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8個月時間,首控集團市值由400億港元,跌至15億港元,崩盤之慘,慘不忍睹。
11月27日,港交所上市的內地兩大教育股——首控集團(HK:01269)、成實外教育(HK:01565)開盤即"閃崩",上演驚魂一刻。
5分鐘內,首控集團爆跌超過70%,最低下跌78%,最終收報0.45港元,一日跌去75%,蒸發70億港元。
首控集團為另一港股上市的內地教育集團——成實外教育的第二大股東,持股13.2%。
由首控集團"連坐",成實外也一度急速下挫70%以上,呈現自由落體式的崩盤態勢。意外的是,成實外"閃崩",引發大範圍的抄底,一日之內成實外成交9億港元,由超跌75%,"收復"為只跌三成。
成實外教育股價走勢圖,數據來自雪球
一周過去,首控集團仍在延續"跌跌不休"的下跌態勢,最新股價0.30港元,對應市值15億港元;成實外教育則緩緩"甦醒",保持上升態勢。
12月3日,成實外公告,控股股東VirscendHoldings已在一周內回購1100萬股,均價1.35-1.48港元。消息傳出,成實外一日內大漲8.90%,股價1.59港元,對應市值49億港元。
首控集團與成實外教育,一樣的閃崩,為何有不一樣的結局?
2019年5月31日,成實外教育一度抵達年內的最高點4.18港元,半年時間下挫七成以上。成實外怎麼了?
在扣除首控集團質押股權遭遇強平的大利空之後,成實外可否徹底收復失地?
01 成實外,「五朵私花」,佔其兩朵
應當說,成實外教育,是一個好公司。無論從資產端,還是從基本面來看,都是如此。
11月27日,股價閃崩之後,一個教育圈大佬雲集的微信群一片"歡騰",不約而同掀起熱火朝天的"抄底"熱潮。
相比之下,首控集團卻無人問津,教育+金融的模式,對於一般教育行業人士而言,顯得"水太深""看不懂"。
單一辦學的成實外,則是國內第一家成功登陸港股的民辦中小學辦學集團,其境內控股股東正是成都民辦教育四大天王之一的德瑞系。
成都民辦中小學號稱有"五朵私花",德瑞系獨攬兩朵,分別為——成都外國語學校(下稱:成外)、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下稱:實外)。
兩朵"金花"當中,成外,為國內16所擁有報送資格的外國語學校之一,佔據了四川省內大部分的保送生資格;
實外,則自1999年第一屆畢業生參加高考以來"斬獲"10個高考狀元(7個省狀元、3個市狀元),文科高考獨樹一幟。
作為德瑞系的後起之秀,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西區(實外西區)也在快速冒起,成為成都又一所中小學"名校"。
由三大"名校"為核心,上市之後的成實外展開省內擴張。截止2019年三季度,成實外一共在四川四個城市一個縣運營16所中小學、2所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美國加州Virscend University),在校生5.13萬人。
在港上市三年的2016-18年,成實外的營收由8.3億元增長至11.7億元,淨利潤由3.0億元增長至3.6億元,年複合增長分別為18.8%、8.6%。
與其他增長快速的港股上市內地辦學集團相比,成實外的增速顯得"保守",基本停留在四川省內。但畢竟是成都"五朵私花"兩朵在手,年賺3億在手,不折不扣是一家"好公司"。
02 首控集團,一個「資本大鱷」的滑鐵盧
相比之下,首控集團由一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商轉型而來,董事局主席席春迎一度擔任民生證券董事長,為資本圈達人,與河南資本-產業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控股股東唐銘陽則是出身煤老闆,為所謂達州資本圈的核心人物。首控集團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又與"出事"的中融系脫不了干係。
2016年,首控集團轉型教育+資本,隨即展開了一系列「買買買」的資本進擊:先後拿下昆明藝術職業學院、新加坡萊佛士音樂學院、韓國SJW國際、歐洲G8教育、濟南世紀英華實驗學校、西山學校集團、中際育才等教育資產的控股權。
作為"全牌照"的金控集團,首控集團通過旗下的首控證券、首控基金聚焦在內地教育板塊,在宇華教育、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團、博俊教育、精英匯教育、21世紀教育、春來教育、澳洲成峰高教、新華教育、華立大學的上市融資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應當說,港交所打造一個龐大的上市教育板塊,首控集團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作為川系教育上市公司的帶頭大哥,首控集團正是成實外、博俊教育的第二大股東。
首控集團的兩大掌門人,一個出身資本運作,一個出身礦業,跟教育相差十萬八千裡。
首控集團併購的教育資產,一是分處境內境外,互不搭界;二是橫跨幼教、中小學教育、藝術教育、語言培訓、國際教育,互無協同。無非一個"想到哪、買到哪"的教育資產大雜燴。
在資金面向好的時候,首控集團可以源源不斷地由中融系、中原銀行融來資金,維持教育+金融的表面繁榮。
一旦資金面吃緊,槓桿太大、過度抵押的首控集團,也就迎來註定崩盤的宿命。
舉例而言,2016-17年,首控集團大舉買入成實外,均價一次是3.8港元,一次是4.45港元。2019年11月賣出,均價則只有1.15港元。當中的損失,真可謂是"流血漂杵",慘不忍睹。
換言之,11月27日的崩盤事件,成實外無非"躺槍",而作為一度的帶頭大哥,"讓人看不懂"的首控集團才是真正出問題的一方。而且出的問題看上去不小,不得不承受巨額的虧損,強行平倉手中的成實外股票。
03 三年前一場"自救",害了成實外?
首控集團與成實外的淵源,來自三年前成實外的一場"自救"。
股權高度集中,是成實外的一塊"心病"。2016年5月,香港證監會一度公告,嚴玉德家族對成實外的控制權高達95.52%。
公開資料顯示,成實外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掌門人嚴玉德出任成實外執行董事,兼任控股股東四川瑞德董事長,在瑞德持股69.5%;
嚴玉德之妻王小英則擔任成實外董事局主席、執行董事。
股權穿透,嚴玉德持股成實外50.59%的股權、嚴弘佳持股13.51%,王小英持股2.19%,葉家鬱、葉家齊分別持股3.09%。
嚴弘佳為嚴玉德之女,葉家鬱、葉家齊同為四川瑞德股東,葉家鬱同時擔任成實外執行董事、四川瑞德法人代表。除此之外,嚴玉德的三名姐妹還在成實外持股4.47%……
香港證監會認定,嚴玉德家族及特定關係人之外,成實外的"其他股東"僅持股4.48%,造成"即使少量股份成交、股票也可能大幅波動"的結果。
股權過於集中,則意味著上市不合規。正當成實外身處被迫退市的險境,剛剛轉型為教育+金融雙輪驅動的港股上市公司首控集團緊急"救場",斥資4.0億港元,以3.8港元的均價,收購成實外3.43%的股權。
截至2019年6月30日成實外股東數據,數據來自企查查
此後,首控集團一路增持成實外,截止2017年年底,持股12.13%,超越嚴玉德之女嚴弘佳,成為成實外第二大股東。
2017年的增持,首控集團的成交均價為4.45港元。截止2019年中報,首控集團在成實外持股13.2%,保持第二大股東地位。
在公司治理上,成實外的股權高度集中、首控集團的股權高度分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19年中報,首控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為創越、唐銘陽、鼎盛惠譽、雲盛輝騰結成的一致行動人,持股8億股,佔比16%,其中的6.7億股抵押給中國華融全資子公司Champion Sense Global、1.38億抵押給中原銀行。由此可以,創越、唐銘陽手中的股權實際已全部抵押。
04 港股第一慘:400億港元市值變15億港元
11月27日,首控集團一日暴跌75%,市場人士估計,根源在於資金吃緊,高度質押的股份被強制平倉。
除了質押自身的股權,首控集團同樣也質押了手中成實外的股權。受質押方則設置了平倉線。首控集團的暴跌,帶動成實外下跌,最終出擊平倉線,造成首控集團手中的成實外股票強行平倉。一場踩踏慘劇由此發生。
除此之外,2019年5月31日,成實外股價達至最高點,率先拋售的也是資金吃緊的首控集團。
第二大股東一路賣出,引發了成實外半年來綿延下跌的頹勢,與最高點相比,股價跌去75%。
據首創集團披露,6月13日至11月27日,首控集團通過一系列交易,出手所持成實外股份,合計2.83億股,均價1.15港元,套現3.25億港元,其中1.7億股因成實外股價急跌,為強行斬倉賣出。
對於成實外而言,首控集團仍舊是一顆尚未完全卸下引信的"炸彈"——因為,首控集團仍未賣完手中的成實外股份,崩盤之後的11月28日,仍持有成實外4.06%的股權。賣沒賣完?尚未可知。
首控集團股價走勢圖,數據來自雪球
18個月時間,首控集團的市值由400億港元,跌至15億港元,崩盤之慘,慘不忍睹。
對於成實外而言,大股東嚴玉德火線增持之後可否收復失地,進入下一個上升軌道?超跌之後,首控集團如何處置手中拼盤的教育資產?【作者:Bugle X,來源:傳習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