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7日起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其目的是給幼兒園的孩子「減負」,保障孩子的身心發展。幼兒園是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地方,不是相互攀比的「職場」。
保育與教育章節明確,幼兒園應當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兒童通過親近自然、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獲取經驗的需要,促進兒童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方面協調發展。
為孩子和家長「減負」,內容和初衷都是很好的,但是,最終結果很大可能會不盡人意。說起現在的孩子,壓力可能真的不比大人的少,他們:
我表哥家的孩子是一對可愛的雙胞胎,他們家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培訓,從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了早教,把孩子放在搖籃裡便給孩子讀很多書籍,有專業的老師陪同教育。
等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便從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幾個小時的課程學習,用我大姨的話來說,每天不是在課堂上,就是在去課堂的路上。有時候甚至孩子的晚飯都是坐在車子裡面吃的,大姨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想應該是每個家庭的願望。給孩子和家長們「減壓」應該是教育部的初衷,可是為什麼孩子和家長們的壓力會是越」減」越大?
我的孩子今天也是幼兒園大班了,相信很多大班的父母都和我有一樣的煩惱,是該繼續上完幼兒園還是中途退學去上幼小連結?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很久了。
因為幼兒園明確規定:如果中途退學,孩子是無法獲取幼兒園畢業證書的,孩子的第一份證書,我不想讓孩子失去。
可是,我所擔心的是,如果幼兒園不教授一點知識,到小學面試我們又將如何去面對。我們上的是公立幼兒園,學校是嚴格遵守國家制度,不使用教科書,不教授小學課程,而有些私立幼兒園是正常教學的,他們會教孩子數學、拼音、寫字等等。
這樣的話,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就出現了,不僅父母有攀比心,其實孩子也有,當他看到別的小朋友會的比我多的時候,他也會自卑和沮喪。
很多校外的培訓機構,會教授孩子小學課程,這樣也就導致家長們花更多的錢來為孩子獲取專業的知識。
我閨蜜的孩子如今是已經上一年級了,她的孩子也是上的公立幼兒園,基本上沒有學過什麼小學課程。她告訴我,每天她的壓力好大,不僅要上班還要輔導孩子學習,很多基礎的內容,老師都是一帶而過,不會用心教學,導致沒有接觸過的孩子不是很明白。
這些基礎的內容對於學過的小朋友已經是很簡單的問題了,但是對於沒有學過的孩子就是個大問題,所以她每日要花很長的時間輔導孩子的課程,這樣下去,對於父母的壓力無形中就加大了。壓力不是越減越少,而是越積越多。
曾經一個班級群的消息引起了網友熱議。
老師在群裡規定:父母們要把孩子的作業批改、輔導了,第二天家長籤字交上來。其中一個父親就回復老師了:父母們都批改了作業,那老師幹嘛?曾經的教育是各司其職,家長輔導,老師教學,如今卻把孩子的教學全權交給了父母。
沒想到這位父親的一句話引發了所有家長的共鳴,很多家長訴苦,每天除了加班,還要給孩子批改作業到凌晨,孩子受累,父母受苦。班級群裡就炸開了鍋,老師也被逼無奈退了群。
這大概就是社會的現狀,相關的政策措施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最終的結局卻無法真正做到給孩子和父母們「減負」。
想要把快樂交給兒童,把天真無邪還給孩子的這條路還很長,只有從根本上解決才能展現出驚人的效果。
不單單只是幼兒園禁止授課,還有課外機構值得注意或禁止。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小學老師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程度,不要對基礎的知識一帶而過。我記得我們小時候,還有一個學前班,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學前班了。
幼兒園教育是學前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而小學教育是屬於義務教育,每個適齡的兒童都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但是幼兒園並非強制性的。
幼兒園教育是綜合性的,它主要在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足的能力、教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學習。
學前教育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孩子的基礎能力培養,通過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讓孩子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提高孩子閱讀、探索能力,重點是在於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樂趣,不是在於儲備大量的死記硬背的知識。
央視曾公開報導過:
幼兒園超前教育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幼兒園三年開始學習小學的知識,孩子上了二年級之後,看到眼前比較熟悉的內容,會厭惡學習,對孩子而已並不是一件好事。
我是願意把快樂還給孩子,我的孩子我也沒有給她太大的壓力。可是,在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時,我還是會比較在意孩子「成績」,內心也會有糾結。
如今,社會的浮躁和焦慮,在無時無刻的刺激著家長的神經,總是會擔心孩子會矮別人一截,當心錯過了超前教育,會讓自己的孩子有一種挫敗感。
幼兒園應該是孩子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通過寓教於樂讓孩子學會知識和道理,不應該被社會量化,應該學會多少個單詞、會多少個詩歌、會算多少題算術。
如果真的可以做到把快樂還給孩子,學前教育只是讓孩子快樂成長,義務教育才是學習知識,那才是真的為孩子和家長們「減負」。教育是一個有著既定規律和邏輯的事物,也必須遵從發展規律,一味地超前並不能幫助孩子成長,欲速則不達。
教育存在個體差異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教會孩子死記硬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去讀書,如何對讀書充滿興趣。真正做到任何機構或學校「不得教授小學內容」才是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
給孩子和家長們「減負」真的是任重而道遠,要從心理上轉變,要從教學方式上改變。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