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紋肌肉瘤(RMS)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卻是兒童軟組織肉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多見於6歲以下兒童。與其他兒童癌症相比,其遺傳易感性尚不明確。
近日,美國《國家癌症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與癌症易感症候群相關的胚系突變,可能增加橫紋肌肉瘤的遺傳風險,且胚系突變檢測應根據腫瘤亞型進行,與患者年齡無關。
陌生又可怕的兒童癌症:橫紋肌肉瘤
橫紋肌肉瘤(RMS)一般起源於橫紋肌細胞或這種細胞分化的間葉細胞,佔所有兒童腫瘤的5%,僅次於神經母細胞瘤和腎母細胞瘤。
兒童RMS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以頭頸部、泌尿生殖道最常見,其次為四肢、軀幹、腹膜後等部位。由於患病人群較少,30多年來,橫紋肌肉瘤的治療方法幾乎沒有進展,還是以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
中美跨境醫療行業領導者好醫友了解到,目前,RMS主要分為4型:胚胎性橫紋肌肉瘤(eRMS)、腺泡性橫紋肌肉瘤(aRMS)、梭形細胞/硬化性橫紋肌肉瘤(ssRMS)及多形性橫紋肌肉瘤(pRMS)。
影響兒童RMS預後的因素較多,包括年齡、腫瘤部位、組織學類型、臨床分期分型等。而腫瘤一旦發生轉移,治癒率將大大下降,預後較差。
RMS相關基因突變
研究人員對615名新確診為橫紋肌肉瘤患者的胚系DNA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將這些患者中63個常染色體顯性癌症易感基因中的患病率與對照組進行比較。
在45例RMS患者中,通過15個常染色體顯性基因(7.3%)鑑定出胚系易感基因突變。
研究發現:
大多數易感突變(73.3%)是在與小兒RMS風險相關的易感基因中鑑定出的,例如TP53(Li-Fraumeni症候群)、NF1(I型神經纖維瘤病)、HRAS和BRCA2。
有研究表明,引起兒童RMS的基因數量有限,可新研究卻發現了新的基因。如BRCA2基因通常與成人乳腺癌和卵巢癌相關,但也可能以某種方式影響兒童RMS的易感性。
而根據組織學報導的遺傳病因學差異,胚系突變在胚胎性RMS和腺泡性RMS患者中更為常見(分別為10%和3%)。
此外,研究還發現攜帶癌症易感突變的患者可以更早地確診。約一半的胚系突變(40.0%)是在3歲或以上的患者中發現的,這與當前針對兒童患者的基因檢測指南相左。
當前的指南重點聚焦在那些非常年幼的患兒,而新發現可能改寫指南中關於檢測年齡的建議,讓更多RMS患兒能有機會早發現、早診斷,並及早制定個性化精準治療方案。
案例:TRI量身定製個性化治療方案
11歲的女孩璐璐(化名)因左上臂有一個豌豆大小的腫塊,而確診為橫紋肌肉瘤。
經過一年多的標準治療,璐璐的情況有了好轉。然而沒多久,璐璐的腫瘤復發了,標準化療效果並不理想。
璐璐媽媽一直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治療,而後在主治醫生的介紹下,她了解到TRI檢測。
TRI檢測是在取患者標本進行下一代基因測序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智能建模,模擬目前FDA批准藥物對腫瘤的治療作用,尋找抑制腫瘤生長的最佳藥物組合,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2019年,根據璐璐的基因檢測結果,TRI生成了個性化治療建議,為她推薦了兩個藥物組合:順鉑+多柔比星、順鉑+伏立諾他、多柔比星+伏立諾他,曲貝替定+伏立諾他、奧拉帕利+曲貝替定、奧拉帕利+伏立諾他。
同時,經由好醫友中美遠程會診,中美權威專家對該方案進行評估後,璐璐開始按照TRI推薦的方案實施治療。奇蹟發生了:
僅1個療程,璐璐的腫瘤便縮小了20%-30%;隨後,醫生根據報告交替使用「順鉑+多柔比星;順鉑+伏立諾他;伏立諾他+多柔比星」方案化療。
3個月後,腫瘤竟然完全消退!後續,璐璐只需口服伏立諾他進行輔助治療。再後來,在醫生的建議下,璐璐又接受了質子治療。
如今,璐璐的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玩耍。
璐璐家人非常感謝好醫友TRI及中美專家共同為璐璐所做的努力,也希望更多跟璐璐一樣的孩子,能早日擺脫病痛折磨,找回精彩童年。
隨著對癌症研究的不斷深入,「一刀切」的治療方案並不適用於橫紋肌肉瘤這類高異質性癌症的治療決策。我們需要同時考慮所有的突變,分析其相互作用,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而好醫友腫瘤應答指數(TRI)檢測,通過使用創新的多組學建模,計算生物模擬和人工智慧啟發式技術,可為患者預測最有效的個性化療法。
一年多來,在國內近百家三甲醫院,已有包括橫紋肌肉瘤患者在內的數百名難治性腫瘤患者受益,獲得了匹配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知名跨境醫療平臺好醫友依託其在美國擁有的官方醫療執照,整合了全球頂級醫療資源,擁有強大的海內外名醫資源,均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各專科的權威醫院。同時,在國內已與300餘家三甲醫院共建「好醫友國際醫療中心」,構建了遠程會診、國內診療、海外就醫(赴美赴日就醫)、海外新藥諮詢、回國落地複查與遠程隨訪的海外醫療服務全閉環。
好醫友提醒:兒童腫瘤與成人有較大的不同,隱蔽性較強,加上年幼的孩子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增加了檢查及診斷的難度,可能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大部分橫紋肌肉瘤患兒會出現一些症狀,家長應高度警惕以下5個信號:
1、不明原因的臉色蒼白、出血,常伴有倦怠、食欲不振、貧血等症狀;
2、無故發燒持續一周以上,且體溫忽高忽低、難以控制;
3、出現局部或全身淋巴結腫大,持續時間較長,且無壓痛感;
4、不明原因的腹痛、頭痛、關節酸痛,同時常出現嘔吐、走路不穩等;
5、頭頸、腋下、四肢、腹股溝、後腰等部位發現腫塊。
免責聲明:本信息源自網絡,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