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讀讀日報」對陣今日頭條,閱讀的人機對戰時代開始了?

2021-02-21 品玩


今日頭條靠機器,讀讀日報靠人力。


你知道「讀讀日報」嗎?你可能很陌生,但是你一定知道「知乎日報」。知乎日報以它對於知乎熱門知識的聚合著稱。在發布的兩年時間內,知乎日報幾乎成了許多人獲得新知,了解世界的必要窗口。然而,知乎團隊並沒有滿足於此。在昨天,知乎又發布了新的產品,讀讀日報。

讀讀日報是什麼呢?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個人的剪報專欄,你可以在其中編輯你自己的一份自己的主題日報,繼而圍繞該日報定位的主題推薦網際網路上值得閱讀的內容連結,不限任何形式和來源。這些連結可以是來自網站或微信的文章、蝦米或網易雲音樂的歌曲、甚或A站B站的視頻、大眾點評的餐廳等。

使用方式比較簡便。新用戶下載之後,按 「發現」 可以找到熱門的的推薦日報,選擇其中一個日報可以看到裡面的推薦內容、粉絲數目,主編信息等等。安卓用戶按一下「+」號,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日報了,然後在自己的日報裡,可以增加新的連結和撰寫推薦語,下面選擇你的日報即可,除此之外還有熱門文章,信息和評論,這個功能大部分類似APP都有,就不用說了。

我下載使用了一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讀日報」讓我想起的不是知乎日報,而是某些內容聚合的微博大V、知乎專欄、剪報類博客。但是相對於這些,它又有一些新的改動:

1.分享內容豐富。不僅包括了知乎日報的內容,而且確實像官方公告所說,可以推薦包括微博、微信和其他許多連結,甚至包括服務。由於是間接引用而非獨立日誌,這也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內容引起的版權問題。

2.界面簡單清晰,繼承了知乎的傳統。一些細節,除了推薦連結的推薦語之外用戶不能發言,評論區被摺疊起來,並且分為長評和短評。能夠看出設計者正在努力的避免社交內容對閱讀內容的幹擾。(適合喜歡純內容的用戶)

3.由單一用戶發起,但可以邀請其他人來參與,這是一個有趣的設定。既留有人的溫度,又可以減輕單人的工作量,避免成為單一的個人空間。同時多人的推薦也使得可以邀請跟你觀點類似的人進行參與。

4.從細節和設計看還有提升的空間。很多時候頁面空白過於多了,有未完成之感。某些功能等待迭代(例如連結還不能發送到讀讀日報)。

5.從內容上,有評論認為,精華內容在增多的同時也被「衝淡」。原因是,知乎日報的質量在中文世界中本身較高,且知乎優秀使用者本身形成了類似的寫作規範(所謂的知乎體),這使得看知乎日報能夠有統一的觀感。相比之下,讀讀日報的來源很多,看起來不免有混雜之感。用戶的編輯水平和篩選水平要達到類似知乎日報的標準,顯然還要有一個過程。

5.目前只有 App 版,但推送內容長度,頻率和運用方便性上看似乎更適合 PC 端。移動端上長內容閱讀令人疲勞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總體上讀讀日報說給我的感覺還是非常不錯的。它讓我想到了「今日頭條」 ,因為在我看來,他們解決的是同樣的問題:碎片化信息的信息整理和聚合問題。

在社會化媒體的出現之後,用戶的生產熱情被激發出來。但如此之多的內容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誰來擔任 「把關人」 呢?僅以微信公眾號而論,據說已經有 5000 萬個,即使只有 1% 在從事原創,原創中又只有 10% 每天生產內容。那每天也有 5 萬篇內容,整理和整合如此大量的知識資源,顯然不是單一用戶或媒體能夠辦到的。而搜尋引擎又過於精確,無法滿足用戶的 「片狀知識搜索需求」 。在這個問題上,「今日頭條」和「讀讀日報」走的是兩條路線。

今日頭條運用機器算法來對用戶興趣進行判斷,將用戶已有的興趣進一步拓深,但問題在於:今日頭條可以讓內容儘可能的適配用戶已有的興趣和知識體系,但算法難以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對於內容質量的判斷,第二則是頭條號根據的是受眾已有的閱讀習慣,但無法預測用戶接下來會想看什麼。(要知道,不斷地瀏覽陌生的領域,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

而知乎的「讀讀日報」則較好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通過個人的推薦,讓用戶關注個人的時候也獲得了「帶著溫度的知識」。不過,知乎的「讀讀日報」由於沒有二次篩選機制,全靠讀者的選擇,那在數量上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沒有原創內容,相信會比公共號膨脹的更快),有可能會再次重蹈公共號的老路——「有這麼多份日報堆在面前,應該看哪一個呢?」

相比之下,主要依據用戶原有的訂閱習慣,讓用戶「看到想看到的東西」,以快而精確地方式獲得興趣的內容。後者卻能夠「發現更大的世界」,由於經過個人的推薦和篩選,儘管深度和豐富程度上可能略遜於機器搜索和匹配,但卻更個性化,更容易幫助用戶獲得和學習以前沒有的內容。這兩者,一個是機器,一個是人,還真有點閱讀聚合的 「人機對戰」 的意思。你覺得呢?

本文摘選自PingWest中文網,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新媒體的內容分發權

現在掌握在誰的手裡?

點擊閱讀原文!


回覆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Uber丨特斯拉丨google丨魅族丨beats丨

Twitter丨360丨小米丨亞馬遜丨魔獸世界丨

.



更多精彩,敬請長按關注

相關焦點

  • 女神風波放一邊,知乎聯合創始人黃繼新登陸 MindTalk 線場談讀讀日報
    作為國內極具影響力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一向以眾多的大牛和良好的社區氛圍出名。憑藉著優秀的內容來源,知乎推出的資訊閱讀應用知乎日報去年就已經超過了 1500 萬用戶。但在去年年底,知乎日報再次升級,而且直接改名為 「讀讀日報」。
  • 知乎,你還不趕緊謝謝今日頭條
    本文作者:李賡這兩天,一位名叫「惡魔奶爸」的「知乎大V」火了,他在與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籤好相關內容協議之後,發布了一條內容如下的朋友圈:今日頭條今年一口氣籤了300多個知乎大V,剛把我也籤了,而且是給錢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領高。籤完以後所有內容不可以再發知乎。
  • 我們翻了今日頭條、知乎、豆瓣的用戶協議,發現了這些秘密
    比如說這次的微博條款事件,大家對微博條款的質疑迅速化解為對微博公關得力的褒獎——微博很快修改了條款並作出了解釋和回應,雖然我覺得這是某種層面的公關手段轉移視線——但其實從本質上說,從開始到結束,可能很多人對於條款裡的細則和內容並不了解。
  • 知乎版「推特」的前世今生:它是豆瓣、飯否?還是微博和朋友圈?
    讀讀日報的前身是 2013 年 5 月推出的知乎日報,這款精選知乎優質內容的媒體平臺,在移動網際網路初興的時代獲取了兩年 1500 萬的裝機量,為知乎崛起導流無數,但他的進階版本讀讀日報並沒有這麼好運。讀讀日報由知乎聯合創始人黃繼新一手操辦,打出的口號叫「人人都是主編」,核心就是用人工推薦的方式分享來自網際網路世界的文章,編輯擴大到每一個用戶,主題可以無限設置 ,內容也毫不局限。彼時頭條方興未艾,讓其後續崛起爆發的頭條號自媒體平臺剛剛露出一點苗頭,內容分發究竟是要靠個性化推薦還是交給人工推薦尚未如今天這般明確,讀讀日報帶著從知乎獲取的用戶關係鏈優勢,加入了驗證誰優誰劣的戰場。
  • 今日頭條:人人都可以來,離開時也不會留戀
    5年的時間,張一鳴的今日頭條早已衝破了邊界的桎梏,從一開始的新聞客戶端,進化到後來的內容分發平臺,如今已是集社交、問答、視頻、信息分發於一身的龐然大物。一旁的程維和王興有異議:快是必要的,但太快,輪子會飛出去。兩人的背後矗立著估值已過千億的美團和滴滴,和今日頭條一樣,過去的五六年裡,他們用一種現象級的速度向外擴張,不斷打破邊界。
  • 淘寶要變成今日頭條、微博和知乎
    「一打開淘寶,我又要開始逛了。」你大概根本沒打算買東西,甚至到最後你也什麼都沒買,可你卻能在淘寶上逛好幾個小時。淘寶正在想盡辦法延長你逛的時間。打開今天的手機淘寶,絞盡腦汁會想,你也許會記起,曾幾何時,淘寶的界面還不是這樣的。如今的淘寶,與其說像一個電商平臺,似乎更像一個媒體平臺。
  • 繼今日頭條、微博後 知乎封禁"暴走漫畫"相關帳號
    繼今日頭條、新浪微博宣布封禁「暴走漫畫」相關帳號後,5月17日晚,網絡問答社區「知乎」官方帳號「知乎小管家」發布文章《貫徹英烈保護法規,履行平臺管理責任》,針對這一輿論熱點,介紹知乎所採取的相關行動。  上述文章稱,「昨晚,我們發現知名自媒體帳號@暴走漫畫,在其他內容平臺發布了涉嫌侵害英烈名譽、導向錯誤的違規內容。
  • 大數據時代新聞定製化發展的機遇和瓶頸——以「今日頭條」手機...
    如何準確掌握受眾的閱讀興趣與需求也日益成為媒體行業發展關鍵。在手機客戶端蓬勃發展的大數據時代,以「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為口號的「今日頭條」正是憑藉著新聞定製化服務和對受眾心理訴求的全方位挖掘成功突圍,佔領了手機新聞客戶端榜首,但其背後存在的偽個性化、信息繭房效應突出等問題仍然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 微博、頭條還有知乎的三國殺
    用戶不喜歡今日頭條,這似乎是一種悖論——據說今日頭條的DAU已經達到恐怖的1.2億——但是縱觀全網,你很難找到幾個表態稱讚今日頭條的普通用戶,恰恰相反,圍繞著今日頭條的外部聲音,永遠都是調性堪憂的皺眉評價,使之常年位居鄙視鏈的末端。
  • 從「知乎日報」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會化媒體應用的特點
    【摘要】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極大變化,其中,社會化媒體應用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文通過對《知乎日報》特點的分析,描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化媒體應用的運作模式,即以虛擬社區為基礎,在UGC模式上積累優質內容,以符合新技術的媒介使用習慣的方式進行傳播,在運營上拋棄了以往對廣告的絕對依靠。
  • 淘寶加碼內容,要變成今日頭條、微博和知乎?
    淘寶似乎並不急著讓你下單,反而用無數充滿濾鏡感的精美圖片在你心裡種草,直到最後你進了清單詳情,閱讀著這篇由某自媒體撰寫的文章之後,購買連結才潤物細無聲低出現在你面前,而你已經不知道期待這個連結多久了(終於可以下手!)。
  • 中國新聞App最新排名:騰訊新聞與今日頭條的一哥之爭
    騰訊新聞與今日頭條兩大豪強的一哥之爭從未間斷。天天快報與一點資訊兩個聚合類新聞App快速成長緊隨其後。傳統門戶不甘成為歷史,利用PC時代的用戶紅利依舊聚攏著各自的忠實用戶群,廣闊的市場和用戶基數也為新興的開發者提供了試水的沃土,在細分市場呈現一片百花齊放的景象。
  • 頭條籤大V,惡魔奶爸懟知乎,是內容入口的話語權之爭
    雖然表面上今日頭條是一個流量入口,但真正的入口則是在工具之後的海量內容,唯有這些內容才能賦予頭條連接商業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重新看到內容本身的進化,內容與用戶連接的主要方式無外乎關係鏈為紐帶。而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則向所有人證明了,通過算法為紐帶的方式,可以更為高效的連接內容。因此,頭條籤約MC天佑、300位知乎大V,都無需懷疑其戰略方向。
  • 知乎拿出的誠意不夠,但頭條掏出的支票就能買來大V?
    一位知乎大 V 的公開發言揭開了這個在行業內部並不算秘密的秘密,今日頭條,確切的說,是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正在籤下知乎頭部的大 V ,籤約報酬豐厚。實際上,早在去年,當悟空問答還是頭條下面一個模塊的時候,他們就曾以每月一萬十五個回答的報價向知乎的大V拋出橄欖枝。
  • 打造自己的「今日頭條」!閱讀神器Reeder 4上手指南
    對今日頭條,小黑抱著一種非常複雜的情緒:小黑是今日頭條的第一批用戶之一,在最開始時,今日頭條是小黑每日的新聞資訊來源。然而不久之後,越來越多奇奇怪怪的內容出現在今日頭條上,這也讓小黑當機立斷地放棄了今日頭條。
  • 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抖音B站時代知乎能靠網文活下去嗎?
    曾幾何時,「分享你剛編的故事」,是一個流傳已久的老梗,作為一個知識分享平臺,大多數人在知乎上都希望分享的是真正的知識而不是段子或者故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知乎的知識顯得是那麼的冷冰冰,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似乎沒有人再去在乎知乎上到底是知識還是段子了,當2017年當今日頭條籤走300知乎大V時,正是刺中了知乎的軟肋,雖然我們看到後面的悟空問答似乎也沒能完全發展起來
  • 淺析今日頭條產品矩陣
    當然還有像一點諮詢、好奇心日報、新浪微博等。和BAT相比,頭條有何優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內容源:推薦引擎再精準,沒有內容也就是一把上鏽的槍。在網際網路時代,營銷學教授菲利浦·科特勒的市場細分仿佛不夠用了,每個個體都是特殊的,都有個性化的需求,因此需要有足夠多的內容再配上推薦引擎才能發揮威力。頭條靠著內容驅動(淡化大V)、豐厚的廣告分成,圈住了大批頭條號作者和機構在此生產內容。先發優勢:網際網路是很講先發優勢的,先佔領了用戶和市場,潛在競爭者將很難進入。
  • 今日頭條閱讀量怎麼刷 今日頭條怎麼漲粉快
    今日頭條閱讀量怎麼刷呢,這也是很多小夥伴們關心的一個問題。就讓小編告訴你今日頭條怎麼漲粉快吧~
  • 財經八姐:閩商系列之五-後起之秀張一鳴與他的今日頭條"帝國"
    憑藉著超強的執行力和自己的一套獨特算法,今日頭條快速地佔領了很大一部分市場,從上線到擁有1000萬用戶只用了90天。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今日頭條迅速攻城略地,資訊市場顛覆了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搜尋引擎對標百度,頭條號抗衡百家號,悟空問答圍剿微博、知乎,短視頻包剿快手,快速地從一家創業公司發展為全世界最有錢的私有科技公司之一。
  • 認真的人永遠存在:關於知乎,這可能是最真誠的一篇分析了
    可以看到,「問答大於社會化大於社交」可以說是知乎早期的一個理念。而之後知乎團隊黃繼新的看法變得更加直接,在2011年6月「目前知乎的最大的價值是什麼?」回答中,他著重強調了知乎的「社會化」關係是其最大價值。知乎是新建社交關係的一個典範,而非映射或遷移現有的社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