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根本,民眾憂慮的無非是,學生家長的社會背景被學校或者老師掌握後,會成為其權力尋租的資本。
▲幼兒園發調查表問學生家房價和戶型 被指摸家底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文 | 梅堂
據媒體報導,近日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童夢可園幼兒園中四班下發《「我的小區」主題調查表》,讓幼兒圖文並茂填寫家裡住房情況,引發家長質疑。
家庭住房情況是重要的個人隱私,幼兒園問卷調查包含這樣的內容,涉嫌侵犯家長隱私,引發爭議在所難免。對此,有家長稱「這哪是描述我的小區啊,明明是描述我的經濟狀況」,反映了家長的憂慮和呼聲。
平心而論,涉事幼兒園設置的主題教學並非毫無可取之處。讓孩子通過了解自己的小區寓教於樂,了解安全行走路線圖、小區配套設施等,既能增強孩子的觀察力,也能增長見識。但是在問卷中設置「你家是自購房還是租賃房」、「圖文並茂描述戶型」、「購買年份及每平方的價格」、「房子在2018年的價格」等問題,確實存在打探家長經濟情況的嫌疑。
一直以來,學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家長的個人信息。但是,在這種信息填報中,難免會暴露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職位等個人信息,這引來民眾的焦慮和質疑。
究其根本,民眾憂慮的無非是,學生家長的社會背景被學校或者老師掌握後,會成為尋租的資本。原本單純的師生關係一旦被附著上複雜的成分,可能會引發教育不公平現象。
雖然涉事幼兒園及時中止了該活動,也已經向家長道歉。但是,不管「發問卷調查家庭住房情況」這一行為是有心還是無意,在日常教學活動對於學生家長隱私的保護,以及學校對親子作業如何合理設置,都應該引起學校和相關部門的注意。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現代教育理念越來越重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補充。因此,學校在布置親子作業的操作過程中,不妨多站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創新的同時,也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家長的理解、接受程度。如此,家校合作與溝通才能消除誤會,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
□梅堂(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