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首詩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2021-02-19 中小學讀書會

《靜夜思》·李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前明月光,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是地上霜 。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舉頭望明月,
dì tóu sī gù xiāng
低頭思故鄉。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 。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

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幹》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

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今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衝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

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託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悽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

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相關焦點

  • 朗讀賞析《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李白 〔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古詩,因為大多數的人從小學時就讀過,而且幾乎人人都能背誦。這首詩歌表達了明月之夜,在外的遊子思念故鄉的情懷,內容淺顯易懂,卻含義深刻,值得我們細細體會玩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床前就是床的前面,疑就是懷疑,舉頭就是抬起頭,明月就是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的不是故鄉
    把李白所有的詩鋪在地板上用望遠鏡進行全局視察後你會發現,李白的詩對明月基本寄託了以下四種情懷。一是李白往往向著明月表露「思念」之情。最深入人心的當屬知名度遠超當代詠月歌曲《月亮之上》的《靜夜思》:李白還特作詩一首回擊劉氏:「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劉氏,不會是明月。
  • 【舉頭望明月】《靜夜思》和它的22種德語譯文
    詩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時年李白窮困潦倒,為友所接濟。傳為九月十五日之夜,李白夢中醒來,見繁霜滿地,細看才知道是皓月當空。他頓時鄉思驟湧,不覺流下兩行清淚,口佔五絕一首。寥寥數詞,雖樸素清新,卻寫出了千古不變的羈旅之思。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也同樣引起了德國漢學家的極大關注,在19、20世紀,該詩的德文譯本(或者說利用原詩的意象再創作的詩稿)就至少有22種之多。
  • 舉頭望明月前一句是啥?回答五花八門,網友:絕對的大學生!
    舉頭望明月前一句是啥?回答五花八門,網友:絕對的大學生!《靜夜思》是大家從小就背的一首古詩,很多人再熟悉不過了,簡單的四句詩,背起來朗朗上口,甚至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小學畢業後估計就很少人再去背這首詩了,在大家都以為自己很熟悉的時候,突然問你一句:舉動望明月前一句是啥,你是不是也會突然懵掉,簡單一首詩回答的確實五花八門的,讓很多網友評論說:「絕對的大學生」!
  • 舉頭望明月,低頭多讀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李白最出名的一首詩,20個字驚豔世人,其中兩句卻不是原作!
    要是李白最出名的一首詩,大家都會想到《靜夜思》,我們就來說一說。李白最出名的一首詩,20個字驚豔世人,其中兩句卻不是原作!《靜夜思》朗朗上口,裡面總共就4句話20個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一首古詩的一向是很好的。月亮透過窗戶紙,來到床前留下了月光,月光潔白就像是在地上鋪了一層霜。抬頭看著月亮,自然就想到遠在故鄉的家人。
  • 李白的《靜夜思》,從第一句第一字開始,就充滿爭議
    我們今天就來賞讀一下這首無與倫比的經典小詩——李白的《靜夜思》,詩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果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是唐詩成就的最高代表之作,那麼李白這首精短的《靜夜思》幾乎也可以成為唐詩的代言。
  • 宅家語文課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8課《靜夜思》圖文講解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意:銀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抬起頭來望著高高掛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頭思念起故鄉來。《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託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正統的詩歌分類學之外,還可把詩歌分成這樣兩類:一是在書頁上如此短小簡單,卻在心裡引發轟鳴並持久迴響的詩;一是看上去富麗喧赫,卻在心裡波瀾不興並很快隨時間枯萎的詩。《靜夜思》顯然是第一類,且堪稱此類詩中的典範。千餘年來既被推為經典,於是輕易沒人敢問「這首詩有什麼好」。對於經典,人們總是一片讚美,儘管大多時候並不知道在讚美什麼。這又是一個「皇帝的新衣」問題。即使是天才詩人,即使是一首經典好詩,作為詩的讀者,我們仍要敢於質疑,要有天真的勇氣去做那個誠實的孩子。
  •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抬頭看明月,低頭思故鄉。
  •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音頻朗讀+知識點+圖文解讀 第8課《靜夜思》
    四、我會認注音及組詞夜:yè(夜晚、日夜、黑夜)疑:yí(懷疑、疑問、疑似)    舉:jǔ(舉手、舉頭、舉動)望:wàng(看望、希望、張望)         五、多音字地:dì (地上)de(悄悄地)思:sī(思鄉)sāi(於思
  • 李白最有意境的一首詩,通俗易懂,流傳廣泛,很多外國人都會背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杜甫曾經這樣評價過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李白的身份也比較特殊,而這從他的姓氏便可以看看出。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
  • 【唐】李白《靜夜思》(彩蛋)
    《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 李昕融弘諾方舟攜手演唱新作《靜夜思》 共享視聽盛宴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著名之作,想必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近日,由李昕融和弘諾方舟一起演唱的新作---《靜夜思》,受到廣大聽眾朋友們的青睞。這首歌曲是根據唐朝李白的詩詞,李凱稠一起作詞,作曲改編完成的。言簡意賅的歌詞,表達了對家鄉濃濃的思念之情。俗話說得好,月是故鄉明。出門在外的人,尤其思念自己的故鄉。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一起來欣賞其中的奧妙吧。
  • 「詩之篇1」刻入DNA的靜夜思,深信而有疑
    恐怕沒有其他一首詩的流傳度能比得上李白的《靜夜思》和孟浩然的《春曉》,就如同刻在我們的DNA之中一般,已經成為雙螺旋上的鹼基,隨時隨地都能轉錄,想忘也忘不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雖然說此詩收錄在清代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的五絕之中,但明顯不合格律,當然有人認為近體詩格律在宋代完全成型,但基礎的「粘對」都不符合,還有重複的詞語,稱之為古體詩亦不為過。實際上,唐代有很多名句名篇都不符合近體詩的格律。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靜夜思》創新教案
    (學生踴躍背誦古詩)今天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古詩《靜夜思》。(課件出示李白圖片)2.教師點撥: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古時候很多詩人都有自己的封號,李白就號稱「青蓮居士」。(抬頭看天空中的明月。)抬頭望(   )的明月。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具體。應是:抬頭望著高掛在天空中的明月。7.理解第四行詩句。思故鄉:指名說說思故鄉的意思、誰能說說這行詩句的意思?(詩人看見明月,不由得低下頭思念起故鄉來。)8.指名讀全詩,並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 李白的這首詩看似簡單,卻深入人心,是能陪伴我們一生的經典
    譬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便是一首看似很簡單,細細體會後卻能陪伴我們一生的經典。開元十四年(726年),「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李白來到了揚州。在一個秋日的夜晚,李白抬頭望著天空中的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靜夜思》,當時李白26歲。這個即使是在今天,也是絕大多數人開始背井離鄉,在外打拼的年齡。
  • 李白最著名的一首詩,滿滿的兒時回憶!
    《靜夜思》一詩是李白26歲寫於當時的揚州旅舍,詩人於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頭看到天上的明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便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婦孺皆知的名詩《靜夜思》。全詩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李白作客他鄉,在某一個夜晚,對著皓月產生的錯覺。「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表達了詩人將夜晚的清冷月光誤以為是地面的濃霜。這個「霜」字更是形象的形容了皎潔的月光,同時又表達了詩人作詩所處季節的寒冷,最後還烘託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寂悽涼之情。詩的後兩句,通過人物神態的刻畫,著重表面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