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2020年11月3日訊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改進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等明確要求。近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
學科評估,是指對全國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
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
《方案》明確,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四維度評價體系。其中,在學質量突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代表性成果,注重學生參與度和貢獻度;畢業質量堅持整體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質量相結合,注重用人單位評價。
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
本輪學科評估在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上,以破除「五唯」頑疾為突破口。強調注重多元評價,採取多維方法。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著力扭轉「SCI至上」局面。充分運用基於定量數據和客觀證據的專家融合評價方法,堅持代表性成果專家評價與高水平成果定量評價相結合。
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
在評估整體導向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突出原創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強化學科對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更加強調發揮文化傳承創新與智庫作用,自然科學學科更加強調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教育部將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有效抑制人才無序流動
就學科評估如何有效抑制人才無序流動的問題,學位中心負責人表示,學科評估鼓勵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在抑制人才無序流動方面打出了「組合拳」。
扭轉過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傾向
《方案》對教師隊伍評價進行改革。評價教師隊伍採用「隊伍結構質量和代表性骨幹教師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按學科方向列舉代表性骨幹教師,不設置填寫人才「帽子」稱號欄目,不統計人才「帽子」數量,扭轉過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傾向。
教師成果不隨人走
教師成果嚴格按產權單位認定、不隨人走,對於引進人才在原單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單位統計使用。
將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和指導研究生情況作為重要觀測點
強化教師以教書育人為首要職責的評價導向,將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和指導研究生情況作為重要觀測點,引導教師潛心教學、全心育人,避免產生通過大規模聘用「專職科研人員」專攻科研指標、忽視人才培養的不良傾向。
同時,關注骨幹教師在本單位工作年限和授課情況,供專家評價參考。
教育部將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首次實施「全程無紙化」報送
教育部學位中心將於近期向全國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發出《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邀請函》,正式啟動評估工作。符合參評條件的單位自願提出申請。
提升數據可靠性和評價科學性
《方案》優化了參評規則,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和學科生態優化,確保跨學科成果合理使用。同時完善信息填報標準,加大信息公示力度,創新信息審核機制,提升智能核查水平,建立違規懲戒機制,進一步提高評估信息可靠性。對於因數據填報失實而被刪除的數據,不得再進行補報或調整到其他學科;對於弄虛作假行為,視其情況在一定範圍內進行通報和處理。
有效提高專家評價質量
本輪學科評估將適度擴大專家數量。每位專家僅評審部分指標,保證評價「精度」和「深度」,提高評價針對性和保密性。研製專家評價指南,統一評價標準。優化調查問卷設計,充分運用「融合評價」,進一步提升專家評價和問卷調查的科學性。
切實減輕學校負擔
此外,本輪學科評估還將通過構建「公共數據與學校填報相結合」的數據獲取模式,提升評估信息平臺智能化水平,以及首次實施「全程無紙化」報送,評審工作全部通過網絡開展等方式,切實減輕學校負擔,減少對高校正常辦學的幹擾。(總臺央視記者潘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