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肉牛產業如何「牛」起來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牛肉市場頗不平靜。美國牛肉來襲,在消費者、經營者、生產者心裡都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波瀾,價格、品質、產業衝擊等成為熱議話題。那麼,美國牛肉14年後解禁再入華,會給中國市場和肉牛產業帶來什麼影響?中國肉牛產業現狀如何?面臨什麼挑戰?面對激烈市場競爭,該如何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本報記者進行了追蹤採訪。

  美國進口牛肉衝擊有限

  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牛肉並沒有人們預想的那麼便宜。從中糧「我買網」「天天果園」等銷售平臺可以看到,美國牛肉價格並不親民,一斤至少百元以上,而並非之前風傳的「一斤十元」。

  據國家質檢總局公告,中國此次允許進口的美國牛肉需滿足多重條件,包括月齡、可追溯養殖記錄、不得檢出中國法律法規禁止的非天然產生的獸藥、促生長劑、飼料添加劑和其他化合物等。再加上各種稅及通關代理等費用,價格優勢並不突出。此外,首批上線開售的美國牛肉是「冷鮮」而非冷凍的肉品,必須空運加全程冷鏈才能保證。這些因素都造成美國牛肉質優價更高的現實。

  另據業內人士分析,從長期來看,受運輸周期和距離影響,美國出口中國的牛肉多數只能以凍肉形式存儲,這並不符合中國人偏愛冷鮮肉的消費習慣。並且,重新放開美國牛肉進口,不會貿然提升總進口規模,因此,美國牛肉造成的競爭將主要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出口國之間展開。

  伴隨中國肉牛產業整整走過20年的從業者,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和認為,放開美國牛肉進口對中國市場衝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中國牛肉市場經歷過好幾個世界級牛肉大國的進口衝擊波,無論澳大利亞還是巴西牛肉,都沒對中國牛肉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美國牛肉的到來也沒那麼可怕。」

  「全球化市場對任何國家都非常重要,沒有國家願意被孤立出這個市場,貿易往來對雙方都有好處。」不久前,「第二屆全國肉牛生產應用技術與產業經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參會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動物科學學院教授Dan⁃ielM.Schaefer博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大家都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產品,這樣消費者能夠買到更便宜或質量更好的產品,同時也都希望自己的產業發展得更好,以便得到進入別國市場的機會。拿進出口牛肉來說,出口國如果國內肉牛產量過剩,出口會改變過剩局面,增加額外收益;進口國則可以改善國內供給,增加消費選擇。」

  中國已成為全球牛肉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全球第二大牛肉進口國。數據顯示,中國人均牛肉消費水平從上世紀80年代初只有0.1-0.2公斤,增長到了現在的5.5公斤;2003年牛肉進口總額僅為1500萬美元,到2016年已達到約26億美元,進口量達到57.98萬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牛肉市場增長空間巨大,隨著牛肉消費從少數民族為主轉為全民性消費、從區域性消費轉為全國性消費、從季節性消費變為全年性消費,未來幾年有望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中國肉牛產業挑戰重重

  雖然中國肉牛產業並未受到較大衝擊,但是肉牛從業者還是普遍感覺到了壓力。「我國在肉牛生產體系方面與國外的差距非常明顯,效率太低。」李和說,「去年我在美國參觀了一個牛場,15萬頭牛隻有28個人管理,我現在有7個萬頭牛場,一個萬頭牛場需要60個人,而這已經是國內最領先的了。」

  陝西秦寶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定位於中高端牛肉供應,董事長史文利說:「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討肉牛養殖效益為什麼低下?最後得出結論,一是缺乏有效的品質管理體系,二是缺乏科學化的繁育體系。」

  人們很容易忽略的一個事實是,中國肉牛產業既是傳統行業,又是新興產業。中國的養牛業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以役用為主。肉牛業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才走過30多年曆程,而真正把肉牛當作產業發展,滿打滿算也只有20年時間。

  「我國肉牛產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生產方式總體落後。」中加肉牛產業合作聯盟理事長王智才談到,肉牛產業一直是畜牧業的短板。肉牛在畜牧業規模化標準養殖中的比例是最低的,分散養殖仍佔有主導地位,年出欄50頭以上的肉牛場只佔總量的28.5%。與美國、加拿大等肉牛業發達的國家相比,無論是產業的集中度、養殖規模、人均養殖頭數、飼料轉化效率、技術應用和管理方面,中國肉牛產業都存在明顯差距。在美國、加拿大排名前5的肉牛育肥企業佔本國出欄總量的25%,圍欄育肥場的人均飼養量為1200頭,每公斤增重飼料乾物質消耗為5.5公斤,而我國相應指標只有0.5%,80頭、7公斤。「這與我國肉牛產業生產效率低、技術水平低、應用技術不足有關。」

  「觀念上的轉變至關重要。我們不少從業者還是傳統思想,認為養牛嘛,很簡單,其實不然。」中國農業大學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慶翔教授說,「人才的觀念也需要轉變。我們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不願去養牛,更願意呆在城市裡,這一點跟國外不一樣,國外常常祖祖輩輩幾代人都從事這一個行業,人家培養的博士碩士都能夠在牛場裡幹。人才培養也是我們產業轉型中很重要的環節。」

  加強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中國正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上進口牛肉的倒逼,雙重作用之下,中國肉牛產業必須加速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步伐。發達國家的肉牛產業多數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觀念技術方面遙遙領先,因此,加強國際間產業合作,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經驗,快速提升國際競爭力尤為必要。

  史文利談到,在引入澳大利亞的肉牛管理及繁育等先進技術並進行轉化後,秦寶牧業迎來了快速穩健發展階段。李和認為,中國亟需建立從飼料、帶犢母牛、育肥牛,到屠宰加工、牛肉消費的整個肉牛生產體系,「可以借鑑北美、南美、歐洲、澳大利亞的模式,總結他們的經驗教訓,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具體實施要形成中國自己的特色。」

  一個月前,由中國農業大學肉牛研究中心與加拿大肉牛業發展協會(CB⁃BC)聯合發起的中國—加拿大肉牛產業合作聯盟在北京成立,致力於推動兩國在肉牛科研、人才培養、技術交流、貿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中加肉牛產業合作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加拿大肉牛業發展協會主席GarnerDeobald博士接受採訪時介紹,建立聯盟是中加兩國互相學習的好機會,要搭建好這個交流肉牛產業技術和經驗的平臺。加拿大肉牛產業有一些優勢:生產方面,如何提高產量等經驗可供中國借鑑;品種方面,加拿大被認為是全球肉牛品種方面的佼佼者,可以幫助中國培育出更多健康肉牛品種,通過優選品種生產質量更好、更安全的牛肉;還有牛肉市場價值評估系統的技術等,可以幫助中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肉品營養學教授DavidPethick博士建議,中國肉牛產業應該參考國際標準,在飼養、分割、銷售等各環節,儘快制訂中國自己的標準。他詳細介紹了澳大利亞肉類品質評價系統MSA設立的依據、應用及反饋,認為這種面向消費者建立的評價機制,適合中國牛肉市場,有利於中國肉牛產業的規範發展。他提到,他的研究團隊已經與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完成了一個「不同方法烹飪羊肉的食用品質對比」項目,邀請該校學生和社區附近1480名消費者來參加品嘗試驗,測試MSA系統在中國消費者中的適用性,結果令人滿意。隨後,這項試驗將用於牛肉食用品質評價上,相信也會得到同樣滿意的效果。

  「我國肉牛產業長期以來是一個封閉的產業,主體是農民、家庭農場、養殖場,但是反觀國際上的肉牛產業,特別是美國、加拿大,年飼養和出欄幾萬頭甚至十幾萬頭的規模化育肥企業比比皆是,這也是我國肉牛業需要考慮借鑑的主流發展模式。」多年科研實踐讓孟慶翔感到,加強合作交流非常必要,「我們不僅要進口牛肉,還要引進技術、引進智力和人才,甚至資金,國外企業可以到中國來發展,我們的企業也可以藉助『一帶一路』平臺和機制到國外去發展,實現產業共贏、產品互通。」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肉牛犛牛「牛」起來
    近年來,品種的改良、國家投入的增加,讓肉牛犛牛產業駛上了「快車道」,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肉牛犛牛加工業。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體系)加工研究室以屠宰與分級分割、質量安全與營養評價、牛肉製品加工與副產物利用為工作主體,從我國牛肉產品市場需求與產業發展需要出發,開展了大量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不錯的成果。
  • 大地肉牛爭做中國「牛老大」
    鄭孝國在澳大利亞學習如何發展養牛產業。22日,在黑牛繁育養殖區內,山東大地肉牛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孝國向記者倒出了苦水。  面對養殖人工成本、運營成本、飼料成本逐年升高的壓力,大地肉牛又是如何走出困境?  鄭孝國告訴記者,高青縣玉米種植面積達55萬畝。公司長年存欄2萬頭,一頭牛一年能吃掉5畝地的玉米秸稈。
  • 美國牛肉重返中國市場 中國肉牛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談及美國牛肉重返中國市場,中國農業大學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慶翔如此說道。   一直以來,肉牛產業是中國畜牧業的短板。   中國肉牛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在孟慶翔看來,美國牛肉的「解禁」,將對中國肉牛產業有一次倒逼。「不能再按以前自己的那套方法,必須按照國際的規則組織生產,看看人家怎麼做。」他說。
  • 貴州肉牛產業發展 聽聽專家怎麼說!
    12月10日,貴州肉牛產業發展專題研討會在貴陽召開,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昌鵬主持會議,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元鑫介紹貴州牛羊產業發展情況。來自中國畜牧業協會、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齊聚貴州,共同研討貴州肉牛產業發展。
  • 張掖肉牛「牛」在哪?
    聊起張掖肉牛,不論是買牛的客商、經紀人,還是行業內的專家、教授,都是讚不絕口。張掖肉牛為什麼這麼「牛」,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張掖地處國際公認的北緯38度農畜產品黃金產區,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飼草資源、優良的種群基礎,孕育出了全國聞名的張掖肉牛。——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 內蒙古通遼市大力發展肉牛產業
    日前,內蒙古通遼市7家肉牛龍頭企業在內蒙古股權交易中心掛牌,3家重點企業與金融機構籤訂了融資合作協議,6家肉牛企業通過深交所網絡平臺面向全國投資者在線路演直播,還有十幾家金融機構與肉牛企業就支持肉牛產業發展進行了交流座談。這是當天自治區金融辦與通遼市政府在呼和浩特市舉辦科爾沁草原肉牛產業發展政銀企推進會上的豐碩成果。
  • 讓農民日子「牛」起來——隆陽區大力發展肉牛養殖促增收
    「你家這頭牛總價是24700塊,給你700塊現金,手機上轉給你24000塊,你查收一下,我這裡簡訊提示轉帳成功了。」「好的,有胖牛我再打電話給你們。」在瓦窯鎮,像肖豔美這樣的肉牛養殖貧困戶有很多。為了推進肉牛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瓦窯鎮積極宣傳肉牛養殖業發展的大好形勢,增強農戶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心;同時,重點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運用貼息貸款等方式,引導和鼓勵金融部門加大對肉牛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實現全鎮肉牛產業提質增效。
  • 保山隆陽:17萬頭肉牛養殖產業 讓百姓生活牛氣沖天
    「你家這頭牛總的24700塊,給你700塊現金,手機上轉給你24000塊,你查收一下,我這裡簡訊提示轉帳成功了。」「好的好的,有胖牛我再打電話給你們。」在瓦窯鎮,像肖豔美這樣的肉牛養殖貧困戶很多,為了推進肉牛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瓦窯鎮積極宣傳肉牛養殖業發展的大好形勢,增強農戶發展肉牛養殖業的信心;重點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並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金融部門加大對肉牛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實現全鎮肉牛產業提質增效。
  • 貴州肉牛產業怎麼做?一群「牛」人來獻策
    9月6日,在全省肉牛產業發展推進會現場,來自省內外的「牛」人們,匯聚一堂,共同助力「黔牛出山」。他們都說了些啥?快跟著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一起去看看。關嶺自治縣縣委書記黃波:訂單種養模式,讓關嶺牛從「養得好」向「賣得好」轉變。採取「牧場+屠宰場+零售市場」的經營模式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種養模式,直接面向全國多家餐飲名店直接供貨。
  • 讓農民"牛"起來 雲南龍陵縣鎮安鎮發展牛產業開闢增收路
    初冬時節,廣袤的龍陵縣鎮安鎮一片片綠油油的青貯玉米、碧波蕩漾的優質牧草,農民們頂著暖融融的冬陽在揮刀收割,為牛準備冬糧。 優勢產業是「牛」 鎮安鎮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牧草肥美,為發展肉牛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隆陽區:肉牛養殖產業促農穩定增收
    「這頭牛買的時候是8700塊錢,現在賣了24700塊錢。除去成本,穩穩地賺了一萬多塊。」剛剛賣了一頭肉牛的隆陽區瓦窯鎮大寨村村民肖豔美高興地說。在瓦窯鎮,像肖豔美這樣的肉牛養殖戶很多。為推進肉牛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瓦窯鎮重點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並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金融部門加大對肉牛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實現全鎮肉牛產業提質增效。目前,瓦窯鎮肉牛存欄達17511頭,其中能繁母牛5590頭,規模養殖戶50頭以上的共計17戶。
  • 大安區廟壩鎮:肉牛之鄉構建多元化產業格局
    近日,養殖場場主謝自強來到位於柑子村1組的一個養殖場餵牛。熱氣騰騰的酒糟是餐前菜,剛收割回來的新鮮牧草配以多種草本植物製作而成的青飼料是主菜,餐後還有一點水果作為甜點,添加微量元素的清水為飲料……40多頭西門塔爾牛大快朵穎,不時發出「哞哞」的叫聲。
  • 讓群眾脫貧增收 雲南景谷全力打造肉牛養殖產業
    據悉,此舉為景谷肉牛產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標誌著景谷全縣肉牛良種化繁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邁出了新的步伐。普洱金孔雀綠色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刀光富介紹,目前,該公司正在規劃建設「勐臥雲嶺肉牛莊園」,集精飼料生產、「雲嶺牛」擴繁養殖、屠宰加工、品鑑體驗為一體,是「雲嶺牛」的示範基地和雲南省現代農業肉牛產業體系景谷試驗站示範基地。項目總投資2.5億元。
  • 中國(通遼)農產品、肉牛電子交易平臺正式上線啟動
    中國(通遼)肉牛電子交易平臺以現有大型交易市場為基礎,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等技術手段,力求建成集牛服務、牛交易、牛金融於一體的肉牛大數據綜合平臺。實現肉牛交易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質量安全可追溯,形成肉牛產業鏈閉環,提升通遼市肉牛品牌在全國市場影響力,進而助推通遼市肉牛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 如何養好肉牛,保證肉牛吃飽睡好?
    在肉牛養殖生產的過程中,養牛戶想要養出好的肉牛,那必須按正確的肉牛飼養管理模式。準確的日糧配方,合理科學飼養,精細的科學管理,確保肉牛能吃飽睡好,這才是養好肉牛的最主要關鍵。那麼如何去養好肉牛,保證肉牛能吃飽睡好呢?養牛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養好牛、管好牛。
  • 中國「牛」品種 豐富「牛」味道——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
    晉南牛、渤海黑牛、魯西牛、郟縣紅牛、夷陵牛、文山牛、雲嶺牛、新疆褐牛……12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上,代表全國各地最優質的牛種生產的優秀牛肉產品經過推送和選拔,最終匯聚一堂,呈現百家爭鳴。
  • 大康農業擬更名為鵬都農牧 產業基金助推肉牛業務騰飛
    近年來,隨著大康農業產業發展和業務布局逐步落地,大康農業確立了「全球資源+中國市場」的發展戰略,通過內涵+外延式的發展,在紐西蘭、巴西和緬甸不斷落地新業務,確立了以肉牛、肉羊、農資與糧食貿易、乳業為主的產業布局。在最近12個月內,肉牛、肉羊、農資與糧食貿易、乳業等農牧業務實現的營業收入佔大康農業營業收入比例已達30%以上。
  • 大康農業擬更名為鵬都農牧 肉牛產業戰略布局更加凸顯
    近年來,隨著大康農業產業發展和業務布局逐步落地,大康農業確立了「全球資源+中國市場」的發展戰略,通過內涵+外延式的發展,在紐西蘭、巴西和緬甸不斷落地新業務,確立了以肉牛、肉羊、農資與糧食貿易、乳業為主的產業布局。在最近12個月內,肉牛、肉羊、農資與糧食貿易、乳業等農牧業務實現的營業收入佔大康農業營業收入比例已達30%以上。
  • 2020-2026年中國肉牛養殖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牛肉產量已經連續**年在680萬噸左右徘徊,而牛的存欄數(所有圈養的牲畜數量)更是不容樂觀。  **-**年中國牛肉人均消費量走勢圖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牛肉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為了應對中國未來牛肉需求將增加的難題,中國國家肉牛產業體系的規劃顯示,未來該體系將增加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的數量,以加大對國家肉牛產業的科技扶持力度。
  • 做實做精「牛」品牌 村民日子牛起來
    牛養殖產業 村民饒應忠是先「牛」起來的人家之一。2013年前,饒應忠家因產業結構單一、家庭勞動力少,是社區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2016年,他家在掛包部門和鎮、社區的扶持下,養起了5頭肉牛,如今已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牛大戶和脫貧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