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8號的Aotuwomen第一期,我們介紹了艾曉明、馮豔、季丹、馬莉在內的十六位華語女性紀錄片導演。今天的第二期,凹凸女俠們再為大家介紹十位。在未來,Aotuwomen這個系列會陸續做女性紀錄片從業人員及作品更多的內容。
與上次一樣,我們把這個版塊開放給大家,歡迎補充、推薦和自薦。
十位華語女性紀錄片導演推薦
資料收集:米拉檬,王三,KIKO, Sunny
(按拼音排序)
郭靜,1976年生於上海,199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後在上海紀實頻道擔任導演和編輯。2002年起和柯丁丁合作拍攝,代表作有《盛夏的果實》《馬戲學校》《2006,關於我的朋友》《初潮》《媽媽,我是媽媽》等。作為中國知名的紀錄片導演,他們曾經與英國BBC、日本NHK、丹麥國家電視臺DR及美國ITVS基金合作,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並在超過四十家國外電視臺播映。2017年,她以製片和導演身份參與製作了上海紀實頻道的《72小時》。
郭靜和柯丁丁
郭靜曾在採訪中談起他們紀錄片風格的來源:「2001年之前,我和柯丁丁都是紀錄片的愛好者…我們希望能夠按照我們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嘗試製作一部真正的紀錄片,當時理想中的紀錄片就是觀察式的、沒有解說詞、沒有音樂、沒有採訪…我們開始正式拍攝我們的第一部影片《盛夏的果實》,於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實踐。」 他們合作的2006年的紀錄片《馬戲學校》也讓人記憶猶新:傳統雜技在舞臺上的優美與孩子們殘酷的練習過程被並置,影片的運鏡冷靜而含蓄,沒有採訪,用拍攝的一切來展現觀點。
《馬戲學校》劇照
2009年完成的《初潮》也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2013年一次採訪中,郭靜表示:「到現在我們做了5部片子。但是每個片子都會關係社會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與我們倆的生活經歷相關。可能更加從我們自己的生活出發…對我們來說,我們更關心的是人本身…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片子,發掘的是人性本身的美。」
代表作品:《盛夏的果實》《馬戲學校》《2006,關於我的朋友》《初潮》《媽媽,我是媽媽》《72小時》等。
《郭靜、柯丁丁:紀錄片要像劇情片讓人看下去》
https://cul.qq.com/a/20130719/010059.htm
《〈初潮〉導演郭靜柯丁丁來漢 暢聊中國紀錄片》
http://wenhua.cjn.cn/rd/201306/t2279543.htm?spm=zm1066-001.0.0.1.KJhFkn
郭小櫓,旅英作家、電影工作者。1973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嶺市石塘鎮,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本科)、北京電影學院理論研究室電影美學(碩士)。2002年赴英國學習,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常駐作家。她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讀書時期,與賈樟柯是同班同學。
她兼具小說家、評論家、編劇、導演數種身份。電影方面:2004年,執導紀錄片《嵌入肉體的城市》,獲得法國巴黎「國際人權影展」大獎 。2006年,執導首部劇情片《今天的魚怎麼樣?》,入圍第23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獲得鹿特丹影展亞洲影評人獎、巴黎克雷泰伊國際婦女電影節大陪審團獎 。2008年,執導紀錄片《仙境之旅》,記錄了她的父母在歐洲生活和旅遊的經過。2009年,執導劇情電影《中國姑娘》獲得第6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同年,自編自導紀錄片《我們曾經的無產者》,後入圍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獎最佳影片獎。2012年,自編自導奇幻喜劇電影《她眼中的UFO》,入圍第62屆洛迦諾電影節「開門計劃」 。2018年,執導紀錄片《五個男人和一幅卡拉瓦喬的畫》。
郭小櫓導演的紀錄片《曾經的無產者》和《潛入肉體的城市》
寫作方面,她著有小說《芬芳的37°2》、《我心中的石頭鎮》、《戀人版中英詞典》、《青春,飢不擇食》、《饕餮青春的二十個瞬間》、《昔日東方》等,電影小說集《我媽媽的男朋友是誰》,散文集《夢中或不是夢中的飛行》,電影文集《電影地圖》和《電影理論筆記》等。2004年,她憑藉長篇小說《我心中的石頭鎮》(英譯版)獲得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最終提名獎。2007年,她創作的英文小說《戀人版中英詞典》 進入了橘子文學獎決選名單。2013年,英國著名文學雜誌《格蘭塔》年評選次40歲以下的最佳年說家,在20的名單中,郭櫓作為唯的華作家選「最佳小說家」。2018年,她創作小說《昔日東方》,該小說是福裡奧文學獎的參賽作品之一。
代表作品:《仙境之旅》《我們曾經的無產者》《五個男人和一幅卡拉瓦喬的畫》《今天的魚怎麼樣?》等。
延伸閱讀:
《歐時專訪:旅英女作家郭小櫓的「簡明中英詞典」》
http://www.oushinet.com/news/qs/cstw/20140523/128427.html
《「物專訪」郭櫓:寫作是沒有家園的避難所》
https://mp.weixin.qq.com/s/RfCq2MqZeN-3P3zM27WUKg
韓萌,天津籍,本科專業是紡織與經貿。從2003年《新京報》創刊起,她一直擔任攝影記者。作品也曾發表於《紐約時報》、《南華早報》等多家媒體。2014年獲得美國國務院的漢弗萊獎學金(Hubert. H. Humphrey Fellowship),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馬裡蘭大學學習新聞。從2014年8月開始,韓萌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走訪了20個收養中國孤兒的美國家庭,通過圖片記錄了他們的故事,創作出《流美孤兒》系列。
《流美孤兒》 2015年8月,晚飯前,蒙大拿州米蘇拉市,Anaka在跳蹦床
2015年韓萌回國,開始追蹤國內棄兒的故事,她與丈夫二人開始了《江南棄兒》這部紀錄片的創作。主角蔡鳳霞在母親臨終時才知道自己並非父母親生,那時她已經25歲,卻從此走上12年的尋親路。與其說是尋親,不如說是找到自己到底是誰,以及「中國女性」到底是誰。《江南棄兒》在洛杉磯亞太電影節、香港亞洲電影節、One World電影節等展映。
《江南棄兒》劇照
2019年的《遙望繁星》將鏡頭對準廊坊的霧霾,以及困於其中的環保局局長和他的助手。韓萌憑藉此片入圍2019年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新晉導演競賽單元,獲得2019新鮮提案大會金獎。《遙望繁星》也入圍了今年的瑞士真實影展和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CPH:DOX)。但因為電影節改為線上展播,韓萌是「絕對不考慮」流媒體首映的。
《遙望繁星》官方海報
代表作品:《流美孤兒》《江南棄兒》《遙望繁星》等。
延伸閱讀
《周末畫報》圖集《我到底是誰,在美中國孤兒的回家夢》
http://www.modernweekly.com/hots/5997
韓萌對於流媒體播放的看法——FIRST 青年電影展《他或許不是最後一個「扔」資源的紀錄片導演》
https://mp.weixin.qq.com/s/o8gvgEk3qmuZ8SzFF-fUgg
何小培,2017年UCCA何小培影展裡的導演介紹寫道她「青少年時在松山龍慶峽當羊倌,踏遍青山綠水。大學畢業後,參加中國登山隊,衝擊南迦巴瓦峰,失敗後入駐中南海,做公務員十四年,研究經濟改革。(1995年的)世界婦女大會前後,她投身女權和同志運動。她後赴英國攻讀碩士、博士,專業為文化研究。回國後,創建民間組織——粉色空間,倡導性權利,利用影像表達被壓制的欲望和聲音。」
何小培的影像表達與其推動的社會活動相輔相成。所創建的粉色空間性文化發展中心支持性受歧視人群,發出聲音,團結起來,爭取性權利。工作對象包括,愛滋病毒感染者婦女和兒童、性工作者、同妻、已婚女、男同性戀者、跨性別人群、殘障人士等。
《寵兒》:張希是一名愛滋病感染者,2008年查出肝癌晚期後,她在何小培的指導下通過影像和錄音記錄下了最後的時光。2009年,張希去世。又過了兩年,何小培和搭檔袁園才開始處理張希的素材,最終剪成38分鐘的影片《寵兒》。與其他紀實影片不同,因為攝影機大部分時候是由拍攝對象掌握的,所以直到剪輯時,導演才發現主角自己偷偷地加了一條虛構的故事線,但這似乎讓「真實」更為完整。
《寵兒》的主人公張希
2013年何小培的紀錄短片《奇緣一生》追蹤了家庭與社會傳統壓力下的四位瀋陽的女同,尋找男同形婚的過程。本片在多個國家及地區放映,並獲德國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奇緣一生》在紐約大學展映時的海報
她的紀錄片《如此生活》的主角是兩個英國人:Yvo放棄了百萬英鎊遺產,當詩人、作家、潛水員,依海而居;Chrissy丟掉安穩的生活,變性做女人,拍電影,做音樂,以山為家。何小培的最新作品《玩伴》則追蹤了來自四川農村的男孩梓豪與搬到北京的英國男孩開開從2歲到10歲的成長。觀察兩個孩子如何逐步對膚色、種族、國籍、性別等概念的差異。除以上四部影片外,何小培的作品還包括呼籲停止恐同的3分鐘短片《同志貓》、26分鐘的《多性戀家庭》,以及記錄智力障礙者性慾需求的《也愛你》等。
代表作品:《寵兒》《奇緣一生》《如此生活》等。
「Queer History, Culture, and Activism in China: A Conversation with He Xiaopei」
https://madeinchinajournal.com/2019/04/18/queer-history-culture-and-activism-in-china-a-conversation-with-he-xiaopei/
賈愷,紀錄片導演,碩士、博士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系,現為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與黎小鋒合作多年,代表作有《夜行人》《遍地烏金》《我最後的秘密》《無定河》《昨日狂想曲》等;翻譯出版有《弗拉哈迪紀錄電影》《紀錄片創作》等著作;為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上海電視臺等製作過大量紀實節目。
賈愷於2000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開始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這段經歷讓她從一個純粹的觀影者變成了一個試圖用影像進行表達的創作者。她的搭檔黎小鋒在採訪中談到過兩人合作的開始:「2000年在北京上研的時候,我的同學賈愷也對紀錄片產生了興趣,她隨我一起去了蘇州拍攝現場,由助手變為搭檔,由女友變為妻子。當紀錄片《我最後的秘密》最後完成的時候,我們的孩子豌豆也呱呱出生了。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攜手合作,紀錄片就這樣成為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
賈愷、黎小鋒和拍攝對象
在她和黎小鋒這些年的合作中,他們的討論從選題開始一直延續到剪輯完成,在討論中逐步明確拍攝方向,影片結構及主題走向。從《無定河》開始,賈愷負責剪輯,黎小鋒負責拍攝。一次訪談中,賈愷提到:「可能是性格使然,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剪輯臺,享受與還未成型影像的對話,尋找的糾結與誘惑,以及創造出有生命力影像的滿足感。」對賈愷來說,在剪輯臺工作,更像是拍攝者和自己的一場對話。一部作品的完成,導演、剪輯貫穿始終,她可以將這兩個角色很自然地合二為一。
賈愷與黎小鋒偏愛時間的鍊金術,他們用生命去感知生命,記錄時光留下的影像,有著悲憫的情懷和詩人的敏感,見證時代車輪碾壓過後深深的印記。
代表作品:《夜行人》《遍地烏金》《我最後的秘密》《無定河》《昨日狂想曲》等。
梁子(又名行者梁子),北京人,自由攝影師、旅行家、導演、作家。她16歲當兵,畢業於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梁子的紀錄片作品有:《房東蔣先生》《最美公路》《恆河邊的義大利人》《非洲十年》等。她出版的書包括:《一本打開的日記》《獨闖非洲高山王國——一個中國女攝影師在非洲村落的生存紀實》《西非叢林的家——我與獅子山曼迪人》《紅海 大漠》等。
1985年,梁子主動要求上老山前線,成為中越自衛反擊戰中唯一一名軍中戰地女記者並榮立二等功。梁子是中國第一位深入非洲部落進行人文調查的女攝影師,足跡遍布賴索托、獅子山、厄利垂亞、喀麥隆等十數個非洲國家。旅遊時,遊客們是在名勝前留影,而梁子把自己扔進當地人的生活,去拍攝他們真摯而不設防的表情。梁子前後五次深入非洲地區,去過熱帶雨林、原始宗教地域。經歷了非洲叢林的死裡逃生、戰亂的阿富汗,她的心胸卻不斷變得「寬闊」,追求越來越「簡單化」的生活。她說之所以對非洲如此固執不僅是因為每次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也起源於兒時的非洲夢。三毛的書是梁子小時候很流行的作品,當時她想著如果有朝一日能走出去看看,哪怕看一眼,也「死而無憾」了。
梁子在非洲
外面精彩的世界讓梁子不知疲倦地在各地跋涉,掙脫和遠離了一般意義上的職場,她在另一個世界上下探尋。她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影像,都不是在當地蜻蜓點水般的記錄,而是每到一處,她都沉下來生活。梁子克服了大部分人難以想像也難以遭遇的困難,和當地居民同吃同住,感受當地文化。性格灑脫又大膽的她,拍攝的作品總是讓我們感受到非凡的震撼和感染力。
《恆河邊的義大利人》
梁子最大的兩個愛好就是,去陌生的地方,還有跟陌生的人打交道。從非洲的叢林到上海的老城,獨特而個性張揚的北京年輕女性與細膩而怪譎的上海「老克勒」之間的碰撞,梁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惜力。喜歡原始、自然又便宜的地方。率真又喜愛自由與行走的她,拍攝的紀錄片也帶著自己獨有的風格和情緒。
代表作品:《房東蔣先生》《最美公路》《恆河邊的義大利人》《非洲十年》等。
米娜,出生於重慶,現居北京,和蘇青搭檔導演了《白塔》(2004)《手語時代》(2010)《梧桐樹》(2018)。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本科及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碩士。工作經驗涉及服裝、企劃、商貿、廣告、藝術品拍賣多個行業領域。曾擔任服裝設計師、品牌企劃專員、市場部經理、商業執行總監。2002 年至今, 擔任獨立紀錄片導演。2008 年在宋莊與蘇青建立「蘇青米娜工作室」及「米娜餐廳」。米娜餐廳的服務人員多為聽障人士。
米娜和蘇青
從2002年在河南鄭州拍了第部《塔》後,到2010年稍帶調查性質的《語時代》,再到從2011年開始拍攝的《梧桐樹》,蘇青與娜導演對聽障人士進了長達年的關注觀察與深了解,這三部影更像是對這些年聽障人士狀況的時代考古。《塔》與《語時代》記錄了處於社會邊緣的部分聾的存狀態與聾圈內態。《梧桐樹》這部影客觀的態度記錄了群視聽殘障童的成長,以及參與其中的家長、師的生活。
紀錄片《梧桐樹》劇照
代表作品:《白塔》《手語時代》《梧桐樹》等。
佟立,不同於其他獨立紀錄片導演,她非常鮮明地扛起了一面社會責任感的大旗,這可能與她長期在主流媒體工作有關,但也一定與她的成長經歷與她們那一代人身上的時代烙印有關。佟立的作品有:《中國母親》 (1995)《村民的選擇》(1997),入選第20屆法國真實電影節,榮獲中國紀錄片電視學術獎長篇二等獎。《一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1999) ,獲亞洲電視獎最佳紀錄片獎,入選2001年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此外,還有《民政局裡的林科長》(2000)《四合院裡的英國人》(2001),是十集系列紀錄片《80後調查》總導演。
佟立關注的是一個個與政治、與社會問題密切相關的主題,她說:「我覺得我的片子應該對社會發展有用。特別是我的片子在社會上反響這麼大,而且你真的看到因為它的存在改變了社會的某些情況的時候,你覺得你的選擇特別正確,那才真是幸福的時候。」在佟立看來,她是把紀錄片作為一種載體,用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就是社會責任感。
代表作品:《中國母親》《村民的選擇》 《一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民政局裡的林科長》等。
蕭菊貞,197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縣,籍貫湖南。曾任記者、紀錄片導演。作品以報導為主,描寫生動、文字熱情。1999、2000連續兩年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對臺灣的紀錄片風潮起了帶動作用。現為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
她曾以《陽光愛情》《火鶴》等一系列記錄身心障礙朋友的紀錄片獲得三屆金穗獎肯定,並以《紅葉傳奇》和《銀簪子》連續奪得兩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臺北電影獎、紀錄片雙年展臺灣獎,並相繼入圍全球重要影展: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山形影展、釜山影展、新加坡影展等。其他紀錄片作品包括《我們這樣拍電影》、《再見,楊德昌》、《白鴿計劃》等。
《銀簪子》海報
除了紀錄片創作之外,蕭菊貞對當代臺灣電影環境亦有相當投入,尤其曾在《中國時報》長期以專欄撰述臺灣電影相關議題、人物。她更於1999年與鴻鴻、魏德聖、鄭文堂等導演一同創辦「純16影展」,形成對抗主流和商業思維的另一條開放性路徑,並經常參與規劃臺北電影節、圓缺影展等重要電影活動。
她的紀錄片作品充滿作者自身憂傷感性的筆觸,對於紀錄片和臺灣電影相關政策亦有十分犀利的見解。在影像創作之外,她的文字出版物包括《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大毛&Coffee》、《導演的人生筆記》。近年除了在國立清華大學教授「電影美學概論」、「紀錄片創作」、「臺灣電影賞析」等相關課程外,也常擔任臺灣重要影展評審工作及相關文化補助之評審。
代表作品:《陽光愛情》《火鶴》《紅葉傳奇》《銀簪子》《再見,楊德昌》等。
楊紫燁(Ruby Yang),生於香港, 1977年移民舊金山,獲得繪畫和電影製作碩士學位。曾參與《喜福會》、《天浴》、《紐約深秋》、《最後的貴族》等故事片的剪輯、製片工作。其中,《天浴》獲1998年第35屆臺北金馬影展最佳剪輯提名。
在1999年,她首部指導的紀錄片《風雨故園》以五位青年為主角,探討香港回歸期間城市身份的再定義過程。2002年的《21世紀中國》關注的是中國大陸普通的家庭,記錄了21世紀初期,城鄉發生的變化。
楊紫燁格外關注華人題材。2003年,由她剪輯的PBS迷你系列紀錄片《成為美國人》回顧了美國華裔的辛酸歷史。該片獲得四項艾美獎提名,一項IDA提名,並獲克裡斯多夫獎。而09年,她也推出了自己指導的,關於在美華裔的紀錄片《聲光轉逝》,聚焦唐人街的戲院與戲中人。
《成為美國人》截圖
此外,楊紫燁也與監製湯列倫先生創立倡愛文化,完成了《茱莉婭的故事》《彭麗媛與阜艾會》《杜宗智:近距離》《潁州的孩子》等愛滋病主題的公益項目。其中,2006年的《潁州的孩子》講述了感染愛滋病的小男孩高俊的故事。他的父母得病去世,帶他的奶奶也不幸離世,叔叔不願意收養他……同其他愛滋病兒童一樣,高俊的生活在貧困、冷漠、歧視中。不過,社會上也終歸是有好心人的,高俊最終獲得了各方的幫助。本片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美國Silverdocs紀錄電影就全球公共衛生類最佳紀錄片獎、芝加哥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紀錄片人文獎等獎項。
她另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的《仇崗衛士》揭露了蚌埠市仇崗村化工廠對當地環境的破壞,以及村民張功利如何為故鄉和百姓尋求正義的故事。
《仇崗衛士》官方圖片
2014年的《爭氣》再將鏡頭轉回香港,追蹤新一代的,不同背景出身的孩子,接受為期半年的品格教育和音樂劇訓練的過程。兩年後,楊紫燁推出了另一部音樂相關的影片《尋找完美第五度》,主角是從全亞洲各地選拔成團的精英樂手。最新的一部紀錄片《仁多瑪》是關於西藏仁多瑪村中為藏民提供就業機會的諾樂工坊。工作人員中,有一位麻省理工畢業的美國籃球教練比利,組織當地的NBA球迷一起訓練,打比賽。
《仁多瑪》預告片截圖
楊紫燁的其他作品還包括講述三位北京男同性戀者生活的《彼岸浮生》,以及與百度創辦人徐勇共同創作的《走進矽谷》等。
她於2014年獲聘香港大學任命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並開設紀錄片製作課程和「楊紫燁工作坊」。2015年,楊紫燁創立了「香港紀錄片拓展計劃」。2018年,她更是寫信給特首林鄭月娥,希望政府能夠促進香港紀錄片發展。
代表作品:《風雨故園》《21世紀中國》《聲光轉逝》《仇崗衛士》《彭麗媛與阜艾會》《潁州的孩子》《爭氣》《仁多瑪》等。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14/FA1909140001.htm
凹凸鏡推薦「香港紀錄片拓展計劃」《收藏!紀錄片人的遠程學習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