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說一說孩子愛問這項能力,也想說一下我的另一個「親兒子」「孩子愛問」——百科手繪動畫視頻。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講,愛提問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每個孩子從2歲左右開始,都會經歷「十萬個為什麼」的時期:
媽媽,為什麼天是藍的?
為什麼要下雨?
為什麼有彩虹?
我是從哪兒來的?
……
養過娃的人都知道,家有好奇寶寶有多恐怖,大多數家長都逃不過這樣的「靈魂拷問」,媽媽不變成一本百科全書是完全應付不了的。
很現實的問題是,變不成百科全書的家長,往往只能「××搜索」,嗯……搜出來的結果還不一定是權威科學的。
我想說的是,我們家長千萬不要忽略了孩子的這項能力,隨便回答草草了事,其實喜歡提問可是撬動孩子大腦智慧的有力槓桿。
其實啊,喜歡天馬行空地提問,這是孩子學習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提問題實際上是孩子思維活動的起點。學齡前孩子的每個「為什麼」都在為他們構建著整個世界最初的樣貌。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提出過:孩子提的問題越多,在童年早期認識的周圍事物也就越多。
如果你希望孩子聰明又博學,那就一定要教會他們如何思考,養成反覆地問「為什麼」的習慣。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過程正是一種分析事物,掌握其本質的探究方法,並且在學習和生活中被大量應用著。
「孩子愛問」視頻每一集的主題正是一個個孩子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每一節具體內容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給孩子做出非常有趣的解答。每一集「孩子愛問」視頻裡都有30個特別好玩的主題,比如:
我是從哪兒來的?
為什麼會尿尿?
為什麼會放屁?
為什麼有時候會拉不出臭臭,為什麼老是要剪指甲?
為什麼要換牙?
鳥為什麼會飛?
貓貓為什麼愛舔毛?
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一到晚上太陽公公就下班了?
△ 來源:萌芽級S2-小小愛問官
這些問題都是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搜集而來的,基本上所有的問題都是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經常會問到的,十有八九你也可能被孩子問到過的,所以我家孩子每次看都津津有味,常常跟我主動要求學習,我在和孩子們學習的時候,自己也樂在其中。
作為家長,別小看這些問題,其實,孩子每一個小問題裡都藏著大知識,更是科學探索的開端。
比如,在生命科學上,像是孩子拉不出臭臭這樣讓人煩躁的事情,看起來很俗,其實卻是大事情。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會發現,孩子可以掌握的知識概念包括了大腸構造和大腸蠕動的全過程。
再比如生活中我們免不了跟討論孩子剪指甲的事情,這同樣也可以是平常小事中蘊含的大知識。
這裡幫助孩子了解的概念包括了硬角質蛋白和甲根等,這都是非常形象的概念。
為什麼說愛提問的孩子會更聰明?
實際上這是由大腦的發育機制決定的,每個孩子提問的時刻,都是孩子激活大腦的過程。當父母並不急於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大腦就會形成一個獎賞的迴路,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反之,大腦就會停止「開發」相關的能力。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孩子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開發自己的小腦袋瓜,孩子越問才能越聰明。
很多孩子在看完「孩子愛問」之後,不僅可以牢牢記住視頻中的知識點,還會由此延伸出更多的提問,激發了孩子的探究精神。
我想,這就是「孩子愛問」的魔力了。
其實,「孩子愛問」結合了國際上非常流行的STEAM教學方式,每一集都給孩子一個完整課題,讓孩子們去主動思考,以問題為導向探索答案,讓孩子能夠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一個智慧的父母,應當是會提問、會引導、會應對孩子提問的父母。教育的過程,就像是為孩子大腦寫入程序的過程。程序運行得是否順暢、交互是否友好,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編程人員」,即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問答與交流。
如果我們家長胡亂搪塞,敷衍作答,對孩子來說,等於失去了很多寶貴的啟蒙和成長時機。
「孩子愛問」之所以能成為父母的「育兒神器」,正是因為它不光能給孩子的每一個提問進行科學的引導和解答,也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互動示範。
每一集視頻都有固定的學習模塊,為孩子日常會感興趣的問題創設提問與回答的情境,觀看每一集動畫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的過程。
比如,「我們為什麼會放屁」這節動畫中,有固定的3個小模塊,按照順序是「親子對話場景引入(提出問題)→手繪動畫片(解答問題)→我來動腦筋(思考問題)」。▼
比如,啟蒙級玩轉地球中有固定4個小模塊,按照順序是「親子對話場景引入(提出問題)→地球主題手繪動畫片(解答問題)→我來動腦筋(思考問題)→地球轉轉轉(知識延展)」。▼
這樣,通過不斷地重複,孩子能夠很快適應這樣的學習方式,主動進行思考,以後再遇到好奇的問題時,也可以按照視頻中滲透的思維模式去解答,這樣孩子就學會如何去主動學習了,對學習任何知識都是有幫助的。
在觀看動畫學習的過程中,也在每個關鍵的引導節點增加了「互動環節」,這樣孩子不僅可以跟著節奏觀看視頻,當我們發起提問時,孩子還可以更聚焦發散思考。
中間在核心概念和知識點時候,還會出現提示,一個小朋友手舉著練習冊向孩子提問,引導孩子們去留意練習冊上圍繞這個知識點的核心題目,這便是學習線索,也幫助孩子增強自覺學習的意識。
而在每集視頻結束後,都會有一個思考提問。好的提問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而深入淺出的問題,也會鼓勵孩子在知識探索的路上更積極、有趣地走下去。
給了孩子大約3秒鐘的思考時間之後,再給出答案。
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不光能學到知識,還能跟著視頻動畫的引導進行主動思考和發散思維,在每集5分鐘左右的時間裡孩子也能保持非常難得的高度專注和思考狀態。
給學齡前孩子啟蒙是有技巧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家長在教導孩子時一定要遵循具象→抽象→具象的順序來進行,這也是由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規律決定了孩子認識新事物必須經過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我們人類的學習過程也是不斷經歷著相同的過程。
舉例來說,「孩子愛問」中有一個主題是「為什麼星星會一閃一閃」,這是很多孩子都會好奇的問題呢。如果孩子問你「媽媽,為什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呢?你會如何回答?
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孩子:這是因為星星穿過大氣層的緣故,那麼孩子肯定是一臉懵的狀態。但如果把這樣抽象的概念變成具象的描述,並且通過每集3-5分鐘手繪動畫視頻動畫的講解形式,孩子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
比如在「孩子愛問」當中用了星星到地球的旅程來描述星星穿過大氣層這個過程,非常地生活化,從孩子可以理解的體驗出發,大大降低了科普的難度。
首先,星星的光芒到達地球上是一段旅程:
到達地球後會遇到大氣層,這個大氣層就是地球周圍的空氣:
大氣層的阻礙對光的路徑產生了影響:
光在傳到眼睛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變化:
有了這個動畫,當我們跟孩子描述起「天生的星星為什麼會一閃一閃」的時候,其實不用說太多,孩子都能夠輕鬆地明白,對於光的折射、大氣層的作用等科學概念了解得就更透徹了!
「孩子愛問」中還運用了很多類比的方式給孩子講解知識,把那些抽象的,深奧的科學知識與孩子們日常熟悉的東西聯繫起來,學起來就不難了。
比如用擬人的方式來解釋彩虹的形成過程。「……七個小朋友一起穿過三稜鏡之後,就會往不同的方向跑開……」
以數學上常用的類比方法為例,家長在跟孩子做百科知識學習的時候,肯定特別頭痛數字的數字,比如我們談到太陽的光和熱,太陽每秒鐘都會有440萬噸氫氣轉化為光和熱,這基本上是兒童百科標配科普內容哦。好啦,孩子下一個問題一定是,「那媽媽,440萬噸是多少呢?」
在「孩子愛問」裡,會告訴你非常多巧妙應對數學問題的方式,而數據類比就是非常形象的教學方法。同樣數據類比引導是和示範在「孩子愛問」裡也會大量的應用。
我們在這裡用的是一臺大卡車來作類比,440萬噸到底有多重呢?看看下面的示範就知道了,這個講述過程對於低幼孩子來說,是知識的簡化,並且豐富了知識的厚度。你是不是也學到了呢?
這麼一解釋,感覺自己以後對孩子的知識盲區也沒有那麼手足無措了呢?
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愛問」內容呈現手法非常小的一部分,每一集動畫裡都可以看到獨一無二的講解思路,讓我們明白原來學齡前的啟蒙可以這麼有趣,而且在生活細節裡隨時都可以展開。
動畫是幫助孩子積累基礎知識的重要途徑,但僅僅只是動畫視頻當然是不夠的。如何可以讓孩子把學到的百科知識,跟自己的生活關聯起來,並且真正體驗「教育即生活」的含義,也需要我們提供更多的支持。
「孩子愛問」的動畫視頻也有遊戲練習冊,在孩子看完動畫後,還可以用練習冊和孩子進行互動,幫助孩子真正學透並掌握每個知識點,檢驗和應用所學到的知識並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儲備。
練習冊是可撕設計,孩子在看每一個視頻之前,提前找出配套的幾張練習頁,在看完視頻後,就可以根據對應的內容來完成練習冊的主題了。
比如在「為什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主題裡,設計了剪貼遊戲。畫出光線的偏移路線,引導孩子思考:「如果一個小妹妹想看到星星的話,她站在哪裡才能看到呢?兩顆星難度,這考驗了孩子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以及從視頻動畫中提取關鍵知識點的能力。
對於剛入門的孩子來說,設計了一顆星的遊戲活動,比如讓孩子通過連線遊戲的方式,先感受光線進入大氣層的路徑,按照序號,把點連起來,就可以知道星星上的光是怎麼樣來到我們眼睛裡的了。
這些都是契合孩子的理解,通過動畫、練習冊的手繪示範,還有父母的講解,這些知識便可以在孩子腦海中紮根,成為啟發孩子知識學習的種子。
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常見的能力發展手工練習,比如連線、單詞、推理、找一找、塗色、製圖、剪貼、數數、邏輯判斷等多種遊戲,也經常用來輔助孩子做多學科融合性學習。
在啟蒙級之玩轉地球中,額外配套了30集手工演示,裡面製作步驟很清晰,孩子可以在文字的引導下逐步操作。每一集對應的手工製作視頻的末尾,還貼心附上了重點知識的總結和歸納,讓孩子們在完成手工製作的同時,再記一次知識點。孩子可以邊看邊操作,動手學習的效果更好。
▲來源:啟蒙級第1集配套手工模型視頻
▲來源:啟蒙級第1集配套手工模型視頻
完成這樣一整套的流程,就相當於孩子在家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課題探究式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孩子愛問」系列百科動畫總共有3個主題系列,每一系列可以獨立學習,也可以連續學習,用於拓展知識面和知識深度,它們分別是:
-萌芽級S1
-萌芽級S2
-啟蒙級之玩轉地球
每個系列都有30集手繪動畫,給孩子科普了近百個知識點,3個系列的動畫視頻孩子看下來也能積累非常豐富的知識庫。
其實,孩子是否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這意味著TA是不是在觀察,是不是在用心聆聽,是不是在主動思考。提問的過程也是在逐漸培養孩子未來競爭很重要的觀察能力、傾聽能力和思考能力。
這樣的能力培養方式,我們父母應當從小為孩子有意識地引入,讓孩子感受知識所帶給他們的無盡奧秘、思維模式對他們學習的提升,這些都會變成孩子將來實打實的影響和改變。
好的教育關鍵在於「點亮」和「喚醒」,「孩子愛問」這樣有趣又適合學齡前孩子的學習方式,我希望可以讓更多家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