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投融資生態圈開始形成,科研成果產業化前景可期,高素質人才流向更為多元……香港交易所25年來最大上市制度改革推行逾年,本地及粵港澳大灣區內生物科技領域出現眾多新亮點,大灣區建設國際生物科技中心「初具輪廓」。
港交所新規推行以來,9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集資額達323億港元。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近日表示,短短1年間,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香港發展全球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的努力初見成效。
5月28日,在港交所舉行的年度生物科技周國際科創中心論壇上,內地生物科技企業信達生物作為9間「嘗鮮者」之一,其財務長奚浩現身說法,稱新規推行後,香港在吸引生物科技企業作為上市地上,優勢明顯,很有前途。
奚浩認為,香港背靠祖國,身後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同時也是吸引歐美等地生物醫藥板塊極具經驗的投資方的重要基地。雖然相較於歐美,生物醫藥領域對香港投資者而言是新的板塊,但在公司上市半年後,他已經感受到本地投資者在認識不同種類的生物科技公司、繼而形成較為成熟的投資理念上,越來越成熟。
這種感受在論壇現場得到本地投資者的印證。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稱,公司及旗下大灣區共同發展基金圍繞美好生活及科技創新等已進行相應布局和投資,而他首次證實,生物科技領域是公司重點關注的行業。
與會者也認為,生物科技投融資生態圈的形成,對整個香港乃至大灣區的發展,意義重大。奚浩表示,港交所過往更側重對傳統板塊的投融資,但通過生物醫藥的引領,可真正進入到打造高科技的集資群,為香港和大灣區的發展帶來更多生機。
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胡章宏則認為,生物科技領域在大灣區的發展已呈現出新亮點。科技疊加推動產生「乘數效應」,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共同推動醫療、生物科技行業前所未有地加速發展。而過去一段時間,國家推動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的建設、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政策推動,配合港交所上市制度的改革和香港傳統的科研優勢,開始衍生出人才與資金不斷湧入、項目持續推進及企業不斷落戶的景象。
建設大灣區成為國際生物科技中心,人才是關鍵。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主任及講座教授楊夢蘇表示,受上市新規影響,已有生物科技行業專才投身香港資本市場,基金公司和投資銀行等對相關行業分析師及顧問的需求開始出現。他相信,這將有助吸引更多高質量學生投身相關領域,也將在世界範圍內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
楊夢蘇同時提醒,建設國際生物科技中心非一朝一夕能夠達成,在此過程中,需避免同質化問題。他指出,科研成果產業化過去在大灣區內其他產業的聯合上已經能夠做到,相信在生物科技領域同樣「水到渠成」,但如何避免上市公司甚至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產業布局的同質化,實現多元協調發展,值得關注。
他呼籲資本市場對生物科技領域給予更多耐心,眼光更為長遠,「基本元素都在,假以時日,香港一定能夠成為國際上其中一個生物科技中心。」他說。(阮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