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故事】家不在大,有愛則暖。老劉新居換來好心境,好心境記下了這篇流水帳,流水帳有點像老太婆裹腳。我卻覺得這是一篇佳作,皆因文章字字句句皆透漏著愛的訊息,喜悅之情,引人共鳴。
老劉是沉澱多年的文友,雖然沒有等作著身,卻一直堅持著愛好,實屬創作不易。這也是值得敬重的愛好。當然,老劉愛好廣泛,最愛當屬挖坑、麻將之類,常常不討人喜歡,時時不招人待見。唯有這個愛好,全家支持,親友贊之,文友鼓勵。這也是老劉堅持下來的精神動力,或許是改變家人看法的著眼點。
文以載道,文能化人。這麼多年來,老劉活得不容易,坎坷較多,麻煩不少。許多同仁,從不知老劉的艱難,看不到老劉的亮光處,卻把老劉毛病點無限放大,糾結著問題。當然,沒有誰願意給對手鼓掌,羨慕嫉妒恨是可以理解的。老劉都挺過來了,以文樹人,把女兒培養成才;以文化人,把文脈傳承給女兒,就是給自己最好的證明,值得驕傲,當向老劉致敬!
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轉不過的彎。老劉已過知命之年,穿過忙碌,闖過痛苦,教女有方,夫妻和睦,女兒高就,全家齊心,新居落成,可謂家和萬事興,功德圓滿。
總之,生活有苦有累,有得有失,有苦有甜,想得開,放得下,看得透,才是最好的養生。如今,願老劉處處發現美好,好好享受餘光,把日子過得像文字那樣精緻,像女兒那樣做平凡生活中的那個熱愛生活的英雄,順祝喬遷新居之喜!
(本文配圖皆來源於E網情深)
2020年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庚子年,對我來說,記憶將尤為深刻,一是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五千多萬人感染,一百多萬人擁堵在去天堂的路上,美國平均二十八人就有一人感染,我見證了中國抗疫鬥爭取得偉大成果和經濟恢復性增長;二是我和女兒共同投資在嶽母的老宅,建成一棟現代版新居,書寫了走出大山,移居城鎮建家立業的精彩華章,第一次經歷建房的全過程,體驗了鄉村建築文化的豐富內涵,對鄉村房建隊有了深刻的認識。
我的新居,普通陋室,絕非豪華別墅,落成感言盡顯筆端,不過自得其樂,然拉雜敘之而已!新居坐北向南,北臨鎮村幹道,東臨柑樹安置社區,西臨胡氏老宅樹林,南對安康綠野江城,站在樓頂,俯視濤濤漢江北調入京,三條鋼鐵巨龍穿梭東西,夜晚,璀璨奪目的燈海和漢江四橋的巨型彩虹照亮了我的莊園。安康城美在天空,靚在江邊,綠在城邊的宜居環境,讓人心曠神怡,思緒飛揚,自豪和喜悅寫在臉上,向幸福出發的帆船開始拔錨起航,期盼腦溢血術後4年的我,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度餘生。
我的新居是本鎮汪埡村李忠勝房建隊承建的,你別小瞧他土裡土氣的,他可是包了十幾年房建工程的建造師,方圓二三十裡的私人房建工程多數是他承建的,他很有眼光,鄉村現代民居工程,村裡的小工程隊幹不了,城裡的大型建築公司又不願幹,這樣的工程自然而然就留給了他們這些半大不小的建築隊。他為人忠厚,誠實守信,承包價格合理,管理有方,手下的木工、水電工、鋼筋工、泥工等各類工匠,個個都是梁山好漢,技術精湛,務實肯幹,建造的房屋工程質量過硬,個個主東新居落成後都要給他和他的小頭目封一個魯班獎大紅包。
我的新房主體結構圖由女兒精心設計,請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修訂完善,3月12日,天氣乍暖還寒,女兒從香港大學請來了一位易經大師在莊盤地上放線定座向,他利用羅盤、望遠鏡等儀器,精心觀測此處天幹地幹的時空坐標變化規律,經過六個多小時觀察擺弄,終於校準了最佳風水坐向方位,我第一次體會到易經的博大精深。
當木工師傅用勾三股四玄五的定律確定12個樁基位置後,包工頭李忠勝下令開工,石梯鎮的樁基鑽井施工隊開鑽,籮筐粗10餘米長的鋼筋混凝土籠子像定海神針一樣牢固地扎在地下。地梁澆築是五裡鎮「挑子隊」幹的,他們8個人年齡都在50歲左右,一支扁擔和兩隻像簸箕一樣的小籃子是他們常年挑混凝土澆築地梁的勞動工具,包工頭叫他們「五裡挑子隊」,地梁澆築那天,天突然下起了小雨,我吆喝他們到工棚裡避雨,領隊的說:「打地梁要一鼓作氣完成,哪怕天上下刀子也要幹完」,我急忙將蓋現澆用的覆膜剪成快給他們披在身上,他們的頭髮被雨淋的像落湯雞,腳上的解放鞋不停的甩出像攪團似的泥塊,他們依然在雨幕中幹的很起勁,像抗疫醫生穿的白色戰袍一樣奮戰在工地上,我被辛勞的場景所感動,發自肺腑之言,一定要善待農民工,絕不拖欠一分錢工資。
地梁的凝固期剛到,砌牆的泥工隊來了,他們都是包工頭在當地挑選的精幹勞力,工資按砌磚的數量計酬,疫情期間,他們在家裡憋了很長一段時間,能在當地就業掙錢,他們很高興,天剛亮,6個大工背著工具包,騎摩託帶著三四個小工來上班,工具包裡面裝的是泥刀、線墜、工作服、手套,有的還帶著小奶鍋、水面和炒好的酸菜,為了方便工人中午就餐,妻子在工棚邊支起了鍋灶,專門給工人燒水做飯,工人感到很滿足,幹活務實細緻,牆體垂直平整,灰縫飽滿,落在地上的砂漿,工人們都用手聚起來再利用。主體竣工後,我也第一次了解砌牆時半截磚、七寸子磚、六分頭磚的形狀和作用,認識了「一二牆」「二四牆」「三七牆」「女兒牆」的實體概念。
每一層的牆體剛砌好,木工隊就來了,他們的任務是支現澆殼子板,領隊的師傅是我老家令居張江安,他幹這一行快三十年了,16歲拜師當木匠,技術老練,眼疾手快,幹活踏實,與鋼筋工配合默契,他的親家母和左鄰右舍的男男女女都是他的閨蜜搭檔,房屋的高矮、造型、簷挑、樓梯、梁的大小、現澆板子的厚度全由他來掌控,步步緊、鋼管、腳絲、方木、頂杆、竹蓆板子,被他操控擺弄的恰到好處,有模有樣,包工頭誇他是「鐵錘敲鋼鑼——噹噹響」。
殼子板支好了,就該鋼筋工上場了,領隊的是早陽鎮錢師傅,一位顏值很高的中年婦女是他的隨從搭檔,二人配合密切,他們按照樓層高度和受力比例配筋,兩三噸粗細不等的鋼筋,經過機械加工,變成粱筋、挑筋、底板筋、蓋麵筋、箍筋,通過完美結構組合,像巨型鋼絲床模型一樣,平穩地安放在殼子板上。
打現澆的是貴州「爬山虎」專業施工隊。天剛亮。七八個壯漢拉著設備,按照包工頭髮的微信導航來到目的地。說實話,我五十多歲了,還沒見過爬山虎是啥樣子,原來他是一套靠鏟車牽引運輸上砂石料,自動控水攪拌輸送混凝土的設備裝置,不到半小時,爬山虎的攪拌設備安裝好了,兩條鋼軌從攪拌機的出料口順著山牆延伸到空中,鋼筋網上用鐵皮鋪了兩條推車的路,兩個人扶著車子站在鋼軌跟前等著接混凝土,提棒的的、抹面的穿著雨鞋在上面做好了戰鬥準備,開機的正在接電調試、搬水泥的穿上工作服、帶著防塵面具,將水泥袋子般到料鬥跟前,開鏟車師傅大吼一聲:「開炮」。瞬間,機械轟鳴,一個輸送砂漿的手型鐵鬥順著軌道升降,升到頂端,在開機人的操控下,裝在鐵鬥裡的砂漿,像兩個哺乳期的雀一樣,將砂漿餵到推車的鬥子裡,勞動場面緊張有序,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五六噸水泥,像小山丘一樣砂石料變成了溼漉漉的混凝土現澆。
我深切的體會到鄉村建築不僅是一個吸引勞動力就業的大市場,而且也是一個帶動運輸、促進建材消費的大市場。我的房屋主體從基礎處理、砌牆、打現澆、封頂處理、內外粉、貼瓷磚、水電管網和門窗安裝等環節,經過了春夏秋三個季節。每次我看到工人們午休時,以地為席,橫七豎八酣睡的樣子,我的眼眶溼潤了。這群鬍子拉碴的泥腿子工匠,已經趟過了歲月的長河,翻過了人生的山巔,行走在從中年到老年的過渡帶上。他們依然懷揣著青年人一樣不甘的夢想。他們必須留守在村子,不僅要照料自己年邁的父母,生病的老伴兒,還要照料兒子或女兒留給他們的,稱作留守兒童的孫子孫女或者外孫外孫女,同時還要侍弄好地裡的莊稼。他們是一群閒不住的能人,他們自信這倍棒的身體,在閒暇時間還能做些事情。事實上,這群當年能夠砌磚鋪瓦,雕梁畫棟的漢子,能夠把青磚紅石,泥坯砂漿擺積木一樣壘磚成牆,起脊成房的匠人,在鋼筋混凝土樓房和民居的興起的今天,他們最擅長、最拿手的絕活,已經被悄無聲息地湮沒在現代建築的工藝之中。而他們依然用自己長滿厚厚老繭的雙手,在村鎮裡建起了一棟又一棟現代樓房,用勞動創造鄉村現代文明。
【作者簡介】
劉貴成,漢族,中共黨員,大專文 化,統計師。自2005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在報刊雜誌發表散文20多篇、雜文10餘篇、報告文學10餘篇。他的主要作品有《瀛湖讀雪》《初夏讀雨》《穿越隧道覓光明》、《攀登》《我是一片瓦》《石磨》《山村臘月》《對牛放歌》《麥子》《泥土》《大帽山下擎旗人》《匠心茶人的創業故事》《創業女性的瑰麗人》等。
這裡有你想找的熱點資訊,這裡有你想要的各種資料,還有海量的資源,還在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