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翻譯聖經,哲羅姆繼續教希伯來文,得以更廣泛地使用與流傳

2020-12-11 百家號

百家原創作者:爾容看歷史

通過小編上篇章的介紹,大家對於哲羅姆有了許多的了解了吧!大家也了解了,哲羅姆回到了巴勒斯坦,和波拉決定在巴勒斯坦定居,全心過修道生活。但是,他們的目標並不是沙漠修士那種極端禁慾的生活,而是適度苦修、以學習為主的生活。那他最後的生活會是怎麼樣的呢?會不會也因此改變呢?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波拉很富有,因此,哲羅姆並不用為生計發愁。他們在伯利恆建起了兩座修道院,一座是波拉所領導的女修道院,一座是在哲羅姆監管之下的男修道院。為了翻譯聖經,哲羅姆繼續教希伯來文,與此同時,他還教附近的孩子拉丁文,教波拉女修道院的修女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然而,哲羅姆全心投入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他的不朽之作:將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當時已經有了其他聖經譯本,但是,這些譯本都是從七十士譯本翻譯而來,而七十士譯本是希伯來聖經的古希臘文譯本。

當時哲羅姆所做的,是直接翻譯希伯來原文聖經。在多年之後—在此期間他被大量的通信與沉重打擊羅馬帝國的災難所打斷—哲羅姆最終完成了這項龐大的工作。哲羅姆的譯本通常被稱為武加大譯本,該譯本最終成為所有說拉丁語教會的標準聖經。他尤其出色地將希伯來文《詩篇》翻譯成優美的拉丁文《詩篇》。他所翻譯的《詩篇》被用到格列高利聖詠中,這令他的《詩篇》得以更廣泛地使用與流傳,在武加大譯本被更多的現代譯本所取代很久之後,哲羅姆所翻譯的拉丁文《詩篇》仍在基督教的崇拜中使用。可是,武加大譯本最初並不像哲羅姆所期望的那樣受歡迎。武加大譯本很自然會改譯一些基督徒所喜愛的經文,許多基督徒要求知道,誰授權給哲羅姆篡改經文。

此外,許多基督徒相信這個傳說:七十士譯本是七十二位譯者的獨立譯作,他們在比較各自的譯本之後,竟然發現他們的譯作完全相同。長久以來,這個傳說被用來論證七十士譯本同希伯來聖經一樣是上帝所默示的。因此,當哲羅姆發表一部與七十士譯本不同的聖經時,許多基督徒認為,他並不尊重上帝所默示的聖經。不僅是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信徒,一些非常有學識的基督徒也提出了這樣的批評。來自北非的希波的奧古斯丁寫道:我懇求您不要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翻譯拉丁文聖經上面,除非您像先前翻譯《約伯記》時所做的那樣,為您翻譯的聖經加上注釋,清楚註明您的譯本與權威無可匹敵的七十士譯本的不同之處此外。

我難以想像,在這麼久之後,某些人是怎樣在希伯來文聖經的抄本中找到一些那麼多譯者以前都沒有發現的東西,尤其是這些譯者都非常精通希伯來文。最初,哲羅姆並沒有回覆奧古斯丁的這封來信—也沒有回覆奧古斯丁的第二封信。奧古斯丁不肯罷休,他再次寫信,指責哲羅姆令基督徒蒙羞。奧古斯丁列舉了哲羅姆的譯本所造成的眾多危害之一,提到哲羅姆所翻譯的為先知約拿遮蔭的植物的名字。傳統譯本根據希臘文聖經翻譯—將這株植物的名字翻譯成葫蘆。但是,哲羅姆將它翻譯成了常春藤。奧古斯丁說:某位主教,我們的弟兄,命令在他所牧養的教會使用您的譯本。信徒們感到驚訝,因為您翻譯的《約拿書》中的一段經文與他們歷代以來(在教會中)經常吟唱的經文極其不同。

騷亂爆發了,尤其是在說希臘語的基督徒聲稱這段經文錯誤之後……那麼,您看到了支持您的譯本所造成的後果,因為您的譯本並不能被大家熟悉的語言(即希臘文或拉丁文,而不是希伯來文)證實。當哲羅姆最終回復奧古斯丁的來信時,他暗示,奧古斯丁只是一個希望依靠批評長輩來出風頭的毛頭小子。但是,哲羅姆在一開始讚揚了奧古斯丁的學識,他巧妙地指出,他不與奧古斯丁爭論是為了他好,因為他們之間的爭論對奧古斯丁並不公平。在通信的過程中,他逐一駁斥了奧古斯丁的論點,最後他告訴奧古斯丁:「你甚至都不明白自己在問些什麼。」哲羅姆將反對他的人稱為葫蘆人,奧古斯丁顯然是其中之一。雖然哲羅姆所捲入的大多數爭論都以永久的傷痛收場,但是,他與奧古斯丁的爭論卻並不是這樣。

幾年之後,他還引用過奧古斯丁的著作。他致北非這位智慧主教的下一封書信,表達了他很少給予他人的敬佩。乍一看,哲羅姆似乎極為麻木不仁,只關心自己的威望。但是,他實際上與他留給世人的印象極不相同,在他嚴厲的外表之下,潛藏著一個敏感的靈魂。沒有人能夠像波拉和尤斯多琴那樣了解這一點。但是,波拉於公元404年去世,哲羅姆感到孤苦無依。他越來越痛苦,因為他相信,不僅自己的死期將到,一個時代也即將終結。在若干年後的公元410年8月24日,哥特人在阿拉裡克的率領下攻佔並洗劫了羅馬。

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哲羅姆在伯利恆聽到了這個消息,他寫信給尤斯多琴說:誰能相信依靠徵服世界所建立起來的羅馬也會陷落?眾國之母已經走向她的墳墓?……我的雙眼昏花,因為我已老態龍鍾…我不能再在夜晚點亮的油燈下閱讀希伯來文著作,即使在白天,我也難以做到,因為書中的希伯來字母對我來說太小了。哲羅姆大約又活了十年。這十年他是在充滿孤獨、痛苦和爭辯中度過的。在被他視為女兒的尤斯多琴去世幾個月之後,這位疲倦的學者終享安息。

通過小編的文章,大家對於哲羅姆是不是更加的熟悉了呢!小編覺得被大量的通信與沉重打擊羅馬帝國的災難所打斷,哲羅姆還能最終完成了這項龐大的工作,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不放棄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所學習,大家是怎樣認為的呢?對於哲羅姆大家還有哪些了解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所謂「次經」問題,兼評《聖經正典》
    《聖經正典》的作者(作為基督徒,毫無疑問地)相信聖經的默示性,但他所相信的默示性,不僅是經文撰寫過程的默示性,也是經文「正典化」過程的默示性——聖靈在「正典化」的過程中做工,使用聖約子民(以色列人)和教會的有限的理性,有時甚至是使用人的錯誤(如希伯來書的正典化,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人們「錯誤地」將之視為使徒作品),最終形成了包含全備的上帝啟示的正典經書。那麼次經問題呢?
  • 伊拉斯謨的新約翻譯與詮釋
    因此,他將淨化聖經而弘揚基督哲學視為要務。10為了進入聖經的世界,他奮力學習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積極響應「回到本源」的口號,力圖能夠復其原貌,還其本意。他認為聖經釋義不僅有助於回到原初的純粹信仰,淨化新約文本,接近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而且,也有助於解決長久以來的神學論爭。於是,他決定先從保羅書信入手,而其中的《羅馬書》是他最先評註的書卷。
  • 聖經譯本(一)
    《七十士譯本》是新約時代通行的舊約希臘文聖經譯本,普遍為猶太教和基督教信徒所認同。《七十士譯本》是聖經翻譯的先驅,《中文聖經百科全書》提到這譯本時說,「《七十士譯本》的舊約聖經,在翻譯界推為獨一的巨大製作,這是一本破天荒的譯本,世界歷史上空前的絕作」。 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龐大帝國。
  • 希伯來大學基礎聖經希伯來文課程正式上線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擁有豐富的聖經希伯來語教學經驗,並使用現代的語言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了解聖經希伯來語語法、句法和詞彙知識,讓學生能夠在字典的幫助下閱讀聖經。本課程專為希伯來語、聖經或神學的初學者所開設,課程難度大致與大學一年級希伯來語聖經課程相同。本課程開放給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有學術背景的成熟學習者。申請者必須是在校學生,同時需要了解希伯來字母並熟練使用英語。
  • 第一個聖經譯本——七十士譯本
    大祭司以利亞撒接獲王的信件後,禮貌地回復其要求,並將72位學者的名字列出: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小部分人名是希臘名字(例如Theodoisus和Dosithus),大部分均為典型的希伯來姓氏。這72位學者到達亞歷山大後,受到盛宴款待及皇室的禮遇。然後當權者賜給他們一個位於地中海內的小島,這個島離岸一公裡遠,十分安靜,讓他們在那裡工作。這些學者彼此分工,互相商量,72天就完成了翻譯工作。
  • 聖經漢譯本知多少?(作者:吳保羅)
    包約翰幾乎獨自翻譯四福音書,1887年由他個人出版,1889年出版他們合譯的新約全書;但完成新舊約全書淺文理本的則是施約瑟。施約瑟淺文理譯本:施約瑟是猶太人,熟悉希伯來文,漢語造詣亦很高,1862年來北京不久就開始了他著名的聖經翻譯工作。他先將聖經翻譯成官話,然後再譯為淺文理。1881年患病癱瘓。
  • 懂外語就能當一名翻譯嗎?網友:看完這3個故事就知道了
    翻譯這種職業在國內和國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在國外,翻譯是一項很受人尊重的職業,但是在國內,翻譯並不是這樣,在大多數人心中,對待翻譯的態度大都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絲毫沒有敬意可言,而且國內很多人覺得只要會說兩種語言,就可以當翻譯,不要不承認,這是很多人的真實想法,事實上,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翻譯人員
  • 《聖經》漢語譯本知多少?值得了解!
    《聖經》是神啟示人類的話語,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39卷,是猶太教的經典,原文為希伯來文,為基督徒所沿襲。新約27卷原為古希臘文。18世紀末,法國耶穌會宣教士賀清泰才陸續將《聖經》從拉丁文譯為官話,稱「古新聖經」,為第一個白話文《聖經》漢譯本。章節與拉丁文《聖經》不同,且沒有全部翻譯。由於羅馬教廷的攔阻,這個版本未刊行,亦未得流傳。直到2014年底,中華書局才根據徐家匯藏本,點校出版了這部《聖經》、     十九世紀,新教各教派陸續來華宣教,由於新教較天主教更重視《聖經》在信仰上的權威,故《聖經》的漢譯本大量出現。
  • 《聖經》新舊約合訂本 中文版的由來與翻譯
    我們由衷的感謝萬善萬美之源在天之父,虔恭地懇求他,降幅我們的每一位神形恩友。我們明知如果沒有他們精神方面的支持與物質方面的援助,這部中譯【聖經】合訂本,很難於今日完成。我們更懇求天父,以聖神的恩澤,充溢每位讀者的心靈,為光榮他和他的聖子,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最後,我們以至誠的心,深望每位讀者,效法天主之母,童貞聖母瑪利亞,常將天主子耶穌基督的奧跡默存於心,反覆思念。
  • 典、經、紀(希伯來聖經分類法)
    猶太教《希伯來聖經》除分類法上有別於基督教新教《舊約全書》外,內容完全相同。猶太人稱《希伯來聖經》為《塔納赫》(希伯來語寫作:,轉寫為:Tanakh,又被譯作《泰納克》),Tanakh在此不存在「過時」或「舊」的意思,表達的是自始至終如一之意。顯然並不是「舊的約」或「過時的約」,應該稱為「始終如一的約」。
  • 【聖經希臘文】Mounce聖經希臘文第一課希臘語
    Mounce的《聖經希臘文基礎》,讓後看到第一課有必要分享給我的學員,就照章全錄了一遍。因為教材翻譯者是按照臺灣國語翻譯的,某些詞彙跟我們的普通話不一樣,所以這裡我做了部分的修改以適應普通話閱讀的讀者。部分專有名詞參考自劉以煥《古希臘語言文字語法簡說》】第I課希臘語希臘語有段漫長而豐富的歷史,從主前十三世紀一路延伸到現在。
  • 英文《聖經》裡LORD、Lord、God用法之區別
    這些稱呼和寫法,不過是對上帝的尊稱而已,如果真要鑽牛角尖,深究其區別,主要是來自語言之間的轉換與翻譯。對於舊約而言,是希伯來語與英語的轉化;新約,是在希臘語與英語之間。希伯來語原文對於上帝的稱呼,採用了不同的詞彙。為了以示區別,譯者只能用不同的英語詞彙對應,程度不夠時,就用大、小寫、甚至字體來區分。
  • 英文的標準修正本聖經(RSV)翻譯「童女」為「女子」,怎麼回事
    問:有人告訴我:英文的標準修正本聖經(RSV)翻譯以賽亞書第七章14節時,不是作有「童女」懷孕生子,乃是有「女子」懷孕生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文希伯來文的「童女」(Almah)是一個怎麼樣的字?懷疑派的人說,這個希伯來字指的是一個女子,絕對不是童貞女。他們引用創世記二十四:43 「我如今站在井旁,對那一個出來打水的女子(almah)說……」這個女子是利百加,在第16節說到利百加還是個處女,用的字是betulah。
  • 百年中國教會:呂振中譯本聖經的翻譯過程
    這是一間由閩南中華基督教會與英國倫敦會、長老會、美國歸正教會合辦,目的在培養教牧人員的學校。父親在教學上非常嚴格認真,刻苦研讀聖經。每當遇到疑難或不清楚的問題,他都要仔細查考原文,一絲不苟。父親在閩南神學院執教共14年。 是什麼原因使父親決定翻譯聖經的呢?
  • 德國史:翻譯聖經,是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路德還通過印刷出版的講道書,為大都未受過較好教育的布道士提供了學習材料,逐漸形成了一種「福音布道文化」為了使平信徒擁有一部「真正的」聖經,也為了使德意志平信徒更容易讀懂聖經,路德從1522年開始到1532年用10多年的時間,將聖經新舊約全部翻譯成德文出版。翻譯聖經是路德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路德為德意志民族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之一。
  • 如何選購合宜的英文聖經?
    2.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新國際譯本(使用普遍,適宜人群十分廣泛)3.BBE (Bible in Basic English)基礎英語譯本4.WEB (World English Bible) 世界英語譯本5.ASV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美國新標準譯本6.RSV (
  • 希伯來書11章①信是與超越者相遇
    就此我們知道,時代和語言的差異並不是我們明白聖經的真正障礙,故此,迷頭迷腦地「查字典」與「做考古」意圖還原聖經,並不能夠在幫助我們真正明白聖經上,有多少實質作用。說了這麼多,與解釋希伯來書十一章有甚麼關係呢?關係大了。記得,希伯來書有兩個緊密相關的主題:第一個就是「超越」──就是耶穌基督超越人倫、超越宇宙、超越靈界的超越性。
  • 《聖經》的粵語翻譯與粵語文學
    來華傳教士意識到中國幅員遼闊,粵語地區僅在最偏遠的廣東一帶,故而《聖經》的初譯不能選擇粵語,而應選擇文言或官話。因而,傳教士學習粵語一開始只是為了口頭傳教和日常交流,並沒有著眼於用粵語翻譯《聖經》,這種情況到1860年後才有所變化。
  • 歐化語言:聖經翻譯與民國白話的驚人轉身
    人們想通過引進新詞彙和外來詞彙的方法,讓文言繼續執行書寫的任務。這種漸進主義適合於文字改良的第一階段,但很快就讓位於全面改革,出現了以官話白話取代文言作為標準的書寫文字,以及對以文言文為載體的舊文化的廣泛抨擊。1876年3月30日(清光緒二年),《申報》創辦了第一份白話報《民報》,但很快就夭折了。1897年(清光緒二十二年)11月創刊的《演義白話報》,真正成為白話報的先聲。
  • 馮象:把《聖經》當作文學文本來翻譯
    所以西方學界通稱「希伯來語《聖經》」,只在專指基督教《聖經》時,才說「舊約」與「新約」。我依從這個學術慣例。希伯來語《聖經》的內容和文學類型包羅萬象,從律法神諭、部族歷史、箴言布道文到詩歌傳奇,應有盡有。語言風格我曾用八個字概括:「樸素、聖潔、雄健(而)熱烈」(見《不上書架的書》)。這樣的文字我們沒有,包括和合本等舊譯在內;所以我譯經,也是為了豐富中文的思想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