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還是個小學生時,感覺最難的是寫作文;當了小學生家長以後,感覺最難的是輔導孩子寫作文,相信很多家長都對以上情景很熟悉。
那麼應對這個問題的通常做法是什麼呢?
除了老師上課時會講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外,課下的時間裡,從老師到家長,則都無一例外的強調一件事,那就是做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背誦下來以後用在自己的作文裡。也就是說,大家形成了一個通識,那就是文採好是好作文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會用好詞好句對於寫作文幫助非常大。
這個理論有問題嗎?答案是顯然的,這個結論非常正確,只是用錯了時間,這個理論不適合用在小學生初學作文的階段。
咱們從頭來分析,看看一篇好文章是怎麼形成的。想寫一篇文章,首先要有主題和立意,也就是說你想寫什麼,想表達什麼情感,這個前提當然是首先得有感受。能打動人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有感而發,感受的對象不一定要與眾不同,哪怕是平常生活中的小事小物,發自內心真情實感的和人云亦云空洞無物的給讀者的感受絕對不一樣。
其次是謀篇布局,也就是邏輯性。有了感受,確定了寫作主題和對象以後,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怎麼把自己的這個感受給別人講清楚。不要小看文章的邏輯性,除了議論文需要嚴謹的論證,敘事的文章如果邏輯不清依然會讓讀者一頭霧水。
最後才是文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那些好詞好句。好文章常常表現出辭藻華麗的特點,但不是用詞平實就不能成為好文章,有多少文豪大家寫文章都不刻意修飾,讀起來卻沁人心脾。可見文採並不是好作品的必要條件。
那麼,小學生練習作文的正確方法就出來了。
第一,培養感受能力。語文本身就是一門感受類的學科,作文是感受,閱讀也是感受,要想提高孩子的感受能力,有效的閱讀很重要。和注重好詞好句的閱讀不一樣,注重感受的閱讀應該選和孩子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讓孩子在讀的時候能感同身受或沒有相似性卻能激發感受。
另外就是在平時生活中多跟孩子交流感受,因為小學生都是命題作文,範圍都是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平時做這些事的時候多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第二,提升邏輯性。講故事練習或者閱讀後的複述都是很好的邏輯訓練。我在學校的時候也算是個文藝青年,沒事寫一些感悟類的文章投個稿什麼的。但是到了工作中經常要寫材料時才發現原來我原來對邏輯性的重視非常不夠。有個很有水平的領導在批閱我遞交的報告時很中肯的評價說立意和觀點很好,就是邏輯性差一些。他像老師改作文那樣幫我修改了一陣後,我發現自己的報告水平確實比以前提高了很大一截,之後他把任務布置給我之後都很放心,再交上去的報告他幾乎都不再修改就直接用了。
小學生如果從小就注重寫作中的邏輯性,不光是提升作文水平,對以後需要嚴密邏輯思維的理科學習也大有益處。
第三,在認知範圍內注意詞彙的多樣性。最後才是所謂的文採,小學生可以積累更豐富更華麗的詞彙,但絕對不是只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死記硬背,一定是要自己能體會,遇到相似場景自然而然在腦海中跳出來的多樣詞彙。
如果第一和第二條都沒做好,第三條根本不用著急開始。讀書一定要記筆記的話,不如讓孩子記錄自己讀到書中場景時的感受,幾個字或者一副畫,都好過不懂意思的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