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父家書》:邢福義先生的家國情懷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寄父家書》,邢福義著,商務印書館2018年4月第一版,68.00元

  「不管做大事小事,他都很認真」

  陳章太(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

  我拿到這本《寄父家書》以後,整整3天大概地讀了一遍,心裡很不平靜,有很多感受,也有很多回憶和很多感悟。

  第一點,我與邢福義教授的交往。1956年我從廈門大學調到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當時兩個研究院沒有分開,都歸中國科學院,我主要在做科研工作。特別是1963年,我的老師、《中國語文》主編丁聲樹先生把我從方言研究室帶到《中國語文》編輯部,讓我做副主編兼語言所的常務副所長。《中國語文》復刊以後是呂叔湘先生當主編,他當時也是我們語言所的所長。這個工作讓我與邢福義教授有不少接觸和交往,他的很多學術成果和重要的論文都是在《中國語文》上發表的。

  跟邢福義教授接觸以後,我們逐漸成為老朋友,而且是老同仁和同行,至今相交數十年。我們經常在他身體不好的時候、家庭碰到困難時、長期臥病時通電話,兩個禮拜前我還跟他通過一次電話。當時他很激動,說現在多少還能做點事,但年紀大了。我生於1931年,今年已經87歲了,年紀大了以後精力不夠,已經做不了什麼事情,所以我很敬佩他,能長期堅持寫作,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他說「這也許是我的命吧,決定了我走上這條路,就會一直走下去。」

  我們接觸以後彼此很了解,交談得很投機,有很多想法包括對人生的感悟和學術觀念很相近。跟他交往的過程中,我都是有什麼想法就直說,我從他那裡得到了不少的教育,我很感謝他對我的幫助。

  第二點,在交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邢福義教授育人治學的重要特點。他很重情義。我把他的育人治學概括為24個字:「品德高尚,富有愛心,治學勤奮,成就卓著,做事認真,講求實效」。這是我個人的意見,不一定準確地概括了他所有的特長特點。不管做大事小事,學校的事、教師的事、社會的事、家庭的事,他都很認真。他還盡心盡力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他培養學生非常認真,要求很嚴格,但是又很寬容,他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學生。他培養的一批又一批學生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國家、社會做出了貢獻,這也屬於他的一大成就。

  第三點,《寄父家書》的主要內容與啟示。家書主要是邢福義教授寫給他父親的240餘封家信,內容豐富,體現出一位知識分子,準確地說是一位學者,從青年中年時期走過的人生歷程,還有邢福義教授堅定的追求和頑強奮鬥的具體成果。家書裡處處都體現出這樣的具體內容,也體現這些追求奮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及貢獻。家書中有許多重要的事實,還呈現出很多深刻的哲理,對我們,特別是對青年學子有重要的啟示,值得我們認真閱讀。

  「邢先生是有情有義的人」

  周清海(新加坡國立大學兼任教授)

  我和邢福義先生是多年的老朋友。用「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最能描述我和他的交情。我曾對他的學生說:邢先生是「有情有義」的人。

  1985年,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我們認識了。1994年,我負責籌建了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1997年,我給他發了聘書,請他到中心來半年,從事華語語法研究。大學向他提供的待遇和聘請歐美著名學者的一樣,非常優厚。邢先生回信要求我讓他考慮一個月。後來,他拒絕了我的聘請,理由是太太的眼神告訴他捨不得他離開。這時候,我才知道,邢太太癱瘓在床。

  2006年9月,邢先生到新加坡來參加由學生發起的「華語論壇暨桃李聚會」,為我慶祝從教40年和65歲的生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總統府接見了他以及與會的另外四位友人。三天之後,我送他到機場,和他在機場共進新加坡式的烤麵包及咖啡。此後,邢先生就很少出遠門,他在太太身邊,陪了她16年。

  邢先生理解和支持我關於華語語言教學與研究的觀點,他啟動了「全球華語語法研究」。在啟動這個項目時重點指出:「啟動這一項目,既是為了深入了解華語語情,揭示華語語法的基本面貌,也是為了促進華人社會的語言溝通和漢語的國際教育與傳播,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作出我們的努力。我們期待的是,本項目能夠成為學界的一項共同課題,能有更多的學者加入到研究的行列。」在華語研究的學術觀點上,我們非常接近。

  邢先生的身上,充分表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中華風骨。就是他的這種人格魅力,讓我和他保持了「萬裡尚為鄰」的精神聯繫。接到邢先生籤名的《寄父家書》,才知道,他給父親寫了37年的信。這些家書,除了邢先生的父子親情,人格魅力之外,也處處流露他的文才。邢先生的文採,是從平實的文字中流露出來的。這種自然的文字美,在現在中國的語言研究者身上,是少見的。邢先生的父親將這些家書保留起來,分別裝訂,寫了摘要,在85歲時,寄回給他。這是世上罕見的父子情。

  在書前,他寫了這麼一段話:「當今的中國人,重視外國理論的引進,但也懂得,再好的理論,都必須適應中華水土,才能在中華開花結果。」重視自己的中華水土,是民族自尊的表現。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情懷。我和他相隔遙遠,見面很少,但就是這種文化上的聯繫,讓我們心靈相通了三十幾年。

  深沉的父子情

  田小琳(香港嶺南大學教授)

  我和邢福義先生相識40年左右,邢先生是我的良師益友。他的文章,他的著作,他的學術思想,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當我收到邢福義先生親筆籤贈的《寄父家書》時,有些詫異,心裡想這要有多少封信才能成書啊!我迫不及待地翻看全書,那黃色的信紙一張張整整齊齊摞在那裡的照片,首先映入眼帘。這是怎樣的兒子,又是怎樣的父親!這張照片已經令我眼眶溼潤。

  百事孝為先。邢福義先生是孝子。當邢老先生蒙冤多年,遠在黑龍江的時候,邢福義先生堅信自己的父親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在那艱難的日子裡,他的信是父親對未來的憧憬,我們可以想像,父親盼信和收信的喜悅心情。後來,父親的事終於「水到渠成」,父親再回到家鄉,繼續工作,安度晚年。邢老先生享年90歲高壽,福壽全歸。有這樣孝順的兒子,邢老先生此生足矣!

  父親愛兒子,但沒有能力給他榮華富貴的生活,沒有房子,沒有鈔票,卻最知道珍惜自己和兒子的骨肉情。37年的240多封信,是兒子對他的真情傾訴,記錄著兒子的心路,記錄著兒子從青年到中年的成長。父親把信一張張鋪平收集好,按年編排,寫上重點,最後作為禮物送給兒子。這樣的父親,沒有見過。父親在這37年裡,幾經多地輾轉,每每收拾行裝,這些信就是他最寶貴的財產。

  兒子愛父親,但沒有機會侍候在側,不能天天敬茶端飯,卻最知道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成績就是對父親最大的報答。儘管父親並不了解漢語語法研究的真諦,兒子就是要把自己所寫的內容告訴他。幾十年來,他對漢語研究的熱愛,對當一名教師的痴心,感染著父親;他把一篇篇文章題目報告給父親,就像父親是他的老師。當職稱破格提升了,父親完全明白這是兒子天道酬勤的結果。

  這本《寄父家書》,它的意義遠在家書之外。它告訴人們,作父母的,作子女的,應該如何互相關愛,互相疼惜,應該如何互相鼓勵,互相扶持。這是人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說的似乎是家事,可家事又何曾與國事、天下事分開過呢!

  《寄父家書》是家書,又是「史書」,還是一部「情書」

  汪國勝(華中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教授)

  《寄父家書》能夠整理出來,是緣於一段往事的追憶。2014年,華中師大中文系77級編輯一本畢業30周年紀念文集《我的1977》,請授課老師邢福義先生寫篇回憶當年授課和師生交誼的文章。時隔30多年,要寫回憶文章,當年的有些事情想不起來、記不準確了。為難之時,忽然想起父親郵寄過來的30多年他寫給父親的一捆書信。從書信中,他找到了有關記載,寫成了散文《漫憶1977》。正是這件事情,讓邢先生想起了這捆書信,看到了它的用處,於是從發黃的信箋裡、模糊的字跡中將全部書信一一錄入,整理出來。

  對於《寄父家書》的價值,剛才各位先生都已經談到。它是一部家書,又是一部「史書」,在我看來,它還是一部「情書」。說它是「史書」,是因為它記錄了一位語言學家成長的歷史,反映了上個世紀下半葉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軌跡;同時還折射出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說它是「情書」,是因為書中反映了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師生之情、親友之情。比如1961年9月28日的信中寫到,父親想著兒子冬天沒有棉衣,要將棉衣寄給兒子,兒子則想著黑龍江的冬天更冷,力勸父親留用,阻止郵寄。這裡講的雖然是一件生活瑣事,但字裡行間飽含著濃濃的父慈子孝、相互關愛的真摯情感。

  《寄父家書》客觀地反映了邢福義先生的為學和為人,每篇家書都浸透著一個「實」字,展現出邢先生鮮活的人生。邢先生扎紮實實地治學,老老實實地做人。他求知的刻苦,治學的堅毅是令人敬佩的。文革時期下放農村,他白天勞動,晚上躲在蚊帳裡偷寫文章。上世紀70年代,沒有電扇,沒有空調,酷暑時節,他肩搭一條毛巾,腳泡一桶涼水,從早到晚,伏案不止,撰述《詞類辨難》。1996年夫人中風住院,他每天上街買菜,做飯送餐,忙完病人,就坐到電腦桌前,趕寫《漢語語法學》。邢先生有句話:「抬頭是山,路在腳下。」這已成為我們語言所的所訓。這句話是邢先生寫給首屆研究生李宇明、蕭國政和徐傑的,其實,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的鞭策。邢先生說,「幾十年來,我幾乎天天都在極為緊張地『趕路』,追求專業鑽研上的進展。」邢先生還有一句話:「為人第一,為學第二。」他用這句話教育學生,他也這樣告誡自己。無論對家人、對學生,還是對同事、對朋友,他都充滿了愛心和寬容,傾注了真誠和信任。

  我還特別想說一點,願意出版家書,這是需要勇氣的。家書難免家長裡短,少不了兒女情長,甚至還會有些近於隱私的東西。邢先生能夠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一切公之於世,如果沒有一定的勇氣,是難以做到的。邢先生敢於在世人面前敞開心扉,展示真實的自己,表現了一位學者的透明和坦率。

相關焦點

  • 感受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感受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作為一名基層政協委員,我積極響應,認真閱讀,收益匪淺,特別是反覆閱讀了《紅色家書》後,很受感動,深受教育,倍受鼓舞。縱貫60餘年的時間長河,一封封家書紙短情長,字字情深意重,篇篇生動感人,字裡行間的「赤子之心」「家國情懷」卻始終如一,是我們學習革命先輩品格風範,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生動教材。   《紅色家書》體現了堅定的革命信仰。
  • 紙短情長寫人間真愛 一封家書訴家國情懷
    中工網訊 9月16日下午,由黃山學院工會女工委舉辦的「非常時期『一封家書』」徵文頒獎暨分享會在文昌南樓311會議室召開。校黨委書記汪楓出席會議並為獲獎作者頒獎,黨委委員、宣傳部(統戰部)部長張賽,校工會主席戴小寧及本次徵文比賽評委出席此次活動。徵文作者、校工會女工委委員、各分工會女工委員50餘人參加會議。
  • 不懼坎坷不懼難——湘雅醫生「盪氣迴腸」家書的家國情懷
    清明時節,一封寫於50天前、舉國戰疫初期的家書公之於眾,其中滿滿的報國之志、愛國之心感動了眾多網友。書信人是湖南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隊員、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趙春光,收信人是他的父親和母親。
  • 「疫情下的家書」系列音頻今日上線荔枝APP!家書紙短情長,家國之歌...
    2020年2月,為展現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抗疫精神,講好抗疫故事,傳播家國情懷,廣州市社科聯、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市委網信辦聯合主辦,廣州市孝道文化研究會承辦的「疫情下的家書」傳播展示活動正式推出,並面向全國徵稿
  • 疫情下的家國情懷
    「有國才有家」。正是因為家國情懷的集體「爆發」,才讓千千萬萬個同胞忘記昔日同行們的競爭,放棄行業之間的偏見,也拋開趁機賺一筆的小夢想。一切都只為了打贏這場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企業在疫情面前紛紛解囊相助,積極主動捐款捐物,助力全國抗擊疫情,共渡難關。在疫情面前,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匯聚成疫情防控線上最強大的力量。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經反覆思考,「家國情懷」一詞突然湧現,用它代替「社會責任感」更具文學色彩和形式美感。通過各種形式徵求意見、討論研究,幾位關鍵人物對「家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西北大學名譽校長、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張豈之先生對「家國情懷」的高度肯定。2013年,張豈之先生3次應邀來天津大學。章程起草組向他請教,張先生不僅「拍手稱好」,還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 人間正道是滄桑與家國情懷
    與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國共兩黨歷史恩怨的電視劇相比,《人間正道是滄桑》裡從來沒有說誰對誰錯,也沒有黑與白,有的只是中國人五千年傳承的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 ——「家國情懷」。讀四書五經長大的楊立仁,看重家庭和傳統,也擁有著最傳統的家國情懷。
  • 教育整頓看德州③|聽季羨林先生摯友講《「齊魯三賢」的家國情懷》
    教育整頓看德州③|聽季羨林先生摯友講《「齊魯三賢」的家國情懷》 2020-09-29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浠水名人丨 徐復觀先生的家國情懷
    本文為原創文章 吾土吾民——徐復觀先生的家國情懷
  • 「封藏」50天的文言家書令人淚目,援鄂醫生趙春光細述家國情懷
    清明期間,趙春光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封家書,獲得眾多網友的關注和點讚,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也進行了報導。趙春光是湖南援鄂國家醫療隊隊員、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這封信是他在武漢期間寫的,信中充滿了義無反顧和忠孝兩難的家國情懷。趙春光家書近日,趙春光接受湘聲報記者採訪,講述了生死救援之外的許多故事。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作文素材: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名句集錦
    06、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大學》為「四書」之一。這句話論述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古時想要彰顯美德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 殷昭俐深情講述《季羨林的家國情懷》
    6月10日上午9點,《中華傳統美德叢書》主編、原《紅旗畫刊》總編輯助理殷昭俐在學校圖書館四樓報告廳向我校贈書並作了《季羨林的家國情懷》的報告;盤山策編委會顧問、湖南省教育廳原副廳長、湖南省政府參事王鍵,學校黨委書記馬廣水、副院長亓俊忠,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職員工、基礎課教學部和公共管理學院的部分教職員工及220名社團學生代表參加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烏拉特後旗:紮根校園陣地 厚植家國情懷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烏拉特後旗:紮根校園陣地 厚植家國情懷在學習中樹立民族團結的思想,在娛樂中體驗成長的快樂。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各學校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會、課外活動等多種方式把愛國情懷融入其中,讓孩子們懂得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和諧大家庭。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學校的課堂裡傳出琅琅讀書聲,三年級一班的同學們正在學習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講述了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所邊疆學校共同學習、快樂生活的故事。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要從立法先行,把家國情懷的踐行融入法治建設全過程,加強對青少年家國情懷教育專項立法;從家風起步,深入挖掘優秀家訓家規;從文化深耕,深挖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創作蘊含家國情懷的影視文學作品等;從實踐入手,開展志願服務、勞動實踐、主題宣講等活動,讓青少年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  擔負社會責任防微杜漸,當好傳播者。
  • 「教書育人,報效祖國」——一位教育人的家國情懷
    晨曦菁英堂董事長任緒超先生向我們分享回憶了中國千年發展歷程中的那些偉大的、輝煌的、屈辱的歷史時刻。讀史使人明智,我們要深刻理解中國歷史。晨曦菁英堂董事長任緒超強調說教書育人、報效祖國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有家國情懷,老師們自己愛自己的國家,才能更好和正確的培養教育學生。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杜甫的家國情懷——這兩首詞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心懷天下
    什麼叫做心懷天下,什麼叫做家國情懷,在杜甫的詩中,將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國家民族命運同步,國就是家。而心懷天下,更應該心懷那些不得志的寒士,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有所依。而他自己呢,早已經在這心力交瘁中,白了頭髮。這種家國情懷有一首詩,堪稱千古: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深厚綿長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中互相支撐,互相影響,均衍生出新的內容,可以稱為「近代互構」。與之相應,「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國共同體的認同、維護,表現為情感和理智上熱愛共同體,並自覺承擔共同體責任,其核心也是責任意識。在周初統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識中,已經洋溢著濃厚的憂患意識,這也成為統治者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商書》),即是君王家國情懷的集中表達。
  • 詩仙太白•家國情懷新品上市 以酒為媒話發展
    圖為2020詩仙太白•家國情懷新品上市發布會現場。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12月23日電(陶玉蓮)22日下午,2020詩仙太白•家國情懷新品上市發布會在重慶舉行,酒業、文化產業等行業從業者共聚一堂,分享各自對白酒行業發展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