮治療不能簡單粗暴 家庭治療效果顯著
    兩例成功的網癮治療案例案例一:2010年暑期,在內蒙古包頭市, 北師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絡使用行為研究與幹預中心對17個家庭進行了幹預。這17個家庭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沉迷網絡。「家庭治療」網癮成果顯著以上兩個案例均由同一個機構主導,即北師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絡使用行為研究與幹預中心。近兩年,媒體頻頻曝光非法網癮治療中心,打著治療網癮的牌子,對青少年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傷害。
  • 「案例」一個網癮孩子家長的反思
    濟南遠大中醫腦康醫院,講述了一個真實案例,他希望通過這個案例引起家長的反思,下面還原徐主任接診的經過:徐主任說1個多月前,聊城的孫女士把18歲的兒子帶到濟南遠大腦康醫院戒癮科找徐志芬主任諮詢戒除孩子的網癮的問題。
  • 怎樣治療孩子的網癮?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容易讓孩子有網癮呢?家長有哪些行為習慣讓孩子更容易有網癮呢?下面我們簡單地說一下,以下六種類型的父母容易讓孩子有網癮。五、嘮叨型父母有些父母,對孩子嘮嘮叨叨,有時挖苦諷刺,有時打擊辱罵,這些語言暴力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只好在遊戲當中尋找存在感,於是孩子的網癮就形成了。
  • 裴玉林自述:一個藝術創作者從「網癮治療」裡看到了什麼
    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在中央美術學院見到了裴玉林。這個剛剛研究生畢業的年輕人衣著樸素,笑容溫和。身兼遊戲玩家和藝術創作者,他研究過「網癮」,調查過網戒中心,採訪過學員,而這些在他眼裡都可以歸結為一種狀態。他抓住了這種狀態,又用特殊的手法表達出來。「我想把『網癮治療』做成藝術。」以下是裴玉林的自述。
  • 網癮帶來的傷害
    小肇在治療,小鞠已經出院,回到原來的大學繼續完成學業,這次來是和這裡的孩子們分享他成功脫離網癮後的心得。  「原來以為孩子考上大學就進了保險箱了,哪想到卻染上了網癮。大一下學期就掛了四科,大二下學期根本就沒上課。」小鞠的母親說。  「學校周邊有很多網吧,有時和同學集體去包幾個房間,一玩就是通宵,第二天上課時睡覺。」江蘇淮陰師範學院的一位大學生網癮患者表示。
  • 防治孩子網癮,也要給「電擊治療」當頭一擊
    可以說,孩子陷入網癮,首先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味怪孩子自控能力差、抵制不住網絡誘惑,於情於理都講不通。畢竟是孩子,心智尚不成熟,三觀也未確立,家長如不能正確教育、及時引導,擺脫不了監護人職責缺失的嫌疑。孩子有了網癮,家長擔憂,一著急就亂投醫,常常將孩子送入治療網癮的機構。此類機構,常用的方法就是電擊等暴力治療。
  • 十年前,她把自己送進了「網癮治療中心」
    但 10 年之前,曉萌還有一個截然相反的身份:病人,而且是網癮患者,重度的那種。重度網癮聽起來嚇人,診斷過程卻十分隨意。填張表,交 30 塊錢就能搞定。即便過了 10 年,曉萌依然對那裡的場景記憶猶新:食堂的氣味、嘈雜的人群,白底黑字的牌匾 —— 網癮治療中心。
  • 戒網癮機構亂象叢生 粗暴戒網癮不可取--陝西頻道--人民網
    老師介紹說,這些問題孩子多少都伴有同樣的網癮問題,而對他們戒除網癮的幫助中,「軍訓」是最基本的培訓方式之一,這也意味著軍事化管理不可缺少。   沒有固定的教學大綱、沒有規範的治療規程,記者走訪了多家戒除網癮機構,發現各家機構採用戒網癮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
  • 郄鳳卿博士內觀筆記之五:內觀療法與網癮治療
    談到青少年網絡成癮症,前幾年還真的熱過一陣,好像青少年網絡成癮成了一個現實的,危害很大的現象。首先基於我目前在中日兩國間的精神科臨床,基於常識和同兩國教授之間的交流,網癮並不是一個疾病單元,各種權威的精神疾病分類標準中無此名稱,充其量網癮是"行為障礙"當中的一個。"行為障礙"多以心理問題為誘發原因,所謂網癮也不例外。
  • 向網癮說不:聚焦青少年網癮成因.現狀及防治措施(組圖)
    >>>詳細  「網癮」判斷標準  ①對上網有強烈的渴望或衝動,想方設法上網。  ②經常想著與上網有關的事,回憶以前的上網經歷,期待下次上網。  ③多次對家人、親友、老師、同學或專業人員撒謊,隱瞞上網的程度,包括上網的真實時間和費用。  ④自己曾經做過努力,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沒有成功。
  • 幫孩子戒網癮需綜合治療 家長應首先恢復管理權
    團隊治療 讓孩子學會溝通  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認為,要戒除網癮需要進行家庭、團隊和個人相結合的綜合治療,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  簡單來說,對網癮較為嚴重的孩子來說,首先應該進行團隊治療,因為很多孩子沉迷於網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現實世界當中缺乏好的夥伴,而團隊治療能夠給孩子們好的夥伴,讓他們重新學會溝通,並且能夠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向自己的夥伴傾訴出來。很多時候,同齡人是比父母更容易接受的人。
  • 心理治療師:孩子有網癮 父母需吃藥
    專家:汪正安 心理治療師,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網癮治療中心心理醫生。畢業於安徽中醫藥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曾多次參加婚姻治療進修班,擅長青少年品行障礙、網絡成癮、親子溝通障礙等問題的治療,同時對強迫症、抑鬱症等神經症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 中國戒網癮第一人:以6小時為網癮標準不妥
    而陶然則認為,作為素質教育者不是業內人士不是疾病專家,更不是精神疾病專家,是不能治療疾病的。昨日,記者連線了陶然主任、陶宏開教授,同時請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劉小林教授等專家發表了觀點。人們常說毒癮、菸癮、酒癮、網癮……什麼是癮?癮的界定應以此人是否存在非理性表現為標準。早在2005年,陶宏開就按照網癮患者非理性表現的不同程度,將網癮劃分為了10個級別。
  • 面對一個抑鬱自閉的網癮少年,父母該如何做?給你4點建議
    在我接觸的大量案例中,一提到遊戲,很多父母對此恨得牙痒痒,覺得是遊戲害了孩子。期間強行帶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診斷為輕度抑鬱,但在治療的問題上遭到了孩子的嚴重反抗,夫妻也因為孩子問題爭吵不斷,整個家庭似乎被帶入到了一個遊戲旋渦中無法自拔。
  • | 「臺灣網癮治療權威」柯慧貞
    早在2018年,柯慧貞教授(臺灣網癮治療權威專家),對青少年家長進行3C教養困擾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們還擔心,孩子會不會在網絡上遭受網絡霸凌,或是上當受騙?網絡使用,是否弊大於利,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
  • 又一所「戒網癮」學校被曝光,戒網癮需要依靠暴力嗎?
    山東海納培訓教育學校的一位老師說,根據孩子的情況不同,培訓周期也不一樣,一般情況下在4-6個月:「費用的話是4800一個月,包括孩子在校的所有費用了。」但付出更多的是被送去培訓的孩子們。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有病」的,「需要接受治療」的孩子們,在這裡接受體罰甚至侮辱,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遭受著折磨。
  • 揭秘學員在戒網癮學校「地獄之行」 治療管理亟待規範
    戒網癮學校治療和管理亟待規範 專家提示用藥要慎重,暴力要杜絕談起在網戒中心的那段經歷,小張顯得煩躁不安,每每欲言又止。小張是山東臨沂人,今年23歲。一個醫生拿起針灸針扎在他的手上,針頭上連著4根電線,都連向一個小儀器,那個儀器已經開機了,屏幕上顯示一個數字「70」,儀器商標上寫著「多頻脈衝治療儀」。「做完這些,那個醫生忽然嚴肅地說:『現在,看著我,回答問題!』我當時正盯著儀器出神,沒反應過來。醫生說,『不說話,行,看你一會兒說不說』,然後開始擰小儀器下的四個小轉扭。突然一股電流湧向了我的胳膊,伴隨著劇痛衝向我的大腦。
  • 記者探訪網癮治療病房
    在制度性保護之外,有正規醫院也在為治療青少年網癮做著不懈努力。今年5月,北京回龍觀醫院專門開設了網絡成癮治療病房,如今運行已有半年時間。專家用實際案例表明,治網癮,並不像傳言那樣危險與可怕。這是醫院開展的「團體沙盤治療」,病人需要通過各自的行動合力構築出一個場景。整個過程中,坐在一旁的心理治療師劉豔一直在默默做著記錄。參與沙盤構築的三個人中,16歲的小傑是病區收治的網絡成癮病人。這次沙盤治療已經是他參與的第五次,與一開始相比,小傑的表現「天差地別」。
  • "網癮"戒治中心調查:患者稱治療方法只是電擊
    楊永信:當你發現這種治療它的利益大於弊的時候,你說用還是不用,兩害相(權取其)輕。   解說:   在這裡接受網戒中心治療的孩子統稱為盟友,染上網癮等行為被稱為走偏,改造成功的孩子則就是精品了。  盟友家長:不認同,我覺得這是最小的一個環節,主要它主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心理大課堂。   解說:   一年半以前,王睿因為迷戀網絡小說被父母送進了網戒中心,當他再次回到這裡的時候他已經成為網戒中心成功改造的精品,正是因為這樣,王睿的今天被其他家長看成自己孩子的未來。
  • 26歲青年8年戒不斷網癮 專家:戒網癮需持續
    現階段治療手段以心理輔導為主  近段時間,所謂的「網癮治療訓練營」意外不斷,一些「訓練營」採取虐打、體罰等手段「治療」網癮,甚至還出現了所謂的電擊療法。  據介紹,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現階段對網癮的治療主要採取心理輔導為主,藥物為輔的治療手段。「藥物是用於控制因為網癮而引發的焦慮、煩躁等症狀,這些藥可以在短時間內,讓網癮症狀較重的患者儘快恢復良好習慣,但藥物都是在醫生嚴密的監督之下使用。」趙醫師表示,在當天接收的網癮患者中,有20%—30%需要藥物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