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半數以上醫護人員因疫情出現抑鬱、焦慮、失眠和苦惱

2020-12-13 騰訊網

該文章來自NEJM期刊薈萃(NEJM Journal Watch)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COVID-19 on Healthcare Workers in China

COVID-19對中國醫療人員心理健康的影響

Harlan M. Krumholz, MD, SM

醫護人員在傳染病暴發期間可發生不良心理反應。為了了解COVID-19暴發期間是否也出現了這一情況,研究者對34家醫院(武漢市20家,湖北省其他地區7家,湖北省外7家)的1,257名醫護人員(39%為醫師,61%的護士;護士中有72%為初級職稱)進行了一項按照地區分層的橫斷面調查。

從2020年1月29日到2月3日,即接近武漢疫情最高峰時,研究者使用經過驗證的評定量表評估了醫護人員的焦慮、抑鬱、失眠和苦惱/創傷後應激症狀。受調查者中有42%是直接照顧COVID-19患者的人員。抑鬱(50%)、焦慮(45%)、失眠(34%)和苦惱(72%)的發生率高;但中位評分只是接近輕度範圍。

護士、女性、照顧COVID-19患者的醫護人員和位於武漢的醫護人員的症狀評分較高(湖北以外的醫護人員的症狀評分最低)。在上述高風險群體中,10%~20%的醫護人員的評分在中度或重度範圍內。

評論

這些結果的局限性是沒有臨床醫師對受調查者進行評估,而臨床醫師的評估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確定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對功能的影響。雖然大多數症狀在輕度範圍內,但在高風險群體中,相當一部分人有中度至重度症狀。地理位置離疫情「震中」較近或密切接觸感染患者的醫護人員症狀較重,這與文獻中的結果一致,即創傷應激的「劑量」會增加發生苦惱的風險。護士受到的影響比醫師受到的影響大,這可能反映出護士與患者的接觸更密切、時間更長,可能還反映出他們更缺乏經驗。在這些位於疫情第一線的受調查者中,有一半的症狀輕微或無症狀,這一點可能令人稍感安慰,但這些調查結果強調指出我們應對醫護人員的苦惱保持敏感,並且在照顧患者的同時照顧好醫護人員。

引文

Lai J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exposed to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JAMA Netw Open2020 Mar 23; 3:e203976.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3976)

來源:NEJM醫學前沿

編輯:李慧

審核:裘佳

相關焦點

  • [視頻]睡眠專家:抑鬱和焦慮是失眠主因
    在失眠人群中有73%的患者從未看過專科醫生或用藥物治療,失眠成為困擾很多人的精神疾病,並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    李舜偉教授也談到,失眠是人們最容易得的一種病,但如果只是偶爾或短暫性的發生睡不著覺的現象,且情況並不在屬於以上四種標準之內,那就不應該將自己的睡眠狀況定性為失眠,否則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精神壓力。    抑鬱和焦慮是失眠的重要原因    失眠的人當中,有多大比例是精神壓力造成的,有多大比例是生理上的原因?
  • 失眠是由於抑鬱還是焦慮?怎麼辦?
    /焦慮是一種密切的雙向關係國外調查顯示,平均每三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存在睡眠問題,而在中國這個比例大概有45.5%,睡眠問題中最主要也最常見的是失眠障礙。像本文開頭碰到的患者,感覺自己越失眠,越抑鬱,或者越焦慮就越睡不著,那麼失眠與抑鬱/焦慮之間有沒有聯繫呢?
  • 安思定治療焦慮、抑鬱、失眠「三步曲」
    在2002年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准進入中國以來,在治療焦慮症、抑鬱症、失眠等方面獲得了權威醫療機構的認可,也為國人治療嚴重失眠、焦慮、抑鬱帶來了非藥物治療的希望。  據中華醫學會2009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約有1億人患有焦慮、抑鬱、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而其中約90%的未診斷和治療。城市人群的患病率明顯高於農村。
  • 對話|廈門援鄂心理醫生:部分隊員出現失眠甚至整夜無眠
    鄭一雄醫生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援鄂一線醫護人員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及被感染的風險,加上原有的生活節奏被打亂,有相當一部分隊員出現失眠,有的甚至整夜無眠,也有的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表現。部分醫護人員工作過了急性應激期,如果沒有很好處理情緒,可能出現焦慮障礙、抑鬱,也可能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等。
  • 產後焦慮失眠、抑鬱?醫生:不是矯情,是病!千萬不可大意!
    其中,60% 到 80% 的女性在孕期和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接近 20% 會發展為臨床抑鬱症。這意味著,每年有 1000 多萬「不開心」的媽媽。但自始至終,這件事兒沒有被認真聊過。一、什麼是產後抑鬱症?
  • 從援鄂護師張靜靜殉職,看疫情後醫護人員身心健康問題
    一般醫療隊針對的主要是病人群體的心理需求,但是李奇光和他的團隊將2/3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武昌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身上。他發現,當時武昌醫院所有的醫護人員壓力非常大,情緒也都很不好。醫務人員的傷亡是造成這一困境的直接原因。2月14號,武昌醫院梨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護師柳帆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 出現失眠、焦慮、抑鬱等精神相關的症狀,多是肝出現這三種情況!
    出現失眠、焦慮、抑鬱等精神相關的症狀,病位在心,但是很多跟肝、脾、胃聯繫密切,因為肝鬱脾虛、脾胃不和而導致的心神的證候非常多見,主要是有以下方面的影響和聯繫。
  • 中國成人失眠伴抑鬱焦慮診治專家共識——心理及藥物治療
    因CBT‐I產生可靠且持久的療效,並減少鎮靜助眠藥的使用,推薦CBT‐I作為成人慢性失眠的一線和初始治療。CBT‐I幫助患者建立起關於睡眠的積極、合理的觀念,建立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重建正常的睡眠模式和睡眠結構。針對入睡時間、睡眠連續性、休息感及睡眠時長等睡眠指標,CBT‐I可產生中到高度的效應。CBT‐I治療需要接受過培訓的醫師或心理治療師的參與。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抗疫情的醫護人員對於這種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新冠病毒,由於對它缺乏認識,人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對它也是束手無策, 經常陷入恐懼,、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之中,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特別是各地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終於迅速將疫情之火熄滅,體現了醫務人員英勇無畏的抗疫精神,確保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雖然有零星的確診患者,只要防疫措施不鬆懈,保持一定警覺性,不盲目樂觀,基本還是安全的,也就不必要那麼恐慌了。
  • 四成韓國人曾因疫情抑鬱焦慮 女性明顯高於男性
    韓國健康增進開發院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四成多韓國人曾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出現過抑鬱或焦慮情緒。 按性別來看,女性(50.7%)明顯高於男性(34.2%)。
  • 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蔡志利做客看大醫講述失眠抑鬱焦慮等問題
    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蔡志利做客看大醫講述失眠抑鬱焦慮等問題絕大多數的人都經受過或正在經受失眠的困擾,翻來覆去睡不著,天不亮就驚醒,睡著也一直做夢,醒來特別累;經常感到緊張、苦惱、焦慮,總是悶悶不樂、看什麼都不順眼、動不動就想發脾氣。
  • 抑鬱、焦慮還失眠?醫生來告訴你哪些抗抑鬱藥適合失眠的人用
    如果除了失眠外還伴有抑鬱、焦慮會更難受,而且也更難治療。下面小盧藥師來告訴你,失眠伴有抑鬱/焦慮可以用什麼藥物來治療。鹽酸多塞平、阿米替林鹽酸多塞平、阿米替林這兩個藥物都屬於三環類抗抑鬱藥,它們除了具有抗抑鬱作用外,還具有抗組胺作用,有鎮靜的效果,適用於抑鬱或焦慮伴有失眠的患者。
  • 為什麼會失眠焦慮抑鬱?你還不知道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壓力也逐漸增加著,尤其是青少年,乃至中年,所要承擔的壓力更大,來自於社會,學習,社交,工作,別人的議論,家庭,存款不足,等等,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壓力,時間長了會逐漸出現焦慮,抑鬱等,一些不好的心理上的問題,以至於,晚上睡覺時腦子裡還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想法等,
  • 做噩夢的心臟病患者更容易感到抑鬱或焦慮
    來源: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每周做噩夢的心臟病患者比沒有經常做噩夢的心臟病患者感到抑鬱或焦慮的可能性高出5倍,甚至更容易出現睡眠困難。健康專家應該詢問患者,他們是否經歷過噩夢,作為抑鬱、焦慮或睡眠障礙的警告信號。心理障礙和失眠與心臟病的發展和進展有關,令人不安的夢可能是患者需要額外預防措施的線索。研究表明,心臟病患者的抑鬱、焦慮、失眠和噩夢之間有著很強的聯繫,由於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因果關係,但可能是雙向的。換言之,抑鬱、焦慮和失眠可能導致噩夢,而噩夢可能導致抑鬱、焦慮和失眠。
  • 解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失眠與用藥
    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 )》失眠症的診斷標準,失眠可分為:原發性失眠: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症狀;具有失眠和極度關註失眠結果的優勢觀念:對睡眠數量、質量的不滿,引起明顯的苦惱或社會功能受損;至少每周發生3次,病程已達1個月;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症狀導致的情況。繼發性失眠:由疼痛、焦慮、抑鬱或其他可查證因素引起的失眠。
  • 焦慮症最嚴重會怎麼樣 疫情過後焦慮失眠怎麼辦
    一味的硬抗只能讓焦慮情緒和壓力倍增,焦慮嚴重者會衍生出其他類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發生危害生命的行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好轉,雖然市民都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由於疫情期間不能出門,每天都呆在家裡,逐漸出現緊張、焦慮失眠仍然存在。醒後疲乏、白天睏倦、精神萎靡、思睡、思考問題慢、注意力不集中、性功能減退及月經不調等,影響了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患了焦慮失眠怎麼辦呢?
  • 焦慮抑鬱失眠都是一場思維的騙局,把自己抽離出來,你才能戰勝它
    文/阿秋前幾天有一位網友在和我傾訴,聆聽了他「因失眠患上了焦慮抑鬱的經歷之後」,竟然與我如出一轍,我們的情況完全就是一樣的,簡直就是彼此的復刻版吶!至於誰是誰的復刻版,這個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都已經康復了!希望他的經歷能給你一點啟發。
  • 焦慮,抑鬱失眠來看看王育傑醫生怎麼說
    伴隨著社會發展的發展和發展趨勢,許多 朋友都早已知道經常失眠是一種對大家身心健康傷害較為大的病症之一,它分成焦慮性失眠、頑固性失眠和工作壓力性失眠症等。王育傑專家教授,知名臨床醫學科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屆研究生,著名中醫藥學權威專家、名中醫,首都醫科大中藥材院主任,北京市百草園中醫院主任醫生,從業中醫臨床、課堂教學、學科建設50多年,針對焦慮失眠有獨特的看法和豐富多彩的臨床治療工作經驗。焦慮抑鬱症的病人常常述說一直心神不安、莫明的緊張,心神不安,心煩意亂,並伴隨頭疼、失眠症、容易出汗、心慌氣短等狀況。
  • 疫情「下半場」 情緒管理員為你築起「心」防線
    這是湖南省內首個正式掛牌的情緒管理門診,針對人群是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其家屬和受疫情影響的老年人、青少年、有情緒管理失控或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群,市民可通過網上預約掛號就診。 一線護士與女兒分離200餘天,出現焦慮抑鬱 家住長沙的34歲芳子(化名)是一名一線護士。
  • 新聞發布|面對疫情,醫護病患及公眾怎樣調整心態?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內蒙古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和自治區心理危機幹預工作。隨著疫情的發展,也引發了醫護人員、患者、廣大民眾的一些不良情緒,如焦慮、抑鬱、恐懼、憤怒等。疫情中不同人群可能出現的心理狀態,如何認知和應對,進行正面的心理疏導,排解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