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每一項改革都像拔牙——證券時報社社長兼總編輯何偉對話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
李小加精彩語錄:
「每一項改革都跟拔牙一樣,沒有一個事情是容易的。要麼就是要在監管體系上有突破,要麼就是要在既得利益上有重新調整,肯定有人喜歡有人恨。」
「改革路上看上去似乎有理不順的一些亂麻和利益糾葛,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共贏的,但整體來說是能夠找到,英文叫做path of less resistance,一條受阻力最小的路徑。」
「把內地市場做出來的頂層設計者其實是太難了,由於散戶已經進場了,所有的政策、監管迅速抵達民眾,中間沒有緩衝地帶,監管面對的經常是巨大的挑戰,所以我對他們充滿了敬佩。」
「兩個金融體系完全重疊是不可能的,如是,要麼全部世界市場都說中文了,要麼我們中國人全部都去直接說英文了。所以,這兩個市場到最後一定會達到相對穩定的既有深度重疊又有深度分別的狀態。」
「倫敦交易所集團的收購(沒能實現),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也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在。當時是及時抽身,今天回過頭來看的話也是非常正確的。」
何偉社長對話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 宋春雨/攝
自2010年1月16日上任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以來,李小加推動了港交所及香港資本市場的數次重大改革,並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同時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讚譽。2020年12月9日,在李小加卸任前夕,證券時報社社長兼總編輯何偉與李小加進行了連線專訪,李小加暢談了這十一年來的思考與體會。以下是訪談實錄。
在任十一年,改革取得四大突破
何偉:自2010年執掌港交所至今,你被外界稱為港交所的「靈魂人物」。能否談談自上任以來你對港交所的功能定位思考,以及港交所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變化?今天能否給我們回放一下。
李小加:自上任以來已有11年時間,對港交所的功能定位肯定是愈到後面才愈聚焦和清晰,但是從第一天起大的方向我心裡應該還是比較明白的。
回過頭來看,我們這11年,有4個戰略規劃,基本每3年一次,這個過程中的主要思路一直沒有變,核心是圍繞四個大主題。
第一就是要「連水」。我一直認為國際市場和內地市場、人民幣和美元及其他貨幣這些市場,沒有理由老是這麼割裂開來。所以,連水一直是從頭到尾的一個主題。
第二是「換魚」。就是說你在水裡邊的魚還是要更新換代,不能一直是原有的這樣一些老的銀行、房地產這些股票,這些東西必須變,否則的話你市場沒有任何新的生命力。
第三就是要「跨界」。我們以前就搞這個股票,但光靠股票肯定是走不了天下的,你不走商品、不走貨幣,那是走不了天下的,所以要跨界。另外,跨界還有就是跨地理界限,光在香港也走不出什麼名堂,一定要國際化、要出去。
第四個就是說「改制」,讓你的整個的運營系統現代化。
基本上就是這四個大主題。那麼回過頭來看,這四個大主題應該都有比較好的進展。我以前用三個突破來總結,現在可以說是四個突破,但是突破的力度和對原有的東西的衝擊可能不太一樣。
首先,水的連接的突破,就是互聯互通的突破,這就比較清晰了。先是從滬港通,到後來的深港通,再到債券通。
第二,換魚的突破,就是整個市場內在內容的更新換代的突破。以前的上市公司主要來自一些老的經濟,上市改革讓新經濟企業能夠在香港市場紮根,然後開花,還最後能夠有巨大的豐收。今天,這個突破已經基本完成了。
第三,跨界的突破,實現了一部分,就是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收購。那是一個從股票向商品的跨界突破,也是一個從香港向歐洲國際市場的跨界突破。
第三個突破,我自己來看的話,是一個單兵種的突破,還沒有一個全方位的突破。全方位的突破曾經在2019年試了一下,就是倫敦交易所集團的收購。這個收購(沒能實現)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也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在。考慮到現在的疫情等等各個方面,那麼我覺得當時是及時抽身,今天回過頭來看的話也是非常正確的。我的後任一定不會在此止步,我也希望繼續突破。我在邊上給他們繼續做拉拉隊。
然後,第四個,對我們交易體系的突破,可能也是一個比較邊際上的突破,核心的突破還沒有完全完成。在第四個突破裡面,大概有三個小的改變。第一交易時間改了,第二交易系統改了,第三清算結算的系統,也就是新股結算周期從T+5向T+1的改革,我非常高興在我走之前這個改革就推出去了。
所以,總結來說就是四個大方向的改革,前兩項全面突破,第三項部分突破,第四項部分突破或者說是像農村包圍城市的突破。
第四項是先從邊上做起,最後向交易清算結算的核心慢慢前進。核心我還沒有碰,交易體系碰了,交易時間碰了,清算的制度碰了。但清算的核心邏輯將來還要進一步的改革,還要繼續。
何偉:你圍繞著連水、換魚、跨界、改制展開的變革,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系統工程。11年說起來是挺長的,但是真要把這些事情做完,我覺得時間還是很緊的,因為這是一個大事情。今天看,有沒有什麼遺憾?
李小加:沒有什麼遺憾。所有的事情開始的時候,都覺得可能是不可及的,沒有人說可以做、應該做,還有很多人反對。所以,那時候知道做不成的概率是遠遠大於做成的概率。但是你一定就不認這個理,就一定要試試,事成了就非常高興,事不成也不遺憾。
何偉:能否分享一下,這幾項改革當中有沒有遇到一些曲折?
李小加:每一項改革都跟拔牙一樣,沒有一個事情是容易的。要麼就是要在監管體系上有突破,要麼就是要在既得利益上有重新調整,肯定有人喜歡有人恨;要麼就是在整個市場的邏輯上,要改變過去一些共同的習慣,重新塑造一種新的方式讓大家來接受;要麼可能就是把整個市場的經濟邏輯有所打破。那麼,每一個改革幾乎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會碰到曲折,程度不一樣而已。
但是你把方向認清以後,會發現也只有交易所這樣的位置,能夠以最好的方式來優化、解決這一系列矛盾。因為所有的矛盾都不是線性的矛盾,而是一個多維的綜合矛盾,這個矛盾的交匯點剛好就是交易所,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這份工作。
交易所的一個很重要角色就是,它要做衝突管理的工作,而我很喜歡衝突管理。把很多看上去似乎理不順的一些亂麻和利益糾葛,找到一個辦法能夠最終解決。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共贏的,但是我覺得整體來說是能夠找到,英文叫做path of less resistance,一條受阻力最小的路徑。
兩地融合,還有更大的空間
何偉:今年是內地資本市場大發展的一年,特別是註冊制改革的全面實施。你在任內也推了滬港通、深港通,加強了香港市場跟內地的A股市場之間的互動性,你覺得下一步雙方推進融合是不是還有更大的空間?
李小加:對,我覺得推進是必然的。在這個融合中間,涉及到市場的參與者、運營者、監管者三個維度。
從市場參與者和運營者的視角出發,有的人可能希望越多越快越深入的融合,因為這樣機會就會更多。而作為市場監管者來說,會不斷考慮融合之中可能的風險,中間會不會有市場系統性的問題。因此,他不一定願意盲目地加快融合,可能還是希望慢慢來、一步一步搞清楚。
從這幾個角度來講,大方向肯定是繼續融合,但是由於這三者之間的互動,融合的速度會有一定的節奏,不會是隨意加速。
從大方向來說,相當於是兩個不同的性質的水的體系,在整個地球引力下,他們一定會最終要融合。江河的淡水流向了大海,最後實際上大海的水汽蒸汽到天上變成雨水還會再下到陸地上又會流回來,所以它一定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是不會變的。
所以,我覺得融合是會繼續往前走。現階段,我們已經把融合的一些大的步驟和框架確立了,之後就是慢慢的一點點往前走。
以互聯互通為例,現在基本上都是現貨通,接下來的期貨通、衍生產品通這個方向一定是要走的。只是說要考慮走多快、先從哪裡入手,這些方面如何的管控,等等。
現在債券通也只有北向通,那一定很快也會有南向通,所以說通不會停下來的,只是通的速度、幅度、深度,可能會一點一點的來實現。
另外,目前的現貨通,無論是債券通還是股票通,通基本都是二級通,二級通一定最終有一天要向一級通慢慢的過渡和轉換。這些速度、進度都有可能慢慢的來發展。
何偉:現在港交所和滬深交易所之間的合作關係,在你的推動下面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客觀上相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這種競爭的態勢也越來越濃了,將來包括他們之間的定位,這方面你是怎麼看的?
李小加:如果從表面看的話,幾乎永遠都會覺得是在競爭,因為大家做的事情看似都是一樣的,上市、交易、上新產品、拓展客戶,等等。我們很想把內地的生意做大,他們肯定也想把國際的生意做大。
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香港有這麼個市場要在外面做一些內地市場已經在做的事情。實際上,現在就是兩大金融體系,一個是中國的金融體系,一個是世界的金融體系。
這兩大金融體系以前是不搭邊的,後來由於經濟體系之間已經是互聯互通,互相依賴,這就使得兩個金融體系不可能長期處在這兩個不相交的圓。後來大一點變成中間有資本項下管控,兩個圓有交匯的地方了,將來這兩個圓一定是會越來越越靠攏,但完全重疊也不可能。因為完全重疊的話,那就是要麼全部世界市場都說中文了,要麼我們中國人全部都去直接說英文了。所以,這兩個市場到最後一定會達到相對穩定的既有深度重疊又有深度分別的狀態。
中國這麼大的市場,世界這麼大的市場,一定要互相有一個很好的翻譯,實現連接與轉換功能,因此香港必須永遠要在這兒。
為什麼企業要實現兩地上市?因為兩邊的投資者是不一樣的,有的投資者願意到內地去,有的內地投資者願意到香港來,但是一定還有很多國際投資者是不願意來內地,但是願意來香港的,也一定有很多的內地投資者不願意來香港或者是來不了香港。那就意味著這樣的話,就兩邊永遠有兩個不同的池子。
同樣的事情兩邊都會不斷的做,表面上看會有競爭,但這個競爭最後並不是說一個壓倒另外一個,一定有各自獨立的邏輯和空間。
何偉: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內地市場的國際化也好,將來的一體化也好,港交所的地位或者它的獨特功能,是深交所和上交所沒法替代的。
李小加:對,就是說也不一定非得要替代,因為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我們永遠是自己有各自幹事情的邏輯。
何偉:深交所跟港交所其實很近,就隔了一條深圳河,又都在粵港澳大灣區裡面,那麼下一步深交所跟港交所之間有沒有什麼更多的合作,一起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李小加:我們和深交所之間可能從感情上、從距離上、從文化上更相近,所以說合作的基礎其實是巨大的,從這點來看是非常有信心。
何偉:今年的內地的資本市場應該說發展很快,但是仍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不成熟。你作為旁觀者看內地的資本市場,下一步應該在哪些方面改進?
李小加:我覺得我們在外邊市場運作的人,非常難給內地市場的建設提所謂的建議,因為兩個市場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基礎邏輯。
國際市場是一個從下至上發展出來的市場,因此它有一個長期的自發和自動性。那麼頂層的監管,是在底層逐漸的發展出來以後,一步一步的自然產生,或者一步一步給逼出來的。
國際市場一開始富人參與,從小山坡慢慢的開始往上走,再走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把交易所這些東西建起來,以後又慢慢的朝下往大眾走,然後慢慢的出來一個個的券商等機構,再一點一點的把散戶像蜂窩式的組織出來的一種金字塔型的市場。
那麼,內地市場只有短短30年的歷史,從一開始就是頂層設計,但是又是底層全面參與的這樣一個市場。換句話說,內地市場的建設一上來就是從山頂上開始的,在組織市場時又是全體人民直接在平原上以一個個散戶的身份共同參與,所以這個市場充滿了挑戰。
把內地市場做出來的頂層設計者其實是太難了,由於散戶已經進場了,這個是對內地資本市場的巨大考驗。所有的政策、監管迅速抵達民眾,中間沒有很大的伸縮性和緩衝地帶,這樣的話,監管面對的經常是非常的困難和挑戰,所以我對他們充滿了敬佩。
卸任不離場,拿個棒子接著跑
何偉:你這幹了11年,馬上就要卸任了,是不是到了It's time to say goodbye。回想你這11年,會不會有這樣的感受,有沒有做一個小結?
李小加:我倒沒有這種心境,不知道為什麼,如果說我徹底退休了,回家抱孫子了,我可能會有你說的這種say goodbye的衝動。我自認為還是個中青年,可能是換個賽道在那邊再拿個棒子接著跑,只是說幹什麼現在還不知道而已,所以覺得自己好像還在運動場上。
何偉:即將離任之時,我想你是有些話希望跟港交所的員工分享的。
李小加:我和我們港交所的2000位員工,特別是在香港的1000多位員工,這11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因為疫情的原因,最後走的時候都不能好好的見個面,這個很遺憾。本來我們每年有一個聖誕晚會,我的一個願望就是卸任那天,在最後晚會時跟所有到場員工要握一個手,這個可能不太容易實現了。很希望有個機會跟大家說,謝謝大家。
何偉:我看你的履歷,人生跨度很大,最早在中國日報工作過,後來又到了美國讀書,又到了華爾街,又到了港交所等等,這一圈轉下來,特別想聽聽你有什麼感悟。
李小加:感悟是很清晰的,咱們這個年代的人是很幸運的,因為我們看到了很多人可能一輩子在書裡都看不到的事。尤其像你們一直做新聞媒體的人,我最羨慕你們,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觀察,把你們的想法拿出來以後來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們可能在這走世界,經常是很虛幻的感覺,天天是事務性的繁瑣。
何偉:如果讓你重新選擇職業的話,你是選擇在媒體幹,還是願意在資本在金融裡面幹?
李小加:我覺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老天爺給的,所以說基本不是選擇的,那我們的職責就是該你幹的事就幹好。
港交所的李小加時代
作者:羅曼
「你認為自己為什麼能夠勝任港交所行政總裁?」這是當年時任港交所主席史美倫給李小加的面試題。而當時李小加回答的是,「我不能勝任港交所的行政總裁」。
眨眼間,這一幕過去11年。
2020年12月31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將正式卸任。對於卸任後的去向,李小加在接受證券時報訪談時風趣地說:「我這還不算徹底退休,還沒到可以回家抱孫子的時候,我自認為還是個中青年,可能會換個賽道再拿個棒子接著跑,只是說幹什麼現在還不知道而已,所以覺得自己好像還在運動場上。」
回顧李小加任期內十一年間,其不斷推動港交所自我改革,收購LME(倫敦金屬交易所)告訴世界,香港能夠成為世界級的商品中心;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先後推出,將內地的「錢」與海外的「券」以及內地的「券」與海外的「錢」匯聚在香港;啟動上市制度改革,推出同股不同權、允許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開放赴港第二上市,讓港交所再次站上了擁抱新經濟的時代舞臺。
李小加總結過去十一年裡的重大改革突破,將其形象地稱為——連水、換魚、跨界、改制。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
連水——連接中國與世界
祖籍東北的李小加年輕時曾做過石油工人、記者,隨後出國求學,從華爾街的一名律師一路做到了美銀美林中國區總裁、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作為外資投行的老司機,李小加既有本土背景,又有全球視野,這為他出任港交所行政總裁奠定了有力基礎。
2010年1月16日,李小加走馬上任港交所行政總裁後,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公布了港交所《戰略規劃2010年-2012年》,把港交所明確定位為「致力於成為中國內地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走進中國內地的全球性交易所」,進而配合內地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
為了讓香港市場更貼近「最大、最主要的客戶」,港交所2011年開始分階段調整港股交易時段,2011年3月7日,港股開盤時間與A股同步。
接著,李小加致力於推動香港資本市場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並在2013年更新《戰略計劃》時,將其納入核心策略。李小加將此形容成是「連水」,「我一直認為國際市場和內地市場、人民幣和美元及其他貨幣這些市場,沒有理由老是這麼割裂開來。」
但市場普遍不看好,認為其中涉及資本管制開放,如境內人民幣兌換成港元交易,非港交所單方面就可一蹴而就。
2014年李小加和時任上交所理事長的桂敏傑,在茶館的餐巾紙上畫出了滬港通的雛形,用港交所和中登結算的閉環,實現了資本管制下的港股和A股的互聯互通。2014年11月17日,港交所大廳喜氣洋洋,「滬港通」正式落地。
雖然滬港通剛剛開通的時候,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但李小加對此卻相當樂觀。他說:我們是負責建橋的,橋建起來,不怕沒有人走。在滬港通落地兩年之後,2016年12月8日,深港通開通,至此,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架構全部完成。
北上資金與南下資金開始為A股和港股市場結構帶來一些長期的、深遠的、有益的改變。
最新數據顯示,互聯互通自開通以來,南向資金合計高達16955.22億港元,北向資金合計達11717.3億元。滬深港通北向及南向交易,2020年前三季度平均每日成交額,分別創下了人民幣900億元及232億港元的新高,並分別於2020年7月7日及7月6日創下人民幣1912億元及602億港元的單日新高。
顯而易見,互聯互通機制促進了兩地市場的交投活躍。
除此之外,債券通也於2017年7月3日正式推出。債券通自推出以來,不論在成交量、外資持有量及登記投資者數量方面均有大幅增長。港交所2020年三季報顯示,目前債券通平均每日成交額達人民幣197億元,第三季度成交額也達到人民幣12753億元,創季度新高。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國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整體外資持有量上升至人民幣2.94萬億元,合格機構投資者總數增至2171名。
換魚——新經濟改變港股生態圈
在為香港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注入了內地元素後,李小加沒有停下改革的步伐,開始了對港股上市公司結構的改革,而這一切要從錯失阿里說起。
2012年6月,以2B業務為主體的上市公司「阿里巴巴」從港交所退市,謀求集團整體IPO,但彼時的阿里巴巴面臨著同股不同權的架構問題,不符合香港上市規則。
2013年,李小加力主香港允許阿里巴巴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但阻力重重。李小加甚至還寫了一篇5000多字的日誌,說自己夢到了9個人,大家對香港能否為阿里巴巴IPO開綠燈吵得不可開交。
於是李小加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問題,香港金融業究竟應該如何迎接新經濟帶來的歷史機遇?在下一波新經濟浪潮中,中國創新型公司將佔據相當大的比重,對於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麼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而未經認真論證和諮詢就錯失了這一代新經濟公司更是一大遺憾。
在其後的幾年,李小加鍥而不捨的發起了兩輪港股IPO改革嘗試,最終在2018年4月30日,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同股不同權(WVR)架構公司和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被允許在港股上市,新規還增加《合資格發行人第二上市》章節,「為大中華地區申請人赴港作第二上市提供便利」。這場在爭議中落地的改革,是香港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
隨後,大量同股不同權的科技公司與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如過江之鯽紛紛登陸港股,中概股赴港第二上市也迎來一波熱潮。
該等改革帶來的效果,李小加將其形容成「換魚」,「就是說你在水裡邊的魚還是要更新換代,不能一直是原有的這樣一些老的銀行、房地產這些股票,這些東西必須變,否則的話你市場沒有任何新的生命力」。
香港市場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在於,股市投資標的欠多元化,極其集中於金融及地產等傳統行業。根據港交所披露數據,過去10年在香港市場上市的新興及創業公司僅佔總市值10%(不包括阿里巴巴),相對納斯達克、紐交所及倫敦交易所,三者的數字分別為69%、55%及24%。就全球增長最快的部分行業而言,香港的佔比也很低,製藥、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僅佔港股總市值3%,醫療保健設備與服務佔比1%,互動媒體與服務佔比10%(若剔除騰訊則只有0.1%)。
在成交額體現上,2年之前,港股前十大活躍個股中,銀行、金融佔據七席,只有騰訊是唯一的新經濟公司。而2年之後的2020年12月11日,港股成交額排名前十的個股中,新經濟企業佔據七席之多。
此外,自2018年港交所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來,港股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根據港交所公布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港交所共迎來21家「18A規則」下的生物科技公司,IPO募資額達536億港元,再融資460億港元。
跨界——收購LME,突破品種、地域界限
除了在連水、換魚方面突破,李小加任上主導港交所實現的第三大突破是「跨界」的突破——收購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這是一個從股票向商品的跨界的突破,也是從香港向歐洲國際市場的一個跨地域界限的突破」。
2012年6月港交所壕擲167億港元收購LME,以此收購價計算,彼時LME市盈率高達181倍,這是港交所實施的市盈率最高的併購案,市場上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據悉,LME基礎金屬期貨及期權合約交易,佔全球基礎金屬期貨交易的80%,掌握全球有色金屬的定價權。李小加曾稱收購LME是「百年不遇的機會」。
他認為,收購LME使得港交所可拓展出股票及金融衍生品以外的商品交易平臺,是強化收入增長的重大機遇。除此之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需要加速開放商品市場,促進內地與國際商品市場的互通,以獲取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國際商品市場的參與者也能夠以香港為中介,基於國際最佳慣例和標準,以公平、公開、可持續的方式參與內地在岸商品市場的發展。
這是李小加在構建商品平臺打出的第一槍。他告訴世界,香港能夠成為世界級的商品中心,能夠為中國商品界賓客提供大膽邁向國際的第一站。
在他看來,收購LME就好比是翻新鞏固一棟「大房子」,為房子搭建新的樓層,不僅是適應今天的需求,更是為明天做準備。這些新的業務、地區與資產發展平臺能使香港交易所跨越傳統股票業務,讓它在中國資本市場逐步開放的大潮中獲得更加廣闊和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我自己看來,這還是屬於單兵種的突 破,還沒有一個全方位的突破。全方位的突破曾經在2019年試了一下,就是收購倫敦交易所,這個收購(沒能實現)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也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在。考慮到現在的疫情等等各個方面,那麼我覺得當時是及時抽身,今天回過頭來看的話也是非常正確的。我的後任一定不會在此止步,我也希望繼續突破。」李小加說。
改制——交易體系的突破
李小加任上主導的第四項改革,是關於交易體系的突破。「在第四個突破裡面,大概有三個小的改變。第一交易時間改了,第二交易系統改了,第三清算結算的系統,也就是新股結算周期從T+5向T+1的改革。」
為了進一步方便新股上市,李小加在任期的最後時刻不遺餘力地主推新股發行結算周期,「我非常高興在我走之前這個事情就推出去了」。
李小加稱,T+5結算周期如果遇到造成市場波動的國際大事發生,就會令新股市場價格反應滯後,影響市場效率。這項改革一旦完成,將會大幅提升香港新股市場的定價效率,尤其大幅減少新股申購的凍結資金,可以消除目前新股發行對於香港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帶來的不必要波動。這也為將來新股發行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創造條件,從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長期競爭力。
交易體系的突破,「是先從邊上做起,最後向交易清算結算的核心慢慢前進。核心我還沒有碰,交易體系碰了,交易時間碰了,清算的制度碰了。但清算的核心邏輯將來還要進一步的改革,還要繼續。」
總結起來,李小加在任上主導的四個大方向的改革,他給自己的評價是:「前兩項全面突破,第三項部分突破,第四項部分突破或者說是像農村包圍城市的突破。」
贏得一個時代
縱觀李小加任內港交所發展歷程,幾乎每次改革都與內地緊緊相關,並踏準了節奏把握到時代的脈搏,引領香港金融業的轉型。從推出互聯互通到支持同股不同權,港交所的改革步伐從未停止,港交所的改革基因,一直驅動著這座交易所,以及這座金融城市,向著更高的維度發展。
亮眼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李小加對於改革過程中的衝突管理。李小加回憶稱,「每一次改革都跟拔牙一樣,沒有一個事情是容易的,要麼就要在監管體系上有所突破,要麼在既得利益上有重新調整,肯定有人喜歡有人恨。對我來說,每一項改革都很難,因為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個線性的矛盾,而是一個多維的綜合矛盾,這種衝突管理我是很喜歡的,到最後總能找到一條受抵抗較小的路徑,英文叫做path of less resistance。」
港交所主席史美倫曾在公開場合稱,「Charles(李小加英文名)在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確保港交所在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方面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
李小加用自己的努力,為香港資本市場爭取到了一個時代。正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所說,Charles能言善辯,說服力強,也很風趣,實在是位難得的「金融大使」。
雖然卸任,但他依然會留任港交所董事會高級顧問,為港交所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我自認為還是個中青年,只是會換個賽道再拿個棒子接著跑,我還在運動場上。」
附:港交所及港股市場十一年成績單
1.自李小加2010年上任以來,港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及總市值都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2月6日,港股上市公司總數為2524家,總市值超過45萬億港元。
2.2019年度港股IPO籌資額達3129億港元,成為全球最大IPO市場。李小加執掌港交所11年來,五度獲得全球IPO募資冠軍,分別為2010、2015、2016、2018、2019。
3.從成交額來看,2010年港股日均成交額691億港元,2020年日均成交額上升至1242億港元。在李小加的任內,港股活躍度穩步上升。
4.滬深港通開通以來,截至2020年12月11日,北上資金買入A股金額累計達1.17萬億元。
5.滬深港通開通以來,截至2020年12月11日,南下資金買入港股金額累計達1.69萬億港元。
6.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完成之後,新經濟公司逐漸成為市場的主角。2018年4月港股前十大活躍個股中,只有騰訊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而金融股多達七隻;2020年11月,港股前十大活躍個股中,金融股只剩下三隻,網際網路等新經濟公司達到六家。
7.十一年來,隨著業績的增長,港交所自身的市值也從2010年的1900億港元增長至2020年12月的4893億港元。
8.截至12月6日,港交所2020年的IPO募資額以503億美元排全球第二。
9.截至2020年12月6日,港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為6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