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港股
還有13天,港交所將告別李小加時代,迎來下一任接任者。執掌港交所11年,李小加將在2020年12月31日卸任。至於接任者是誰,目前尚沒有明確消息。但是,隨著李小加卸任,港股將何去何從?
李小加於2009年10月16日加入港交所,自2010年1月16日起擔任集團行政總裁,至今已任職有10年。2021年10月底屆滿時,李小加在港交所總裁職位將任職11年。
從2009年入主港交所開始,「改革」是其任期內最大的標籤。在12月14日舉辦的傳媒交流會上,他將自己在金融市場的經歷比喻為「水利工程師」,並將其形象的稱為——連水、換魚、跨界、改制。
連水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2015年,10月21日,香港交易所籤署『倫港通』合作備忘錄,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開通。2017年,債券通開通,標誌著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進入新階段。近期,李小加接任訪問時表示,債券南向通可望於明年上半年公布。
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表示,互聯互通開辦六年以來,交易規模持續增長,滬深港通各項單日成交額記錄在2020年一再被刷新。香港已成為境外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的重要節點和內地投資者投資境外的首選目的地。
香港和海外投資者通過滬深股通持有的內地股票總額不斷增長,由2014年底的865億元人民幣,激增至2.1萬億元人民幣。內地投資者透過港股通投資港股的持股總額持續攀升, 由2014年底的131億港元,增至1.88萬億港元。
龐溟表示,自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北向資金始終都處於領先地位,金額遙遙領先於南向資金;但最近南向資金已連續18個月錄得淨流入,並在今年內超過北向資金規模。從南向資金規模來看,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場,其淨流入規模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相比2019年已翻番,並創下滬港通、深港通開通以來歷年之最。從南向資金流向來看,消費、醫藥、科技、通訊等行業在內的新經濟板塊較受投資者青睞。
換魚
2018年,港交所推行了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發布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歐美大型來港作第二上市的公司。4月30日正式生效。
據新浪港股統計,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團成為港股第一家雙重股權架構上市公司。9月20日,美團成為第二家。2019年,美團、小米等不同權企業納入港股通,今年更是被納入恆指。
2018年8月1日,歌禮製藥成為港股第一家非盈利生科公司,目前至少超過21家非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已經實現赴港上市。甚至,非盈利生科公司即將被納入港股通。
2019年 11月26日,網際網路巨無霸阿里成功來港作第二上市。2020年伊始,市場關於京東、網易、攜程、百度回港上市的消息就沒有中斷過。截至目前,至少有京東、網易、中通快遞、寶尊電商等實現第二上市。
此外,在李小加任職期間進行多項銳意進取的改革,包括港交所新規、新股發行機制、互聯互通、改革上市科等等。
據龐溟統計,上市新規實施兩年半來,已有包括超過2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10家第二上市公司在內的超過110家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募集資金約5000億港元,佔同期香港整個新股市場總融資額一半以上,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新經濟公司對港股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的貢獻不斷增長。香港在過去11年間7度摘得全球新股集資冠軍。
跨界
2012年12月6日,香港交易所完成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這個成立於1877年的世界最大有色金屬交易所,成為了港交所全資子公司,中國交易所行業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國際併購順利完成。
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稱收購LME是「百年不遇的機會」。他認為,收購LME使得港交所可一心拓展股票及金融衍生品以外的的商品交易平臺,增闢收入增長的重大機遇。
2019年9月,港交所擬合併倫交所。9月11日,港交所計劃以2045便士加2.495股新股,換取1股倫交所股票,作價296億英鎊(2600億人民幣)併購倫敦證券交易所。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當日發表題為《踏上「連接全球」的新徵途》的文章稱,該收購是一千載難逢的「倫港世紀聯姻」。
對於收購,倫交所則表現的非常抗拒。在中秋月圓之夜(9月13日),港交所卻沒能實現東西方「世紀聯姻」的圓滿。倫交所在當地時間中午12時24分在官網發布聲明稱,董事會一致拒絕港交所的收購提議,表示沒有必要與香港交易所進一步接洽。
倫交所表示,港交所的提案與倫交所的戰略目標不符,當前收購路孚特(Refinitiv)的提案滿足倫交所成為領先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提供者的目標。港交所的提案將面臨多方審查,該過程是否能取得多方的支持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港交所的收購提案報價的四分之三是以港交所的股票形式,然而這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與倫交所通過收購路孚特能獲得的價值相比,港交所收購倫交所的價值明顯削弱。
李小加近期直言,「倫敦交易所集團的收購(沒能實現),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也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在。當時是及時抽身,今天回過頭來看的話也是非常正確的。」
改制
李小加表示,「在第四個突破裡面,大概有三個小的改變。第一交易時間改了,第二交易系統改了,第三清算結算的系統,也就是新股結算周期從T+5向T+1的改革。」
港交所於11月16日宣布,針對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結算程序全面現代化及數碼化的建議徵詢市場意見。這意味著香港新股的定價周期將由原來的五個工作日(俗稱T+5)縮短至最短一個工作日(T+1)。
港交所計劃推出全新的線上服務平臺FINI (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據了解,港交所的FINI平臺項目已經進行了18個月,而籌劃的過程則長達數年之久。
李小加表示,香港交易所希望借著FINI將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結算的整個流程以至基建設施現代化,新股從定價到上市交易所需的時間料可由現時平均五個營業日或以上縮短至最短一個營業日,而結算周期減省高達八成。如此一來,投資者可更快進行交易,降低市場風險,提升整體效率。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如果T+1得以實行,首先是減少凍資期間市場波動引起的風險,增加認購新股的意欲。目前T+5的時間太長,當中市場變化太大,影響市場效率。第二,將來公開發售可類似國際配售般獲中籤才需繳納相關款項,減少散戶認購新股的成本,同時降低因新股巨額凍資造成的銀行體系流動性波動。第三,券商的孖展利息收入或會減少,但由於新股的結算周期加快,可望可速新股上市的進程,長線看來對券商還是有利。
告別李小加後,港股將何去何從?
在回答為何選擇2020年這樣一個複雜的年份提前離任,李小加表示主要有三個理由:一是找繼任者不容易,需提前告訴港交所;二是今年是港交所多年播種后豐收的時候,儘管今年環境不好,但港交所收穫頗多;三是今年由於疫情很多大的事情幹不了。因此,李小加認為,今年是港交所換將成本最低、時機最好的時候。那麼,隨著港交所告別李小加,港股市場又將何去何從呢?
1)更多企業選擇赴港上市。龐溟表示,我們預計,將有更多的中國擬上市企業選擇在內地或香港上市。對有可能尋求第二上市或再上市的在美中概股而言,相比A股市場,預計其出於境外融資需要、行業受監管情況、VIE結構上市便利度等各方面考慮,現階段優先考慮的上市地仍將是港股。
德勤預計,2021年香港會有4、5個新經濟公司巨額上市項目,每個新股最少集資100億元;並有超過10隻第二上市新股,至少集資1000億元;加上內地經濟復甦令估值提升,香港和內地金融產品進一步互聯互通,預計香港2021年總集資超過4000億元,並有望超過2010年水平(4450億元)。
龐溟估測,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的市值佔比在過去三年內已經由33%上升至45%;我們預計這一比例有望在未來3年至5年間繼續穩步上升到55%甚至更高。在這一過程中,資金有望持續追捧新經濟成分股票。
2)港股市場交投進一步活躍。龐溟表示,受益於港股通的發展以及中資在香港市場重要性的提升,2018年,香港股票現貨市場成交金額中的11.7%來自中國內地投資者,相比2016年大幅提高了3個百分點之多,其中機構投資者的比重從2016年的28%升到2018年的55.7%。與香港本地投資者相比,中國內地投資者的活躍度和換手率更高,推高了港股市場尤其是新經濟港股的交投。
龐溟預計,2022年香港股票現貨市場成交總額將達到41.9萬億港元(2019年:21.4萬億港元),2019年至2022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25%,香港股票現貨市場成交金額中的17%將來自內地投資者,相比2018年將提高5.3個百分點,內地投資者交易額2019年至2022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40%;
3)港交所繼續保持改動動力。龐溟表示,目前,港交所正就主要是新經濟公司採用的法團實體不同投票權架構、縮短新股上市的招股結算周期、將二級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向一級市場推動的「新股通」等議題進一步展開諮詢。我們認為這些改革提議有利於港交所繼續保持改革動力、繼續保持相對其他交易所的競爭優勢、繼續保持其交易量的增長和投資者的熱情,同時進一步改變港股的交投生態。
基於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有利的匯率走勢、全球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我們中長期依然看好中國股票。我們預計,資本市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速,有助於重塑在境內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的投資格局,有助市場情緒進一步復甦。(文/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