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南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來到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村服務中心和衛生室、沙洲現代農旅示範基地、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以及村民家中,了解當地開展紅色教育、發展扶貧產業、鞏固脫貧成果等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所去的湖南郴州汝城縣,過去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很多老百姓尤其是文明瑤族鄉眾多鄉親,一直生活在貧困線下,該縣也曾是國家貧困縣。2016年底,汝城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24261戶71968人,累計脫貧9026戶30840人,未脫貧15235戶41128人,貧困發生率為11.28%,80個貧困村只有8個村出列,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在這種情況下,當地沒有退縮,而是選擇直面困難,向「貧困」宣戰。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制訂了「扶貧先扶智,徹底斬斷貧困鏈條」的精準扶貧方略,重點優先教育扶貧,抓「四點」強「四力」,決戰脫貧攻堅,探索出了扶貧新模式。經過不懈奮鬥努力,當地於2019年初,成功摘掉貧困縣的帽子。
當然,當地的脫貧攻堅,並沒有止步於貧困縣摘帽,而是在鞏固脫貧成果的路上,堅定前行。畢竟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就以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東山瑤族村為例,通過發展產業脫貧後,也在資金、技術、市場等各方面存在新的困難。在各級政府部門和扶貧單位的幫扶下,已經有了一些突破。為了進一步提升產業,讓老百姓口袋鼓起來。據悉,村裡還申請了「東山水晶梨」的註冊商標,準備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當地堅信,品牌、市場、資金、技術,這四個瓶頸解決後,才能實現零錯退、零漏評、高認可度的高質量脫貧。
其實,像汝城縣這樣的村子,在湖南,乃至全國,都存在很多。脫貧後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只要不放棄,不拋棄,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堅定把心思放在如何把產業發展得更好,把脫貧的成果鞏固好,實現穩定脫貧,做到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就一定能為貧困地區紓難解困。不僅不會讓貧困地區的老百姓「返貧」,還會讓他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腰包越來越鼓,生活的幸福感也越來越濃烈。
汝城縣在脫貧攻堅上的堅持,在現實中的涅槃,只是湖南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一個縮影。截止到今年3月,湖南全省5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可以說,湖南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同時明確了一點,收官之戰既要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又要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
接下來,湖南還會將脫貧攻堅的短板與弱項作為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攻目標,聚力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增強產業發展可持續性,建好產業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千方百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切實鞏固脫貧成果,形成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脫貧質量和成色。不僅如此,還會以開展脫貧質量「回頭看」為抓手,全面推進扶貧領域問題清零。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鮮明提出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吹響了向絕對貧困發起最後總攻的集結號。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要瞄準突出問題精準施策,做好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工作。
面對這樣的要求,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凝心聚力,把最難啃的硬骨頭啃下來,是湖南的誠摯追求。正如承諾的那樣,湖南將以決戰決勝之勢向貧困最後堡壘發起總攻,以高質量的脫貧成效彰顯首倡地的首倡之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