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書有點像一出家庭倫理劇:
有新出生的小生命,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與煩惱大過天,有相處多年的夫妻間的溫情默契,也有兩代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與啼笑皆非時刻......
第六部書從安妮的34歲跨越到40歲,到書的結尾,她與吉爾伯特結婚十五年了,是六個孩子的母親。
從這個時間跨度以及生育個數來看,安妮自結婚後,就一直在懷孕和生孩子,事實上安妮有過七個孩子,但頭一個孩子出生當天夭折了......
這般經歷似乎和當年綠山牆的安妮格格不入,她嘰嘰喳喳、妙語連珠,帶著豐富的想像力與闖勁在現實生活裡奮力搏擊;跟之後的少女安妮與女大學生安妮的人設不符,少女時期的安妮像一朵鳶尾花般雅致潔白,她不再聒噪,卻把幽默感與樂觀的天性發揮到極致,拼搏學業,一刻不停歇的把夢想編織進現實;當中學校長時期的安妮,熱愛自己的職業,饒有興致的去處理工作與體驗生活,愛每一個學生,發掘人性的每一處閃光點。
我們在內心深處也許不得不承認,安妮終將有一天會步入婚姻、生兒育女,但從未樂意主動設想過一個有著六個孩子的母親要經歷怎樣瑣碎的操勞與夢想的幻滅。
但或許這才是現實,是不得不直面的人生軌跡。
不論是一百年前的安妮,還是一百年後今天的「安妮們」,都不得不面對玫瑰色的面紗被掀開並收進閣樓後的然後呢?
誠然,可以有一直能做自己的「安妮們」,她們在各行各業叱吒風雲,比男人的成就多、金錢與社會地位不消說,還比男人多一個子宮,如果她們願意也可以回歸家庭。比如政界的賴斯與吳儀,終生未婚,但有誰覺得她們這一生沒活夠本,非得要一個男人和幾個娃來裝點門面?比如商界的董明珠,相對比她早年獨自撫養兒子的辛苦往事,誰不是更樂意聽她功成名就後與雷軍對戰的故事?
然而大多數的「安妮們」,在玫瑰色的面紗滑落後,不得不在事業與家庭之間苦苦找尋一個平衡點,或者說是在工作與家庭之間,事業這個詞對於今天的「安妮們」來說,與家庭基本就是魚和熊掌的關係。
這其中的心酸、疲憊、矛盾、自我懷疑與自我放逐,在各大情感公眾號與育兒公眾號裡早已戰火紛飛到白熱化,本文不消贅述。
《壁爐山莊的安妮》向我們展示了平凡人生的種種美好的可能性,像強心針一般安定了「安妮們」對婚姻的質疑與對夢想的無力感。
當校園風雲女神與職場女神披著白紗款款從神壇步入家庭後,一定就此沉淪嗎?
安妮在壁爐山莊的生活忙碌瑣碎,畢竟當你活在沒有外賣與成衣的20世紀初,又有六個孩子要照料,上帝只分配給你24個小時確實挺不合理。更別說,安妮還是一個文學學士,有著給報紙寫文章以及曾經當過三年中學校長的職場經歷。
當你有那麼多家庭瑣事要操心時,的確是不可能繼續在學校教書,甚至給報紙寫文章的時間也奢侈的很。如果從文學學士的角度來看盈虧,那確實虧大發了!
但如果從女人、妻子與母親的角度來看呢?那便是另一個概念,一個不必計較盈虧的算法。
首先安妮是一個女人,她心甘情願讓與之相愛的吉爾伯特帶她步入婚姻,心甘情願體驗成為一個母親的角色。她是妻子與母親,但她首先是她自己,一個生命力頑強而豐富多彩的自己,安妮從未迷失與放棄過本我。
選擇一個彼此相愛的人攜手一生,這事兒需要八分眼光、二分運氣。有了愛的加持,至少你不會在缺鹽少油的日子裡只記得「貧賤夫妻百事哀」那麼一句臺詞。何況彼此間愛意湧動的兩個人,真的沒可能窮太久,愛既是綻放於生活高處的玫瑰,也是處於生活低谷的燃料。
成為母親,那就看你怎麼定義這個角色了。對於安妮來說,她的每個小寶貝都是她和吉爾伯特的生命最好的見證。她是六個孩子的母親,相當於她重溫了六次不一樣的童年,她分享孩子們的每一丁點快樂,捂嘴偷樂孩子們每一場比天還大的煩惱,給孩子們試錯的機會,不去過度保護與焦慮,但會無限的包容與理解。
生命不朽,鮮花不敗。
安妮系列第七部預告:安妮和孩子們的故事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