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定格》劇照
「愛你一輩子」,這是戀愛之初每一對情侶的期待。在紀錄片《幸福定格》裡,這也是每一對夫妻都會在婚禮上做出的承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可能變得寡淡,甚至變成束縛。
關於當代愛情,以下這些紀錄片或許可以給出一些片面但豐富的答案。即使愛情不再具有古典時代的意義,我們對愛情的呼喚卻依然熱烈。這些既創造奇蹟又具有摧毀性的情感,封存在影像裡,獲得了一種「保鮮」。
撰文|葉倩雯
編輯|王好
出品丨騰訊新聞《雨水豐沛的季節》:年輕人的愛欲迷離
對於90後一代的青年人來說,大學生活不僅僅意味著獲得新的知識,更能充分進行情感體驗。這個過程中,劇烈的狂喜和痛苦似乎是無法避免的。
導演危凱和陳燁敏銳地把握住青年人對性與愛的困惑,拍出了紀錄片《雨水豐沛的季節》。
影片通過三四十位被訪者的自述,極力展現大學生群像:有的人不斷通過尋找伴侶來獲得陪伴感;有的人為自己的性取向而煩惱;有的人早早結婚生子陷入生活的漩渦;更多的人根本分不清愛與性的差別。
彭景是這部作品裡一個讓人難忘的人物,她漂亮直率,敢於表達自己,雖然年輕,對身體的探索卻開始得很早;既喜歡男孩又喜歡女孩這件事似乎並不困擾她。對比另外一個核心人物花椒——一個患有雙向情感障礙、喜愛搖滾的女孩,兩個人物形成了一組對比關係。
彭景,《雨水豐沛的季節》劇照
花椒,《雨水豐沛的季節》劇照
她們看上去對自己的身體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但隨著採訪的深入,她們都不約而同地講述起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彭景的母親對她過於管束,讓她自我評價過低,總有自殺衝動;而花椒則不受父母關注,她想通過叛逆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
其實,過分的放縱和保守都是一種時代病症的體現。影片中,很多受訪對象都談到了父母的出軌離婚,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錯位,以及大環境對自己的不接納。這群22歲左右的年輕人有著天真的話語、故作成熟的狀態,他們展現出的迷亂和自由,像是一種對青春的輓歌。他們真誠地相信愛,也切實地被現實打擊。
《雨水豐沛的季節》拍攝於2015年的夏天,那年的雨水特別多。它有一個更直接的英文名字—— Summer’s Desire(夏日的欲望)。
《雨水豐沛的季節》海報
:情感是一種「暴力」
魏曉波的《生活而已》系列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自己的私人生活,展現了自己從畢業後走出校園到結婚生子過程裡的一地雞毛。
紀錄片裡,魏曉波和女友(妻子)吃飯、睡覺、吵架,彼此依賴又互相傷害。在第一部的戀愛階段,兩個人要度過最貧窮的創業期,女友對著鏡頭哭泣:「我妹夫給妹妹每個月500塊錢買化妝品,你什麼都沒給我買過」;第二部,兩個人已經要走進婚姻,為了五萬塊彩禮錢爭吵;第三部的時候,孩子的出生沒有帶來太多的喜悅,要處理的生活問題更多了。鏡頭捕捉到的生活瑣事,展現的是一對最普通中國情侶的掙扎和困境。
魏曉波,《生活而已》劇照
謝芳去醫院做孕前檢查,《生活而已》劇照
拍攝的過程也是兩個人強弱關係轉變的過程,從婚前女方的漫不經心,更佔據主導地位,到結婚生育後男性更具有權力,導演強勢地主導紀錄片的走向,肆意揮灑自己在關係裡的情緒,甚至沒有迴避自己對妻子產後的身體的評價,一句「真噁心」激怒了不少觀眾。
鏡頭從不避諱被拍攝者的隱私,這讓影片既具有更強的真實衝擊力,也具有更強的挑戰性——這種挑戰不僅在於對未經美化的真實人體的震撼感,導演不僅暴露自己,也對自己的愛人形成了一種「暴力」。片中兩個人充滿暴力的對話、幾乎看不到愛情的「情感現場」,或許就是中國夫妻生活中的常態:愛包裹著暴力,身處其中遍體鱗傷,卻誰也離不開誰。
影片以私影像的方式探討了在變革時代個體親密關係的變化和危機,呈現出中國式婚姻牽扯進諸多現實算計的複雜性。魏曉波將作品的主旨落腳於「生活而已」,而究竟什麼是生活?需要每一個觀眾去實踐。
《生活而已》海報
:婚姻就是「男默女淚」?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悲觀者如是說。臺灣紀錄片導演沈可尚用了七年時間採訪了八對不同年齡、背景和階層的夫妻,從都市白領到大學老師,從藝術家到家庭主婦,從農民工到創業者,他們在鏡頭前開誠布公地面對彼此,探討婚姻的問題,溯源相愛的原因。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沈可尚自己也剛剛走進婚姻,他發現中國人喜歡拍婚紗照,但效果往往尷尬。他以婚紗照的「幸福定格」為靈感,紀錄片也因此得名。
《幸福定格》劇照
這部紀錄片給了深陷婚姻「牢籠」裡的夫妻在生活雜事之外難得的對話空間,也讓他們終於有機會坦誠自己對婚姻生活的厭倦:沒有激情、泛善可陳的性生活,令人厭倦的婆媳關係,無休無止的家務以及管教不完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婚姻味同嚼蠟。妻子開始抱怨,以前很幽默的丈夫不再講笑話,本該是兩個人的孩子更多由自己負責;丈夫也有不滿,本來溫柔賢惠的妻子為何變得暴躁易怒,行為粗鄙?當初帶著期待走進婚姻,到頭來發現躺在身邊的根本就是「陌生人」。
電影被《婚禮進行曲》分割成無數個段落,一段段採訪之間插入了導演搜集來的各類婚禮場景。整個對話下來,「其實我一直沒有變」成了多數夫妻的心聲。改變的從來不是內心,而是環境罷了。但面對慘澹的生活,那些戀愛中的激越、婚禮上的哭泣都顯得有些諷刺。
《幸福定格》劇照
有網友評價每當《婚禮進行曲》奏響,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說這部電影簡直是「婚姻勸退指南」。而事實的另外一面則是,即使一萬次想要放棄,那些溫情的片刻還是將人留在婚姻中:就算意見不同也永遠站在對方身邊;就算不擅長也會為對方做一碗湯;甚至生氣摔東西這樣的舉動,也是因為那是在最愛的人面前才會流露出的「脆弱」。
到底什麼樣的婚姻是好的,是愛情的結合,還是生活的搭子,亦或是相伴的親人?《幸福定格》所做的也許並非是對婚姻本質的探索,而是企圖喚起人們走進婚姻的初心。
《幸福定格》海報
《單身女人》:愛情是不滅的火
「男人咋這麼不要臉,我真想咣咣(扇)他們……」紀錄片剛開始,導演林鑫就給出一場女人的飯局。她們肆無忌憚地點評男人,一邊看不起,一邊又無法控制內心的悸動。
40+的單身女人還會追求愛情嗎?《單身女人》給出了一個篤定但心酸的答案。電影記錄了一群在陝西銅川的普通單身女士的故事,她們或因丈夫出軌離婚,或因錯失初戀而不婚。在對婚姻失望之後,她們依然以不同的方式尋找愛情,思辨著情與欲是否可以分開的問題。
《單身女人》劇照
這是一部非常具有女性主義關懷的作品。她們感情成熟,經濟獨立,思想開明,擺脫了一般刻板印象裡對中年女性的「汙名化」,是今天意義上的「獨立女性」。通過她們的訴說,我們看見了一個女性視角下的男性:他們不再是女性的保護者,普遍懦弱,沒有擔當,朝三暮四,又沒有責任感。
父權的衰落讓新時代的「獨立女性」無法再對傳統的婚姻抱有期待,丈夫不再是傳統意識裡那個肩負起一切的角色。但面對愛情,她們不計較得失,也不在乎結果。她們相信「愛就愛了」,很少為愛後悔。《單身女人》告訴我們,當一個女性足夠強大的時候,她愛人的能力會更強大。中國中年男性與女性的差異足見一斑: 男人更看重肉體的滿足,而女性更在意的是精神性的交流。
《單身女人》海報
:愛情讓我們不畏懼死亡
「老來多相忘,唯不忘相思」。趙青導演的這部紀錄片拍攝的是自己的叔公叔婆,看似平淡,卻十分真摯感人。兩位老人樹鋒和味芳是一對相伴半生的耄耋夫妻,本該安享晚年的他們卻遭遇了味芳罹患阿爾茨海默症。
在中國有近千萬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因為缺少專業醫療機構和護理人員、沒有強有力的社會支撐,患者和家屬遭遇著各種困境。
樹鋒和味芳,《我只認識你》劇照
樹鋒和味芳年輕時就相識,直到中年後,兩人才走在一起。子女不在身邊,這對夫妻是彼此的依靠。隨著味芳的病情日益嚴重,她漸漸無法料理自己的生活,既不記得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也不認識周圍的親戚朋友,甚至連子女都認不出來,卻唯獨沒有忘記自己的老伴樹鋒。每當樹鋒從遠處走來,味芳都會像初戀一樣快樂地迎上去,疾病帶來的記憶黑洞偏偏沒有吞噬愛情的部分。
《我只認識你》劇照
樹鋒面對味芳的態度是複雜的,他不捨得讓妻子一個人住進護理機構;又擔心養老院的生活讓自己不夠自在;可是獨自照顧妻子,他的身體已經力不從心了。面對早晚到來的死亡,樹鋒並不畏懼,只是怕撇下妻子。
最後,樹鋒陪伴味芳住進了擁有夫妻房的養老院,每個周末再一起回自己家,他們的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被保留。樹鋒對妻子說:「既然你還認得我,信任我,我就會千方百計照顧好你」,「味芳啊,味芳,你跟我一世就要跟到底,我怎麼,你怎麼,一起吃飯,一起買菜,一起散步……」
電影最後,兩位老人依然保留著體面和尊嚴。對於他們來說,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愛情依然可以是支撐生命的核心。
《我只認識你》海報
現代愛情與紀錄片:瞬時與永恆
張愛玲曾說過,現代人的經驗都是二手的,看了戀愛小說而知道戀愛。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這些紀錄片或許也成為未來人類的「愛情樣板」。
愛情讓人神傷,但在鏡頭前,所有的人談到愛情眼中都會有光,而這種轉瞬即逝的吉光片羽,或許就是愛情的本質,它永遠值得我們人類追尋。我們需要愛情,它具有悲劇性,但也是能量的來源。
原標題:《關於愛情和婚姻,這5部紀錄片比肥皂劇說的更明白丨穀雨計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