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亞洲新導演計劃啟動 倡導用進行時影像敘事

2021-01-12 網易娛樂

2012年12月28日下午2點,由雷禾傳媒機構舉辦的旨在發現和資助紀錄片導演的「亞洲新導演計劃」,在北京舉行全媒體發布會。電視節目主持人柴靜擔綱主持。

發布會上,主辦方雷禾傳媒機構CEO海天就「亞洲新導演計劃」的創辦初衷予以簡單闡述。他提到,過去的二十年是中國媒體快速發展的二十年。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新聞類曝光節目的時代,是為「解恨時代」;本世紀初的十年是娛樂類節目的時代,是為「解悶時代」;接下來的十年是一個紀錄片的時代,是為「解惑時代」。同時在新媒體唱衰傳統電視媒體的形勢下,作為電視人特別是作為紀錄人,應該為這個時代做點什麼。創辦「亞洲新導演計劃」,就是想發現和資助更多的紀錄片創作者,通過紀錄片這一載體給這個和諧社會和時代帶來更多一些溫暖,更多一些力量。

亞洲新導演新導演計劃第一季主題——我和我的城市,倡導用正在進行時態下的故事講述城市的味道、溫度、顏色等。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性格,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感知。或主體自豪,或客觀批判,或人文憂傷,但求真實、真誠、現在。

雷禾傳媒CEO海天表示「我和我的城市」這個創作主題源於:城市和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而亞洲新導演計劃則倡導用最真實的進行時影像敘事,紀錄各個城市的歷史、美食、風俗人情、城市建設等代表著對城市的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考,表達真實城市。

主辦方就「我和我的城市」拍攝了嘉賓與城市的一次對話,並舉辦了一個小型的圓桌討論。在談及我和城市的關係時,幾位嘉賓不約而同提到「和諧」這一概念。

雷禾傳媒機構CEO海天表示,「我和我的城市」最終說的還是人以及人的狀態,以及人和人之間、人和城市之間的和諧關係。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杜現朝也表示,人與城市的和諧共處,是一種願景也是一種常態化的存在。

發布會上,就「和諧」概念,嘉賓們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在談及新舊媒體「和諧」共存的媒體環境下,各種媒體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激烈搏殺的競爭關係,還是一種和諧共融的共生關係時,視訊中國CEO姜強表示,視訊中國作為手機視頻媒體,在承擔新媒體角色時更多是對電視等傳統媒體進行補充和增益,更能靈活適應用戶新的媒介需求,到目前為止應該還是一種和諧共榮的關係。在這一點上,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杜現朝就網絡視頻媒體與傳統電視媒體之間的關係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提到,在用戶上,其實雙方並不衝突,媒體都在搶佔用戶時間,而使用傳統電視媒體與網絡視頻媒體的時間交集並不多,可以說是一種和諧共榮,但另一方面,傳統電視媒體與網絡視頻媒體都還未強大到主導用戶的地步,而更多是兩者相互融合,比如臺網聯播。這一論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北京高清紀實頻道總監陳大立的贊同,他表示,新的媒體環境下,不同媒體都要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各取所需,加強自身媒體實力的同時積極適應新環境下的用戶需求。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副社長才華燁則表示,傳統媒體在新的媒體環境下更應該堅持傳統媒體固有的責任和擔當,傳達高質量的內容和價值觀念,給社會和時代以力量、溫暖和安慰。

在談及新老媒體「和諧」共存的環境下,媒體環境急速變化的競爭環境下,對紀錄片創作的內容機會和市場機會時,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執行館長楊磊結合亞洲新導演計劃這一導演創作計劃表示,作為亞洲新導演計劃線下活動陣地,作為紀錄片創作的傳遞渠道,將在影院陣地上儘自己最大的可能支持紀錄片事業的發展,支持紀錄片內容的創作和傳播,並力爭在其他資源形式上給予相應的支持,比如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加入紀錄片單元等。

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杜現朝及視訊中國CEO姜強均表示,新的媒體環境給予紀錄片創作更多的市場機遇和上升空間,紀錄片導演、媒體都應該抓住這樣一個機遇,為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裡的人提供更多優秀的紀錄片作品。

雷禾傳媒機構CEO海天也表示,雷禾傳媒機構正在搭建一個包含200家左右城市電視臺的播出平臺,同時也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國內項目合作,在導演創作過程中,雷禾將近最大努力給予資金、渠道及人才的支持,幫助和發掘優秀紀錄片人才。

討論結束後,著名導演吳琦從現實題材紀錄片角度對「我和我的城市」這一主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舌尖上的中國》大火之後,一方面是作品內容本身的成功,另一方面是觀眾和市場對現實類題材紀錄片的觀看需求非常強烈。「我和我的城市」恰恰是一個非常適合攝製現實類題材紀錄片的主題,它能充分挖掘人跟人的關係,人跟生存的糾葛或者人跟社會的千絲萬縷的牽扯,相信能從中發掘出很多很好的故事,表達出不同程度的解構。

最後,吳琦導演也對亞洲範圍內的新導演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們能在此次計劃中發現和解讀自我,解讀城市,講城市的故事,說人的故事,多出精品。

相關焦點

  • 「亞洲新導演計劃」資助導演拍城市紀錄片
    摘要:駐京記者 梁曉雯 報導 旨在發現和資助紀錄片導演的「亞洲新導演計劃」日前在京舉行,雷禾傳媒機構CEO海天直言接下來的十年是一個紀錄片的時代,是「解惑時代」,這個計劃就是想發現和資助更多的紀錄片創作者,通過紀錄片給社會和時代帶來更多一些溫暖,他也透露正在搭建一個包含200家城市電視臺的播出平臺。
  • 海珠數字影像周 | 《殺馬特,我愛你》《家庭會議》等紀錄片展映
    張安寧紀錄片製片人,「愛上紀錄片」平臺運營、主編。2017年發起並策劃【42】時紀錄片導演製作班系列課程,課程在大陸以及臺灣地區進行交流和創作學習活動,成為紀錄片行業內最活躍的品牌產品之一。而除了形式上區別於傳統紀實,還加入更多浪漫化敘事的技巧,用貼畫、繪本、真人劇場等卡通形式呈現主題,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為之動容。本沙龍以這部紀錄片切人,試圖探討人文類紀錄片視覺語言的拓展空間。
  • 淺析科學紀錄片《超級工程》的敘事特徵
    《超級工程》以客觀中立的敘事視角、以好萊塢式的敘事結構和以國際化的敘事表達成功地實現了科學紀錄片新一輪的蛻變和發展,為中國科學紀錄片的進一步發展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引領。[2] 科學類紀錄片的敘事特徵主要是指,從敘事角度來看,紀錄片是以何種角度進行講述,使得影片在保證科學性、客觀性的同時又能夠不斷地製造懸念以實現影片的故事性和娛樂性;在敘事結構方面,是指科學紀錄片會採用什麼樣的結構來建構故事;就視聽語言而言,具有抽象思維的概念如何進行具象化、視覺化體現;從敘事策略方面的角度考慮,科學紀錄片又使用了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故事化的講述。
  • 紀錄片營銷走入「定製時代」(圖)
    這是記者在正在進行的亞洲新導演計劃普選作品中看到的一個畫面。該計劃旨在挖掘、培養和資助年輕一代紀錄片導演,但與一般的新人扶持計劃不同,亞洲新導演計劃在策劃之初就與城市品牌營銷有機結合,為後期的紀錄片市場生存找到了出口。究竟怎樣突破「找錢難、播出難、賺錢難」的紀錄片公認難題,將民間紀錄片推向市場?
  • 「2020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活動啟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羅傑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9日11時訊(記者 秦思思 羅傑)中國的「農事、農家、農人」在外國青年眼裡是什麼樣子呢?10月9日,「2020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活動在西南大學啟動。
  • 2018「AME影視計劃」第二屆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正式啟動
    談及AME影視計劃項目的背景及願景,高世強如是說:「美院做影像本身是跨越的,我特別希望能有思想和感受力的激蕩,創造力的激蕩,如何通過這段時間挖掘出和全國各地進行的編劇工作坊完全不同的新東西,我非常期待。」
  • 白銀會寧民俗紀錄片《我們的社火》入圍「亞洲世界遺產影像展」
    陳坤導演。中國甘肅網7月23日訊 據白銀晚報報導 (記者 張萍)近日,會寧民俗紀錄片《我們的社火》成功入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亞洲文化旅遊展「亞洲世界遺產影像展」!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亞洲文化旅遊展共徵得作品10000多幅,其中建築風光類6200餘幅,人文類3800餘幅。經過多輪評選,最終評選出優秀的建築風光類作品129幅,人文類作品88幅;視頻作品24個。入選作品的遺產地(點)涵蓋了中國在內的亞洲21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遺產的80多處(項)。
  • 這部講述瀋陽的紀錄片持續引發關注!英國著名導演點名盛讚!
    聽聞瀋陽正在拍一部名為《盛京》的紀錄片巴尼·布魯姆導演更是給予了充分的讚揚巴尼·布魯姆導演是英國著名導演,也是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的理事會成員,有30年的執導經驗,曾執導數百部電影與商業片。>寫下《盛京賦》歌頌先世創業之武功盛京物產之豐富、人才之鼎盛紀錄片《盛京》是首部遼瀋影像志是對瀋陽的一次全新解讀是一部白山黑水間的活態影像史詩
  • ...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
    新華社柏林2月25日電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新華社記者田穎 張遠「應當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攜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來柏林參加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的中國導演賈樟柯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賈樟柯時隔十年再次創作的紀錄片。該片追憶了已故作家馬烽,並通過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對個人生活及記憶的講述,反映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賈樟柯希望藉由這部紀錄片談論過去到現在的鄉村經驗,片中選取的作家具有鄉村和小城鎮經驗。
  • 盤點女導演和她們的紀錄片
    主角蔡鳳霞在母親臨終時才知道自己並非父母親生,那時她已經25歲,卻從此走上12年的尋親路。與其說是尋親,不如說是找到自己到底是誰,以及「中國女性」到底是誰。《江南棄兒》在洛杉磯亞太電影節、香港亞洲電影節、One World電影節等展映。
  • 廣西:用影像記錄鄉土文化
    隨後,廣西民族博物館在全區各個生態博物館實施「文化記憶工程」配套項目——「鄉村紀錄影像培訓計劃」,對生態博物館工作人員及社區居民進行民族志紀錄片拍攝技能培訓,讓更多人參與到「文化記憶工程」項目中。「在舉辦紀錄片展期間,我們發現了廣西傳統民族文化的諸多閃光點,對各種獨特的民族文化事項進行了深入歸納梳理,以便建設民族影像資料庫。」
  •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用影像記錄自己熱愛的土地,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南
    新鄭州人檔案姓名:常蒙恩鄭齡:8年經歷:陳砦見證愛情、家庭和事業起步戰績: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所熱愛的土地語錄:「讓更多人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紀錄片導演常蒙恩在片場溝通工作河南商報見習記者郝瑞鈴/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本文試圖從紀錄片文本出發,探究這部紀錄片對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進行影像構建的策略,又構建出怎樣的關於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的形象,並試圖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評價這種影像構建。Chinese School )於2015年8月在英國BBC2臺首播,並通過網絡在中國進行傳播。紀錄片播出後立刻受到了國內外各大媒體的關注,幾乎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話題。 一、創作背景 2015年,BBC啟動了一個試驗項目——「中國化的英國教學」。
  • 千呼萬喚的夏令營來啦 | 紐約影像計劃期待你的加入!
    點擊播放 GIF 0.9MSUMMERColorBox 紐約影像計劃CAMP觀看由 ColorBox 精選的紐約正在進行的藝術展和藝術電影,感受紐約當下的藝術和電影氛圍。NYU電影拍攝現場.Photo from NYU Tisch Film Website4. 參加由ColorBox組織的專題講座,講座嘉賓包括獨立電影人,獨立藝術家、職業電影導演以及紐約高校教師。5.
  • 紀錄片的敘事方式
    從創作者的表述方法看,紀實,是一種獨特的敘事方法,這種敘事建立在表達層與內容層相一致的基礎上。情境—紀實的敘事方式首先表現在時空結構的具體性上,具體的時間,具體的環境,具體的情景。時空的具體性可以使一般性的生活場景和影像記號所表現的抽象內容具有一種可經歷的情境意義。
  • 鄔虹導演:從央視美食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_發現頻道_中國...
    但是,是不是美食紀錄片的形態和邊界都要受限於此呢?身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的鄔虹導演給出了一個新答案。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從事紀錄片工作的她,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正催動著紀錄片行業的變革。她從服務多年的傳統媒體辭職,接入市場化的脈搏去探索紀錄片新形式。「我做了二十多年的紀錄片,之前也有不少作品獲得了行業的獎項和受眾的肯定。參與創作《舌尖上的中國》給我的觸動和啟示很大,紀錄片在中國不是沒有觀眾,而是我們要改變傳統視角去貼近觀眾的審美需求,讓敘事方式更加接地氣。」 鄔虹導演提到。
  • 《和而不同之中國與希臘》紀錄片啟動儀式在雅典舉行
    中國駐希臘大使章啟月和希臘駐中國大使羅卡納斯分別通過視頻向項目的啟動表示祝賀。章啟月大使指出,紀錄片《和而不同》的開拍,既是中希文化界的一次創新,也是雙方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人文交流蓬勃發展的重要成果。
  • IDF學術·訪談 | 用影像書寫介入現實(下)
    用影像書寫介入現實——讓-米歇爾·付東專訪採訪整理/朱文楚(影評人、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特約作者)擁抱紀錄片形式的廣闊可能性2003年,紀錄片導演王兵憑藉拍攝長達4年之久、時長9小時的《鐵西區》一舉震驚歐洲電影界,在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
  • 五國導演合拍中國主題紀錄片《高考2020》
    解讀中國工作室邀請五位國內外知名導演,分別奔赴武漢、北京、上海、南京、鄂爾多斯,講述以不同形式參與高考的普通個體故事,生動展現普通中國人的疫時高考經歷,真實記錄2020年中國高考的歷史映像。這五位導演是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英國紀錄片導演羅飛、柬埔寨紀錄片導演潘西西、美國紀錄片導演米切爾·法卡斯、中國紀錄片導演康成業。
  • 新亞洲影志|第12期工作坊「專業疏通電影」
    但生活要繼續,做什麼樣的電影已經不是困擾郭曉東的問題,他確定了第26期「新亞洲影志影人會「的策展——經歷一年與TaiwanDocs溝通選片集合成」臺灣紀錄片回顧專題「,其中包括了很少面世的60年代的陳耀圻的短片合集,以及2013-至今的數位臺灣導演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