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孝國在澳大利亞學習如何發展養牛產業。(資料片) |
閱讀提示
山東大地肉牛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2004年,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重點培植髮展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該公司佔地面積1370畝,員工1035人,年屠宰能力為6萬頭,是淄博市境內唯一一家肉牛定點屠宰廠。
2009年該公司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成為高青縣第一家進入資本市場運營的企業。經過近十年的探索發展,公司現已形成集飼料加工、有機杏鮑菇種植、黑牛繁育養殖、屠宰排酸、精細分割、冷鏈物流、質量追溯、沼氣發電、農業觀光旅遊、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完整循環產業鏈。
□ 本報記者 魏茜茜
養牛業的球型產業鏈
「普通黃牛的飼養周期需要18—24個月,黑牛則需要28個月,成本在2萬元—2.5萬元,屠宰後每頭平均售價在6萬元—7萬元之間,看似收益很高,但在整個飼養過程中需要不斷投入飼料成本,收益率並不高。」22日,在黑牛繁育養殖區內,山東大地肉牛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孝國向記者倒出了苦水。
面對養殖人工成本、運營成本、飼料成本逐年升高的壓力,大地肉牛又是如何走出困境?
鄭孝國告訴記者,高青縣玉米種植面積達55萬畝。公司長年存欄2萬頭,一頭牛一年能吃掉5畝地的玉米秸稈。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公司建立了30畝的秸稈青貯池,可儲存10萬畝地的玉米秸稈,供2萬頭肉牛食用一年。
在此基礎上,公司與省農科院合作研發了擁有自主產權的循環利用的獨特配方與模式,利用玉米秸稈工廠化種植杏鮑菇,將菌渣發酵成菌絲蛋白養牛,養殖肉牛的排洩物進行沼氣發電。
鄭孝國說,目前公司杏鮑菇產量為日產20噸,日淨收益有近60萬元,二期達產後日產合計達到60噸,能產生120噸菌棒。按照1/3的精料替代率,日產60噸杏鮑菇達產後,公司的杏鮑菇配方養殖可以使日均存欄量達到1.8萬頭,全年可節省養殖飼料成本3600萬元,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多噸。
鄭孝國利用牛糞,投資3100萬元新上沼氣發電項目,年發電量可達1600萬千瓦時。沼渣、沼液按標準化工序製成優質有機肥料,能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用於發展生態農業種植,供應周邊農戶種植兩萬畝綠色有機蔬菜和瓜果。
樹起肉牛品牌新標杆
不管是在農貿市場、超市還是餐廳,牛肉不像菸酒能帶著商標出現在顧客面前,通常在進入廚房後,就被撤掉商標。鄭孝國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以此為商機,準備把大地肉牛打造成中國肉牛行業中第一個品牌企業。
鄭孝國介紹,大地黑牛是公司通過現代生物技術結合常規育種技術用日本和牛與魯西黃牛進行雜交改良,經過反覆篩選優化後培育出的新型高檔肉牛,顯著的特點就是大地黑牛肌間有大理石紋,肉質香嫩;脂肪中含有高達75%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只在部分深海魚類和少量植物種子中才含有的歐米茄-3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更高。
「企業框架、黑牛運作、營銷以及管理模式都已基本成型,在做品牌方面,可以通過資源整合,向全國甚至全球的電商、物流、超市等渠道招商,擴大影響力,把品牌做紮實。」鄭孝國說。
如今,公司找準方向,與魯商集團合作承擔國家「863」冷鏈物流質量追溯項目,把公司產品運送到超市、餐飲酒店。目前大地肉牛已在全國各大型連鎖超市建成70多家專櫃直營店,同時從去年起,發展了十幾家大地黑牛專賣店,產品供不應求。
「像中國豬肉行業有雙匯、雨潤這樣的龍頭企業,他們能主導整個豬肉市場價格。但在國內的肉牛行業,約有2.6萬家屠宰場,龍頭企業的產量只佔到不足百分之五,而且至今也沒有出現一家領頭的品牌企業,像我們這種大規模生產牛肉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我們希望藉助資本市場運作,通過整合併購,成為中國第一個肉牛行業的雙匯企業。」鄭孝國告訴記者。
牛文化產業園做足牛文章
走在大地肉牛公司廠區內,記者總能看到關於牛的書法、書畫。而這些作品都出自鄭孝國的筆下,他喜歡牛,更喜歡畫牛,閒不住的他近年來又籌備打造一個中國大地黑牛文化產業園。
2012年,公司依託山東高青優越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以及公司大地黑牛產業背景,計劃總投資2億元,打造佔地300畝,以培育「大地黑牛、杏鮑菇黃金搭檔」為重點的大型農業牛文化產業園,
據了解,園區劃分為九大區域:黑牛養殖參觀區、工廠化有機杏鮑菇種植觀賞採摘區、精飼料生產與秸稈青貯區、沼氣發電有機肥區、有機蔬菜種植採摘區、牛文化主題公園博物館區、產業科技研發辦公區、肉牛交易區、農業觀光休閒特色餐飲區。
目前大地黑牛文化產業園還在建設階段,預計在2015年12月份全部竣工。屆時,遊客可在園區內觀賞杏鮑菇養殖的工藝流程及有機杏鮑菇採摘的工廠化淨化車間、生態魚休閒垂釣的人工島湖,在鬥牛場內欣賞鬥牛、騎牛表演,品嘗最為新鮮的世界頂級品質大地黑牛牛肉及「菌中之王」杏鮑菇絕頂搭配美食的篝火晚會。
公司預計文化產業園投入使用後,每年的經濟效益可達到4000多萬元。
如今,公司擁有45名專業科研人員組成的產品開發團隊,並設有高檔優質肉牛及生物科技研發中心。未來,公司還將進一步研發包括牛皮、牛血紅素、膠原蛋白、軟骨素等生物科技工程,繼續拉長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