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復旦大學六屆七次教代會暨十七屆七次工代會開幕。校黨委書記焦揚、校長許寧生等校領導及全校各部門、各單位的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300餘人出席了大會並分別在主會場光華樓東輔樓202報告廳和分會場明道樓一樓報告廳就座。
預備會議上,全體正式代表舉手表決通過了大會表決辦法(草案)、大會議程(草案)和增補大會主題團成員候選人名單。因職務調整等原因,依據《復旦大學教職工代表大會實施細則》規定,增補尹冬梅為復旦大學六屆教代會暨十七屆工代會主席團成員。
隨後舉行的正式會議上,許寧生校長作《學校年度工作報告》。報告回顧了2018年以來的學校主要工作,指出了學校面臨的形勢與任務並報告了學校2020年的主要工作思路。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學校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和「雙一流」建設的全面啟動之年。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學校貫徹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攻堅之年。兩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修訂學校章程,持續深化學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基層黨支部「三線聯動」機制,按期召開學校第十五次黨代會,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力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基本實現了「雙一流」建設對建設學科的全覆蓋,加強學科內涵建設,學科影響力進一步提升。QS五大學科門類均位居全球前100位,中國大陸地區僅兩校躋身此列;進入ESI世界前1%的學科領域數19個,其中,化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進入全球1‰。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1人入選中科院院士,122人獲得各類人才項目支持;引進諾貝爾獎3人,兩院院士8人,發達國家院士3人。推進人才培養改革,全校有48個專業實施「2+X」培養方案,14個院系實施本科榮譽項目,開設學程項目55個;2項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52項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全面啟動長學制博士生招生培養工作,連續兩年錄取直博生人數增長率為44.4%和24.7%;兩年共新增博士招生名額1066名。入選全國首批20 所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參評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的5個學位授權點均獲A類。提升科研創新能級,新增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獲批成立18個省部級平臺;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獲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立項;牽頭2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9 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11項,列全國第三;重點基金32項,列全國第四,創歷史最好記錄。兩年獲批新建20個省部級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19年獲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招標課題11項,列全國高校第二;連續兩屆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得唯一特等獎。加快校區基本建設,兩年來新開工基建項目共11個,新增教學科研等用房面積51.78萬平方米。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基本建設項目獲批整體立項,一期新建三棟科研樓項目正式開工。基本完成張江校區和江灣校區土地回購事宜。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深化「復旦學者」交流計劃,兩年共吸引116位海外學者參與其中;新設2個海外中國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復旦—拉美大學聯盟合作「種子基金」,復旦大學布達佩斯校區開啟建設;新籤校際協議25項、續籤校際協議21項。提高支撐保障能力,2019年全年收入再創新高;校園5G赫茲無線網絡已基本實現全覆蓋;2020年將落實整體租賃公租房、租賃房合計700餘套。各項數據表明,學校各項事業取得明顯進步。
2020年是學校「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編制之年。學校將重點考慮從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縱深、「十四五」規劃啟動編制、學科整體建設邁向新高度、人才培養向更高質量發展、科研融合創新能力達到新水平、師資隊伍體系日臻完善、對外開放格局開創新局面、校園環境和綜合保障體系不斷優化等方面著手,著力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雙一流」學科融合創新,引育並舉實現高水平人才集聚,推動學校各項工作提速增效,早日實現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奮鬥目標。
與會代表還聽取了校黨委副書記許徵所作的《學校年度財務工作報告》,校黨委副書記尹冬梅所作的《教代會、工會年度工作報告》。
據悉,本次教代會為期一周,將於12月17日閉幕。大會期間,各代表團將分別組織分團討論,對大會各項議題進行認真審議,認真履行代表職責,為學校的改革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關於兩年來學校工作進展,這十五項內容你可能有興趣知道!
1、優化大學校區功能 打造頂尖大學校園新格局
邯鄲校區:以本科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為主
楓林校區:以醫學教育與科研為主
江灣校區:以理工科研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主
張江校區:作為科技高地
2、以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建設「雙一流」科技創新高地
2019年12月6日,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年內開工一期工程三個科研樓項目,規劃總體建築面積約65.3萬平方米,近期正按容積率3.0深化基建計劃
預計有7500位科研人員入駐
先期以「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為核心,與張江實驗室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內涵形成緊密對接。
3、以服務長三角發展為戰略機遇,推進義烏融合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
2019年2月3日,復旦大學與義烏市正式籤訂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復旦大學「一院三基地」項目正式落地義烏
「一院三基地」以「復旦大學義烏研究院」為承載主體,同步開展科研、智庫建設、黨員幹部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非學歷教育培訓、創新創業教育,為復旦「雙一流」學科建設和「一帶一路」戰略結構性增長貢獻新動能
4、服務全球發展戰略,探索海外辦學綜合試驗區建設
2017年底,我校和匈牙利合作方在李克強總理和歐爾班總理的共同見證下簽署合作辦學協議
2018年,首個海外辦學點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正式啟用
2019年初,「復旦—考文紐斯雙學位金融專碩項目」開班
5、對接青浦長三角示範區,謀劃新工科和國際醫學研究綜合試驗區建設
2019年7月,復旦大學與青浦區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和共建江南文化研究院協議
抓緊布局以新工科和醫工結合為核心的創新校區,建設大平臺,培育新興學科
共建國際醫學園區,全力打造國際高端醫學研究中心
6、穩步推進「雙一流」建設,布局新興學科和融合育人平臺
完成「雙一流」建設中期自評工作:
全面梳理7大建設任務、8大改革任務的推進落實情況
完成27個「雙一流」學科的建設進展評估,通過91個核心要素對建設的符合度、達成度和表現度作了客觀描述
穩步推進「上海高峰學科」建設:
組織哲學、中國史增補進入上海市高峰學科Ⅰ類,數學學科由Ⅱ類高峰學科升為Ⅰ類高峰學科
組織物理學、化學增補進入上海市高峰學科Ⅱ類建設
積極推動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等14個高峰學科開展第二階段建設
優化學科建設布局:
新建大氣與海洋科學系
泛海金融學院脫籌
新增大氣科學、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在全國率先申請試點設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藥理學與毒理學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
地球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
7、實質推進上海醫學院「雙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
2018年12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託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籤約
2019年6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領導班子亮相 部委市三方共建託管實質推進
推動基礎與臨床融合,探索醫工、醫理、醫文融合創新,醫教研融合產生多個新的國家級研究平臺,以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理念為核心的新的醫學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8、正在進行時: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動計劃
18個院系48個專業實施 「2+X」培養方案, 實現覆蓋專業和入學人數過半
14個院系實施本科榮譽項目
2019級新設「工科試驗班(新工科本研貫通)」
開設學程項目及增設輔修學士學位項目,培養跨學科人才
9、進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
全面啟動長學制博士生招生培養工作,連續兩年錄取直博生人數增長率為 44.4%和24.7%;兩年共新增博士招生名額 1066 名
2019年完成首批「博專計劃」研究生遴選
「科創中心拔尖人才創新培養計劃」入選首批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項目
制訂《復旦大學研究生教育督導辦法(試行)》《進一步提高博士學位授予質量的工作方案》《復旦大學研究生指導教師任職資格直接認定條件與辦法》,嚴格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環節管理
10、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提升理工醫科科研能級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構建多學科融合創新的合作機制,解決綜合性重大科學問題和前沿核心技術問題
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聚焦智慧機器人、生物醫學工程與精準醫療技術、超越照明科學技術
兩年新建12家校企聯合實驗室,產學研融合實現新突破
代謝與整合生物學研究院、複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等實體科研機構相繼成立
上海數學中心正式運行
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註冊成立
上海大數據試驗場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立項
上海人工智慧算法研究院正式揭牌
11、構建具有復旦特徵的中國特色的人文社科體系
布局「兩大工程」建設,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建設
拓展人文社會科學布局,成立現代語言學研究院、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等
建設新型智庫,牽頭髮起「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
兩年獲批新建 20 個省部級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2019年獲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招標課題 11 項,列全國高校第二獲重大研究專項5項
獲國家社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立項6個,位列全國高校第一
史地所周振鶴教授主編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唯一特等獎
《中國地區比較新聞史》等一批歷時多年編撰、填補相關領域空白的著作出版發行
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
12、紮實推進博士後制度改革
制訂《復旦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博士後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復旦大學博士後隊伍建設實施辦法》
實施超級博士後制度。學校資助全職博士後年招收規模逐步擴大到 500 名左右,在站總規模達到 1400 名左右,超級博士後每年遴選資助 250 名左右
針對不同類型博士後建立分級審批制度
根據科研任務需要,實施個性化博士後培養方案
13、實施卓越2025人才計劃
制訂《復旦大學關於加強人才引進工作實施辦法》《復旦大學「卓越2025」人才培育辦法》,構建起「卓學——卓識——卓越——卓著」的階梯式人才培育體系
制訂《2019年度「卓越2025」人才培育計劃遴選支持方案》,完成卓識和卓學兩個層次的遴選,已確定214人培育名單
14、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新建盧森堡大學孔子學院,與孔子學院總部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新設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紐西蘭奧克蘭2個海外中國研究中心
成立瀾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
推進復旦—拉美大學聯盟實質合作
召開2019年金磚國家大學聯盟首屆全體大會
成立絲路人類學國際聯合實驗室,全方位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15、逐項推進師生關心的實事項目
與上海地產集團、城投集團籤約落實整體租賃公租房、租賃房。
第二附屬學校按期竣工,附屬徐匯實驗學校正式招生
升級網上辦事大廳、雲盤等信息基礎系統服務,建成集數據採集、共享等功能的資料庫平臺
邯鄲校區國年路餐廳、東區19號樓和楓林校區20、21號樓學生宿舍完成竣工
楓林遊泳館開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