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運大幕的拉開,作為主要客運途徑的鐵路運輸也開始了高負荷運轉。
交通運輸部於近日發布的2020年春運客流預測分析顯示,2020年春運從1月10日開始,2月18日結束,共40天,預計2020年全國春運客運量約30億人次,與去年基本持平。
如今,買火車票的方式日漸多樣化,除了12306官方APP外,不少第三方也提供了買票服務,或是額外加錢購買增值服務,並號稱能夠「優先搶票」。那麼,加價購票真能加速嗎?
搶票平臺「加速包」遭質疑
距離放票時間還有一小時,北京白領劉鎮明早早「蹲守」在了12306APP前。雖然拜託了三位好友幫忙同時搶票,劉鎮明仍然難逃「放票即被秒殺」的命運。無奈之下,劉鎮明選擇加價「投靠」搶票軟體。
「在付款頁面,我特意選擇了40元『光速』搶票服務。穩妥起見,我又花費20元購買了『優先出票權』,意為同等成功率下,可享受優先出票。加價60元後,雖然搶票成功率的數據攀升超90%,但我的票至今還是沒有搶到。看來,搶票軟體也不靠譜。」劉鎮明表示。
採訪中,九成受訪者表示是通過搶票軟體進行購票。而據記者統計,市面上的搶票軟體已超過50款。
記者下載了幾個大眾熟知的購票APP,發現這些APP均提供「加速包」功能,光速包、超級VIP、分享提速……花樣層出不窮的搶票軟體也讓民眾產生質疑:如果人人都花錢加速,豈不是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此外,一些平臺「加速包」的特殊設置也遭到了民眾詬病。
滬漂青年張萌通過去哪兒APP下單了一張上海到蘭州的火車票,並且花費10元購買了「安心搶」加速包。後來,張萌通過其他渠道買到了票,就取消了在去哪兒平臺上的訂單。不過,讓張萌懊惱的是,這份「安心搶」加速包的費用並沒有退。
「客服對此解釋,『安心搶』加速包有規則說明,用戶自動取消訂單時不進行退款,只有到了預設搶票時間還未搶到票才會退款。後來我才注意到,規則說明在另一處頁面,且字體非常小。」張萌氣憤地表示,大家歸家心切,匆忙搶票時都不會太注意,搶票軟體這種設置就是變相「創收」。
票販子:「我們不是黃牛,
而是『代購』」
每到訂票高峰時期,當大家都為買票發愁時,在外鄉打拼的李靜卻不緊不慢,顯得胸有成竹。「我有黃牛『兵兵』。」李靜告訴記者,近幾年來,每到過年,她都是找「兵兵」買票,只要非臨近發車日,就算車次的候補票滿員,「兵兵」也沒有掉過鏈子,都搶到了票。
在李女士的介紹下,記者聯繫到了「兵兵」。溝通中,「兵兵」首先否認了自己的黃牛身份。他說:「黃牛是倒賣車票,我們是『委託勞務』,也可以叫我們『代購』。我們是去官網買票,收取的費用是勞務費。」
記者獲悉,通過「代購」買票的乘客,首先要提供姓名、身份證號、車次和聯繫電話等相關信息。在搶到車票後,「代購」會把購票成功的12306的帳號和密碼發給乘客。乘客自己登陸帳號進行付款,隨後再支付勞務費給「代購」。根據線路的熱門程度,勞務費在100—150元區間不等。
「那你們和網際網路搶票軟體有什麼不同?」面對這個問題,「兵兵」回應稱,搶票軟體由他們團隊自己開發,技術手段與網際網路搶票平臺不一樣。
面對搶票軟體原理究竟是什麼的疑問,「兵兵」沒有多做回答,只是表示自己的團隊比現有搶票平臺進入領域都要早,所以技術更加成熟。
「兵兵」說:「官網只要有一張票,我們都能先於其他網際網路搶票平臺搶到。」
隨後,記者採訪到了一位對搶票軟體有過了解的網際網路從業人員孟先生。他告訴記者,所謂的技術,其實就是刷新頁面的速度。
孟先生表示:「官網顯示沒票後,無論是『代購』還是搶票平臺,搶的其實都是退改籤的票。刷新頁面的速度和頻率越高,獲取到的頁面退票或加票信息就越及時。」
加價進行技術「插隊」是否違規?北京一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兆成認為,搶票軟體收取的費用到底屬於車票加價還是服務加價存在爭議。目前,有關部門尚未對搶票軟體行業進行明確規定,搶票軟體在法律上仍處於灰色地帶。
第三方軟體搶票可能會更慢
各種付費加速服務真的能保證用戶優先出票嗎?對此,中國鐵道科技研究院電子所副總工程師兼12306技術部主任單杏花回應稱,12306啟用風險防控系統,對訪問請求實施安全風險識別和分級控制,維護公平公正的售票環境。如果有人以頻繁極高的速度訪問伺服器,會被視為非正常操作,高危用戶將被攔截甚至被列入黑名單。還未達到攔截或封號級別的搶票軟體將被風控系統拖到慢隊列中。也就是說,通過第三方軟體搶票可能會更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春運,12306系統提檔升級,推出了候補功能,且不收取任何額外費用。
「我們保障運行穩定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正常的旅客正常查詢、正常下單、正常支付,更好地保障售票的公平公正。避免出現一些加價、價高者得以及一些退票、退手續費等讓旅客受損的情況。」 單杏花說。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春運號稱「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遷徙」,鐵路資源和運力相對有限,不可能所有人都買到「第一志願」的車票。對此,大家都有心理準備。在可以順利出行的前提下,稍微調整計劃是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如果相關部門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繼續優化平臺,滿足更多人性化需求,各種形式的「插隊」就會沒有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