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狀元之「最」,你知道多少?

2020-08-26 逗號人生軌跡

隨著高考成績陸續放榜,各地的高考「狀元」如約出現在視線之中,除了羨慕和誇讚,我們都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經的高考。「狀元」一詞承載著光環和榮譽,狀元及第從古至今都人生的高光時刻。據考證,中國歷史自有科舉以來,共出了638位狀元,很多狀元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但很多狀元卻逐漸被歷史的塵埃所掩藏。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一下歷史上那些之「最」的狀元們,看看他們都有哪些不同的人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科舉制度發源於隋朝,但真正完善是在唐朝,因此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位狀元出現在唐朝。他的名字叫孫伏伽,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年的狀元。這位老兄雖然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但人生經歷卻精彩紛呈,而且頂著中國首位「狀元」的光環,想不引人注目都難。

孫伏伽在隋朝時就已經是進士,出任大理寺史,官職非常低。隋朝滅亡後,他又做了唐朝的官,這位老兄當官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勸諫,通過向唐高祖李淵直呈了很多好的意見,被李淵所賞識,為此還專門設立了「諫官」一職。大家也知道,「諫官」是非常有風險的,畢竟是要挑皇帝或者大臣的刺,稍有不慎,輕則罷官免職,重則身首異處。武德五年,孫伏伽就因上疏勸諫被李淵給免官了。

但那個時候科舉考試制度還不像後來這麼完善,不需要政治審查,這位老兄就以被免職官員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由於才華出眾,拔得頭籌,成為當年考試的第一名,也就成了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而且官職也升到了刑部郎中,可謂因禍得福。

到了唐太宗的手下,這位老兄依然不改本色,繼續對皇帝進行勸諫,後來又被罷官了一次,但不久又重新啟用,可謂幾起幾落。後來官職也越來越高,被授予大理寺卿,成為朝廷重臣,直至告老還鄉。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也由此落幕。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這位女狀元可不是戲曲中女扮男裝偷偷參加考試中的狀元,而是憑自己的實力考的狀元。她的名字叫傅善祥,是太平天國科舉考試中貨真價實的狀元。

傅善祥出生在南京的書香世家,從小飽讀詩書,聰慧過人。父母雙亡後,被哥哥送給別人當童養媳,但丈夫不幸夭折了,婆婆準備把她賣了,但這時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改變了她的人生。1853年,洪秀全定都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於是傅善祥偷偷地從家裡跑出來參加了太平軍。太平天國為了廣納賢才,準備舉行科舉考試,同時為了宣揚男女平等,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設立了「女科」。

傅善祥感覺自己從小熟讀的詩書有了用武之地,於是報名參加了科舉考試。由於才華出眾,下筆如有神,她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的答卷,受到所有考官的高度評價,因此被授予了當年的女科「狀元」,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狀元」。當時,傅善祥成為女狀元的消息轟動一時,畢竟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女狀元,街頭巷尾所有的話題都是關於這位女狀元的。

傅善祥成為狀元後,得到了東王楊秀清的賞識,被招進了東王府,成為女侍史,專門幫楊秀清起草詔書和整理文書。由於工作出色,而且精明能幹,後來還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被授予「恩賞丞相」,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丞相。

雖然傅善祥在工作上非常出色,但個人生活卻非常的悲慘。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整個領導階層都沉迷於享樂,整天都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在東王府工作的她,不僅才華出眾,而且長相貌美,被好色的楊秀清看中,並且長期霸佔著。

清軍攻佔南京後,太平天國滅亡,傅善祥在最後的混亂中不知所蹤。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最後的行蹤也成為了一個歷史未解之謎。

由狀元成為皇帝的人

中國歷史上的狀元,後來有的成為郡守,有的成為巡撫,有的官至丞相,但成為皇帝的卻只有一個人,他就是西夏國天慶十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

元昊建立西夏國後,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效仿中原舉行科舉考試,招納賢才良將。李遵頊本是皇室宗親,父親是齊王李彥宗。李遵頊從小聰明好學,博學多才,極具天分,後來參加科舉考試,被點位「狀元」。當上狀元後,李遵頊的官運也開始起航,不久之後就被封為齊王,而且授予大都督府主,統領兵馬,成為最具有權勢的人之一。

後來,另外一名皇室宗親李安全發動了宮廷政變,自立為帝。李遵頊仔細觀察了當時各方態勢後,決定擁護李安全,極力奉迎並取得了信任。在李安全大肆清洗皇室宗親的時候,李遵頊得以保存了身家。但李安全完全是一個昏庸的皇帝,導致西夏國國力日益衰退,民不聊生。李遵頊於是踏著李安全的足跡,發動了宮廷政變,殺死了李安全,自己做了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西夏神宗皇帝。到此李遵頊也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狀元成為皇帝的人,他自詡為「狀元皇帝」。

雖然李遵頊有能力考取狀元,並且當上了皇帝,但在治國方面卻是一塌糊塗。當時蒙古開始崛起,金國和南邊的宋都是虎視眈眈,於是他採取了聯蒙滅金的政策,但蒙古不僅要滅金,還要滅夏、滅宋,直到蒙古兵臨西夏城外,他才幡然醒悟,此時的西夏已經是滿目蒼夷,民怨沸騰。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下了退位詔書,把皇位讓給了太子,自己當起了太上皇。

這位狀元皇帝的高光時刻也到此為止。李遵頊考狀元、爭皇位是一把好手,但當皇帝治理國家,他是不合格的。

結語

歷史上的狀元幾百位,他們曾經頭頂光環,受到萬人矚目,但真正能夠讓後人記住的卻並不多。但這些擁有之「最」的狀元們,無論他們最終的結局怎樣,但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被後人所記住。

相關焦點

  • 我國古代狀元籍貫分布,快來看看你的家鄉出了多少位狀元!
    這幾天又被「蛋蛋後」的開學霸屏啦,尤其是前幾天清華、北大開學的時候,各種有關學霸、高考狀元的報導更是讓人目不暇接。雖然現在每個省都各有一個文科狀元和一個理科狀元,沒有什麼人數差距。但是,在古代,南北差距以及省份間的差距還是挺大的。那大家知道,在古代,哪個省份的狀元最多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眾所周知,我國的科舉制經歷了1300年整。從隋煬帝開始到清光緒帝舉行的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結束,共產生過736位狀元。
  • 古代最倒黴的狀元,當狀元不到20天,就被處以車裂之刑,他犯了什麼錯?
    說到人才,就得提及高考,而講到高考,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科舉制度。高考是我們生活時代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而在古代,科舉便是最公正的考試制度了。作為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從公元605年,隋朝的初具規模到明朝的昌盛,前後大概一千二百多年。
  • 古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古代行業如何跟狀元聯繫起來?
    「三百六十行」出處 想要知道古代的三百六十行是哪些,我們就要了解古代的職業分類。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大概意思就是,各行各業都可以細分出來,這三百六十行,是三十六行的十倍。 從其中可以看出,三百六十行是一個泛指,並不是三百六十行,但是清朝更多職業的出現,讓各個行業都有了分支,已經不能完全統計,與其往少了說,不如說:三百六十行。
  • 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你知道他高中狀元時多少歲嗎?
    但事實上,科舉制度作用不小,許多著名文學家都是進士出身,甚至高中過狀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讀書的最基本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金榜題名,而金榜題名的最高境界則是高中狀元,以實現自己的抱負。為了這個目的,有的人甚至皓首白髮亦在所不辭。
  • 古代狀元的那些趣事
    江西永豐籍的曾棨是明永樂二年(1404年)的狀元。他考上狀元不久,來了一個外國使臣,此人非常善飲,號稱海量。陪使臣吃飯的大臣們叫苦不迭,說此人實在難以對付,酒量太大了。有人推薦曾棨。明成祖問,你能喝多少? 能對付得了嗎?曾棨答道:決不辱聖命。明成祖大喜,命他去陪使臣。一連幾天,餐餐酒宴,曾棨把那使臣灌得醉醺醺的,使臣說下餐不喝了,可曾榮卻還只是有點醉意,使臣只得甘拜下風。
  • 古代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
    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介布衣,寒窗苦讀十年進京趕考,一旦中了狀元不光會得到別人的喝彩,官方也會抬轎子來迎,狀元派頭如此之大,僅僅就是為了做官——類似於知縣等的官嗎?看派頭顯然不是的,那麼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呢?
  • 【故事】中國古代最富傳奇色彩的十大狀元
    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 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 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只有詳細了解科舉制,我們才會知道狀元在今天象徵著什麼,才能理解為什麼授予他那個等級的官職。從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時候,科舉制度開始逐漸完善,到明朝發展到成熟階段。古代的科舉和我們的高考有類似的地方,但科舉考試三年才考一回,一次不中只能等到三年之後,所以考中才更為難得。
  • 歷史上的狀元之最盤點:有天才,有奇葩,總有一款驚到你
    古代的科舉通常是三年一考,一次只有一個狀元,與如今高考動輒幾十上百個各色狀元相比,古代的科舉狀元含金量要高出不知多少倍。(狀元冠服)從605年隋煬帝創設,到1905年光緒帝廢止,科舉制度實行了將近1300年,期間共產生文狀元596名,武狀元182名。
  • 這裡是古代狀元的府邸,最值得遊玩的園林,滿足你想像中的樣子
    大家好,我是大山,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介紹一個地方,這裡曾經可是古代狀元的府邸,也是大家最值得前去遊玩的園林,這裡完全滿足了你想像中的樣子哦,不信的話就和小編我一起去這個園林好好地看一看吧。佛山的清暉園,聽說以前是個狀元宅,屬於園林建築,很適合拍古風,裡面的建築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凌亂,也不是那種落魄的狀元樓,而是被後人好好保護,重新裝修,雖然來了很多次,但仍然沒有厭煩的感覺。這次,我們再次乘車來到佛山,同樣選擇了在清暉園停留遊覽。天上仍下著蒙蒙小雨。真高興,這不正是我想要的江南煙雨嗎,這一幕真是可遇不可求。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若是誰家兒郎中了個狀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謂方圓幾裡都要跑來賀喜的大事。範進中舉竟喜極而瘋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艱難程度。這古人為之瘋狂的狀元,在當今又是什麼文憑?很多人認為狀元是一種官職,其實不然。糾正一下人們的錯誤觀念,中了狀元只能說你有了一個當大官的資格。至於你的官位到底如何,還得看皇帝賞識。
  • 古代高中狀元厚,一般是多大的官職?
    宋代科舉,狀元一般會直接給京官待遇,然後授某個州的通判差遣,也就是成為地級市的副市長。雖然這已經是升官快車道,但一個地級市的(常務?)副市長顯然是稱不上「幫治國」。他要治國還得一步步慢慢往上爬積累各種經驗,明代科舉,狀元一般進入翰林院,授修撰(從六品)。
  • 你不知道的科舉冷知識,狀元相當於什麼學歷,院試又是什麼級別
    我國的科舉制度一直是選拔人才的重要辦法,也是打破階層固化的手段,充分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那麼關於科舉你知道多少呢?在古代是這樣的,童生:凡應考生員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然後是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鄉試(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國家可以從科舉考試中選拔出大量可塑之才,全國的讀書人無論出身貴賤,也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分為好幾個階段。學子們首先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以取得秀才資格,此時才可以參加正式的考試。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古代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考中的都是國家幹部。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後,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狀元是對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第一名的稱呼,但狀元本身不是一個官職,自然沒有品級,需要授官以後,才能確定品級,而狀元授官的品級,在不同朝代並不相同。唐朝,進士不容易,想做官,還得再考試科舉制度雖然發源於隋朝,但當時影響力不大,到了唐朝才開始大行其道。
  • 了解科舉制度與欣賞古代高考狀元的書法,兩不誤!
    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於宋朝。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採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後再開拆彌封。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 古代考個狀元很容易?別做夢了!你恐怕連狀元的邊兒都摸不著!
    隨著古裝劇的不斷發行,許多人認為古代科舉並不難。看著戲劇中的頂尖學者,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到了這個水平?我覺得我出生在錯誤的年齡。如果我生在古代,依靠我的智力,成為冠軍對我來說並不困難。我想說的是,醒醒,不要再做你的白日夢了!如果你真的是清代的狀元,恐怕連狀元都達不到!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一色杏花紅十裡,狀元一去馬如飛。」 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可以說是古代封建社會下所有學子的最終夢想。 古代科舉考試名列第一者方為"元",而殿試第一名才能稱為"狀元",能夠在皇上面前得到第一名,那麼就相當於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這在封建社會無疑是最高的榮耀。 狀元一直都是所有讀書人追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