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家書」系列音頻今日上線荔枝APP!家書紙短情長,家國之歌...

2020-12-15 大洋網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古以來,家書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家庭成員、親人之間情感表達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形式。紙短情長,家書中包含的濃濃親情,常使人動容。

庚子春日,新冠疫情的陰影籠罩大地,億萬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或離家逆行、或堅守崗位、或海外援助,以不同的方式與疫情戰鬥……在這個特殊時期,作為用於報平安和訴衷腸的載體,家書再一次成為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橋梁。

那些沉澱在心底或溫暖或思念的話語,那些流淌在筆頭紙間或鄭重或內斂的心聲,終將匯聚成2020年不可磨滅的記憶。

2020年2月,為展現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抗疫精神,講好抗疫故事,傳播家國情懷,廣州市社科聯、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市委網信辦聯合主辦,廣州市孝道文化研究會承辦的「疫情下的家書」傳播展示活動正式推出,並面向全國徵稿,該活動同時成為第九屆廣州學術季的重磅活動之一。截至5月底,活動共收到全國各地及海外人士近3000篇來稿,其中不僅有書信,還有詩詞和其他文體作品。

為更好地展示優秀家書,講好疫情故事,傳遞家國情懷,活動方發起製作了「疫情下的家書」系列音頻,並於今日正式上線荔枝APP。

「疫情下的家書」:講述抗疫故事 傳遞家國情懷

「疫情下的家書」線上音頻節目包括「四海一家」、「家國同在」、「醫者仁心」、「守望相助」四個系列共42期,依次反映中華兒女如何演繹思家愛國和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感悟、最美勞動者如何堅守崗位譜寫感人至深的鏗鏘「戰疫」之歌、最美「逆行者」如何用血肉之軀築起守護健康的鋼鐵長城、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關懷如何陪伴我們跨越寒冬。

「疫情下的家書」線上音頻節目自今日起,每周上線一個系列。第一批「四海一家」12篇音頻節目出自海外來鴻——身在日本、英國、美國、柬埔寨、俄羅斯等國外以及港澳臺地區的同胞在疫情期間與家人、朋友的往來書信。

「疫情下的家書」講了這些故事

1.「四海一家」系列,有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關懷和問候,更有對抗疫前線親人的牽掛。

作為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我們雖然身在海外,卻仍然心繫祖國。我們在佩戴口罩的前提下堅持授課,同時我們也會解答他們提出的關於武漢疫情的問題,讓他們對此次疫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柬埔寨當志願者的華東交通大學研究生郭紫薇寫給父母的家書

大年初一,浙江杭州的陳瑤給嫁到臺北的大表姐寫信說:「隔壁家張叔的女兒也和你一樣,去年光榮地成為了一名白衣天使,在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裡,她毅然選擇留守一線。」

華南師範大學李梓鈺給在海外留學的表哥寫信,告訴他:「堂姐從醫已有五年,疫情期間,她整日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白皙的臉上已經有了因長時間佩戴口罩而壓出來的紅痕,還有兩頰的那一片疹子。而她也不過二十七歲。」

2.「家國同在」系列,講述了醫護、警察、交通、運輸、消防等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社區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的故事,也有參與武漢醫院建設者、因疫情被隔離者、高考生的特殊經歷。

大年初三院裡招募一線工作人員,你毫不猶豫地背著父母偷偷報了名。母親知道你的決定之後,擔心得整晚失眠,在背後偷偷掉眼淚,但最後還是支持你的選擇。他們知道你已經有了堅硬的羽翼,可以獨自面對疾風驟雨,不再是需要他們保護的小女孩,於是放手支持你去探索更廣闊的天空,守護心中的信仰。

——中山大學學生陳澤曼寫給援鄂抗疫的姐姐的家書

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帥栩潔給連續值守在高速公路7個通宵的舅舅寫信說:「堅守著,戰鬥著,就是不平凡。」舅舅對外甥的回覆是:「我得對得起這身警服。一些兄弟衝鋒前往湖北省運輸醫療物資,我得在後方守好陣地啊!」

山東泰安張晨旭的父親是支援武漢醫院建設者。大年初二傍晚,張父接到廠裡打來要求復工電話,因為需要支援武漢醫院建設,工廠需要人手加急生產鋼材合金板。張父當晚就出發回廠了。張晨旭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等你上班走了之後,我看見垃圾桶裡你戴舊了的口罩,邊上都已經被灰塵染黑了,或許那兩邊的帶子沒有成『一隻耳』,你還捨不得換下來吧!」

3.「醫者仁心」系列,既有逆行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面對生死考驗時的真實感悟,也有湖北市民對白衣天使們的感激之情。

爸爸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中國人。爸爸需要到最前線去救治病人,與大家一起共同度過難關。現在你還太小,或許沒有辦法體諒爸爸,不理解爸爸離家去武漢,到現在已經好幾個月都沒回家了。但是爸爸想告訴你,男人要有擔當。

——內蒙古援鄂醫生馬文浩寫給兒子的家書

江蘇的顧文紅給侄女春雲寫了封信。作為援鄂醫療隊的一員,春雲在抗疫一線戰鬥了四十多天。期間,她最敬愛的奶奶離開人世。信中說:「老人家走的時候,她最疼愛的孫女正在前線救助生命!我希望你把對失去奶奶的痛和對奶奶的思念轉化為力量,去救助更多的人,以此來告慰奶奶的在天之靈。」

湖北宜昌市民江戎天、蘇勝在《寫給廣東親人的一封家書》中深情地寫道:「當最後一名出院確診病例與你們握手淚別,當荊州醫院終於『清零』,我們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們終於活下來了!一想到你們,我就淚如泉湧:廣東的親人,我們該怎樣感謝你們?」

4.「守望相助」系列,更多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災難面前相互的鼓勵、勇敢的堅守和共同迎接勝利的信念。

姐姐和她的兩名同學,還有我,共四個人從各自的壓歲錢中湊了1000多塊錢,在網上買了漢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所急需的醫用物品。既然我們不能上前線,那我們就在後方,盡我們所能為前線的將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六馬路小學生成威威寫給武漢小朋友的信

新疆大學生王玉(化名),在酒店隔離第10天時給媽媽寫信講述自己經歷的一點一滴,看到天上的星星,想得最多的是「家裡的花開了沒有」,最希望「媽媽仔細想一想女兒的優點,在我結束隔離回到家擁抱您時能誇誇我」。

四川外國語大學的學生萬春揚,給在日本的留學生朋友一鵬講述疫情帶來的對生命的感悟——「生命有其脆弱性,但它的能量是無窮的」。

……

「疫情下的家書」音頻:主播大咖青年學子齊參與

疫情下的家書,讓我們看到了各有境遇的芸芸眾生:生計受到疫情影響的普通人、因疫情隔離不能與父母見面的學生、堅持出警工作的消防員、海峽兩岸及全球各地人們之間的牽掛……人們通過家書,重新面對自我,重新感受家庭親情,重新審視國家,重新打量世界。這些誕生於特殊時期的家書,必將成為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憶。 

參與」疫情下的家書」音頻錄製工作的大咖和師生。

活動主辦方從近三千封書信中挑選出一批優秀感人的作品製作音頻,荔枝APP、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聲海工作室」、廣東財經大學文化創意與旅遊學院的師生積極參與了音頻錄製工作。受邀參與「獻聲」的還有:國內播音主持界大咖、廣東電視臺資深節目主持人王泰興,廣東省播音主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繼紅,廣東新聞廣播資深節目主持人佟冰,廣東電視臺新聞主播、十佳節目主持人李琳,暨南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有聲書億級播放量演播者王春瑞等。

荔枝APP政府事務總監梁朗然認為,選擇在荔枝上線疫情家書音頻,契合了平臺的年輕化屬性,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從中感受到更多在特殊時期堅守前行的力量。

「疫情下的家書「傳播活動:引導社會文明新風尚

5月18日,市社科聯召開」疫情下的家書「傳播展示系列活動工作協調會。

「疫情下的家書」系列活動自2月啟動至今,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隨著國內外疫情形勢的變化,其社會意義和影響已不再局限於抗疫本身,通過書籍、音頻、新媒體等立體化、多元化的傳播,更能夠引發人們對後疫情時代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審視與思考。

廣州市社科聯負責同志認為,「疫情下的家書」活動得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內外同胞的積極參與,其中逾半投稿者是年輕大學生,「疫情下的家書」音頻活動的錄製也以在校大學生為主力,展現出了當代中國青年在面對全國乃至全球性危機事件時的勇氣擔當和家國情懷。這一活動是市社科聯緊緊圍繞「育新人」使命任務的又一具體實踐。同時,此次活動持續時間長、傳播方式多樣,影響範圍廣泛,既立足當下也著眼未來,有利於引導和推動人們對公共衛生安全、社會治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反思。

廣州市委網信辦負責同志認為,「疫情下的家書」以書信這一特別方式,傳遞中國抗疫聲音和老百姓的故事,並通過網絡和新媒體等方式在全社會推廣傳播,多元化展示中國人民的抗疫精神和愛國愛家的情懷,有助於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並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

「疫情下的家書從老百姓的視角記錄與謳歌了許多最美逆行者的先進事跡,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銘記。但不可否認,這場疫情也暴露出諸多城市治理與公民文明素質的短板,如何讓『講文明、樹新風』在阻斷病毒傳播、推動市民健康安全生活方面更好發揮作用,成為這座城市的『新時尚』;如何持續推動社會文明素質提升,做好精神文明教育軟供給等工作,我們還任重道遠。」廣州市文明辦負責同志說。

據悉,「疫情下的家書」系列出版、傳播活動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其中由優秀來稿集結而成的《疫情下的家書》(上下冊)即將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發行。

相關焦點

  • 見信如面丨戰疫一線的「她們」寄來最美家書(音頻)
    掌上長沙《夜讀》欄目推出「見信如面」系列節目以來,受到廣大網友特別是女性朋友們的關注,這些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家書」,字裡行間流淌著家國情懷,展示著溫暖力量,也銘記著這場戰役中普通女性的真情與大愛。今天是第110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讓我們再次聆聽這些「最美家書」,在「紙短情長」中感受抗疫一線的「她」力量,並向身邊的每一個「她」致以深深敬意。
  • 展訊丨紙短情長——湖湘紅色家書詩詞主題書法展即將開展
    2021年1月1日長沙圖書館升級改造後的展廳全新主題展即將亮相16封紅色家書,28幅革命詩詞15位書法家精心書寫創作帶你一起走近百年湖湘黨史人物領略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和革命精神
  • 感受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感受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縱貫60餘年的時間長河,一封封家書紙短情長,字字情深意重,篇篇生動感人,字裡行間的「赤子之心」「家國情懷」卻始終如一,是我們學習革命先輩品格風範,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生動教材。   《紅色家書》體現了堅定的革命信仰。
  • 平安家庭 | @大家,這封家書紙短情長
    平安家庭 | @大家,這封家書紙短情長 2020-10-2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夜讀·見信如面丨一封疫情不能回家團圓的家書(有聲)
    夜讀推出「見信如面」系列節目《紙短情長 最美逆行》,每晚與大家分享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最美家書」,這些家書字裡行間流淌著家國情懷,展示著溫暖力量,也銘記著這場戰役中普通人的真情與大愛。就讓我們用一封封家書,為「最美逆行者」謳歌。
  • 沙畫版《安心家書》暖心上線!以獨特形式展現醫者仁心
    4 月 8 日,備受期待的沙畫版《安心家書》暖心上線,這是繼文字版、音頻版、歌曲版之後,《安心家書》的又一創新呈現形式。
  • 有聲家書第六期|給兒子的一封信
    家書,不僅是家人親友間溝通信息、表達情感的傳統方式,更凝聚著家國情懷,折射著時代變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書寫家書更成為傳遞信息,增強情感的獨特方式。一封家書顯擔當,一紙家書傳萬情,字裡行間展現著廣大人民群眾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 國學大會家書傳承家風家教,500封家書獲百萬點擊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2019國學大會進校園公益活動自開賽以來,不光收穫了小選手們的積極參與,也得到了學生家長們的廣泛支持,「國學家書」上線短短兩天,就收穫了近500封家書,點擊總數近100萬次。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國學的傳承不僅限於校園中的詩詞佳句,更體現在家庭的言傳身教之中。
  • 紙短情長寫人間真愛 一封家書訴家國情懷
    中工網訊 9月16日下午,由黃山學院工會女工委舉辦的「非常時期『一封家書』」徵文頒獎暨分享會在文昌南樓311會議室召開。校黨委書記汪楓出席會議並為獲獎作者頒獎,黨委委員、宣傳部(統戰部)部長張賽,校工會主席戴小寧及本次徵文比賽評委出席此次活動。徵文作者、校工會女工委委員、各分工會女工委員50餘人參加會議。
  • 紙短情長「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7封家書,古詩詞裡道盡思鄉
    就像杜牧的《旅宿》當中所說,這一等,也許就是一年「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我在清晨的時候做著回家的夢,但山長路遠,一封家書往往隔年才能送到。陸遊的《漁家傲.寄仲高》當中也表示「書回已是明年事」。尤其在戰亂年代,那時收到一封家書,是千金不換的事情。杜甫《春望》當中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夜讀·見信如面丨致「逆行」父親的一封家書(有聲)
    夜讀推出「見信如面」系列節目《紙短情長 最美逆行》,每晚與大家分享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最美家書」,這些家書字裡行間流淌著家國情懷,展示著溫暖力量,也銘記著這場戰役中普通人的真情與大愛。就讓我們用一封封家書,為「最美逆行者」謳歌。
  • 就地過年,松江這些小學生寫下家書遙寄相思
    見字如面,轉眼間,我們已經有兩年多未見了,本來想今年寒假回去陪您一起過年,但是黑龍江疫情嚴峻,媽媽把買好的車票又退了……」一筆一划書寫,一字一句傳情,思念和祝福從筆端流淌在素雅的信紙上,變為一封封家書。今天(1月18日),松江九亭小學的孩子們開展了「素箋暖心遙寄相思」活動。
  • 《寄父家書》:邢福義先生的家國情懷
    第三點,《寄父家書》的主要內容與啟示。家書主要是邢福義教授寫給他父親的240餘封家信,內容豐富,體現出一位知識分子,準確地說是一位學者,從青年中年時期走過的人生歷程,還有邢福義教授堅定的追求和頑強奮鬥的具體成果。家書裡處處都體現出這樣的具體內容,也體現這些追求奮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及貢獻。
  • 邂逅家書禮 江西工程學院開展「一封家書」線上展示館活動
    ,家書難忘。去大學生活是我離開家的第一次,雖然在我初、高中時期你不在我身邊,每天上學、放學、上班、歸家,這種兩點一線的生活,使我們變得更加忙碌,甚至來不及道聲好,同樣也來不及說兩句別,便匆匆轉身離開。時間如白駒過隙,十二年的小學、初中、高中生活轉瞬即逝。
  • 紙短情長竹報平安,中外家書文獻展在滬展出
    「竹報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書文獻展」日前在上海芊荷藝術空間開幕,展出翁同龢、羅振玉、鄭振鐸、陳夢家、孫毓修等名流家書原跡50通,以及與家書有關的信箋、信封30餘種。展覽為「小綠天樓中國古代書畫文獻整理工作室」(上海市2020年文教結合緊缺藝術創新人才工作室)階段性成果。
  • 和雅校園 | 紙短情長,一封家書讀懂舐犢情深
    從前,時間很慢,車馬很遠,一封家書跨越山水才能送到親人手中,薄薄數頁紙,承載萬重情,寫信人飽含深意,讀信人滿懷感動,那是人之摯情在尺素之間的激蕩。用家書傳遞愛,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最為含蓄,但卻真摯的情感表達方式,這在電子通訊極為發達的當今時代,更具儀式感和紀念意義。
  • 紙短情長,新縣中小學生誦讀紅色家書,傳承紅色基因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李筱晗 通訊員 王麗君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讀到這句時我不禁眼淚盈眶」「品讀紅色家書,感受先輩偉大的精神力量,讀林覺民的《與妻書》,思緒被帶到往昔崢嶸歲月……」11月18日,新縣舉辦「誦讀紅色家書、傳承紅色精神」主題演講比賽
  • 《一封家書》回信|爸爸媽媽相信,我們的女兒是最優秀的!(音頻)
    路在前方,你在異鄉,我的心如同星河滾燙  明月寄情,金慄飄香,我的思念被秋風送往   收聽請戳下方音頻↓      荔枝新聞特別策劃《一封家書》,致敬家的守候者
  • 抗戰家書——軍人當有大情大愛
    家書,或柔或剛,或綿或堅,包羅著無數複雜又純粹的人世情感。抗戰家書,則更多了炮火硝煙味、豪邁家國情。紙短情長,訴不盡將軍壯志;墨淺情深,道不完英雄大愛。左權常常給家人寫信,戰場上烈火峻厲的英雄,在信中卻是溫和慈愛的兒子、丈夫與父親。自1940年11月12日給妻子寄出第一封信,直到一年多後血灑疆場,數十封給母親和妻子的樸素而深情的家書,記載了左權對家人的眷戀,對未來的憧憬,以及誓死赴國難的決心。
  • 「我在外面不需要記掛,見信如見面……」 抗美援朝上的那些家書...
    」它是連接官兵與家鄉和親人的紐帶給予他們無窮的精神力量70年後捧讀這些沾滿硝煙與血淚的戰地家書我們仍能感受到其中洋溢出的家與國、愛與思念、「軍輸很困難,常常吃不上飯,即使吃也是抓把雪和著面下肚,胃老是痛……」「我在外面不需要記掛,見信如見面,以後將你的心意寫信說明,以免我在外掛念……」滑動查看更多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