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

2021-02-19 人類學之滇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書評

 

蔡 彥 仁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黃應貴教授近年來相當關注在當代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籠罩下,不同地域所呈現的社會多元面貌及其隱含的存有意義。他特別聚焦在新世紀的臺灣,觀察到由於網際網絡和交通與溝通工具的科技變革,新自由主義風潮在這個海島國家激發出新景象,一方面科學、理性、科層組織仍然宰制這個社會,另一方面自主化與個人化興起抗衡,「我是誰?」的存有性探尋因而格外突出耀眼。黃應貴在編輯《21 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2014)之後,今年(2015)又邀約青、壯年學者共同執筆,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一書,為他所關懷的時代議題進行現象描述、分析與詮釋。黃應貴的努力值得喝採,而此時此地能一睹新書,其中包含七篇高質量的創新主題論文,對宗教學者或一般讀者而言,可謂是珍貴的知識饗宴。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主要在探討臺灣的新興宗教或新興宗教運動,但是其活動範圍不侷限在臺灣島上,也可能延伸至海外。整體而言,七位作者(不含主編的「導論」)雖然就其興趣考察不同的宗教現象,他們在主題處理與研究進路上(approach)卻有不少共通之處,此也可視為本書的重要特色。其一,本書主題「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系涵蓋範圍極廣之通稱指涉,七位作者或就特定的神祇信仰,例如媽祖、聖母瑪利亞,或新興的宗教現象,例如民間信仰場域中的品味社群、乩童與卜杯、魯凱人的喪葬實踐等,進行深度的個案研究。他們的子題容或不一,但卻不約而同的觸及宗教融合、跨地域與再連結、宗教個人化、「宗教」當作有效的分析範疇等宗教研究核心問題。

 

因此案例多樣而問題集中是本書的第一特點。其二,每一位作者皆受過嚴謹的人類學田野調查訓練,據此選擇一田調對象,翔實的紀錄參與觀察所得,做為分析與詮釋的實證資料。本書因此是一本豐富的民族志集錦,透過七位作者的採集,為二十一世紀初的臺灣留下難能可貴的歷史見證。其三,每一位作者除了掌握中文文獻外,皆嫻熟西方的相關理論,因此在探討臺灣案例的過程,亦不斷與西方學者對話,顯示結合理論與實踐、本土與國際之旺盛企圖。其四,七位作者的個案研究雖然不同,但皆扣緊當代的臺灣新興宗教或運動為其視域,並就主編所提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抒發議論。此一明顯而一致的問題意識,使本書有別於一般的論文彙編,呈現首尾連貫、相得益彰的整體感,大幅增進其可讀性。

 

指出了本書的特色,也是其優點長處之後,我們進一步要問:本書到底啟發了我們什麼?有哪些具體的洞見值得我們注意和持續探討?最直接的回答是:「有許多」。本書引人入勝之處,不在它為我們提供完整的問題答案,而在導引我們進入多樣新視景,提醒我們在當代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個人化、自由化、多元化的社會已經快速形成。

 

表現在信仰方面,新的宗教型態與傳統的認知已大不相同,不論在信眾的性別、年齡、教育、數量,或是活動的地域、組織聯繫、信仰項目的選擇等,與往昔迥異,就是在宗教社群的建構與實際的參與者方面,也已突破傳統的框架,朝向新穎和創意的局面發展。即是這個新現象的興起,敦促我們對於宗教的主題類型、內涵、定義以及宗教研究的方法等,必須重新反思,方能符應此一新局面。以下僅就七篇論文中共同觸及到的幾個議題,再進一步陳述討論。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與傳統宗教型態上的最明顯差異,在於前者的信眾們亟欲擺脫傳統宗教的組織或權威框架,朝向個性化或個人化發展,以達到符合私人宗教性偏好之目的(頁 88-90)。在此目標脈絡下,當代新興宗教或運動,通常是「宗教融合」的產物,而綜觀本書所集結的論文,幾乎每一篇皆與這個主題範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傳統基督教神學對於「宗教融合」持負面批判的態度,視為雜燴、不純、墮落,但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宗教歷史學者從宗教發展之觀點與人類學者從具體案例研究所得實證,已重新賦予它積極正面的意義(蔡彥仁 2005)。客觀而言,「宗教融合」即預設一個多元的社會和文化脈絡,對於生存其間的特定宗教團體,極易造成挑戰與危機處境。

 

根據宗教學者白玲(Judith A. Berling)的見解,「宗教融合」就其實並非不經意(randomness)或恰巧的湊合(eclecticism),而是「一宗教傳統在其演進過程中,藉由選擇與會通的機制,自其他宗教傳統借用、確認或整合某些觀念、象徵、儀式或實踐方法,〔以豐富或自創其信仰體系〕」(Berling 1980: 9)。

 

因此,我們檢視各地的「宗教融合」現象,宜視其為一積極的動態過程,並探究信仰者如何有意識的參與,從事調和不同元素的詮釋活動。根據此認知,對於當代新興宗教的研究,如強調製度、結構與組合層面,恐怕容易流於靜態化與扁平化,但是如將重點置於信仰者/主體行動者與時間流程等關鍵因素,則可看出其生動活潑的一面。對照本書所收各篇論文,大致皆能扣緊信仰者的能動性,由此展延出不同的創意過程,以此突出該特定宗教團體或運動的特徵所在,這是本書值得激賞之處。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觀察,傳統制度性的大宗教,往往強調組織制度與權威運作,因此對該宗教內諸如經典與儀式研究,經常聯繫於神職體系的權力行使,結果卻忽視了一般信眾/平信徒具體的宗教經驗與感受。相對於此,在強調個人化、個性化、自由化的新興宗教現象中,焦點由結構轉入內涵,由整體移至個體,而這中間的轉換樞紐,當以追求「靈」的體驗以及由此所獲得的解放效能最為明顯。本書至少有〈當代媽祖信仰的個人化與宗教性〉(呂玫鍰)、〈都市神壇與乩童靈力〉(林瑋嬪)、〈神恩靈力與性別政治〉(陳宜君)三篇皆在闡述此一議題。臺灣民間信仰的興旺,與一般信眾認知或感受的「靈力」瀰漫絕對有密切關係,最近學者關注的「會靈山運動」即是一個範例說明(呂一中2000,2001;丁仁傑 2005)。

 

對許多信徒而言,「靈」是信仰的核心,感悟此「靈」或與此「靈」結合,即是信仰的極致。擁有「靈力」,一方面代表受到超自然界的肯認,因而是信仰選擇或虔誠度的確定,另一方面則是由超自然界賦能(empowerment),結果提升收受者的宗教或靈程位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靈」的展現在不同的宗教脈絡裡,經常會有不同的效應。

 

例如,由〈當代媽祖信仰的個人化與宗教性〉一文所示,白沙屯媽祖廟能夠容許由外移入的通靈師姐們在其地域承辦「公事」,並不視為與當地已存的童乩體系有所捍格。但是,在〈神恩靈力與性別政治〉裡所提的「聖神同禱會」成員,在神學層次雖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實踐運作層面上,卻與神職體系相衝突,最後造成萬金天主堂的內部分裂。

「靈」確實是一魅惑之力,其實踐效能頗為難測,或整合或裂解,或提升或壓制,經常依隨一宗教團體的信仰認知或組織操作之異,而產生不同結果。宗教領域內的「靈力」(spiritual power)與「制度權威」(institutional authority)缺一不可,但兩者畢竟有所區別,雙方如何確立、如何協調,往往是宗教研究的用心所在,本書所收的民間信仰與天主教之例,可謂提供相當貼切的比較範例。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又有另一共同特徵,即是相對輕忽傳統著重的義理與文本(textuality)面向而偏重信仰者的身體實踐(physical engagement),此一逆轉趨勢從後現代的角度觀察,具有實質上的指標作用(Vásquez 2011)。本書的所有案例研究,幾乎全部印證此一特徵。例如,〈新興宗教與新「宗教性」〉(丁仁傑)一文所提的五個臺灣新興教團,其信仰目標皆在現世開悟,體會法身與色身不二的真諦。

 

為達此境界,各教團所標舉的修練法門以及所強調的感應靈驗,仍以信眾的身體為基軸,藉由領導人的開示逐步漸入佳境。〈當代媽祖信仰的個人化與宗教性〉與〈神恩靈力與性別政治〉二文所描繪的「靈力」追求,更是以身體為場域,進行通靈活動(白沙屯媽祖)或經驗先知說話、神視、說異語等「神恩」(萬金聖母)。饒有意義的是,〈再現死亡、悲懷難遣〉(鄭瑋寧)一文縱然處理的是卑南鄉魯凱人的喪葬儀式,但仍以(死者的)身體為聚焦,以停屍空間為場域,展演出生、死、活人、祖靈交織的存有世界。

 

另一方面,〈宗教場域中美學實踐的現代性〉(齊偉先)一文所凸顯的當代宗教實踐,與傳統信仰所強調的虔敬宗教性有別,反而建基於新自由主義風潮下的「喜好」、「趣味」取向。不過,文中所舉的三個建廟、陣頭、逗陣實例,皆以身體實踐與技藝操演為中心,物質面向(materiality)的興趣遠勝於知識與形上領域的關懷。

 

同樣,林瑋嬪的〈都市神壇與乩童靈力〉一文指出,傳統乩童仰仗的擲筊、手轎、神諭等靈力產生基礎,在時空轉化的都市移民社群脈絡中失去其效能,因而都市乩童另創新法,高度憑藉卜杯與虛擬替身的機制解決問事者之需,以速度與效率考量符應都市生活之變遷。這個新法的操作,顯然結合身體、工具與技藝,由身體/物質面進入靈性世界殆無疑義。

 

至於〈綜攝與轉譯〉一文,作者楊弘任所呈現的英國一貫道新宗教現象稍微複雜。

 

首先,一貫道本身即是一綜攝性極強的民間教派,主要融合儒、釋、道三教,又及耶、回兩大世界宗教,再加上清末以降歷代祖師傳承所衍生的各組線特殊傳統,構成既重經典閱讀,又重儀式崇拜,也重生活、飲食等實踐的新宗教。根據作者的參與觀察,此一源自華人的教派,其能在倫敦、曼徹斯特等城市落地生根,吸引高比率的當地洋人入信,主要在於一貫道的「道」具有殊勝的涵攝力,此是該教的核心,有其形上不變之體,而其具有彈性可轉換者,則是例如崇拜空間(舊市政廳天英道場)與儀式道具類之器(佛像、佛燈)。

 

海外遠傳的英國一貫道,因而是道、器的「新組裝」,印證「一種全新的神聖時空範疇經由特定的技術與社會組裝過程(socio-technical assembly)已經萌芽生出來了」(頁 236)。非常明顯地,作者以該教派的物質文化面向,作為其之所以為新、能適應全球新自由主義風潮的有效工具,此仍符合上述所強調,新興宗教經常由物質層面引入靈性世界的普遍特徵。

 

如果宗教融合、「靈」的體驗與追求、身體實踐與物質面向三者可視為新興宗教或運動的幾個普遍特徵,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問,如何界定明確的「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意即,傳統所理解的宗教,在新時代氛圍下,已失去其定義作用,即連一般所熟悉的虔敬表現,也由「喜好」與「趣味」取而代之,「宗教」的界圍似乎越趨模糊,色澤亦逐漸變淡。

 

如此,在新的生存環境下,「宗教」仍然有其公認、可資辨識的面貌嗎?本書幾位作者似乎意識到此一趨勢,雖然並未納入其探討核心,其研究案例卻可引發我們朝此方向進一步思考。

 

人類面對複雜的現象界,憑藉歸類(taxonomy)進行辨識與理解,由此累積生存所需的知識,對於宗教現象的認知,即是藉由此運作程序建構而成(J. Smith 1998; Van der Leeuw 1967: 671-689)。傳統所謂的「宗教」大都有一公認的範圍,可供研究者視辨其界圍內外以進行分析與比對。既然當代宗教已快速失卻此一特徵,對宗教學者特別是研究「日常宗教」(everyday religion)者,確實構成重大的挑戰(Ammerman 2007)。

 

必須指出,本書作者們所研究的案例,主旨在揭示在新自由主義風潮下,宗教的個人化、個體化與多元化走向。這些案例的宗教背景,仍在清晰可辨認的宗教或民族傳統中發生,例如漢人民間教派(丁仁傑)、媽祖信仰(呂玫鍰、齊偉先)、漢人民間神壇(齊偉先、林瑋嬪)、一貫道(楊弘任)、天主教(陳怡君)、魯凱人信仰(鄭瑋寧)。他們企圖標舉的是,這些似乎為人熟知的宗教,其型態已大幅轉變,正以新面貌呈現在我們的社會中。

 

根據這些學者的現象特徵描述,傳統的主題設定,例如經典、義理、神職體系、儀式、組織制度等,已經不適用於這些新現象的研究,必須另覓蹊徑做為應對。少數幾位作者例如丁仁傑即提出「宗教性」(religiosity)的關鍵概念,希冀以「宗教信仰的某種心智或情感結構」為認知基礎,作為研究新興宗教的切入點(頁 29,90)。此一認知層面上的轉換,為我們指出日後可從事的研究新焦點,另一方面,也同時將我們推向更深一層的宗教本體論範疇,而此勢必回歸最基本的「宗教的意義與目的」之探討(Hick 1989;Taves 2009;W. Smith 1978)。

 

新世紀「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多元而繽紛,正急速的改變傳統的宗教面貌,從此群體、制度、權威、教義、他世等概念範疇將失去其重要性,起而代之的是個人、融合、靈性、經驗、體現等新視域。西方宗教學界已先在這些領域探索多年並得出部分理論,而今臺灣學者們亦在新自由主義風潮下,迎接類似的衝擊與挑戰。《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的出版,紀錄了他們初步的努力成果,但也挖掘出更多、更細膩的問題,預示未來宗教研究可發展的方向。身為享受果實的受益者,我們期待更多學者加入耕耘這個新興的學術園地。

 

引用書目

 

丁仁傑

2005 〈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的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臺

灣宗教研究》4(2):57-111。

 

呂一中

2000 〈會靈山現象出探:以臺南縣西港鄉砬漁宮為例〉。《臺灣宗教學會通訊》1:87-91。

考古人類學刊‧第 83 期‧頁 109-114‧2015

 

2001 〈會靈山運動興起及其對民間宗教之影響〉。《臺灣宗教學會通訊》7:88-98。

 

蔡彥仁

2005 〈宗教融合的理論與實踐:以早期基督教為例〉。《臺灣宗教研究》4(2):159-203。

Ammerman, Nancy T., ed.

 

2007 Everyday Religion: Observing Modern Religious Lives.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rling, Judith A.

1980 The Syncretic Religion of Lin Chao-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ick, John

1989 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Human Responses to the Transcendent.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Jonathan Z.

1998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In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Mark C.

Taylor, ed. Pp. 269-284.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mith, Wilfred C.

1978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Taves, Ann

2009 Religious Experience Reconsidered: A Building-Block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Other Special Things.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Van der Leeuw, G.

1967 Religion in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 2 vols. Gloucester, MA: Peter Smith.

 

Vásque, Manuel A.

2011 More Than Belief: A Materialist Theory of Religion.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文章來源:考古人類學刊‧第 83 期‧頁 109-114‧2015

相關焦點

  • 黃應貴 | 對《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書評的回應
    如呂玫鍰的〈當代媽祖信仰的個人化與宗教性〉裡的通靈師姐們,其在廟裡的活動,主要都是一般日常生活裡的時刻,而避開該廟的主要慶典活動,才不會與廟方產生衝突。而齊偉先的〈宗教場域中美學實踐的現代性〉中之三位主角,他們的喜好與品味,開始時往往與宗教信仰無關。
  • 【焦點】物化的魔力:中國鄉村與城市裡的民間宗教
    事實上神像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神像前「請示神明」,可為村民治病、解決各種問題。神明能治癒的人愈多,其靈力的名聲就會傳開;經由人與社會的網絡,神明靈力的獨特性(singularity)逐漸形成。第二章的主角是乩童(spirit mediums)。
  • 「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英文版出版
    新華社芬蘭圖爾庫6月28日電(記者李驥志 張璇)中國民族出版社與荷蘭博睿出版社28日共同舉行「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部分書籍的英文版發行儀式。這套叢書是由國內出版社精心組織策劃,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首次向國外推出的綜合性宗教研究成果。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中國日報12月23日電 近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兩書的英文版相繼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在京召開。此次座談會圍繞兩書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
  • 對我國當代宗教經典翻譯研究的幾點思考
    會後, 中國譯協網、 宗教學術網、澳門日報等多家媒介報導了此次會議,《世界宗教研究》和《東方翻譯》等學術刊物也發表了會議綜述。翻譯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活動之一,對文明的交流與演進做出了巨大貢獻。不論中國規模宏大的佛經翻譯,還是西方波瀾壯闊的《聖經》翻譯,都是明證。直至近代以前,宗教翻譯一直是翻譯活動的重中之重;即便在非宗教翻譯躍升翻譯主流的當代,宗教翻譯依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牟鍾鑑:中國宗教學30年(上、下篇)
    羅竹風與陳澤民主編的《宗教學概論》(1991年)總序指出:「宗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在於證明宗教信仰命題的真偽,而在於通過對宗教現象的探索、研究去認識人和人的社會。」陳麟書的《宗教學原理》(1986年)和呂大吉主編的《宗教學綱要》(2003年)作為大學文科教材在培養宗教學人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作為態度和方法的濟度宗教
    羅祖或菩薩附童子體,叫東家念「大乘經」,以此作為一種治療方式,來消解其日常生活失衡,滿足其對信仰的訴求,並由此形式了具有一定組織性的念經團「盤口」,顯示出客家羅祖教由「彌散性」向「聚合性」緩慢轉型的跡象。閩東儒教道壇則是一個當代新生的民間教派團體,雖然有一定的地方儒家的傳統與濟度宗教的記憶,但其勃興歷史不過30餘年,其迅速發展則只是最近十餘年來的事情。
  • 《當代外國文學》主編楊金才做客「走近中國名刊」
    《當代外國文學》主編、南京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楊金才教授為廣大研究生進行了有關「當代外國文學研究的趨勢與主要範式」的講座。  《當代外國文學》是專門研究當代外國文學的學術期刊,客觀介紹和評價當代外國文壇的各種文藝思潮、創作風格、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學現象,以繁榮高校外國文學教學和科研事業為宗旨,努力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借鑑。
  • ...東方學的中國書寫——評洪修平主編的《東方哲學與東方宗教》
    至於東方的 「純粹存在」,雖然薩義德並沒有否認,「東方曾經有——現在仍然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們的生活、歷史和習俗比西方任何可說的東西都更為悠久。」但他一再強調,這不是他研究的目的。東方是我們切身的地域和文化,我們不能只是在西方的東方學中被言說、被表達。
  • 聚焦「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第九屆東南亞宗教研究高端論壇在昆明舉行
    此屆論壇以「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宗教局、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華僑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汕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黨委書記張永宏教授、雲南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馬居裡教授分別主持了開幕式與閉幕式。
  • 當代中國宗教現狀縱橫談——馮今源
    從總體上看,同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形勢一樣,當代中國宗教的形勢是很好的,是歷史上的最好時期、黃金時期,宗教的發展是正常的、健康的、有序的。但是也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既是一個黃金髮展期,又是一個矛盾凸顯期。
  • 在日華人生活日趨穩定 法律諮詢焦點轉向日常生活
    在日華人生活日趨穩定 法律諮詢焦點轉向日常生活 2014-06-03 14:27:43(中)、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呂小慶參贊(右)出席活動。(日本《中文導報》)   中新網6月3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針對華人在日的法律諮詢問題,日中法律家交流協會理事長高木喜孝表示,過去涉及中國人的法律問題多是與籤證有關的入管法務類,而近年來隨著華人生活日趨穩定,諸如籤訂合同、買賣房屋、鄰裡糾紛等日常問題逐漸增多。
  • 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土生土長的宗教?
    首先,長期任教於宗教學系的經歷,使他對西方宗教學的發展有及時的跟進,對於宗教界定的拓展、對世俗化理論和非世俗化理論等都有準確的把握。這使得他對宗教秉持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一方面承認宗教往往包含一些迷信的成分,有其負面作用,另一方面也承認宗教信仰是人性的普遍需求,中國人並不例外,「無論是在傳統文化中,還是在社會實踐中,宗教都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遍的精神現象之一」。
  •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1·宗教學)——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研討會召開
    會場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1年12月7日至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1·宗教學)——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專題研討在北京湖南大廈舉行。論壇於12月8日上午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研究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研究員分別向大會致辭。李楊副院長在致辭中指出:「此次論壇是中國社會科學論壇系列中首次專門研討宗教學術的論壇,有著獨特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重視同國內外學術界同仁及一切關心宗教研究事業的人士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2006年宗教學十大觀點
    佛教在線12月29日消息 據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報導:經過近30年的發展,當代中國宗教學已成為被人們普遍關注和重視的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重要研究領域。宗教研究正在成為幫助人們認識歷史、認識世界、認識人類自身的有力工具,在傳承文明、諮政育人的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
  • 聖俗兩分作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爾幹的宗教研究
    首先,涂爾幹把研究聚焦在最為簡單原始的宗教形式。他認為,原始宗教的組成和社會事實不僅易於整理闡釋,也可以從中找到人類精神的最初原型。因為「人類有賴於宗教的不僅是大量的知識內容,還有這些知識得以闡發的形式」。      其次,宗教並不源於超自然的現象或觀念。根據一種進化論的思路,由於神秘觀念僅在少數高級宗教中才可得見,故而它是屬人的創造而非憑白的天賜。
  • 儒學是不是一種宗教?
    就其本意而言,儒教並非宗教,是指以「六經」為主的儒學的人文教化意義。儒學與儒教有親緣關係,但儒學不同於儒教,有儒學而後才有儒教。儒學之為「教」,本來就是儒學教化功能的表現,彰顯出儒學在社會生活中多層次、多向度的「樣相」。儒學之為儒教,主要表現為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學術與國家意識形態中的思想學說,以修身為本而追求成為聖人的宗教。
  • 聖凱法師:瑞雲寺「強拆」與當代宗教發展困境
    溫泉寺,這座1600多年歷史的寺院,更因為是漢藏教理院所在地而成為近代佛教史上的重要場所,一所正在修建中的頂尖溫泉SPA緊鄰寺院,開發商在寺院中修建一條道路,直通溫泉會所,從而造成溫泉寺法師上街遊行事件,而且引發網民的強烈反對。
  • 當代儒教的重新體制化與儒教的改新
    當代儒教的重新體制化與儒教的改新儒教問題是近來中國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學術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判斷儒教或儒學究竟是否是宗教,或者說「儒教」之「教」,在「教化」之「教」之外,究竟有無「宗教」之「教」的特徵。
  • 把紙剪為日常之詩 喬曉光當代剪紙個展開幕
    剪紙也是日常生活中信仰情感和手工勞作中不可或缺的載體與媒介,是人自身心與手溝通慰籍的重要方式。 本次展覽的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喬曉光從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再到剪紙活態文化事實的田野調查,三十多年來堅持民間剪紙的研究和教學,探索民間剪紙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同時還將剪紙這一傳承一千多年的中國傳統藝術作為自己的藝術語言進行當代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