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月14日消息,據港媒報導,英國保誠集團(2378)去年年中在香港上市後,股份一直交投疏落,其亞洲區執行總裁班力導(Barry Stowe)指出,集團無意取消在港的上市地位。
據香港《信報》報導,英國保誠集團(2378)去年年中在香港上市後,股份一直交投疏落,其亞洲區執行總裁班力導(Barry Stowe)指出,集團無意取消在港的上市地位。他表示,股份的流通量要時間建立,假以時日,或會見到該集團配合市場動力採取措施,令股份有足夠的流通量。
有分析員亦認為,保誠不需撤銷在星港的上市地位,因為若再有大型收購,可以令該集團在倫敦以外,多一個融資渠道。
去年年初,保誠公布以高逾300億美元鯨吞友邦保險,並於5月底在香港及新加坡上市,市場相信保誠是希望藉此擴大投資者基礎,方便供股融資收購。有關收購最終告吹,而保誠股份在本港一直交投疏落,儘管上市首日交投量逾100萬股,但近期每日只得數千股,甚至低至1000股的成交。
班力導:流通量需時建立
班力導指出,集團「完全無計劃取消在港上市」,在香港及新加坡上市,主要是反映集團業務發展聚焦亞洲的趨勢日增,其實集團早於公布收購友邦前已有此計劃,加上在友邦交易上亦派用場,所以能夠很快上市。
對於股份在香港交投疏落,他指出,股份流通量要時間建立,實際上與投資者的商談中,了解到區內不少投資者對保誠有興趣,儘管目前投資者可在倫敦及紐約買保誠股份,長遠而言,相信投資者希望在香港買保誠股份的情況會增加。他指出,假以時日或會見到該集團配合市場的形勢及市場動力,採取行動以增加股份流通量。
日後集資平臺
一名外資分析員指出,保誠在本港上市的股份數目,約佔其總發行股數僅一個多百分點,目前機構投資者主要透過倫敦市場買賣保誠股份,在本港交投疏落可以理解。他認為,保誠毋須取消在港上市,因為保誠有不少業務在亞洲,涉及額外的行政成本未必太多,日後若再有大型收購需要集資,除利用倫敦的上市平臺外,亦可透過亞洲的上市平臺進行集資。
班力導指出,集團在亞洲區的業務發展理想,在多個市場稱冠,故發展主要靠自行增長,毋須刻意收購壯大,不排除有適合可配合該行發展策略及為股東增值的機會亦會考慮,不少收購機會涉及的資產質素相對較低,但作價高昂。
他又指出,儘管保誠未能成功收購友邦,其一直致力拓展亞洲區業務的策略不變,集團去年公布首三季業績時已清楚定下目標,希望2013年的盈利翻一番,由2009年的4.65億英鎊,上升至9.3億英鎊,自2006年已有資本盈餘的亞洲區,冀於2013年為集團貢獻3億英鎊的現金資本,由此可反映亞洲區業務對集團的貢獻不斷增加,佔集團的比重日益重要。
至於集團會否把亞洲業務分拆上市,他表示,集團會經常作出檢討,但認為目前已可為股東增值,暫無意把亞洲區業務分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