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科學紀錄片《超級工程》的敘事特徵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上海大學 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040)

摘要:中國科學紀錄片經歷了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科學救國」、「實用科技」、「科教興國」、「科學發展觀」等四個發展階段[1]。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思想性強、故事性弱、節奏緩慢等問題。《超級工程》以客觀中立的敘事視角、以好萊塢式的敘事結構和以國際化的敘事表達成功地實現了科學紀錄片新一輪的蛻變和發展,為中國科學紀錄片的進一步發展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引領。

關鍵詞: 科學紀錄片;《超級工程》;影像敘事;敘事特徵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00-04

一、中國科學紀錄片歷史流變與發展問題

中國的科學紀錄片從19世紀初到現在,在歷史的流變中,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發展蛻變的歷史過程。中國的科學紀錄片開始於以「科學救國」為特徵的科學教育電影,再到以「實用科技」和「科教興國」為特徵的科教片,最後到千年以後「科學發展觀」時期的科學紀錄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美國探索頻道為代表的國外科學紀錄片進入我國市場,引起了廣泛關注。

隨後的2001年,中國的第一部科學紀錄片電視欄目《發現之旅》誕生,引發了中國科學紀錄片發展的新一輪浪潮,雖然中國製作了不少的科學紀錄片,但是這些紀錄片普遍存在著些許問題,在國際市場上不慍不火。究其原因,和歐美國家的紀錄片相比,中國紀錄片在細節表達、情感展現和拍攝方式和角度上比較成熟,但是在敘事策略、故事節奏和思想表達等方面還有欠缺。因而中國紀錄片的觀賞性比較低,對觀眾的吸引度也有限,也就難以進入世界市場。

二、科學紀錄片的敘事特徵

愛德華·布蘭裡根認為:「敘事是一種將素材組織進行特殊模式以表現和揭示經驗的感性活動。較為特殊的是,敘事是一種將時空性的材料組織進時間因果鏈條之中的方式,這一因果鏈條具有開端、高潮與結尾,表現出對事件本質的判斷,也證明它如何知道並因此來講述這些事情。」[2]

科學類紀錄片的敘事特徵主要是指,從敘事角度來看,紀錄片是以何種角度進行講述,使得影片在保證科學性、客觀性的同時又能夠不斷地製造懸念以實現影片的故事性和娛樂性;在敘事結構方面,是指科學紀錄片會採用什麼樣的結構來建構故事;就視聽語言而言,具有抽象思維的概念如何進行具象化、視覺化體現;從敘事策略方面的角度考慮,科學紀錄片又使用了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故事化的講述。

三、《超級工程》的影像敘事結構與策略

直到2012年《超級工程》的播出,中國的科技紀錄片才在國際市場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工程類的類型化紀錄片,它是中國科技紀錄片走向國際的重要一步。[3]《超級工程》是央視全力打造的一部大型工程類紀錄片。該紀錄片每季有5集,每一集都介紹了中國科技領域的超級工程,從2012年開始,到2017年已經播出了3季。播出期間《超級工程》達到了綜合頻道該時段近半年來的收視高點,引發了全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甚至形成了一個現象級的現象,豆瓣評分8.9,可見觀眾對於這部紀錄片的喜愛度與歡迎度。

《超級工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與其出色的影像敘事能力密不可分。一部影響要想吸引觀眾、得到觀眾的認可,故事性是關鍵性因素。《超級工程》在講述中國近年來發展的偉大工程中,通過客觀中立的敘事視角、好萊塢式的敘事結構、國際化的敘事表達等一系列在紀錄片製作領域通用的敘事準則,為國內外觀眾帶來了關於中國偉大工程的視覺盛宴。

(一)堅持客觀中立的敘事角度

從敘事學的角度來理解中國的科學紀錄片,敘事視角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要講述一個故事,首先要構架一個可供觀看的文本,要構築一個文本,首先遇到的問題是由誰來講述故事。和以往國產紀錄片頌揚和自我傾訴式的表述方式不同,《超級工程》採取了一種更加中立和客觀的敘述角度。縱觀這三季的內容,無論是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還是食物供應、能量之源,全片只是客觀地陳述這些超級工程本身,以及這些工程背後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員的努力與堅持。只是用事件本身去感染著觀眾,觀眾從這些偉大工程的設計、製造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進而把這種崇敬之情反射到自己身處的國家之中。既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觀眾觀賞需求,又從側面反映了中國近些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通過對紀錄片《超級工程》的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整個系列中都沒有出現過「我國」的提法,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的稱謂。比如紀錄片中的三維地圖標註的位置是該工程在星球上的位置,而不僅僅停留在中國的版圖上。這些細節並非只是稱謂上的變化,它代表的是紀錄片所採取的中立的第三方的視角。它表明了創作者是站在人類工程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講述這些故事的。[4]

(二)選擇好萊塢式的敘事結構

好萊塢式的敘事結構,一般具有以下特徵,首先是順時性敘事為主導。在戲劇式結構裡,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必須營造步步逼近的故事情節,這就需要影片的結構要以順時性為主導,嚴格按照時空順序來組織安排故事情節。

在《超級工程》第三季中食物供應一集中,為了在暴雨趕來前收割完所有的糧食,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在田地裡工作,最後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這個事件就是以順時性敘事為主導,首先遇到了一個矛盾,即暴風雨兩天後來臨,糧食必須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收割完畢,然後是解決問題,組長調用了多臺機器,夜以繼日工作,最後是結局,終於在暴雨來臨之前完成了任務。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會被事件裡面緊張的氣氛所感染,當終於圓滿完成任務時,電視機前的觀眾也不免快心一笑。由此可說明,順時性的敘事結構有利於觀眾對於整個事件的理解與接受,更容易感染觀眾的情感。

(三)堅持因果關係的統一原則

好萊塢的戲劇式結構是以因果式關係為統一原則的。在以因果關係為統一原則的敘事結構中,段落與段落之間,層層遞進、合乎邏輯地相互聯結,如果任何部分有所挪動或刪削,就會使整體鬆勁脫節。影片一般是通過人物或事件的矛盾衝突,不斷打破平衡,建立平衡,又達到另一種平衡的敘事過程。

在《超級工程》第三季「食物供應」那一集中,全片以不同角度闡釋了中國如何以全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因為對糧食的需求量極大,中國人民只有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各種生產糧食的科技和方法,包括種植海水稻,用植護飛機給稻子打藥,以及用大型機器收割小麥,以保證糧食在暴雨來臨之前收割完畢。在「珠港澳大橋」一集中,為了促進珠江、香港、澳門三地的聯通互動、經濟發展,要修建一座連接三地的跨海大橋,由於各方面的苛刻要求,以及條件環境的惡劣,設計師以及工程專家們不得不想出各種辦法來去解決建造大橋過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礙,觀眾正是被這遇到的一個接一個的難題,以及矛盾一個接一個的解決或者擴大而吸引了注意力,並對工程的建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引導著他們持續地看下去。

(四) 堅持完整情節的構成準則

好萊塢的戲劇式結構以完整的情節構成為準則。完整的情節構成即是整部影片中有一條包括開端、中段、結尾的結構要素在內的情節線,或者說整個故事的發展包括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過程。隨著影片的深入而出現的各種內容都是經過嚴密安排和精心設計的,並且在設定的地方通過可以被觀眾理解的方式展示出來。

《超級工程》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與它採取了完整的情節構成準則密不可分,雖然片子所選取的工程都是正在進行中的,大部分都是還未完成的,但是相對於整個故事而言,情節均是完整的。在「中國製造」一集中,從世界最大級別的貨櫃運輸船的製造,到第五代智慧型手機晶片的研發進程;從C919航空飛機的複雜系統到裝配核電機組最重要的配件,每一個工程從開始的起因,到工程師們的設計研發,再到最後的實施建造,都內涵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構,都是一個邏輯清晰、結構精密的情節安排。觀眾在體驗這一個個建造偉大工程故事的過程中,觀看快感不斷被滿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斷被建立。總而言之,觀眾最愛看的就是故事,完整的故事情節是觀眾觀賞片子的關鍵因素之一。[5]

四、採用國際化的敘事表達

紀錄片是以真實性為核心的,將真實的生活素材進行藝術加工,用真人真事的真實生活引發人們的思考。[6]。雖然紀錄片是以真實性為基礎的,但是為了更好地傳達出人文思想和藝術特色,導演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生活的理解來塑造藝術形象。因此,在紀實性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和藝術加工,可以體現導演及製作人員的特色和風格。《超級工程》導演就打破了過去傳統的中國工程類紀錄片模式,在懸念設置、敘事節奏等方面實現國際化表達。[7]

(一)精巧縝密的懸念設置

在《中外科學紀錄片敘事結構探析》中,萬彬彬論述了中外科學紀錄片的三種結構:懸念推理結構、邏輯推理結構、迴環式套層結構。在《超級工程》的敘事中,製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邏輯推理式結構和懸念引導式結構,綜合各種敘事手段,層層深入,將宏大敘事的工程類紀錄片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展現給觀眾。這種懸念設置方式的成功,給以後我國工程類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經驗。[8]

對於科學紀錄片來說,要想成功吸引觀眾的注意,對懸念引領式結構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懸念引領式結構是指通過設置懸念來引發觀眾對影片的好奇心,增強觀眾的收視興趣。信息預示和答案揭曉是懸念引導式結構兩個主要的內容[9]

1、信息預示。

信息預示的基點是信息差距,具體是指對已知信息進行鋪陳、渲染控制,以此為基礎,逐漸引入未知的信息,環環相扣,既不輕易揭示完整的信息,但又保證懸念的設置有充分根據,從而引發觀眾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們希望彌補信息差距的一種反映。

從信息差距理論來看,一般的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頓悟性問題,一種是增值性問題。與增值性問題相比,頓悟性問題一般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因為每一個頓悟性問題的提出,都是為了解決提出了的核心問題,這些核心問題能夠激發觀眾持久的興趣點。在《超級工程》中,其主要內容是關於我國著名的偉大工程的,觀眾根據對影片題材的淺層了解,易於形成知識的聯結點。另一方面,在紀錄片《超級工程》中,構築懸念幾乎已經成為影片一以貫之的理念。比如在糧食供應那一集中,影片的開始就以懸念的形式和絢麗的視覺盛宴吸引受眾。

影片開頭如下:

這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挑戰,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在這個龐大的食物供應鏈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我們將帶您一同探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如何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這是一個超級工程,它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加複雜和艱巨,然而就像千百年來一樣,中國人正在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著奇蹟。

根據信息差距理論,諸如此類的問題會使得觀眾在建築這一領域中的信息參照點高於其當前的知識水平,進而關注信息差距,引發觀眾的好奇心。這部影片中成功的懸念設置一方面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另一方面埋下伏筆推進故事層層深入。[10]

2、答案揭曉。

在懸念引導的結構中,懸念設置是引導觀眾不斷關注下去的關鍵點,而答案揭曉則是能否讓觀眾滿意的關鍵點。因此答案揭曉環節同樣非常重要。在答案揭曉環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懸念的解釋程度能讓觀眾真正產生頓悟,並且和懸念設置一樣吸引人。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避免故弄玄虛,80%設置問題,20%解決問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超級工程》第三季第一季食物供應供應中,開篇部分設置了一個待解決的懸念,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如何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而在以後的片段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解決這個問題,包括我們西南地區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人工插秧辦法,也有在東北地區,用飛機在十天之內,完成五十多萬畝水稻田的農藥噴灑工作。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海水稻的研究。也有用大棚技術種植蔬菜,解決城市確菜煩惱問題的任務。在懸念的引領下,觀眾的好奇心隨著問題的一步步深入也越來越大,最後吸引了觀眾繼續看下去。

(二) 緩急有序的敘事節奏

敘事節奏分為兩種,外部節奏和內部節奏,外部節奏方面主要有人物和事物的外在變化、攝像機的運動軌跡以及剪輯時間的長短等。在製作紀錄片的過程中,遵循節奏規律,把我節奏的輕重緩急,才能營造張弛有度的情境氛圍,讓觀眾在這種氛圍中獲得審美體驗。

本片在外部節奏上,主要用快速的工程短鏡頭,後接採訪工作人員的固定鏡頭,一緊一松,一張一弛。從鋼廠碼頭到水石碰撞的施工現場,從焊接工的火星四射到工程師的頭腦風暴,緊湊到令人「窒息」,這些組合都營造了緊張的氛圍。;而鬆弛氛圍的應在,則是固定鏡頭對準闡釋理論的工程師,以平緩的語速讓人舒緩下來。在內部節奏上,可從《城市24小時》一集中可見一斑。凌晨兩點鐘,為了迎接城市新一天的到來,清潔工人已經在城市的馬路上清洗街道了,導演通過清潔工人鏡頭的不斷切換,加上城市凌晨夜景的車水馬龍,表現了城市工人們的辛勤勞動。接著鏡頭轉向了機電護工每日的例行巡查的畫面,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景別記錄了機電護工袁亮工作時的細緻與認真。之後鏡頭又切換到了為這個城市生產180萬枚雞蛋的蛋雞。緊接著就是工人在流水線上工作的畫面。整個情節一氣呵成,張弛有度,讓觀眾在時而緊張時而輕鬆中享受著情緒的激蕩。

中國科學紀錄片在經歷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在不斷的考驗中借鑑國內外的影像表達經驗,並結合自身的製作經驗,不斷地超前發展著。其以自己結合時代、結合勞動人民的勞動經驗特點,在敘事能力、影像表達方面,始終迸發出鮮活的朝氣與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萬彬彬.科學紀錄片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15.

[2] (澳)理察·麥特白著.吳菁等譯.好萊塢電影——1981年以來的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416.

[3] 賀鳴明,張為.紀錄片的類型化趨勢——從央視紀錄片《超級工程》談起[J].聲屏世界,2013(4).

[4] 李炳.中國題材的國際化表達 ——《超級工程》創作感想[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12).

[5] 陳宸.大眾文化語境下紀錄片敘事風格的轉型研究[J].科技傳播,2016(9).

[6] 時燕子.國產紀錄片的價值傳播與美學延拓[J].電影文學,2017(2).

[7] 劉英.中國題材的國際化表達—評五集紀錄片《超級工程》[J].中國電視(紀錄),2013(5).

[8] 蔡旻俊.紀錄片《超級工程》的結構分析[J].新聞世界,2013(8).

[9] 夏雲玲.紀錄片情節建構與懸念設置應用研究[J].新聞及傳播研究,2016(3).

[10]孫曉星,吳雪沫.紀錄片《超級工程》的故事化表現[J].新聞研究導刊,2014(8).

(作者姓名:郭瑞瑞,女,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影視理論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呈現中國「超級工程」(圖)
    《超級工程》是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今年繼《春晚》和《舌尖上的中國》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原創紀錄片,也是該頻道自2011年1月1日開播以來攝製的第一部科學類工程題材紀錄片。  「在國際紀錄片界,科學類工程題材紀錄片一直備受矚目。
  • 紀錄片《超級工程》:顛覆你想像的震撼之作
    紀錄片《超級工程》:顛覆你想像的震撼之作 2012年09月27日 14:57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紀錄片的敘事方式
    敘事學認為,敘事是對事件序列進行記敘之意。在這種記敘中,敘事和表現敘事是敘事結構的兩個層面。所謂敘事,就是講述的故事(被稱作「想像世界」),這是作品的內容層面;所謂表現敘事,就是畫面系列的物質性表達(被稱作敘事本文),這是作品的表達層面。內容面的故事是通過表達面的形式技巧來「敘述」的。
  • 《超級醫院》紀錄片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中國建築集團黨建工作部主任周利傑說出了工友們的心聲:「《超級醫院》再現了火神山醫院建設的一個個非常熟悉的場景、講述了一個個親身經歷的故事,直抵心靈,讓人倍感自豪、深受鼓舞。超級醫院見證了中國力量,危難之際建設『救命工程』『信心工程』,中國建築盡銳出戰,千裡馳援,兄弟央企並肩奮戰,握指成拳,強大的產業基礎、科技實力和制度優勢成就了新時代的『中國速度』。
  • 適合文科生看的科學素養的紀錄片有哪些?
    適合文科生看的科學素養的紀錄片有哪些?首推《宇宙時空之旅》(COSMOS:A SPACETIME ODYSSEY):是一部花費重金打造的科普巨製,由福斯廣播公司(FOX)和國家地理頻道(NGC)於2014年3月開始陸續在全球播出。
  • 紀錄片《最美中國》第三季:聚焦「超級工程」與「最美邊境」
    6月10日,中國首部VR全景航拍系列紀錄片《最美中國 大有可觀》第三季發布會在京舉辦。第二季關注到景德鎮陶瓷、涇縣手工造紙、南京雲錦、尼木藏香等中華傳統技藝,同時也呈現了中國天眼、烏東德水電站、格庫鐵路等工程的宏大場景。第三季分為「超級工程」和「最美邊境」兩個章節,超級工程講述了國家最新的建設成就,最美邊境記錄了中國邊境自然奇觀和古老民族的文化傳承。
  • 高分國產紀錄片第三季播出 支撐起幸福生活的超級工程
    展現那些隱藏在「一蔬一飯」中的超級工程 「超級工程構建超級時代。」一位紀錄片人為 《超級工程》 第三季寫下這樣一句評語,言簡意賅地闡釋了超級工程之於時代、之於時代中每一個個體的巨大意義。「超級工程」是中國紀錄片界的一個大品牌,從2012年播出的第一季到如今的第三季中,這個系列不斷通過主題的「進化」凸顯這一核心理念。
  • 紀錄片《超級工程Ⅱ》:第一集《中國路》看燃了(視頻)
    國慶來了,央視紀錄片《超級工程》也再次來襲。第2季第1集《中國路》,於9月30日首播。掛壁公路、高速公路、高鐵……總有一個讓你忍不住驕傲地說——「這就是我愛的中國!」作為《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央視推出的又一國際紀錄片品牌,《超級工程》第1季共5集,已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播出,展現了中國的五大「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絡、海上巨型風機和超級LNG船。
  • 中國紀錄片《超級工程》阿拉伯語版在中東首播
    新華社杜拜11月14日電(記者蘇小坡)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中東廣播中心14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紀錄片《超級工程》阿拉伯語版正式開播,將向中東地區電視觀眾展示中國重大工程項目的風採。
  • 《超級工程》:這部片子強烈讚譽勞動者
    實際上在數年之前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就做過一套介紹世界範圍內超級大工程的紀錄片《偉大工程巡禮》。但對其中「盧浦大橋」一集記憶猶新,其中提到它是當時世界上最長距離的全焊鋼結構單孔拱橋,並著重展示其中主拱合龍時的情景。那個節目製作至今應該至少有十年時間,因盧浦大橋是於2003年通車。節目盛讚這項工程的不易,並預言中國可能會在未來建造更多此類超級建築。
  • 「超級工程」背後是經濟實力與技術創新
    近日播出的《輝煌中國》第一集《圓夢工程》透過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復興號、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等一個個超級工程,領略五年來一張張中國基礎建設的大網,如何編織起人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圖。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電影是一種視聽藝術,有其獨特的敘事表達。電影因為時間帶來的局限性,所以要求敘事元素更豐富,表現形式更多樣。敘事場景和敘事段落的形成和鏡頭的組接息息相關,導演對於鏡頭的把控,也形成了不同於文學的藝術審美。敘事構成要素一般包括故事情節、矛盾衝突和人物形象,電影和文學作品的敘事相似性真是體現在這些方面。從文學作品到電影的改編,敘事視角的選擇、敘事結構的把握、情節的刪減都至關重要。
  • 紀錄片《這裡是中國》探秘「超級工程」深中通道
    2019年9月19日,中俄合拍大型紀錄片《這裡是中國》第三季攝製組來到廣東省中山市。中山市位於繁榮的珠三角西岸中心,為了發揮區位優勢,近幾年隨著中國的造橋技術突飛猛進,一座座震驚世界的大橋在中山市拔地而起。此次攝製組將鏡頭聚焦到正在建設中的又一個超級跨海橋梁工程——深中通道。
  • 豆瓣高分紀錄片《超級工程》第三季開播 網友:中國奶牛都有美甲師了!
    【文/觀察者網 高雪瀅】 十九大開幕的那天(18日),央視紀錄片《超級工程》第三季也強勢回歸了。 這一系列講述中國各領域重大工程的紀錄片,前兩季收穫了不錯的口碑,豆瓣評分也從8.7升到8.9。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她-旅行 你別說,看完新一期的《超級工程》,還真覺得人不如牛。
  • 古典敘事詩的文體特徵與審美教學
    摘要:敘事詩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抓住「敘事性」與「詩體性」,超越「是什麼」的層面,將內容與形式、形式與意味關聯起來賞析作品的詩性美。其方法主要有:一是聚焦敘事秘妙,感知敘事藝術美;二是聚焦表層的簡省與斷裂,「鉤沉」深層意味美;三是聚焦詩體形式的個性特徵,涵泳詩體形式美。
  • 科學論文需要敘事嗎—新聞—科學網
    眾所周知,科學與理性相關,與實驗相關,與數據相關。但如果說科學與敘事相關,或者換句更通俗的話,科學也需要講故事,需要講究敘事結構,估計很多人會為此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這是論文寫作的基本結構,但從未有人從敘事的角度考慮過這個結構;事實上,IMRAD是一個世紀前人們反覆遴選的最適合科學報告的標準化結構,是一種敘事結構。 是否知道這個結構的存在?這對於科學家來說重要嗎?《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國內的一些科學家。
  • 高分紀錄片《超級工程3》開播 一個細節令人震撼
    圖片來源:微博網友@她-旅行你別說,看完新一期的《超級工程》,還真覺得人不如牛。  這是一張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的面孔:袁隆平。  今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依舊在不斷突破,第三代超級雜交水稻可以把畝產提高到1000公斤。  這位87歲的老人沒有停下他的步伐,現在,「雜交水稻之父」的身份是海水稻項目的帶頭人。
  • 數學證明:作為一種特殊的科學敘事
    作為一種特殊的科學敘事,數學證明還顯現了知識的相對獨立性、真理的相對客觀性、方法的自足性與局部性等異於普通敘事的獨特學科特徵。數學證明的本質是什麼?它是從無可置疑的正確前提到不容懷疑的正確結論的邏輯鏈條構成的技術文本嗎?這個問題對持有絕對主義數學觀念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來說,似乎問的有些多餘。
  • 《超級工程》VS《舌尖上的中國》
    第65屆坎城電影節上,兩部中國紀錄片備受關注,分別是《超級工程》和《舌尖上的中國》,除了飲食文化代表的中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還展示了近年驚人的工業成就,真正的中國,是兩者的結合體。問詢量第一位的是一部反映中國當代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的紀錄片《超級工程》,坎城電影節主委會主席南尼•莫萊蒂點名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片花。陳曉卿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表示,目前在海外紀錄片市場分類裡,美食旅遊類節目佔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譽海外,「這是中國真正軟實力所在,沒有任何阻礙,可以達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