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虹導演:從央視美食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_發現頻道_中國...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哪怕在我們尋常生活中,「吃」也不僅僅滿足口腹之慾,還蘊含了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導演鄔虹

   如果聊到中國的美食類紀錄片,那麼《舌尖上的中國》註定是座繞不開的豐碑。一方面是因為它無論從知名度、觀眾口碑,還是從頻道收視率、網絡播放量來講,幾乎都無出其右;另一方面,跟以往紀錄片宏大敘事、莊嚴厚重的選題不同,《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一季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講述那些藏在美食背後的百姓故事和溫暖記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甚至可以說,之後十年間絕大多數美食類紀錄片多少都被烙上了它的風格印記。

   但是,是不是美食紀錄片的形態和邊界都要受限於此呢?身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的鄔虹導演給出了一個新答案。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鄔虹

   跳出體制 探索紀錄片新模式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國爆紅,甚至成為當時人們茶餘飯後必備的社交談資,這讓作為分集導演的鄔虹在欣喜之餘,不禁又多了一份思考。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從事紀錄片工作的她,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正催動著紀錄片行業的變革。她從服務多年的傳統媒體辭職,接入市場化的脈搏去探索紀錄片新形式。「我做了二十多年的紀錄片,之前也有不少作品獲得了行業的獎項和受眾的肯定。參與創作《舌尖上的中國》給我的觸動和啟示很大,紀錄片在中國不是沒有觀眾,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視角去貼近觀眾的審美需求,讓敘事方式更加接地氣。」 鄔虹導演提到。「當時不少身邊的同行朋友都不理解,在他們認知中,紀錄片永遠是小眾的審美表達,一旦脫離了體制的保護,是很難在市場化環境中存活下來。但我很堅信紀錄片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與時代脈動同步,形成一個新的發展格局,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改革和創新,紀錄片是無法在一個信息空前多元、資訊空前豐富的新媒體時代,與娛樂化、大眾化的文化產品展開競爭的。後來事實也證明我是對的。」

   的確,紀錄片隨著時代前行、契合審美變遷,從小眾破壁到大眾傳播的題材開拓、敘事創新、製作突破與節奏變換。紀錄片因為越發貼近真實、貼近年輕受眾的呈現而日益受到追捧,甚至產生了大量現象級的「網紅」作品,引發收視熱潮。

   去抖音快手拍微紀錄片? 上線僅兩周雙系列故事播放破千萬

   變革同樣發生在美食紀錄片的創作上。創作者們一方面開始從選題差異化入手,無論是放眼全球、探尋精品的《風味人間》,亦或是著眼於市井街巷、富有煙火氣的《人生一串》,這些聚焦在小眾題材的美食類紀錄片都實現了大眾化傳播;

   另一方面,在傳播媒介的選擇上,紀錄片已經不再滿足於傳統的電視臺頻道和播放,更多的開始與網際網路媒體合作,讓紀錄片不再是電視臺專利,而是藉助網絡的便捷性滲透到社會和人群之中。

   「既然要創新,就應該真正關注觀眾的收視心理、習慣、偏好,尤其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的觀看行為下,如何讓觀眾隨時隨地獲取他們想要的影像體驗,這便要顛覆傳統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和營銷模式。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到移動網際網路媒體的最前端去接受挑戰……」「為什麼要去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面去拍微紀錄片」成了鄔虹導演的「必答題」。

   在鄔虹導演眼中,自己創辦的個人IP品牌及短視頻帳號——【鄔小虹】並不只是想做一個能拍點新奇視頻「美食網紅」,她帶領團隊將「高質量的美食微紀錄片」播種在短視頻平臺的沃土,在與觀眾的溝通和交流中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當你打開抖音下【鄔小虹】主頁後就會對微紀錄片有更直觀、更強烈的感受。

   一.水準如一,向央視紀錄片的拍攝製作水準看齊

   與抖音上其它泛大眾化拍攝不同,有著二十多年紀錄片創作經驗的鄔虹導演認為,微紀錄片儘管採取的是單集時長短、採用全程豎屏拍攝,但骨子裡還是散發著基於真實表達的紀實藝術的獨特魅力。「我對團隊的要求就是,短視頻必須有符合我們定位的鮮明風格,所有的拍攝製作都是紀錄片創作的高水準,在敘事節奏和故事結構上,做一些符合平臺算法的調整。」鄔虹導演說到。

   二.選題出新,著眼民間傳統美食文化傳播與推廣

   很多創作者都會難免抱怨,《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把美食拍到了極致,成為了難以逾越的巔峰,甚至國內一些知名的美食都已經被《舌尖》系列拍光了。作為《舌尖上的中國》開創季的分集導演鄔虹卻持有不同的觀點。

   「實際上在中國,美食題材浩如煙海,《舌尖上的中國》只是取一瓢飲,與其泛泛而談或是沉醉於獵奇,我更希望帶著【鄔小虹】團隊在一條維度下更深入垂直的探究,深度發掘真正來自民間的、帶有深刻中國印記的傳統美食文化。」

   於是【鄔小虹】的微紀錄片團隊,將足跡踏遍了祖國秀麗的山川,用鏡頭展現地理多樣性的中國之美,尋覓這片土地上彌足珍貴的好食材,記錄民間美食高手的傳統技藝,講述美食背後的故事,呈現旖旎的民間文化,描繪動人的人間煙火。

   與鄔虹導演以往創作的美食紀錄片不同的是:【鄔小虹】美食短視頻由鄔虹導演親自出鏡,引導和參與每一道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與主人公深入交流互動,呈現更為生動活潑的視覺形式,詮釋【鄔小虹】美食短視頻「千裡尋至味、洗手作羹湯」的大主題。

   正是堅持著這種創作理念,【鄔小虹】在眾多美食類短視頻當中脫穎而出。抖音平臺上線僅僅兩周,就取得了2支視頻內容播放均超1,000萬的喜人成績,順利在抖音平臺上「出圈」。

   三.新穎敘事,更貼近年輕受眾的帶有的溫度表達

   【鄔小虹】團隊深知,單純靠好選題、高水準的拍攝製作,並不一定能持續留住觀眾和粉絲的心。必須使用當下年輕人更喜歡的表達方式,讓他們隨時隨地都能自有的觀看,並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視頻下方的話題互動。

   「我們微紀錄片單支視頻的時間控制在1-3分鐘之間,方便觀眾午休、上線半路上等場景下觀看。而且每一支都內容相對獨立,比如講述食材溯源、烹飪製作過程等,而一個系列中的各支視頻間又能相互銜接、承上啟下,讓粉絲看到某一支內容後,忍不住要向前翻上一篇內容或者等待後續的更新,很多粉絲都說有追劇的體驗。」 【鄔小虹】品牌總監劉欣談到。「

   另外,我們也非常關注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在保證紀錄片的真實客觀的前提下、也會在故事中特意留下話題和彩蛋,激發觀眾間的評論互動,比如在拍攝荷包紅鯉魚時,我們就選取了一條20歲以上的紅鯉魚,不僅讓很多95後00後驚呼,這個魚的年紀比他們還要大……,同時鄔虹導演和團隊夥伴也會及時回復觀眾們的留言評論,也收穫了大量的忠實粉絲。」

   如今【鄔小虹】上線二月有餘,抖音短視頻累計播放量早已輕鬆破億,短視頻單平臺累計粉絲接近70萬,也給微紀錄片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一條新出路。

   身份跨界 從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

   如果說鄔虹導演在微紀錄片中從幕後走到臺前算作一次轉型,那麼作為新文創IP品牌——【鄔小虹】的主理人則稱得是更大膽的跨界。

鄔虹導演創立新文創品牌——鄔小虹

   在【鄔小虹】創立之初,鄔虹就沒有把它單純的定義成一個美食視頻帳號,或是網紅人設。而是將【鄔小虹】當做文創IP進行打造。雖然還不太習慣被人從「導演」改稱為「主理人」,但是對於文創IP和品牌鄔虹有著獨到理解的她認為,現今的文創IP已經不單是某一個產品或內容,不應該孤立看待,而是應該從四個維度全方位打造,串聯起內容的IP——中國民間傳統美食故事拍攝;形象的IP——鄔小虹(真人)人物形象;產品的IP——【鄔小虹】甄選及品牌產品,並將三者融入為企業的IP,使【鄔小虹】最終成為一個以中國民間傳統美食為基因的、富有影響力的品牌。

   在鄔虹眼裡,「美食是有著豐富內涵的。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幾千年浩瀚的文明史,可以濃縮成一部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發展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不僅僅滿足口腹之慾,還蘊含了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味道」是一種神奇的基因,它藏於你的舌尖,不可思議地影響著你的生活習慣、審美體驗、情感活動,並且一生不變。它就像開啟人生記憶的密碼,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為了挖掘這一串串的記憶密碼,【鄔小虹】IP團隊走訪祖國大江南北的城市與村落,探訪最地道的民間傳統美食,拍攝美食及其背後的故事,與此同時也積極與傳統手藝匠人、非遺傳承者合作,為民間傳統美食賦予新的生機與活力。

鄔小虹品牌主理人——鄔虹導演深入贛南果園拍攝紀錄片

   2020年中秋,【鄔小虹】團隊悄悄上架的廣式古法手作月餅禮盒,僅三天時間就賣出千餘盒直接告罄,也讓團隊和投資人看到了市場的反饋與熱情。

   鄔虹坦言,【鄔小虹】文創IP的核心是記錄中國民間傳統美食,傳承祖先的智慧,推廣深厚的中國文化,留住老手藝的精髓。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鄔小虹】微紀錄片和【鄔小虹】品牌研發的美食產品,將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中國、了解自己的家鄉,品嘗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美好食物,感受人生的多姿多彩。【鄔小虹】「讓舌尖喚醒故鄉記憶」 。

   我們相信,鄔虹導演和她的【鄔小虹】團隊將帶來更多的驚喜和無限的可能。

   鄔虹導演個人履歷

   鄔虹,女,1972年11月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西省贛州市人,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製作人。畢業於南昌大學新聞系,先後擔任江西電視臺紀錄片導演、中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見證》欄目導演、紀錄頻道導演,並執導了中華美食文化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六集。

   現任舌尖記憶(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文創IP品牌【鄔小虹】主理人。

   主要作品:《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偉大的歷程》、《現象1980》、《我到新疆去》、《甲子》、《武功山》、《皇城邊的村落》等。

   主要榮譽:榮獲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紀錄片特等獎、第8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評委大獎、2012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評審團大獎、第18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年度特別獎、第12屆中日韓電視製作者大獎、中央電視臺 2012年度「臺長特別獎」等殊榮。

   文創IP品牌——鄔小虹

   【鄔小虹】是由紀錄片導演鄔虹一手創辦打造的新文創IP。鄔小虹品牌隸屬於舌尖記憶(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鄔虹導演擔任品牌主理人。

   【鄔小虹】品牌旨在傳承和弘揚中國民間傳統美食文化,賦予「傳統」以「新生「,用鏡頭裡的煙火故事傳遞人間真情,將內容、文化、食品、電商、跨界聯名等多個領域串聯打通,讓傳統美食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順應時代的需求,煥發新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探索發現》欄目紀錄片導演谷葳介紹
    谷葳        谷葳,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紀錄片導演,碩士,199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國際新聞專業,後入中央民族大學新聞系。曾參與創作的大型系列節目有:香港鳳凰衛視與中央電視臺共同製作的百集紀錄片《極地跨越》(獲2002中國紀錄片協會優秀長篇紀錄片獎),70集真人秀紀錄片《走進非洲》,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50集紀錄片《世紀戰爭》。
  • 從央視野外生存紀錄片導演到親子活動組織者,我為什麼這麼選擇?
    今天的主人公曾擔任央視國際頻道野外求生紀錄片導演、出鏡記者。創辦並主持了中國第一檔野外求生節目紀錄片---《極限穿越》,組織拍攝了《穿越神農架》、《穿越魔鬼城》、《穿越太陽河》等一系列野外求生節目。 後來他開始組織戶外活動,包括貝加爾湖親子徒步挑戰賽等。
  • 「美麗中國」大型紀錄片交響音樂會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2013年3月13日晚,由中央電視臺攜手國家大劇院打造、央視紀錄頻道承辦的《美麗中國》大型紀錄片交響音樂會成功首演,當天現場2000多名觀眾在近兩個小時的演出過程中,陶醉在由紀錄片影像及音樂營造的美妙世界裡。這部中國第一部以紀錄片音樂和影像為表現形式的「視聽交響音樂會」實況,將於6月30日21:56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央視外語頻道全球發布山師附中紀錄片:《全球守護者》之《高三教師》
    5月25日,央視外語頻道(CGTN)全球發布紀錄片《全球守護者》之《高三教師》。紀錄片《全球守護者》之《高三教師》觀看方式:1.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觀看。      【紀錄片導演簡介】     央視外語頻道邱棟林,代表作品有《大國農業》(總導演)、《我的一天》(導演)、《守護者》(導演)、《創新之路》(導演),作品曾榮獲
  •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HappyLifestyle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央視科教頻道首播中華武校校長李明治擔任總顧問央視紀錄片導演孫業傑擔任總編導
  • 分集導演趙曦:《網際網路時代》是 「去故事化」的紀錄片
    導演趙曦,同時也是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大型紀錄片《網際網路時代》今晚(8月29日)將播出第五集《崛起》。       《崛起》的分集導演趙曦,同時也是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 通籍導演夏駿新作 電視紀錄片《張謇》本周首播
    中國江蘇網訊 由南通籍導演夏駿執導的電視紀錄片《張謇》已於近期完成後期製作,昨天,記者了解到,《張謇》將於7月19日至7月24日晚22時10分在南通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市民可通過電視螢屏再次領略張謇風採。
  • 這四位外國導演,合拍了2020年中國高考紀錄片
    今年中國高考報名總人數達1071萬人。這1000多萬的考生參加的高考,還面臨著疫情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想要全面完整地呈現2020年中國高考的模樣,十分困難。在解讀中國工作室邀請下,四位外國知名導演決定合作,分別帶組奔赴北京、南京、上海、鄂爾多斯,共同記錄疫情下以不同形式參與中國高考的個體故事。
  • 「亞洲新導演計劃」資助導演拍城市紀錄片
    摘要:駐京記者 梁曉雯 報導 旨在發現和資助紀錄片導演的「亞洲新導演計劃」日前在京舉行,雷禾傳媒機構CEO海天直言接下來的十年是一個紀錄片的時代,是「解惑時代」,這個計劃就是想發現和資助更多的紀錄片創作者,通過紀錄片給社會和時代帶來更多一些溫暖,他也透露正在搭建一個包含200家城市電視臺的播出平臺。
  • 超級下飯的美食紀錄片 世界十大美食紀錄片排行榜
    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營養物質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也讓人吃的更加開心。你知道美食紀錄片有哪些嗎?小編為你盤點世界十大美食紀錄片,這些超級下飯的美食紀錄片有舌尖上的中國、壽司之神、一城一味、我們每日的麵包、美味絕饗、主廚的餐桌、麵條之路等等,快來看看吧。
  • 廣州拍美食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穿街走巷帶你覓食
    昨日,《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等美食大咖雲集荔灣。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據廣州日報報導:香噴噴的彈牙雲吞麵、回味無窮的叉燒飯、令人稱道的一盅兩件……昨日,由廣州市荔灣區文聯、廣州荔灣發布、荔灣區旅遊諮詢服務中心聯合主辦的「品味舌尖,分享西關」論壇暨「至味西關」紀錄片開機儀式在荔灣區舉行。《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等美食大咖聚焦西關美食,與網友開展互動,熱議荔灣美食特色。
  • 《探索發現》欄目導演陳方平介紹
    2001年,央視創辦科教頻道,作為編導加盟《探索發現》欄目。   現擔任40集大型史詩紀錄片《東方帝王谷》執行總導演。   十餘年來見證欄目的發展歷程,參與了欄目組織的各種特別節目及日常節目的拍攝製作。
  • 紀錄片亞洲新導演計劃啟動 倡導用進行時影像敘事
    2012年12月28日下午2點,由雷禾傳媒機構舉辦的旨在發現和資助紀錄片導演的「亞洲新導演計劃」,在北京舉行全媒體發布會。電視節目主持人柴靜擔綱主持。發布會上,主辦方雷禾傳媒機構CEO海天就「亞洲新導演計劃」的創辦初衷予以簡單闡述。他提到,過去的二十年是中國媒體快速發展的二十年。
  • 盤點女導演和她們的紀錄片
    作為中國知名的紀錄片導演,他們曾經與英國BBC、日本NHK、丹麥國家電視臺DR及美國ITVS基金合作,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並在超過四十家國外電視臺播映。2017年,她以製片和導演身份參與製作了上海紀實頻道的《72小時》。
  • 大型電視紀錄片《公司的力量》總導演:任學安
    現任中央電視臺一套(綜合頻道)頻道副總監,曾創辦多個電視欄目。多年來創作的多部作品先後獲得中國電視政府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及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等。    近年來的主要作品: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總導演、大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總導演、總撰稿;大型人物紀錄片《中國故事》總策劃、總製片人; 負責創作重大理論宣傳片《六個為什麼》、《七個怎麼看》等。
  • 兼職教授-王小龍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藝術人文頻道首席導演
    現為藝術人文頻道首席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會理事,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世博局項目審評專家,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委員會項目審評專家,上海電視節選片委員會委員。紀錄片《一個叫做家的地方》獲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人文類紀錄片獎,是上海電視節創辦十多年來中國紀錄片首次贏得長篇大獎。
  • 艾美獎導演範立欣:攜手BBC挑戰中國紀錄片票房紀錄丨品途專訪
    而作為該片的聯合導演,範立欣將為我們講述他所親歷的紀錄片在中國的坎坷商業路。文/沈多編輯/美圻(BBC紀錄片電影《地球神奇的一天》)紀錄片在中國當然不止13年,但讓範立欣第一次對它的商業價值有最直觀的認知卻是在2004年,由法國導演雅克61貝漢執導的《遷徙的鳥》在中國首映,作為全球紀錄片的最頂級製作,這部歷時3年多,耗資4000多萬美元,動用了17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拍攝地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 央視紀錄頻道國際版簡論
    主要欄目有:《精彩放送》,主要播出中國經典紀錄片,1小時為播出單元;《人文地理》,主要播出自然地理、人文科技類紀錄片,半小時為播出單元;《時代寫真》,主要播出社會紀實類紀錄片,半小時為播出單元;《特別呈現》,主要播出中國紀錄片特別節目,1小時為播出單元;《發現之路》,主要播出歷史探險類紀錄片,半小時為播出單元;《歷史傳奇》,主要播出文獻檔案類紀錄片,半小時為播出單元。
  • 日本導演竹內亮的「非典型」中國紀實
    2002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麻將的起源》。2006年,他與留學日本的南京姑娘趙萍結婚,更多了一份與中國的緣分。2010年,竹內亮執導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在中國拍攝,從長江源頭一路拍到上海。路上常有人問:「高倉健還好嗎?山口百惠還好嗎?」這讓他很驚訝,山口百惠早在1980年隱退,可中國觀眾還在記掛她,對日本的焦點仍停留在她身上。
  • 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將於12月9日開幕
    本屆金紅棉優秀紀錄片評選的評審團陣容強大,從行業管理部門、製作機構、導演、學界等多個維度組成,包括:評審團主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奧斯卡提名獲得者、澳大利亞紀錄片導演鮑勃·科諾利;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組委會副主任高長力;紀錄片導演、中國影視藝術協會副主席彭輝;廣東省廣播電視局二級巡視員、中國(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