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真正好的設計?——包浩斯時代風雲錄

2021-02-10 青年建築

1919年,一戰遮天的硝煙和血腥的空氣剛剛散去,德意志帝國改制為魏瑪共和國。百廢待興中,成立了一個培養新型設計人才的學校 —— 包浩斯。

這座被稱為現代設計教育起點的學院,經受住數次搬遷、政治幹預和最終關閉的考驗。如同一個源泉,讓現代主義思潮逐漸成為一股滾滾洪流,最終席捲世界,無處不在無人不知。

百年間,儘管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包浩斯所帶來的影響力,依然在建築、設計、藝術等學科中不斷被提及,甚至吸引了更廣泛的公眾的興趣。

今年,是包浩斯成立100周年,讓我們回首最初,以這篇用心的深度長文,一起祝這個偉大的名字100歲生日快樂吧。

這巨大的變革中間

隔了一個重要名字

包浩斯BAUHAUS

由「工業設計」引發的現代設計概念

既不是誕生於藝術氣息濃厚的巴黎

也沒有誕生於具有先鋒精神的紐約

而是始於德國魏瑪的「包浩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席捲全球,工廠和機器取代手工工藝體系。社會生產分工使「設計」與「製造」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

但由於工業生產一味關注技術、材料和機械,而藝術家對平民日用品又漠不關心,直接導致了產品的粗製濫造和審美失落。「包浩斯」就誕生於這藝術與技術對峙矛盾突現的大工業時代伊始。

1919年,一戰遮天的硝煙和血腥的空氣剛剛散去,8月11日「魏瑪共和國」成立,這個誕生於血與火之中的政權,是戰爭失利後的德意志帝國分崩離析的產物。

全新的共和制度,讓壓抑許久的前衛思潮噴薄而出,戰敗帶來的創傷和失落,讓德國知識分子將社會改革的理想,寄予在文化藝術的徹底變革之上。

1919年4月,德國魏瑪成立了旨在用新式教育,來培養新型設計人才的學校——「國立包浩斯學院」。一所綜合建築、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為一體的設計學院。

魏瑪包浩斯

第一任校長格羅皮烏斯 Walter Gropius 希冀通過全新的教育改革,探尋現代設計中,手工藝與機械化生產方式的完美結合。

他將德語 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為學校命名「包浩斯」 Bauhaus。

包浩斯宣言封面

建立之初手工藝與工業化、藝術自由與生產標準的矛盾,成就了包浩斯前所未有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多樣性。

格羅皮烏斯廣招賢能,聘請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家、設計師、工業技術人員與手工匠師共同授課,展開一系列充滿激情的探索,為包浩斯教學體系的改革和構成奠定了基礎。

瑞士畫家伊頓創造現代設計基礎課,引入色彩教程;匈牙利藝術家莫霍利-納吉,將「構成主義」設計理念結合進手工藝課程;

László Moholy-Nagy

建築藝術家萊昂內爾 • 費寧格深受立體主義風格薰染,以建築繪畫見長,將理性的塑造融入詩意的光芒;

Lyonel Feininger

畫家兼音樂家保羅 • 克利,將意識形態融入藝術,引領學生體驗點線面的構成與魅力。

Paul Klee

抽象主義大師康定斯基,以科學的分析手段處理色彩、圖形與線條,奠定了「現代抽象藝術」的理論與實踐。

荷蘭風格派藝術家凡 • 杜斯堡將「新造型主義」引入設計課程,追求平面和空間造型的抽象和簡化。

Theo van Doesburg

強烈的使命感,促使大師們投身這場「從零開始」的偉大事業,學校充斥著自由而熱烈的氣氛,瀰漫著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

包浩斯創造性地將不同學科彼此交織,形成以「藝術與技術統一為核心的包浩斯理念;以及「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設計教育模式。

包浩斯教學策略圖

這種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採用「工廠學徒制」。入學必須經過為期半年的基礎教育,學習「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廠原理與實習」。

完成基礎教育後,方可進入工作室,接受為期三年的學徒教育,合格者獲得「技工證書」,優異者再進入「建築研究部」。

包浩斯冬季課程表

實用而務實的教育理念激發了前所未有的創造激情,設計了不少兼顧機器生產和美觀實用的工業日用品。

1923年,包浩斯舉辦名為《藝術與科技,一個全新的統一》展覽,作為現代設計的重要核心,以國際主義和藝術的多樣性聲名鵲起,成為歐洲前衛人士的重要聚會場所。

1923年包浩斯展覽海報

在1923年右翼控制魏瑪議會後,包浩斯備受詆毀舉步維艱。1924年德羅皮烏斯宣布主動關閉學校,在德紹 Dessau 重建。

與魏瑪的緊張嚴肅不同,德紹氣氛鬆弛而活躍。重建後的包浩斯實行「設計與製作一體化」教學,終於在工業產品設計的道路上鞏固地位,進入短暫而美好的輝煌歲月。

不僅誕生了很多至今仍定義著包浩斯形象的產品,更培養了大批現代派先鋒設計師。

1926年10月

包浩斯搬入格羅皮烏斯設計的

涵蓋教學區、作坊、劇場、餐廳

體育場及花園等設施的全新校舍

藝術家們再次匯聚德紹。雄心壯志的大師、熱情勤懇的學生、激動人心的舞臺、燃情歲月的吶喊。包浩斯的師生們不斷將個體的創造,投入整體的思考與實踐當中。

Class at the Bauhaus in Dessau

靈感的火花、深邃的沉思、為民生而設計的責任… 如同多聲部的交響樂,在包浩斯匯聚碰撞,升華綻放。那是一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燃情歲月。Bauhaus party at the restaurantMembers of the Bauhaus band

包浩斯自由主義的生活方式,終於引發了社會反感,加之全球經濟危機。1928年,格羅皮烏斯被迫辭去包浩斯校長一職。

瑞士建築師兼城市學家邁耶繼任校長。邁耶強調「社會性至上的實用主義」,追求更為激進的產品導向思維,認為「藝術應該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共產身份的邁耶,更逐漸將包浩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將學校政治氣氛推到前所未有的濃度。與德紹政府相左的政治立場,使包浩斯的社會地位岌岌可危。

此時包浩斯遭受左右兩翼夾擊。經濟、政治、教學問題迫在眉睫之際,1930年8月,現代建築先驅密斯 • 凡德羅義不容辭,接任包浩斯第三任校長。

密斯採取「非常手段」全面肅清遺留的政治影響,將原先泛社會含義的教學體系,縮減為單純的設計教育中心和建築學院。

秉承包浩斯始終倡導的「為大眾設計」的觀念。重新強調好的設計必須兼顧功能的實用和造型的優雅,將技術與文化融合。

無奈的是,密斯上任僅一年,德紹議會就被新民主主義控制。1932年9月通過決議關閉德紹包浩斯學院。密斯被迫將包浩斯搬遷至柏林-斯蒂格利茨舊電話工廠。
1933年,在納粹鎮壓和資金削減的雙重壓迫下,柏林包浩斯舉步維艱,被迫強行關閉,曾經的絢爛輝煌徒留追憶。

回顧包浩斯校史,格羅皮烏斯的理想主義、邁耶的共產主義,以及密斯的實用主義。各發展階段都呈現著不同的思想面貌,由不同理念引領著相應的實踐。

包浩斯關閉後,多位曾任教或求學於此的設計大師,將包浩斯的精神傳播到世界各地。將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成後來的國際主義。

新包浩斯學院

作為世上第一所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浩斯被譽為「現代設計的搖籃」。

包浩斯所提倡和實踐的功能化、理性化和簡潔造型為主的工業化風格,融入現代設計的血脈,對其後所有設計領域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包浩斯形成的一整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其中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設計教育模式,為後世教育體系提供了有效的範本。

教學為研究和實踐服務;研究為教學和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實踐為教學和研究提供驗證,同時也為設計教育提供經濟支持。

包浩斯還奠定了設計教育中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礎教育體系,這種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自包浩斯開始被西方現代設計教育採納沿襲至今。

包浩斯創新的教學體系,強調「設計應該以科學為依據,並非以藝術為依據」。將強調動手能力的專業課、強調理論指導的基礎課、和啟發思維方式的理論課結合。將設計的目標轉移到「解決問題」上。

包浩斯強調設計的社會責任感,設計的動機與目的應為實際生活服務。從此打破「純粹藝術」與「實用藝術」截然分割的陳腐觀念,完成了「藝術」與「工業」的對接,使藝術與技術獲得全新統一。

4. 完善了「設計的原則和理念」

a. 「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原則

包浩斯有著與古典藝術有著截然相反的設計理念,認為一切都應該從需求和功能性出發。形式應該是內容本身,好的設計應該以功能為發揮的基礎。

例如做一把茶壺,傳統設計思路是以美觀切入,而包浩斯則會去首先滿足倒茶這個功能,因此會從實現功能的不同部分入手,反對與功能無關的純裝飾性設計。

因此,包浩斯是設計從裝飾性轉向功能性、從複雜華麗轉向簡潔直白的重要分水嶺。被視為古代和現代設計風格的分水嶺。

「少即是多」本質意思是去除一切多餘修飾,用最精簡的成本做最多的事情。

正如包浩斯最後一任校長密斯所言:「將無謂的裝飾、象徵主義和姿態抹掉,留下的便是純粹的骨架:質地、顏色、重量、比例和輪廓」。

密斯通過1929年設計的「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和「巴塞隆納椅」,向世界展示了「少即是多」的精髓。

輕盈的建築、開放的空間、純粹的結構。清新典雅,美觀大方,簡潔實用。

一個展館造就一個傳奇,德國館開啟了影響至今的「極簡主義」風潮,令此後無數建築和設計師競折腰。

「包浩斯」被奉為現代設計經典,其影響不在於實際成就,而在於精神。

包浩斯藝術風格的背後,其實是「以人為本」精神的體現。古代社會是自上而下的王權體系,設計也圍繞著凸顯權勢展開。

二戰之後社會更趨平等,「以人為本」越來越佔據主導,設計的理念也越來越面向民眾,最終形成工業化、可複製、功能性強的設計思路。為設計創造出全新的現代語言。

如同《包浩斯宣言》

裡振聾發聵的宣言:

曾經的裝飾是為了視覺藝術

而包浩斯卻把設計

從繁文縟節中

徹底解放

作為一段與風雲巨變的歷史同步、在內憂外患中堅持前行的傳奇。包浩斯猶如一顆短暫划過夜空,卻照亮了未來百年世界的彗星。

建築行業是被包浩斯影響最為深刻、貫徹最為徹底的領域之一。如今的「包浩斯」概念甚至成為其倡導的建築風格的統稱。

古典建築首先是講求美觀和氣勢,而現代建築則優先考慮實用和效率。因此,包浩斯的建築設計以適應工業化為前提,以功能為主導,最大限度擺脫了傳統形式的束縛。

建築以簡單幾何造型為主,同時採用輕鋼骨架及基於框架結構的「玻璃幕牆」,新興材料降低成本,兼顧造型與實用的統一。

第一個項目法古斯工廠,就已震撼的平直體量及大玻璃幕牆,實現革命性顛覆,將建築風格從多流派雜糅的混亂時期,直接推向現代主義的明確風格。

Fagus Factory,Walter gropius

另一個典型實例是德紹包浩斯校舍。則將功能技術、材料結構與藝術緊密結合,創造出簡潔清新、素雅明快的形象。

與此同時,結構暴露的「技術美學」,低廉的造價和極短的工期,符合工業新時代的建造要求,成為20世紀現代建築經典案例,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密斯則將鋼、玻璃等現代材料的細部和精美程度,打磨提煉完善到極致,實現了藝術與工業的完美結合。

Barcelona pavilion,Mies van der Roh

典型實例除了前述的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還有1930年密斯在捷克設計,定義了功能主義風格的圖根哈特別墅。

Villa Tugendha,Mies van der Roh包浩斯所推崇的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簡潔的造型和純淨的體形等等,都深深的影響了其後歐洲及世界各地的現代建築風格。

現代設計學校中「工業設計」專業

本質而言就是從包浩斯設計開始的

最初設定的核心觀念、原則和思想

更奠定了至今工業設計的基本理念

包浩斯在工業設計中強調實用性和功能性,化繁為簡,讓設計回歸到設計本身,用藝術將材質本身的美感和組合發揮到極致。

比如1923年設計的MT8 鍍鉻鋼管檯燈,乳白色透明玻璃罩,金屬支架,作為包浩斯經典,奠定了現代檯燈的雛形。

Bauhaus lamp by Jucker and Wagenfeld

包浩斯時期設計的家具,如密斯 • 凡 • 德羅的巴塞隆納椅等,都充分體現了藝術與技術統一的原則。

工業設計最應該關注的是使用的感受,而不是漫無邊際的產品。只有真誠的貼近用戶,才具有永恆的魅力。

設計必須永遠保持理性,以人為本,並隨著實際需求不斷改進。這些原則和觀點,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思想取代藝術上的浪漫主義。

例如布勞耶於1925設計的,以導師康定斯基命名的「瓦西裡椅」和「嵌套桌」。採用幾何形態金屬框架,開啟了鋼管家具熱潮,至今依舊風靡世界。

Wassily chair,Marcel Breuer

Nesting Tables, Marcel Breuer

包浩斯理念深深融入工業設計的精髓,比如說後來迪特 • 拉姆斯所推崇的「Less but better」,不僅濃縮了對德系設計的精準概括,也在後期影響著許多為人稱道的產品設計。

包浩斯執教的前衛藝術家莫霍利 • 納吉,崇尚幾何圖形、規則線條搭配有限色塊。善於用簡單的形體傳達某種凝鍊的力量。laszlo moholy nagy『s design

包浩斯留下許多平面設計的經典之作:如包浩斯信紙頁面、信頭標誌及書籍封面等。

這些設計強調運用幾何元素的平衡,摒棄裝飾細節,簡潔明了、主題鮮活、極具時代特色。

如果說納吉影響了平面設計的構成要素,那麼伊頓和康定斯基,則讓形與色完美結合,賦予平面設計全新的視覺衝擊。

現代設計基礎課程創建者伊頓,認為每種圖形都有著自帶的色彩及情感,是一體的,要懂得如何利用色彩來表達情緒。

Johannes Itten

而抽象主義繪畫的奠基人康定斯基,追求自由的造型以及色彩和形式的和諧,以簡潔的圖形傳達情感和思想。深刻影響了包浩斯的審美理念和創作思路。

現代平面設計離不開印刷,而印刷設計也是從包浩斯開始步入正軌的。包浩斯的印刷設計以簡單的幾何造型為主、內容凝鍊、視感平衡,裝飾精簡到極致。

印刷系導師拜耶多創造了簡單的版面和字體,他設計了以小寫字母為中心的「無裝飾線字體系列」,成為包浩斯字體的標誌性特徵。引領了當時平面設計風潮。

包浩斯為現代平面設計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據。其理論和風格,成為風靡至今的「理性主義設計風格」的基礎。

包浩斯在室內設計中同樣主張簡化元素和幾何形狀,採用革命性材料如管狀鋼、玻璃、膠合板和塑料,注重功能和美感的統一。

但是區別於觀念中黑白色調的刻板印象,包浩斯風格會用色彩來構建空間,牆面、地面和頂面通過純色區分處理,創造某一空間的特定區域。

這種設計風格對後來的設計影響頗深,包括如今備受推崇的現代簡約風室內設計,也深受包浩斯的影響。

A Bauhaus museum opens in Dessau

如今,包浩斯的設計早已褪去當時的創新與激進,平淡到仿佛熟視無睹。那是因為,包浩斯從初始追求的就是「設計的普世價值」。

換言之,我們對它的設計越是習以為常,越表明它的重要性。與藝術品不同,設計物最理想的歸宿不是博物館,而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設計任何一件東西,都是表達一種觀點,一種「人文」與「技術」相交融的思想。

一個設計是否打動人心,不僅在於功能齊全強大,還在於它是否耐用而美觀 —— 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各色感官,也有色聲香味觸各式欲望,好設計帶給人的,是全方位的滿足。

因此真正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設計,首先是功能主導的,堅固耐用、謙遜誠實、精巧細緻、環保簡約。站在技術與人文的交點,讓功能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不論內外。

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中所言:「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以沒有當前的生命,就沒有過去的歷史可言」。

包浩斯顯然就是如此這般的存在

它不僅凝練濃縮了一段風雲歷史

更開創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時代

那是一種不斷開拓與發展的精神

面向無限廣闊和充滿想像的未來

獻給包浩斯,那延續百年的傳奇

無論你愛或不愛,它都無所不在

魏一鳴,Archlady,Julia,雪亮,飯困,慧琪,梁仟,leon

戳這, 進免費素材網!(免費授權加微信:shejicloud7)

相關焦點

  • 【每天進步億點點第一期】究竟什麼是真正好的設計?——包浩斯時代風雲錄
    「包浩斯」就誕生於這藝術與技術對峙矛盾突現的大工業時代伊始。無奈的是,密斯上任僅一年,德紹議會就被新民主主義控制。1932年9月通過決議關閉德紹包浩斯學院。完善了「設計的原則和理念」a. 「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原則包浩斯有著與古典藝術有著截然相反的設計理念,認為一切都應該從需求和功能性出發。形式應該是內容本身,好的設計應該以功能為發揮的基礎。
  • 包浩斯的前世今生
    「包浩斯」就誕生於這藝術與技術對峙矛盾突現的大工業時代伊始。 秉承包浩斯始終倡導的「為大眾設計」的觀念。重新強調好的設計必須兼顧功能的實用和造型的優雅,將技術與文化融合。
  • 百年包浩斯 一所德國學校如何塑造一個世紀的設計
    數十年來,諸多載入史冊的時計佳作都參照包浩斯設計,該學校的名稱也自然成為一種特殊風格的代名詞。今年,這所學校迎來創立100周年紀念,「包浩斯影響力」的真正含義值得深入探索。包浩斯,全稱「公立包浩斯學校」,成立於1919年,開放至1933年,戰後其部分理念在烏姆設計學院以及美國的其他分支機構中得到復興。
  • 「包浩斯」考點全解
    1、簡答題這裡大家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簡答題問的什麼?從 1919 年到 1933 年的 14 年中,它培養了整整 一代代建築和設計人才,也培育了整整一個時代的現代建築和工藝設計風格,被人們稱 為「現代設計的搖籃」。
  • 【新刊推介】《時代建築》2019年第3期 ​ 包浩斯與現代建築
    包浩斯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社會改革理想,主張打破設計教育中藝術和技術的界限,嘗試將設計與製造結合,形成適合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包浩斯所帶來的變革性的美學與教育思考,無疑改變了中國的建築教育版圖,催生了新的學科誕生,促進了設計與建造、精英與大眾、院校和生產的結合。
  • 包浩斯與日本設計教育的相互影響 | [捷]海倫娜 · 查普科娃 | 時代建築2019年第3期
    包浩斯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社會改革理想,主張打破設計教育中藝術和技術的界限,嘗試將設計與製造結合,形成適合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包浩斯所帶來的變革性的美學與教育思考,無疑改變了中國的建築教育版圖,催生了新的學科誕生,促進了設計與建造、精英與大眾、院校和生產的結合。
  • 包浩斯百年 | 重走包浩斯之路③柏林,涅槃之城
    密斯·凡·德·羅攝於1937年的密斯·凡·德·羅之屋柏林是包浩斯學校的最後一站,但並不意味著是包浩斯的終結地。恰恰是柏林,才是包浩斯精神真正結下果實的地方。之後,1924–1930年席勒公園群落Schillerpark-Siedlung、1925–1931年馬蹄形住宅群落Grosiedlung Britz Hufeisensiedlung 、1928–1930年卡爾-勒基恩居住區Wohnstadt Carl Legien,陶特在柏林連續不斷地興建了大批住宅區,這個並不奢談理念的實幹家,把包浩斯建築真正帶入了柏林人的生活之中
  • 包浩斯論壇既有建築改造的人性化設計
    所謂成本最優,是跟這個項目本身的定位是要有非常好的匹配、有機的結合。我們要做到統籌兼顧,均衡發展,基於這些原則,並針對目標的用戶價值,我們就要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產品方案,要讓建築本身自動能跟人互動,這是我們行業為數不多的能跟未來的科技搭上邊的。更多的還要去開拓我們的視野,了解我們真正這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表現,這樣能做一個完成度比較高的項目。
  • Beyond Bauhaus——來自包浩斯的深遠影響|包浩斯|沃爾特·格羅皮...
    閱讀以下展覽,了解Pete Collard的選擇,這些選擇展示了包浩斯在英國的影響力之廣:Image courtesy of RIBA Collections赫特福德郡建築事務所 / Cadmore Lane初級學校 / 1959年合作設計是格羅皮烏斯在包浩斯任職以及他後來在哈佛任教時提出的主要觀點,並為他的建築實踐理論奠定了基礎
  • 維歐藝術留學:德國包浩斯設計學院碩士好不好申請?
    眾所周知,包浩斯設計學院是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一所德國設計學校,深刻影響了藝術、建築、產品設計和排版印刷等領域的後續發展,是一個複雜且矛盾的思想熔爐。那麼包浩斯設計學院研究生好申請嗎?維歐藝術留學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
  • 包浩斯誕生100周年——看包浩斯的「全球遷徙」
    「遷徙的包浩斯」柏林展覽現場時針撥到一年前,2018年4月-7月,「遷徙的包浩斯-設計生活」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幕。保羅·克裡是最偉大的包浩斯藝術家之一,大家對他幾何形抽象繪畫印象頗深。事實上,作為包浩斯的教員,克裡也會對遙遠的南美洲的一些設計圖樣感興趣。這是包浩斯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傳統,即教員和學生的國際化和多樣化的程度非常高,他們在包浩斯這個大熔爐彼此交融,相得益彰。
  • 王敏:包浩斯百年之後——人工智慧時代的不確定之美
    大會旨在呈現出包浩斯對於全球藝術設計發展的影響力、發現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和包浩斯之間的關聯、推動中國藝術設計未來的成長。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前設計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敏教授來參加本次會議,現場演說在包浩斯百年之後,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影響,結合自身豐富的設計經驗和親身經歷,就人工智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 包浩斯100歲紀念LOGO發布,感受世界頂級設計!
    這個logo由包浩斯協會和德國的Stan Hema設計機構合作完成,以數字100為核心元素。這個logo由包浩斯協會和德國的Stan Hema設計機構合作完成,以數字100為核心元素。初見時,雖然符合包浩斯的設計風格,但簡單的黑色總覺得平庸、無趣了一些。
  • 提到德國,「包浩斯」到底是「誰」?
    如果你對家裝或是現代建築風格有所涉獵,或是對德國現代藝術流派感興趣,那你應該有聽過「包浩斯」這個「名字」,因為包浩斯幾乎是德國近一個世紀以來在設計藝術方面的代名詞。很多人乍聽包浩斯,會直覺性地將它認作是一位德國建築大佬,但其實包浩斯並非一個人,而是一家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的設計學院。
  • vifa威法高端定製亮相設計周 高端質量現代極簡致敬包浩斯
    12月3日—6日,vifa威法高端定製作為包浩斯現代設計獎、「對話包浩斯」2020百年包浩斯盛典的戰略合作夥伴,以「vifa,讓包浩斯普及中國」為主題,攜手包浩斯驚豔亮相廣州設計周。其實只要是學過設計的人,沒有人不知道包浩斯,因為每一個設計師心中都有一個包浩斯。包浩斯由建築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在1919年時創立於德國魏瑪,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整個歐洲處於一片廢墟之中,重建工作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包浩斯思潮興起。
  • 包浩斯100年 | 孕育於烏託邦實驗場:攝影在包浩斯
    1919年3月20日,被任命為魏瑪藝術學院校長不久的建築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發表了他親自擬定的《包浩斯宣言》,提出了一個提綱挈領的新學校名稱「魏瑪國立包浩斯學校」,象徵著具有革命意義的世界第一所現代設計學院的誕生。
  • 包浩斯百年 | 重走包浩斯之路②德紹,並不浪漫的天堂
    難怪UNESCO在把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會如此評價:「這(園林)是對啟蒙主義哲學觀念的傑出應用,景觀設計與藝術、教育和社會目的圓融和諧、渾然一體」。這些景象至今仍然分毫不差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就如百年前展示在格羅皮烏斯的面前。
  • 百年包浩斯 被看見的女性
    1919年,一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一個培養新型設計人才的學校——包浩斯初建於德國魏瑪(Weimar),這座被稱為現代設計教育起點的學院
  • 包浩斯與AA之後,學院建築教育走向何方?
    教師都在教導學生們如何做出好的設計 那麼學生可否去研究設計?當德國經濟調整時,包浩斯也將其重新定位與工業設計,並在德紹(Dessau)建造了那些著名的包浩斯建築。
  • 為何歷經百年仍讓人熱血沸騰 | 包浩斯
    每一個時代都有讓人熱血沸騰激情四溢的時刻。比如包浩斯。雖然過去了整整100年,但當提到「包浩斯」這個名字時,還是會讓人熱血沸騰。1919年,Walter Gropius在德國創立了引領現代主義風格的設計學院——包浩斯。它僅存在了14年,但至今包浩斯的設計理念依然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