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過去五年給出的數據來看,中國農業生產總值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截至2017年,我國的農業生產總值已達61720.23億元人民幣。
可惜的是,6萬億的生產總值,卻因為流通環節各自獨立建設,從而倍受限制,無法釋放出它應有的能量,主要原因是農產品在流通上存在顯著痛點:
1、生產分散,集約化程度低
我國農產品的上遊端種植戶多以農民為主,單體生產規模小,分布分散,集約化程度低。這導致了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通常需要進行集中收購才能實現批量銷售,而這個過程導致了人力、財力、物力以及時間的浪費,嚴重影響了農產品流通。
2、產銷分離,流通成本高
由於地域及氣候的差異,不同地區主產的農產品有所不同,導致農產品的產區往往不是銷區。為平衡市場需求,易出現「北糧南運」、「南糖北送」等情況,由此導致農產品流通成本較高。
例如,中農網旗下的白糖業務通常採用甘蔗作為原材料。而甘蔗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廣西、雲南兩地,種植面積佔到了全國的74%,而甘蔗經過糖廠加工後產出的食糖卻會銷往全國各地。無論是集中加工還是分散加工,產銷分離的特徵都決定了在原材料或成品流通環節中,企業需要承擔較高的流通成本。
3、產業鏈長,流通環節多
農產品流通交易中,產業鏈較長,且大部分情況下採用錢貨兩訖的傳統交易方式,使得農產品流通過程中,部分交易行為信息容易丟失,造成產業鏈信息數據不完整,削弱了數據流通的價值,影響了市場對農產品價格的準確判斷。
此外,農產品流通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大致要經歷採購、加工、倉儲、物流四個環節,涉及產地批發商、加工廠、倉儲服務商、承運商、分銷商、零售商等的多方協作,使得整個產業鏈呈「中間大兩端小」的特性。
流通過程繁複、流通時間漫長、流通效率低下成為禁錮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4、產業鏈層層賒銷,資金周轉壓力大
農產品貿易鏈條信用體系差、缺乏交易履約保障。大宗農產品交易屬於大宗大額交易,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貨源,但每次供貨後都需要至少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回款,因此整個產業生態處於流動資金短缺狀態,這種生態狀況下的企業有真正的融資需求,但又難以獲得授信。
5、季節分布不均
大多的農產品都存在一季生產、全年銷售的市場現實,這使得農產品的現金流呈現出季節性。如何幫助企業構建起完整而健康的供應鏈金融體系是特別重要和現實的問題。
面對農業產業鏈上的種種痛點以及產業鏈上巨大的資金需求,如何有效地解決?
中農網結合行業的經驗和行業的痛點,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出發,針對性地設計金融產品,通過方便快捷、期限靈活、安全可控、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改善整個產業鏈的流通環境。
比如基於貨物作為保障提供預付款融資和代採服務、基於核心企業的優質應收帳資產提供反向保理服務、基於進出口項下的貿易融資、基於真實交易場景的平臺線上融資、基於產業源頭的涉農閉環產業鏈金融等。
一方面幫助客戶提高定價鎖價能力、銷售和採購的計劃性、交貨提貨效率等,更自由把握市場機會,另一方面有效降低客戶的流動資金壓力。
1、面向上遊B端客戶的解決方案
中農網經營的大宗品類基本存在季產年銷的特性,為了給賣方客戶緩解資金壓力,打造了「賣方預售」金融產品線。
中農網以預付貨款的形式先行鎖定貨源,而最終貨物的定價權在於賣方客戶,賣方客戶可在未來一定時間內至中農網交易平臺上進行自主定價。這種供應鏈產品有助於賣方順價銷售以及提前回籠資金。更重要的是,中農網在取得貨物後,可立即將其分散調配到買方客戶最需要的地方,更好地滿足買方的即時需求,帶動整個產業鏈良性運作。
2、面向下遊中小型商戶的解決方案
下遊傳統中小型商戶的採購環節處於一個尷尬地位。他們在進行貨物採購期間,由於現金流的限制,導致商品市場價格處於低位時,無充足資金進行囤貨儲備周轉,而其下家客戶回款周期較長,且面臨貸款門檻高等一系列困境,導致其不得不採用多頻、少買的方式以應對,長此以往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針對此類問題,中農網旗下「好夥計」依據用戶在平臺內的交易習慣、訂單金額、採配喜好等推出了金融產品——小夥花,以滿足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日常經營採購融資需求。
■ 整理 | 萬聯供應鏈金融學院
■ 來源 | 《中國供應鏈金融創新實踐白皮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