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李小加將提前退休。
9月29日,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李小加將於2020年12月31日卸任集團行政總裁,但留任為董事會高級顧問,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香港特區政府對此回應,尊重李小加的決定,並對他在過去十年為香港金融市場作出的傑出貢獻表示衷心感謝。李小加執掌港交所的10年,港交所從一個區域性交易所脫胎,成為亞太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資本市場。今年是港交所成立暨上市20周年,在20年的發展裡,港交所不斷自我改革,H股的歷史性推出更為香港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隨後互聯互通、債券通、同股不同權等相繼推出,讓港交所再次站上了擁抱新經濟的時代舞臺。
港交所主席史美倫曾如此總結,「回想國企在香港上市前,香港只是一個本地市場,當時只有600萬人,這樣的經濟體能有多大呢?所以沒有內地的企業,香港就沒有今天的地位。」
有人評價,李小加之於港交所、港股的功績,雖不可謂後無來者,但一定是前無古人。
李小加提前卸任行政總裁
「你認為自己為什麼能夠勝任港交所行政總裁?」
這是當年時任港交所主席史美倫給李小加的面試題。
而當時李小加回答的是,「我不能勝任港交所的行政總裁。」
眨眼,這一幕過去10年,李小加將於今年底正式卸任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
9月29日,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李小加將於2020年12月31日卸任集團行政總裁,但會留任董事會高級顧問,為期6個月,繼續提供指導並確保過渡安排順利進行,現任聯席總裁及首席營運總監戴志堅被委任為代理集團行政總裁,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李小加表示,「擔任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是我職業生涯最自豪,最難忘的一頁,我很榮幸能夠與一群傑出的同事共同披荊斬棘,開疆拓土,讓香港交易所的業務走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前沿,連接中國與世界,支持香港成為更璀璨的國際金融中心。」
今年5月7日港交所就刊發了有關李小加擬於現時合約在2021年10月屆滿後不再尋求續任的消息,此次提前早退,李小加本人並未透露下一步的動向及會否繼續留在金融市場,但他向媒體透露,會繼續留在香港發展,並強調香港是他的家。
對於李小加的提前卸任,港交所主席史美倫說,「謹代表港交所董事會和香港的金融業界,感謝李小加的遠見卓識,他在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中扮演中舉足輕重的角色,確保港交所在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方面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也尊重他卸任的決定,我們很高興他將在集團留任一段時間,繼續分享他的專業知識。」
香港特區政府表示,尊重李小加的決定,並對他在過去十年為香港金融市場作出的傑出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港府稱,自2010年1月上任以來,李小加帶領港交所及香港的資本市場取得一連串的重大突破。為香港資本市場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和增長,大大協助鞏固香港作為領先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Facebook個人專頁內透露,認識Charles(李小加英文名)始於競選行政長官的時候,對方主動介紹可以進一步發展香港證券市場的構想,也是其後修訂上市規例,吸引更多不同類型企業到港交所上市的安排。林鄭月娥指出,這三年來她都很樂意出席港交所的活動,支持Charles在開拓業務方面的工作,她們也一起和其他同事連續兩年出席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推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目前,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及董事阿博巴格瑞、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地區行政總裁洪丕正、獨立非執行董事席伯倫已組成遴選委員會,正式展開物色新集團行政總裁的程序。
據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剛被任命為代理行政總裁的戴志堅,港交所市場主管姚嘉仁、上市主管陳翊庭及早前調職至港交所旗下倫敦金屬交易所擔任顧問的霍炳光,均有機會角逐下任行政總裁之位。
互聯互通,連接中國與世界
李小加由年少曾擔任石油工人、記者,隨後出國進修,從律師一路幹到美銀美林中國區總裁、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再回國發展,全程參與了中國金融開放的歷史進程。
2010年1月16日,李小加正式接任周文耀之職,成為港交所執行總裁。執掌港交所10年來,香港交易所(0388.HK)股價累計漲幅達到297%,截至9月30日收盤,股價報361.6港元,總市值4584億港元,屬於香港最重要的藍籌股之一。在全球金融圈,一個公認的事實是:香港股市從來沒有被擠出中國資本市場的核心圈。
李小加的全球視野令他明白,港交所的未來要依靠於內地。走馬上任後,李小加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公布了港交所《戰略規劃2010年-2012年》,把港交所明確定位為「致力於成為中國內地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走進中國內地的全球性交易所」,進而配合內地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
為了讓香港市場更貼近「最大、最主要的客戶」,港交所2011年開始分階段調整港股交易時段,為了把香港市場的「貨」與內地的「錢」、世界的「錢」與內地的「貨」之間的壁壘打通,2011年3月7日,港股開盤時間與A股同步。
2012年,港交所收購倫敦金融交易所,走向國際的同時,港交所在大宗商品的定價和交易方面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當然,其最為人所稱道的貢獻還是致力於推動香港資本市場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互聯互通」一詞來自於他在2011年撰寫的以闡述理念的《萬言書》,其後更在2013年更新《戰略計劃》時,將其納入核心策略。但市場普遍不看好,認為其中涉及資本管制開放,如境內人民幣兌換成港元交易,非港交所單方面就可一蹴而就。
然而,有能力的人即使戴著經箍也能跳出天鵝湖的優雅。2014年李小加和時任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在茶館的餐巾紙上畫出了滬港通的雛形,用港交所和中登結算的閉環,實現了資本管制下的港股和A股的互聯互通。
2014年11月17日,港交所大廳喜氣洋洋,「滬港通」正式落地。
然而,作為連接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滬港通剛剛開通的時候,既不叫好,也不叫座。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首日,恒生指數不升反跌,收市報23797.08點,跌幅1.21%。北向資金額度用盡,但南向資金卻成交冷淡,只用了總額度的17%。
次日(2014年11月18日),恒生指數繼續下跌,全日跌幅為1.13%,互聯互通交易繼續冷卻,北向通與南向通的使用額度分別僅為37%和7.6%。
隨後兩天,恆指繼續下挫,互聯互通的成交接近冰點。
開通第一周即遭遇寒流,李小加對此卻相當樂觀。他說:我們是負責建橋的,橋建起來,不怕沒有人走。
隨後幾年之中,北上資金與南下資金開始為A股和港股市場結構帶來一些長期的、深遠的、有益的改變。
在滬港通落地兩年之後,2016年12月8日,深港通開通,至此,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架構全部完成。
2016年11月18日,深港通·交易所推介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舉行。李小加在深港通·交易所推介會上回答媒體問題。
2017年,南下資金的「買買買」造就了港股史無前例的大牛市,這一年許多港股在南下資金的推動下,創歷史新高,股價漲幅數以倍計。2018與2019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全球股票指數將A股納入選股範圍,導致大量被動基金(ETF)借道陸股通增持A股,到目前,外資已經成為A股投資者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新數據顯示,自開通以來港股通南向資金合計達15289.39億港元,單日買賣成交最高達464億港元,內地亦透過滬深港通累計吸引人民幣10872.18億元外資,互聯互通機制刺激了兩地市場的交投活躍。
「滬港通的創新型模式可以使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先在自己『家門口』實現。」李小加此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對於有市場人士把「互聯互通」稱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神來之筆」,李小加雖笑稱「自己應該去申請專利」,但仍堅稱:「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才是大英雄,因為兩地監管合作、執法互助才是滬深港通得以成功的保障。」
除此之外,2017年7月3日正式推出債券通,自推出以來不論在成交量、外資持有量及登記投資者數目方面均有大幅增長。中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債券通平均每日成交額高達人民幣199億元,創下自開通以來半年度新高,是2019年上半年的三倍,2020年5月份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更創出人民幣260億元的單月新高。
時代倒逼改革
在為香港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注入了內地元素後,李小加沒有停下改革的步伐,開始了對港股上市公司結構的改革。
2012年6月,以2B業務為主體的上市公司「阿里巴巴」從港交所退市,謀求集團整體IPO。然而卻因為「同股不同權」問題,2014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登陸紐交所上市,港交所與之失之交臂。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正處中國網際網路紅利期,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質:一方面要資金就不得不稀釋股權,但另一方面又要牢牢把握控制權,資本們只要投資回報,不尋求控制企業,於是二者一拍即合,大量的「同股不同權」企業在網際網路領域出現,並前僕後繼去美國上市。
滿懷遺憾的李小加力排眾議,在其後的幾年鍥而不捨的發起了兩輪港股IPO改革嘗試,最終在2018年4月30日,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同股不同權(WVR)架構公司和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被允許在港股上市。
而新規則幾乎是精準瞄準中資網際網路新貴,「同股不同權」必須是「經營成功」的「創新產業公司」——市值底線是400億港元;或者放寬至100億港元,但必須年利潤大於10億港元。新規還增加《合資格發行人第二上市》章節,「為大中華地區申請人赴港作第二上市提供便利」。隨後,大量同股不同權與生物醫藥公司如過江之卿,紛紛登錄港股。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成為港股第一家雙重股權架構上市公司,9月20日美團點評緊隨其後成為第二家。歌禮製藥、百濟神州、康希諾生物等生物醫藥龍頭公司的搶灘則皺了港股這一池沉悶的湖水。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風光回歸港股,2020年6月,網易、京東回歸港交所,螞蟻金服赴港上市傳聞最終成真,顯而易見,網際網路巨頭已成為今天港交所的主角。傳聞準備回港上市或二次上市的中概股還有百度、攜程、拼多多等。如果這一波科技公司都回來了,那麼港交所有望成為真正的中國版納斯達克。
李小加在日誌中如此寫道:幸運的是,這四年中,新科技和新經濟已經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浪潮……雖然我們錯過了一兩個大的IPO,但是大家開始認真的思考香港應該如何與時俱進,如何鞏固自己獨特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李小加此前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中概股的進一步回歸,我們需要這樣的新鮮血液,你們所看到的市場傳聞最後都會來港上市,他們來港發行只是時間問題,現在已經掃除了制度上的障礙。」
新經濟企業徹底改變香港金融市場
Wind數據顯示,9月30日港股成交額排名前十的除了友邦保險以外,其餘全是中資股,日成交額排名前五的分別是阿里巴巴,成交額96.7億港元;騰訊控股,成交額52.6億港元;美團點評成交額32.34億港元;平安好醫生成交額25.66億港元;比亞迪股份成交額21.3億港元。自9月份以來日均成交額排名前五的全部是新經濟企業。
而在兩年之前,港股無論是前五大活躍個股還是前十大活躍個股,銀行金融股仍佔據半壁江山。
讓資本與生物科技在香港碰撞,繼而讓香港成為全球性的生物科技中心,這是李小加在互聯互通、放開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之後的又一宏偉目標。而如今港交所已成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交易中心。
截至2020年9月30日,在香港以第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已達20家,較去年同期的8家增加了12家,募集資金總額達到476.7億港元。
9月27日,李小加在出席第五屆中國醫藥創新投資大會表示,考慮將生物科技公司納入互聯互通,特別是港股通,以便讓內地投資者亦可以投資。截至目前,累計約154家醫藥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市值達到2.6萬億港元,部分生物科技公司已納入恒生指數。
李小加在2020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演講時稱,香港本地經濟受重創,預期今年經濟萎縮約6%-8%,但香港金融市場是香港唯一一個優等生,「市場非常強勁,交易非常旺盛,各項指標的韌性極強,特別是中概股的IPO,中國科技企業,新經濟企業大規模上市,徹底改變了香港的金融市場。」
李小加補充說,香港金融市場的出色表現要感謝前幾年的惡補,互聯互通機制每天都是大規模地交易,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一個巨大改變,產生了大量化學反應,「以前我們的池子基本都是老魚,傳統的魚,基本上都是大草魚,現在換來了很多新的海魚,新的三文魚,都是強勁的魚,新經濟,新科技,今天的香港市場已經徹底和過去不一樣了。」
李小加用自己的努力,為香港資本市場爭取到了一個時代。正如林鄭月娥所說,Charles能言善辯,說服力強,也很風趣,實在是位難得的「金融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