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是孩子們成長的搖籃,是孩子們步入社會的最強後盾和第一級臺階。學校應該是最安全、最陽光的地方,因為那裡朝氣蓬勃,那裡書聲琅琅。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強勢、暴力、目中無人,只是因為後天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才導致孩子性格上存在差異,變得目無法紀、自私自利。
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之間只存在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分別。校園欺凌主要表現在欺負弱小的同學,使其在身體和心理上受到侮辱和傷害。校園欺凌都是重複發生的,絕對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欺凌者隨著受害者的「懦弱、無助」,父母的不加管教,而逐漸加大攻擊力度。
校園欺凌現象顯然已經成為了學校的常態,不管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都存在校園霸凌,甚至連幼兒園都存在霸凌現象,他們也會排擠、冷落別的小朋友。
9月13日,「廣東一13歲女生在樓梯間被多人毆打」的視頻在網上流傳。
這樣的校園霸凌事件真的不是個例了,比這種情況更嚴重的大有人在。
反觀這些案例,哪一個被欺凌的孩子不是身心俱疲、難過至極。被欺凌者大多都是性格內向、不善交際、膽小懦弱或ta太優秀,受人妒忌,而欺凌者則是囂張跋扈、缺少關心、目中無人、缺乏教養。
養成孩子這樣的性格,都是家庭教育的責任,父母則首當其衝。
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純潔無暇的,他們沒有好壞之分、沒有性格差異。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變成這樣?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的教育問題,孩子的行為一切都有跡可循。
在《少年的你》中,周冬雨扮演的陳念,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中,媽媽為了躲避債務四處流竄,為女兒更是不管不顧,在陳念受到欺凌時也沒有給予關心和幫助;欺凌者魏萊,她家境富裕,從她媽媽的言語中就能感受到那種優越感,為她規劃好了未來。
魏萊卻因為高考失利,她的父親一整年都不和她說話,她想要成為父母期望中的人上人,所以她不允許別人比她優秀,她的霸凌直接導致了一個女孩的死亡,但是她絲毫沒有愧疚和害怕,還是繼續選擇霸凌其他比她優秀的人,想要把她們變成同類人。
這兩人的悲劇,難道不是家庭教育的失責嗎?
一個不聞不問,一個漠不關心。
陳念在受審時曾質問懷孕的女警:
我是被欺凌者我有錯嗎?我尋求過幫助,可是有用嗎?如果是這樣一個不安定的社會,你忍心把你的孩子生出來嗎?
每一問都擲地有聲,每一問都充滿否定。被欺凌的人身心受到的傷害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理解的,那是一種羞辱和毀滅。
攻擊性是校園暴力的源頭,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心理專家研究表示,當一個人受到了挫折時,容易引發情緒上的衝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容易暴動,也是和父母「作對」的關鍵時期。受到挫折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被人排擠、被父母辱罵、遭朋友背叛等。根據調查得知,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攻擊性行為。
現如今,獨生子女眾多,大多在家都是稱王稱霸,由於父母的溺愛、長輩的驕縱,很容易就養成了心胸狹隘、自私、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心態,這也是導致校園暴力的主要因素。
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和家庭教育存在著必然的聯繫。教育中我們常常忽視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只注重了物質上的滿足。
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孩子自然有樣學樣,沾上不良習慣。父母的管家方式也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管教的方式過嚴或過於溺愛、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沒有安全感,父母之間的爭吵等不良情緒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產生不利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無視、冷漠都會潛移默化地傳染給孩子,使得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人格障礙,或自卑或高傲,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父母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如果出現情緒低落、心情沮喪,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地開導孩子、鼓勵孩子,幫助孩子發洩出不良情緒。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少年的你》中,陳念的同學自殺了,警方在詢問陳念時,上課鈴聲響起來了,校長卻說:「讓她去上課吧,高三的學生耽誤不起」。一條鮮活的生命還不如耽誤的課程。
教師被沉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升學率壓著,學生也被老師布置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師生間處於一種緊張的關係中,很少有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由於他們學習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別人貼上「壞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籤,時時處處地受到別人的歧視。
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孩子」、「差學生」從內心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他們認為,老師和同學這樣對待他們是不公平的,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從行動上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裡師生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即學生打老師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學習不好的學生與老師之間。
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一視同仁、以身作則,而是採取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在這種情形下,由於老師的打罵,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校園暴力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校園暴力的誘因還有很多,比如社會上的誘惑,很多在校學生在和社會上的人接觸後,也會沾染上不良風氣,對周圍的同學進行施暴。學校應該加強對外來學生、社會人的監管,杜絕不良少年接觸、霸凌在校學生。
校園欺凌最常見於初中和高中時期,那個年齡段都是比較衝動的時期,易暴易怒,對看不順眼的同學便會拳打腳踢。操場、樓梯間、班級後面、公園裡面、廁所等地都是打架鬥毆的主要場所,學校和老師必須要予以重視,加強管理,不要逃避責任,忽視兒童安全。
校園暴力重在於防範而不是彌補,彌補好的傷口永遠都有傷痕。只要我們注重了家庭教育、完善了學校監督、改良了社會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校園欺凌事件。
不能因為他是孩子就低估了他傷害人的「本事」,對欺凌者的放縱就是對被欺凌者的殘忍。每一個孩子我們都應該溫柔以待,而不是因為是孩子而一帶而過。犯了錯誤就要用敢於承擔後果的勇氣,我們常常教育孩子「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難道霸凌不算錯嗎?
校園欺凌是全世界範圍內的普遍現象,老師和學校是抵禦的前線,家長和公安機關乃至全社會則構成了守護校園安全的後盾。家庭的教育、學校的重視、社會的責任更是構成了整個防霸凌教育體系。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