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靠機器,讀讀日報靠人力。
你知道「讀讀日報」嗎?你可能很陌生,但是你一定知道「知乎日報」。知乎日報以它對於知乎熱門知識的聚合著稱。在發布的兩年時間內,知乎日報幾乎成了許多人獲得新知,了解世界的必要窗口。然而,知乎團隊並沒有滿足於此。在昨天,知乎又發布了新的產品,讀讀日報。
讀讀日報是什麼呢?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個人的剪報專欄,你可以在其中編輯你自己的一份自己的主題日報,繼而圍繞該日報定位的主題推薦網際網路上值得閱讀的內容連結,不限任何形式和來源。這些連結可以是來自網站或微信的文章、蝦米或網易雲音樂的歌曲、甚或A站B站的視頻、大眾點評的餐廳等。
使用方式比較簡便。新用戶下載之後,按 「發現」 可以找到熱門的的推薦日報,選擇其中一個日報可以看到裡面的推薦內容、粉絲數目,主編信息等等。安卓用戶按一下「+」號,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日報了,然後在自己的日報裡,可以增加新的連結和撰寫推薦語,下面選擇你的日報即可,除此之外還有熱門文章,信息和評論,這個功能大部分類似APP都有,就不用說了。
我下載使用了一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讀日報」讓我想起的不是知乎日報,而是某些內容聚合的微博大V、知乎專欄、剪報類博客。但是相對於這些,它又有一些新的改動:
1.分享內容豐富。不僅包括了知乎日報的內容,而且確實像官方公告所說,可以推薦包括微博、微信和其他許多連結,甚至包括服務。由於是間接引用而非獨立日誌,這也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內容引起的版權問題。
2.界面簡單清晰,繼承了知乎的傳統。一些細節,除了推薦連結的推薦語之外用戶不能發言,評論區被摺疊起來,並且分為長評和短評。能夠看出設計者正在努力的避免社交內容對閱讀內容的幹擾。(適合喜歡純內容的用戶)
3.由單一用戶發起,但可以邀請其他人來參與,這是一個有趣的設定。既留有人的溫度,又可以減輕單人的工作量,避免成為單一的個人空間。同時多人的推薦也使得可以邀請跟你觀點類似的人進行參與。
4.從細節和設計看還有提升的空間。很多時候頁面空白過於多了,有未完成之感。某些功能等待迭代(例如連結還不能發送到讀讀日報)。
5.從內容上,有評論認為,精華內容在增多的同時也被「衝淡」。原因是,知乎日報的質量在中文世界中本身較高,且知乎優秀使用者本身形成了類似的寫作規範(所謂的知乎體),這使得看知乎日報能夠有統一的觀感。相比之下,讀讀日報的來源很多,看起來不免有混雜之感。用戶的編輯水平和篩選水平要達到類似知乎日報的標準,顯然還要有一個過程。
5.目前只有 App 版,但推送內容長度,頻率和運用方便性上看似乎更適合 PC 端。移動端上長內容閱讀令人疲勞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總體上讀讀日報說給我的感覺還是非常不錯的。它讓我想到了「今日頭條」 ,因為在我看來,他們解決的是同樣的問題:碎片化信息的信息整理和聚合問題。
在社會化媒體的出現之後,用戶的生產熱情被激發出來。但如此之多的內容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誰來擔任 「把關人」 呢?僅以微信公眾號而論,據說已經有 5000 萬個,即使只有 1% 在從事原創,原創中又只有 10% 每天生產內容。那每天也有 5 萬篇內容,整理和整合如此大量的知識資源,顯然不是單一用戶或媒體能夠辦到的。而搜尋引擎又過於精確,無法滿足用戶的 「片狀知識搜索需求」 。在這個問題上,「今日頭條」和「讀讀日報」走的是兩條路線。
今日頭條運用機器算法來對用戶興趣進行判斷,將用戶已有的興趣進一步拓深,但問題在於:今日頭條可以讓內容儘可能的適配用戶已有的興趣和知識體系,但算法難以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對於內容質量的判斷,第二則是頭條號根據的是受眾已有的閱讀習慣,但無法預測用戶接下來會想看什麼。(要知道,不斷地瀏覽陌生的領域,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
而知乎的「讀讀日報」則較好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通過個人的推薦,讓用戶關注個人的時候也獲得了「帶著溫度的知識」。不過,知乎的「讀讀日報」由於沒有二次篩選機制,全靠讀者的選擇,那在數量上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沒有原創內容,相信會比公共號膨脹的更快),有可能會再次重蹈公共號的老路——「有這麼多份日報堆在面前,應該看哪一個呢?」
相比之下,主要依據用戶原有的訂閱習慣,讓用戶「看到想看到的東西」,以快而精確地方式獲得興趣的內容。後者卻能夠「發現更大的世界」,由於經過個人的推薦和篩選,儘管深度和豐富程度上可能略遜於機器搜索和匹配,但卻更個性化,更容易幫助用戶獲得和學習以前沒有的內容。這兩者,一個是機器,一個是人,還真有點閱讀聚合的 「人機對戰」 的意思。你覺得呢?
本文摘選自PingWest中文網,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新媒體的內容分發權
現在掌握在誰的手裡?
點擊閱讀原文!
回覆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Uber丨特斯拉丨google丨魅族丨beats丨
Twitter丨360丨小米丨亞馬遜丨魔獸世界丨
.
更多精彩,敬請長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