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前段時間,曉曉在讀的幼兒園要求每個孩子的家長都配合做一份家庭情況調查。本來配合學校的調查也是為了學校更好地把握孩子們的情況,但是調查表上的項目卻非常細緻,甚至有些很尷尬的問題。
比如「家庭每個月的總收入是多少」、「家裡的汽車是什麼牌子和型號的」、「生育的時候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等等涉及隱私的問題。
曉曉的父母不是很願意填寫這樣的調查表,但是又怕不寫的話會讓曉曉在學校不受老師的喜歡,一時陷入了兩難。
這樣的事例其實以往也發生過很多,今年上半年石家莊的一所幼兒園在做家庭調查的時候要求家長提供工資明細,又讓孩子們自行畫出家裡汽車的車牌。
這已經是赤裸裸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了,很多父母非常擔憂學校是不是要把大家分為三六九等,對孩子區別對待。
一時間網上對學校調查表的意義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家庭條件不好的家長感覺自己的隱私和尊嚴受到了侵犯,同時也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會被瞧不起。
也有的比較富裕的家庭,原本就愛張揚,對這樣的調查反而表示了贊同。
還有的家長認為學校這種公開調查家庭經濟狀況的行為,會促使孩子們產生攀比心。
家裡沒有車子或者車子比較便宜的孩子有可能會感到自卑,家裡有豪車的孩子則會產生優越感。
有的學校解釋說,因為正好教到車輛的認識這一課,希望孩子們能對公共運輸工具以及自家的車輛有更深刻的了解,明白不同種類、牌子的車輛之間有什麼不同。
而調查住房面積和布局,是希望孩子們能製作家庭消防圖,明白髮生火災、地震的時候要怎樣逃生避難。
這麼解釋倒是也能勉強接受,但是調查父母的工資明細的話,總不能說是為了讓孩子們認識數字和金錢吧?
倘若真的要教年月日、元角分等數字概念,換其他的方式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還不至於引發家校矛盾。更何況有的學校還調查媽媽的生育情況,難免讓人感到不適。
為了弄清楚幼兒園的想法,有記者聯繫了深圳某幼兒園的工作人員。
幼兒園的工作人員表示:對家庭收入、母孕期情況、家庭環境等進行調查,其實是為了了解家庭因素對兒童的心理髮育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同時將有潛在心理問題的行為反映給孩子的家長,儘早發現問題並儘快解決問題。並且所有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都已經籤署了保密協議,絕對不會洩露家長的隱私。
然而調查家庭情況其實已經涉及到了隱私問題,引發家長們的焦慮和不滿也是在所難免的。
有的家長甚至擔心自己的家庭情況是不是不夠理想,唯恐因為自身經濟原因讓孩子無法受到公平的對待。
目前相關幼兒園已經取消了調查,並且向家長道歉。
不論幼兒園的這一行為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僅僅是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情況,站在家長的角度來講著實難以接受。
那麼如果家長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怎樣應對呢?
首先過激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這只會導致家校矛盾的進一步激化,最後傷害到的還是自己的孩子。家長感到疑問和有所顧慮的時候,不妨直接和學校取得聯繫,詢問清楚校方的用意。
不管什麼時候,溝通都是一條非常有效的方式。如果實在覺得隱私受到了侵犯,不願意填寫的話,也可以選擇忽略不填,選擇自己能夠接受的項目填寫。
畢竟有的敏感項目,家長實在不願意填寫,學校應該也是能夠理解的。
不論學校還是家長,其實目的都是一致的,大家都希望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譬如上文所說的家庭情況調查之類的家校矛盾,究其根本原因無非在於溝通不暢。
學生、家長、老師、學校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就很容易導致誤會的產生。而老師和家長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起到橋梁的作用。
在依賴老師強化自身溝通、管理能力的同時,家長們也必須配合好學校合理的教育工作,多尊重、體諒老師,有問題的時候先溝通而非先投訴維權。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能僅僅依賴老師,優秀的孩子是老師和家長共同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