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古以來,家書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家庭成員、親人之間情感表達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形式。紙短情長,家書中包含的濃濃親情,常使人動容。
庚子春日,新冠疫情的陰影籠罩大地,億萬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或離家逆行、或堅守崗位、或海外援助,以不同的方式與疫情戰鬥……在這個特殊時期,作為用於報平安和訴衷腸的載體,家書再一次成為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橋梁。
那些沉澱在心底或溫暖或思念的話語,那些流淌在筆頭紙間或鄭重或內斂的心聲,終將匯聚成2020年不可磨滅的記憶。
2020年2月,為展現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抗疫精神,講好抗疫故事,傳播家國情懷,廣州市社科聯、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市委網信辦聯合主辦,廣州市孝道文化研究會承辦的「疫情下的家書」傳播展示活動正式推出,並面向全國徵稿,該活動同時成為第九屆廣州學術季的重磅活動之一。截至5月底,活動共收到全國各地及海外人士近3000篇來稿,其中不僅有書信,還有詩詞和其他文體作品。
為更好地展示優秀家書,講好疫情故事,傳遞家國情懷,活動方發起製作了「疫情下的家書」系列音頻,並於今日正式上線荔枝APP。
「疫情下的家書」:講述抗疫故事 傳遞家國情懷
「疫情下的家書」線上音頻節目包括「四海一家」、「家國同在」、「醫者仁心」、「守望相助」四個系列共42期,依次反映中華兒女如何演繹思家愛國和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感悟、最美勞動者如何堅守崗位譜寫感人至深的鏗鏘「戰疫」之歌、最美「逆行者」如何用血肉之軀築起守護健康的鋼鐵長城、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關懷如何陪伴我們跨越寒冬。
「疫情下的家書」線上音頻節目自今日起,每周上線一個系列。第一批「四海一家」12篇音頻節目出自海外來鴻——身在日本、英國、美國、柬埔寨、俄羅斯等國外以及港澳臺地區的同胞在疫情期間與家人、朋友的往來書信。
「疫情下的家書」講了這些故事
1.「四海一家」系列,有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關懷和問候,更有對抗疫前線親人的牽掛。
作為國際漢語教師志願者,我們雖然身在海外,卻仍然心繫祖國。我們在佩戴口罩的前提下堅持授課,同時我們也會解答他們提出的關於武漢疫情的問題,讓他們對此次疫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柬埔寨當志願者的華東交通大學研究生郭紫薇寫給父母的家書
大年初一,浙江杭州的陳瑤給嫁到臺北的大表姐寫信說:「隔壁家張叔的女兒也和你一樣,去年光榮地成為了一名白衣天使,在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裡,她毅然選擇留守一線。」
華南師範大學李梓鈺給在海外留學的表哥寫信,告訴他:「堂姐從醫已有五年,疫情期間,她整日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白皙的臉上已經有了因長時間佩戴口罩而壓出來的紅痕,還有兩頰的那一片疹子。而她也不過二十七歲。」
2.「家國同在」系列,講述了醫護、警察、交通、運輸、消防等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社區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的故事,也有參與武漢醫院建設者、因疫情被隔離者、高考生的特殊經歷。
大年初三院裡招募一線工作人員,你毫不猶豫地背著父母偷偷報了名。母親知道你的決定之後,擔心得整晚失眠,在背後偷偷掉眼淚,但最後還是支持你的選擇。他們知道你已經有了堅硬的羽翼,可以獨自面對疾風驟雨,不再是需要他們保護的小女孩,於是放手支持你去探索更廣闊的天空,守護心中的信仰。
——中山大學學生陳澤曼寫給援鄂抗疫的姐姐的家書
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帥栩潔給連續值守在高速公路7個通宵的舅舅寫信說:「堅守著,戰鬥著,就是不平凡。」舅舅對外甥的回覆是:「我得對得起這身警服。一些兄弟衝鋒前往湖北省運輸醫療物資,我得在後方守好陣地啊!」
山東泰安張晨旭的父親是支援武漢醫院建設者。大年初二傍晚,張父接到廠裡打來要求復工電話,因為需要支援武漢醫院建設,工廠需要人手加急生產鋼材合金板。張父當晚就出發回廠了。張晨旭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等你上班走了之後,我看見垃圾桶裡你戴舊了的口罩,邊上都已經被灰塵染黑了,或許那兩邊的帶子沒有成『一隻耳』,你還捨不得換下來吧!」
3.「醫者仁心」系列,既有逆行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面對生死考驗時的真實感悟,也有湖北市民對白衣天使們的感激之情。
爸爸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中國人。爸爸需要到最前線去救治病人,與大家一起共同度過難關。現在你還太小,或許沒有辦法體諒爸爸,不理解爸爸離家去武漢,到現在已經好幾個月都沒回家了。但是爸爸想告訴你,男人要有擔當。
——內蒙古援鄂醫生馬文浩寫給兒子的家書
江蘇的顧文紅給侄女春雲寫了封信。作為援鄂醫療隊的一員,春雲在抗疫一線戰鬥了四十多天。期間,她最敬愛的奶奶離開人世。信中說:「老人家走的時候,她最疼愛的孫女正在前線救助生命!我希望你把對失去奶奶的痛和對奶奶的思念轉化為力量,去救助更多的人,以此來告慰奶奶的在天之靈。」
湖北宜昌市民江戎天、蘇勝在《寫給廣東親人的一封家書》中深情地寫道:「當最後一名出院確診病例與你們握手淚別,當荊州醫院終於『清零』,我們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們終於活下來了!一想到你們,我就淚如泉湧:廣東的親人,我們該怎樣感謝你們?」
4.「守望相助」系列,更多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災難面前相互的鼓勵、勇敢的堅守和共同迎接勝利的信念。
姐姐和她的兩名同學,還有我,共四個人從各自的壓歲錢中湊了1000多塊錢,在網上買了漢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所急需的醫用物品。既然我們不能上前線,那我們就在後方,盡我們所能為前線的將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六馬路小學生成威威寫給武漢小朋友的信
新疆大學生王玉(化名),在酒店隔離第10天時給媽媽寫信講述自己經歷的一點一滴,看到天上的星星,想得最多的是「家裡的花開了沒有」,最希望「媽媽仔細想一想女兒的優點,在我結束隔離回到家擁抱您時能誇誇我」。
四川外國語大學的學生萬春揚,給在日本的留學生朋友一鵬講述疫情帶來的對生命的感悟——「生命有其脆弱性,但它的能量是無窮的」。
……
「疫情下的家書」音頻:主播大咖青年學子齊參與
疫情下的家書,讓我們看到了各有境遇的芸芸眾生:生計受到疫情影響的普通人、因疫情隔離不能與父母見面的學生、堅持出警工作的消防員、海峽兩岸及全球各地人們之間的牽掛……人們通過家書,重新面對自我,重新感受家庭親情,重新審視國家,重新打量世界。這些誕生於特殊時期的家書,必將成為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憶。
參與」疫情下的家書」音頻錄製工作的大咖和師生。
活動主辦方從近三千封書信中挑選出一批優秀感人的作品製作音頻,荔枝APP、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聲海工作室」、廣東財經大學文化創意與旅遊學院的師生積極參與了音頻錄製工作。受邀參與「獻聲」的還有:國內播音主持界大咖、廣東電視臺資深節目主持人王泰興,廣東省播音主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繼紅,廣東新聞廣播資深節目主持人佟冰,廣東電視臺新聞主播、十佳節目主持人李琳,暨南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有聲書億級播放量演播者王春瑞等。
荔枝APP政府事務總監梁朗然認為,選擇在荔枝上線疫情家書音頻,契合了平臺的年輕化屬性,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從中感受到更多在特殊時期堅守前行的力量。
「疫情下的家書「傳播活動:引導社會文明新風尚
5月18日,市社科聯召開」疫情下的家書「傳播展示系列活動工作協調會。
「疫情下的家書」系列活動自2月啟動至今,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隨著國內外疫情形勢的變化,其社會意義和影響已不再局限於抗疫本身,通過書籍、音頻、新媒體等立體化、多元化的傳播,更能夠引發人們對後疫情時代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審視與思考。
廣州市社科聯負責同志認為,「疫情下的家書」活動得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內外同胞的積極參與,其中逾半投稿者是年輕大學生,「疫情下的家書」音頻活動的錄製也以在校大學生為主力,展現出了當代中國青年在面對全國乃至全球性危機事件時的勇氣擔當和家國情懷。這一活動是市社科聯緊緊圍繞「育新人」使命任務的又一具體實踐。同時,此次活動持續時間長、傳播方式多樣,影響範圍廣泛,既立足當下也著眼未來,有利於引導和推動人們對公共衛生安全、社會治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反思。
廣州市委網信辦負責同志認為,「疫情下的家書」以書信這一特別方式,傳遞中國抗疫聲音和老百姓的故事,並通過網絡和新媒體等方式在全社會推廣傳播,多元化展示中國人民的抗疫精神和愛國愛家的情懷,有助於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並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
「疫情下的家書從老百姓的視角記錄與謳歌了許多最美逆行者的先進事跡,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銘記。但不可否認,這場疫情也暴露出諸多城市治理與公民文明素質的短板,如何讓『講文明、樹新風』在阻斷病毒傳播、推動市民健康安全生活方面更好發揮作用,成為這座城市的『新時尚』;如何持續推動社會文明素質提升,做好精神文明教育軟供給等工作,我們還任重道遠。」廣州市文明辦負責同志說。
據悉,「疫情下的家書」系列出版、傳播活動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其中由優秀來稿集結而成的《疫情下的家書》(上下冊)即將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