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賞析《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021-03-01 昊瀚至書院

靜夜思

李白 〔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幹》有「載寐之床chuáng」,《易·剝床chuáng·王犢dú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創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賞析: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託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衝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託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悽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sǒu·內編》卷六)王世懋mào 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yì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xié餘yú》)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用「空裡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像,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版本考證:

《靜夜思》流傳有兩種版本,一個版本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出自《唐詩三百首》,為明代版本,是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另一版本為宋代版本,載於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流傳不廣。兩種版本中,有兩個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時比之《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年代上要近得多,因此一般認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zhé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hào)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chuán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zhuàn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昊瀚至書院,    

每日為您誦讀詩詞、美文!

詩詞,聽了就會背誦;

美文,以文見生活之真諦,    

啟迪思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相關焦點

  • 每日一首詩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靜夜思》·李白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床前明月光,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是地上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舉頭望明月,dì tóu sī gù xiāng低頭思故鄉。
  •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古詩,因為大多數的人從小學時就讀過,而且幾乎人人都能背誦。這首詩歌表達了明月之夜,在外的遊子思念故鄉的情懷,內容淺顯易懂,卻含義深刻,值得我們細細體會玩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床前就是床的前面,疑就是懷疑,舉頭就是抬起頭,明月就是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如果是床前,怎麼會有霜?
    沒有熱心條友告訴大家,唐朝的「床」和如今的「床」並不是一個意思嗎?在唐朝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睡覺和日本一樣,是臥榻而睡。所以睡覺用的叫「臥榻」。「床」所代表的意思通常指跪坐用的「蒲團」。當然事物是發展的,在唐朝也出現了從西域傳來的「胡床」。這玩意兒跟現代的「床」就更沒關係了,因為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馬扎」;還有印度傳過來的「繩床」,那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椅子」。總之在唐朝只要提到床,基本上是供人坐的,而基本不是睡的。
  • 「床前明月光」竟被誤讀了千年!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據宋刻本《李太白集》記載,原詩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詩》(明萬曆刻本)只將第三句改為「舉頭望明月」,隱了一「山」字,此隱也隱去了詩人作詩之處景,引發後人諸多品味。明·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清四庫本)只將第一句改為「床前明月光」,去「看」取「明」,或因合平仄,或因取隱去顯,歷說不一。到了清代,孫洙《唐詩三百首》參考了以上所改,定題《夜思》,遂成婦孺皆知之絕句,廣為傳誦。
  • 李白詩詞《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原意的解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天空明亮的月光灑在井臺上的欄杆上,仿佛地上泛起的那一層白霜。我不禁抬起頭來,看那窗外空中的一輪皎潔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念遠方的家鄉。別看這首詩簡單,裡面的內容卻頗有爭議,有人說《靜夜思》雖流傳甚廣,但並非李白的上乘之作;有人甚至懷疑《靜夜思》並不是李白的原作;但爭議最大的,是「床前明月光」一句中,「床」到底是什麼?我們看「床」的原始解釋。1、供人睡臥的家具。2、像床的東西。
  • 你們知道,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麼嗎?
    說到床前明月光,一看到這句詩,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出自被後人譽為詩仙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整首詩的內容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麼就有人問,李白《靜夜思》裡面的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麼?唐代以前很多指的是坐具,就是可以跪在上面的那種底座。
  • 李白「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啥,其實有五種說法
    一首是書寫女子相思的《怨情》,另外一首歌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古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但是卻表達出了對故鄉最真切最深情的思念。也就是從這首古詩開始,我們對於古代文人的思鄉情才開始有了了解。
  • 李白的《靜夜思》,從第一句第一字開始,就充滿爭議
    (圖片來自網絡)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何當共讀香雲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山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
  • 李昕融弘諾方舟攜手演唱新作《靜夜思》 共享視聽盛宴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著名之作,想必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近日,由李昕融和弘諾方舟一起演唱的新作---《靜夜思》,受到廣大聽眾朋友們的青睞。這首歌曲是根據唐朝李白的詩詞,李凱稠一起作詞,作曲改編完成的。言簡意賅的歌詞,表達了對家鄉濃濃的思念之情。俗話說得好,月是故鄉明。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靜夜思》創新教案
    說說明月是什麼意思?(明亮、皎潔的月亮。)說說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銀白色的月光。)5.理解第二行詩句。(1)「疑是地上霜」這一行詩句中你哪個字不理解?重點解釋「疑、霜」二個字。疑本義是懷疑的意思,在這裡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導學生查字典。
  • 【舉頭望明月】《靜夜思》和它的22種德語譯文
    原因之一是,在20世紀上半葉,閱讀譯介唐詩已成為一種時尚。再者,當時之德國戰亂頻仍,人們希望在李白的《靜夜思》中找到共鳴,寄託自己的理想。霜凍之夜,人們疑慮重重,生活中充滿絕望,他們舉目在夜空裡探索前程,低頭尋求靈魂棲居的安全之所——那就是故鄉。
  • 李白的千古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到底指什麼
    古往今來,寫思念家鄉的詩篇很多,從小我們就會背誦李白的那首著名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對秋月而思念故鄉的詩。秋夜,一輪皎潔的月光灑下一地的銀輝,好似那清霜一般。詩人望著這他鄉的一輪明月,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那麼,第一句裡面的「床」指的是我們平時睡覺的那個床嗎?
  •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音頻朗讀+知識點+圖文解讀 第8課《靜夜思》
    三、我會寫注音及組詞思:sī(反思、思念、相思)床:chuáng(木床、起床、冰床)前:qián(前方、先前、從前)光:guāng(光明、光頭、陽光)低:dī(高低、低頭、低下)故:gù(故鄉、故友、故人)鄉:xiāng(鄉下、同鄉、鄉村)
  • 「窗前明月光」,這麼翻譯有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床前明月光」中「床」是何意?這個字有5種說法,多數人理解錯誤
    回望時光,我們大多數人背著小書包踏進校門,人生中背的第一首詩便是李白的《靜夜思》了,而這首詩也成為了很多人終生難忘的一首詩。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很多人都是這樣理解此詩,詩人客居他鄉,在某一個月圓之夜無法入睡,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在床前,那白白的一片猶如霜落在了地上,李白便索性起身站在窗前,抬頭望著那一輪明月出了神,故鄉的明月是否也同他如今所見的明月一樣皎潔動人呢?想到這裡,他便低下頭思念起了家鄉。
  • 讀唐詩:《靜夜思》竟有不同版本,「床」字釋義古今大不同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詩人李白在開元14年,即公元726年寫下的,當時他26歲,正是他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第二年,旅居揚州,在揚州的旅舍中養病時所作。你所不知道的《靜夜思》但是,在早初的文獻中,《靜夜思》並不是現在這個版本,在宋代一批學者的著述中,如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輯《萬首唐人絕句》中,這首詩的第一句都是「床前看月光」,而且第三句都是「舉頭望山月」。
  • 【唐】李白《靜夜思》(彩蛋)
    《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 宅家語文課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8課《靜夜思》圖文講解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意:銀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抬起頭來望著高高掛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頭思念起故鄉來。《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託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
  • 「詩之篇1」刻入DNA的靜夜思,深信而有疑
    李太白詩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本版有日本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發現《靜夜思》和日本版大有出入。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擧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郷。不同之處在於「看月光」和「山月」根據森瀨壽三的研究,《靜夜思》有四種版本,「床前明月光」的版本始見於明代李攀龍編的《箋釋唐詩選》而陳翀認為李白的原詩至少在宋元時代就遭到了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